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亨氏牛羚

阅读(93)

动物百科小编「傻Cat」给大家整理了亨氏牛羚的资料,包括亨氏牛羚的图片资料、亨氏牛羚的形态特征、亨氏牛羚的生活习性、亨氏牛羚的品种和种类、亨氏牛羚的寿命等与亨氏牛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亨氏牛羚Hirola

亨氏牛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狷羚亚科 Alcelaphinae
属: 转角牛羚属 Damaliscus
种: 亨氏牛羚 D. hunteri
        ( Sclater, 1889 )
分布: 肯尼亚、索马里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亨氏牛羚(拼音:hēng shì niú líng);
英文名:Hirola;
学名:Damaliscus hunteri(异名:Beatragus hunteri )。
亨氏牛羚,又称为四眼狷羚,这是因它们那大型的眶下腺。生活在肯尼亚及索马里边界的干燥草原上。群居,是暮晨出没的动物,清晨和傍晚觅食,可以长时间不饮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120-200厘米

身高: 肩高100-125厘米

体重: 80-118公斤

生命:

食性: 食草

繁殖:

习性: 群居,清晨和傍晚觅食

分布: 肯尼亚、索马里

亨氏牛羚

亨氏牛羚学名:Damaliscus hunteri

亨氏牛羚

亨氏牛羚英文名:Hirola

亨氏牛羚

受到保护的亨氏牛羚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亨氏牛羚头体长120-200厘米;肩高100-125厘米;体重80-118公斤。亨氏牛羚的毛皮是沙褐色的,雄性的毛皮较雌性的为灰,而腹部较浅色及在鼻粱上有白带。颈背有一层非常厚的皮,当耳朵收起时形成一隆起部份。角呈竖琴形及明显是环状角。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亨氏牛羚生活在干燥的草原上,清晨和傍晚觅食。群族包含2-40头雌羚,并由一头雄羚所带领;而5头雄羚亦会组成单身的群族。整个群族多不会有迁徙,因雄性多是有领地的。当激烈争斗时,雄羚会以膝部蹲下,但当摔角时则会以四肢站立。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亨氏牛羚生活在肯尼亚及索马里边界干燥草原。

亨氏牛羚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亨氏牛羚是极危的动物,野生数目约为500-1200头。于1970年代,数量约为14000头,但到了1980年代就只有7000头。亨氏牛羚数目的下降相信是因家牛的竞争及干旱令疫病漫延。

亨氏牛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hirola, also known as Hunter’s hartebeest or "Hunter’s antelope", is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antelope species found on the border between Kenya and Somalia. They were discovered in 1888 by the zoologist H.C.V. Hunter only extant member of the genus Beatragus. The global hirola population is estimated at 300–500 animals, there are no hirola in captivity and the wild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decline.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Red List "The loss of the Hirola would be the first extinction of a mammalian genus on mainland Africa in modern human history."

转角牛羚

阅读(181)

动物百科小编○畏,奶牛给大家整理了转角牛羚的资料,包括转角牛羚的图片资料、转角牛羚的形态特征、转角牛羚的生活习性、转角牛羚的品种和种类、转角牛羚的寿命等与转角牛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转角牛羚Topi

转角牛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狷羚亚科 Alcelaphinae
属: 转角牛羚属 Damaliscus
种: 转角牛羚 D. lunatus
        ( Burchell, 1824 )
分布: 非洲东部和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转角牛羚(拼音:zhuǎn jiǎo niú líng);
英文名:Topi;
学名:Damaliscus lunatus。
转角牛羚,又称南非大羚羊或黑面狷羚,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生活在大草原及洪泛平原上,以其上的草为主要食粮。雄性的领域由几十平方米至几公里不等,并以尿液及粪便为边界。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保护依赖(CD)

体长: 150-205厘米

身高: 肩高100-130厘米

体重: 75-160公斤

生命:

食性: 食草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群居,有迁徙性

分布: 非洲东部和南部

转角牛羚

转角牛羚学名:Damaliscus lunatus

转角牛羚

转角牛羚英文名:Topi

转角牛羚

转角牛羚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转角牛羚头体长150-205厘米;肩高100-130厘米;尾长40-60厘米;重量75-160公斤。转角牛羚的毛皮一般都是锈红色,黑色的脚部及胸部,并在前额至鼻尖有一黑带。角呈竖琴形,并且明显是环状角,雄性及雌性的角都长达70厘米。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转角牛羚生活在大草原及泛滥平原上,以其上的草为主要食粮。雄性的领域由几十平方米至几公里不等,并以尿液及粪便为边界。20头雌性转角牛羚组成了一群族,并由一头雄性带领,上千的头转角牛羚亦会同时迁徙。雄性转角牛羚会为自己的领域而发生争斗,多会以它们的角刺对方的膝部。转角牛羚在受惊时可以奔走达每小时70公里,及会跳越其他牛羚以逃避危险。它们被认为是最快速的狷羚。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雌性转角牛羚孕期7.5-8个月,每胎产1仔。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转角牛羚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包括苏丹、乍得、坦桑尼亚及南非。

转角牛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common tsessebe or sassaby (Damaliscus lunatus) is one of five species of the subfamily Alcelaphinae in the family Bovidae. It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opi and the bontebok in the same genus. Tsessebe are found primarily in Angola, Zambia, Namibia, Botswana, Zimbabwe, Swaziland, and South Africa. They used to be spread throughout a significant area of Africa, from Senegal to eastern Ethiopia south to the northern areas of South Africa. Tsessebe can run at a maximum of 80 km/h.

狷羚

阅读(147)

动物百科小编不喝牛奶的猫给大家整理了狷羚的资料,包括狷羚的图片资料、狷羚的形态特征、狷羚的生活习性、狷羚的品种和种类、狷羚的寿命等与狷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狷羚Hartebeest

狷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狷羚属 Alcelaphus
种: 狷羚 A. buselaphus
        ( Pallas, 1766 )
分布: 非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狷羚(拼音:juàn líng);
英文名:Hartebeest;
学名:Alcelaphus buselaphus。
狷羚,分布在西非、东非、南非。生活在草原或一些灌木林地,以短草为食物。它们是日间活动,在早上及黄昏时段觅食。群居,数目约5-20头,有些甚至达到350头的数目。族群由一头雄性狷羚所带领,领袖的狷羚是经过打斗而产生的。狷羚寿命大约16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保护依赖(CD)

体长: 160-215厘米

身高:

体重: 116-218公斤

生命: 16岁

食性: 短草

繁殖:

习性: 日间活动,群居

分布: 非洲

狷羚

雄性狷羚

狷羚

雌性狷羚

狷羚

狷羚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狷羚头体长160-215厘米;尾长30-70厘米;体重116-218公斤。雄性较大。雄性狷羚为深褐色,雌性则为黄褐色。雄性及雌性狷羚的角的形状也是先向外曲,再向前,并且向后尖。角的长度可达70厘米。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狷羚,分布在西非、东非、南非。

狷羚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狷羚下,有以下7个亚种:
北非狷羚(Bubal Hartebeest,学名为Alcelaphus buselaphus buselaphus,已绝种。)
披红狷羚(Red (Cape) Hartebeest,学名为Alcelaphus buselaphus caama。)
柯氏狷羚(Coke Hartebeest,学名为Alcelaphus buselaphus cokii。)
Lelwel Hartebeest,学名为Alcelaphus buselaphus lelwel。
Western Hartebeest,学名为Alcelaphus buselaphus major。
Swayne Hartebeest,学名为Alcelaphus buselaphus swaynei。
Tora Hartebeest,学名为Alcelaphus buselaphus tora。

狷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hartebeest (Alcelaphus buselaphus) is an African species of grassland antelope, first described by Peter Simon Pallas in 1766. Adults stand just over 1 m (3.3 ft) at the shoulder. Males weigh 125 to 218 kg (276 to 481 lb), and females are slightly lighter. The coat colour varies between subspecies, from the sandy coat of the western hartebeest to the almost black coat of the Swayne’s hartebeest. Both sexes have horns; these grow 45–70 cm (18–28 in) long, with the shape varying greatly between subspecies. Hartebeest live between 11 and 20 years in the wild, and up to 19 in captivity.

高鼻羚羊

阅读(276)

动物百科小编浅浅鼠~给大家整理了高鼻羚羊的资料,包括高鼻羚羊的图片资料、高鼻羚羊的形态特征、高鼻羚羊的生活习性、高鼻羚羊的品种和种类、高鼻羚羊的寿命等与高鼻羚羊相关的详细信息。

高鼻羚羊Saiga antelope

高鼻羚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高鼻羚羊属 Saiga
种: 高鼻羚羊 S. tatarica
        ( Linnaeus, 1766 )
分布: 中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高鼻羚羊(拼音:gāo bí líng yáng);
英文名:Saiga antelope;
学名:Saiga tatarica。
高鼻羚羊,又名塞加羚羊,分布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蒙古。栖息在草原和半荒漠地区,群居,随季节性迁移,植食性。奔跑速度极快,时速可达每小时100公里。由于过多外在恶劣因素,高鼻羚羊平均寿命只有3-4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108-146厘米

身高: 肩高57-79厘米

体重: 41-51公斤

生命: 3-4岁

食性: 植食性

繁殖: 每胎产2仔

习性: 群居,奔跑速度极快

分布: 中亚

高鼻羚羊

雄性高鼻羚羊

高鼻羚羊

雌性高鼻羚羊

高鼻羚羊

高鼻羚羊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高鼻羚羊雄性头体长:123-146厘米;肩高:69-79厘米;体重51公斤;高鼻羚羊雌性头体长:108-125厘米;肩高:57-73厘米;体重41公斤。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高鼻羚羊发情期从11月下旬开始,发情期间,雄性的鼻子膨胀起来,且不进食,雄性间会发生激烈的角斗,死亡率极高。4月份为繁殖高峰期,雌性每胎产2仔。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高鼻羚羊分布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蒙古。

高鼻羚羊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高鼻羚羊可能在中国境内消失,由于传统中医认为来自高鼻羚羊的羚羊角有医学价值,因此本种被大量杀害。本种约在1960年已绝灭于中国境内。由于滥捕的威胁仍然影响着本种的存活机会,因此IUCN红色名录将本种列在极危物种,表示其灭绝的机会极高。

高鼻羚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aiga (Saiga tatarica) is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antelope which originally inhabited a vast area of the Eurasian steppe zone from the foothills of the Carpathian Mountains and Caucasus into Dzungaria and Mongolia. They also lived in North America during the Pleistocene. Today, the dominate subspecies (S. t. tatarica) is only found in one location in Russia (steppes of the northwest Precaspian region) and three areas in Kazakhstan (the Ural, Ustiurt and Betpak-dala populations). A proportion of the Ustiurt population migrates south to Uzbekistan and occasionally Turkmenistan in winter. It is extinct in China and southwestern Mongolia. The Mongolian subspecies (S. t. mongolica) is found only in western Mongolia. Some sources consider the Mongolian subspecies to be a distinct species, the Mongolian saiga (Saiga borealis).

爪哇野牛

阅读(106)

动物百科小编◆◇嘻哈猴。给大家整理了爪哇野牛的资料,包括爪哇野牛的图片资料、爪哇野牛的形态特征、爪哇野牛的生活习性、爪哇野牛的品种和种类、爪哇野牛的寿命等与爪哇野牛相关的详细信息。

爪哇野牛Banteng

爪哇野牛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牛属 Bos
种: 爪哇野牛 B. javanicus
        ( d’Alton, 1823 )
分布: 南亚和东南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爪哇野牛(拼音:zhǎo wa yě niú);
英文名:Banteng;
学名:Bos javanicus。
爪哇野牛,又称白臀野牛,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栖息于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一般独居或2-3头同栖,有时会组成有20-30只的大群。昼伏夜出,以草、竹子、野果、树叶和树枝为食。爪哇野牛寿命20岁左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190-225厘米

身高: 肩度155-165厘米

体重: 600-800公斤

生命: 20岁左右

食性: 草、竹子、野果、树叶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独居或2-3头同栖

分布: 南亚和东南亚

爪哇野牛

雄性爪哇野牛

爪哇野牛

雌性爪哇野牛

爪哇野牛

爪哇野牛学名:Bos javanicus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爪哇野牛体长:190-225厘米;尾长:65-70厘米;肩度:155-165厘米;重量:600-800公斤。爪哇野牛体形似黄牛,臀部有一独特的、圆盘状白斑。和印度野牛一样,爪哇野牛的四肢膝盖以下的毛也是白色。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爪哇野牛孕期7-8个月。每年春末夏初产仔,每胎产1仔,哺乳期6-9个月,2-3岁性成熟。野生爪哇野牛寿命20岁,圈养的超过26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爪哇野牛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婆罗洲、爪哇岛和巴厘岛、中国西双版纳勐腊县。1849年被引入北澳大利亚。

爪哇野牛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爪洼亚种 (B. j. javanicus)
婆罗洲亚种 (B. j. lowi)
缅甸亚种 (B. j. birmanicus)

爪哇野牛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anteng (Bos javanicus),  also known as tembadau, is a species of wild cattle found in Southeast Asia.
Banteng have been domesticated in several places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re are around 1.5 million domestic banteng, which are called Bali cattle. These animals are used as working animals and for their meat. Banteng have also been introduced to Northern Australia, where they have established stable feral populations.

野生牦牛

阅读(213)

动物百科小编人鱼小猪给大家整理了野生牦牛的资料,包括野生牦牛的图片资料、野生牦牛的形态特征、野生牦牛的生活习性、野生牦牛的品种和种类、野生牦牛的寿命等与野生牦牛相关的详细信息。

野生牦牛Wild yak

野生牦牛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牛属 Bos
种: 野生牦牛 B. grunniens
        ( Linnaeus, 1766 )
分布: 亚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野生牦牛(拼音:yě shēng máo niú);
英文名:Wild yak;
学名:Bos mutus。
野生牦牛,分布在在整个喜马拉雅地区以及蒙古和俄罗斯。生活在海拔3000-5000m的高寒地区,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能耐零下30-40摄氏度的严寒。野牦牛的食物主要包括草和莎草,如苔藓,针茅,嵩。他们也吃了少量的的草药。野生牦牛寿命超过23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体长: 325厘米

身高: 肩高200厘米

体重: 305-820公斤

生命: 超过23岁

食性: 主食草和莎草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合群性强,耐饥渴

分布: 亚洲

野生牦牛

野生牦牛进食

野生牦牛

野生牦牛奔跑

野生牦牛

野生牦牛英文名:Wild yak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野生牦牛头体长:325厘米;尾长:60厘米;肩高:200厘米;重量:305-820公斤。雄性较大。野牦牛体形笨重、 粗壮,但比印度野牛略小。牦牛体形防寒保暖,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表面积小;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蹄质坚实且有软垫,善走陡坡、沼泽、雪山、激流。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野生牦牛生活在海拔3000-5000m的高寒地区,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能耐零下30-40摄氏度的严寒。野牦牛的食物主要包括草和莎草,如苔藓,针茅,嵩。他们也吃了少量的的草药。性情温顺,反应灵敏,抗病力强。合群性强,耐饥渴。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野生牦牛交配季节在9月份,孕期大约260天,每胎产1仔,小牛1岁后断奶,3-4岁性成熟。野生牦牛寿命超过23岁。

野生牦牛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yak (Bos grunniens) is a long-haired bovid found throughout the Himalaya region of south Central Asia,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as far north as Mongolia and Russia. Most yaks are domesticated Bos grunniens. There is also a small, vulnerable population of wild yaks, Bos mutus.

印度野牛

阅读(122)

动物百科小编丶怕死小强给大家整理了印度野牛的资料,包括印度野牛的图片资料、印度野牛的形态特征、印度野牛的生活习性、印度野牛的品种和种类、印度野牛的寿命等与印度野牛相关的详细信息。

印度野牛Gaur

印度野牛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牛属 Bos
种: 印度野牛 B. gaurus
        ( Smith, 1827 )
分布: 南亚和东南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印度野牛(拼音:yìn dù yě niú);
英文名:Gaur;
学名:Bos gaurus。
印度野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驯养的野牛叫大额牛。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最高海拔可达2000米左右。一般在晨昏活动,喜群居,性情凶猛,以草、树叶、嫩枝、竹笋和树皮等为食。圈养印度野牛的寿命长达30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250-330厘米

身高: 肩高165-220厘米

体重: 650-1000公斤

生命: 30岁

食性: 草、树叶、嫩枝、竹笋

繁殖: 每胎1仔

习性: 喜群居,性情凶猛

分布: 南亚和东南亚

印度野牛

雄性印度野牛

印度野牛

雌性印度野牛

印度野牛

印度野牛进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印度野牛体长:250-330厘米;尾长:70-105厘米;肩高:165-220厘米;体重:650-1000公斤。雄性较大。印度野牛体型巨大,是现生牛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鼻子和嘴唇呈灰白色,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袜子”。雄兽和雌兽均有角,但雌兽的较小。雄兽的双角弯度很大,由额骨高起的棱上长出,先垂直上升,再向外弯,复又向上,最后角尖又向内并略向后弯转,长度可达60-100厘米。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印度野牛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最高海拔可达2000米左右,离水源不远。一般在晨昏活动,夏季在海拔高的山上,冬季则逐渐下降,喜群居,通常每群10-30头,以雌兽、幼仔和亚成体组成,其中有一只体形较大的雌兽为首领。成年雄兽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独自栖息,在交配期间才和雌兽接触。性情凶猛。以草、树叶、嫩枝、竹笋和树皮等为食,也常舔食盐碱。听觉和嗅觉灵敏。成年的自然天敌只有孟加拉虎。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印度野牛在9-10月交配,雄兽之间会互相争斗,并发出大声吼叫,在1公里以外的地方都能听见。孕期275天左右,每胎1仔,幼仔体色为淡褐色或赤褐色。2-3岁时性成熟。圈养印度野牛的寿命长达30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印度野牛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南亚,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藏南部(大额牛亚种)。

印度野牛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Bos gaurus laosiensis 老挝亚种(分布于缅甸、老挝和中国)
Bos gaurus gaurus 指名亚种(分布于印度和尼泊尔)
Bos gaurus readei 云南亚种
Bos gaurus hubbacki 马来亚种(分布于泰国和马来西亚)
Bos gaurus frontalis, 大额牛

印度野牛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gaur ( Bos gaurus), also called Indian bison, is the largest extant bovine and is native to South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The species is listed as vulnerable on the IUCN Red List since 1986, as the population decline in parts of the species’ range is likely to be well over 70% during the last three generations. Population trends are stable in well-protected areas, and are rebuilding in a few areas which had been neglected.

印度支那虎

阅读(193)

动物百科小编米熊 ゝ给大家整理了印度支那虎的资料,包括印度支那虎的图片资料、印度支那虎的形态特征、印度支那虎的生活习性、印度支那虎的品种和种类、印度支那虎的寿命等与印度支那虎相关的详细信息。

印度支那虎Indochinese tiger

印度支那虎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猫科 Felidae
属: 豹属 Panthera
种: 虎 P. tigris
亚种: 印度支那虎 P.t.corbetti
        ( Mazák, 1968 )
分布: 亚洲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印度支那虎(拼音:yìn dù zhī nà hǔ);
英文名:Indochinese tiger;
学名:Panthera tigris corbetti。
印度支那虎,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和中国的西南地区。活动于山区的树林深处,捕猎鹿、野猪、猴子、野牛等为食。偶尔捕猎豹子和熊。当食物短缺时,它也吃鱼和乌龟。其学名中的“corbetti”是为了纪念英国自然学家吉姆·科比特,故印支虎又被称作科比特之虎。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2.30-2.85米

身高:

体重: 100-195公斤

生命:

食性: 肉食:鹿、野猪、猴子、野牛

繁殖:

习性: 活动于山区树林深处

分布: 亚洲南部

印度支那虎

印度支那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corbetti

印度支那虎

印度支那虎 ©R. Altenkamp

印度支那虎

印度支那虎英文名:Indochinese tiger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印度支那虎雄性身长:2.55-2.85米,体重:150-195公斤;印度支那虎雌性身长:2.30-2.55米,体重:100-130公斤。印度支那虎的体形较小,而毛色更深,身上的条纹更短、更窄;而腹部、咽喉和两颊有较大的白色斑痕。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印度支那虎,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和中国的西南地区。

印度支那虎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印度支那虎的保护现状濒危。它的数量大约在1200至1800之间。然而在2004年,当其中生活于马来半岛南部的老虎种群——马来亚虎被发现和认定为另一个新的虎的亚种之后,印度支那虎的已知数量就变得更为稀少了。

印度支那虎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Indochinese tiger (Panthera tigris corbetti) is a tiger subspecies dispersed throughout the Indochina region of Southeastern Asia. In 2007, its population comprised less than 2,500 individuals with no subpopulations greater than 250 individuals, so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categorized the Indochinese tiger as Endangered. Estimates range from 202 to 352 total individuals in the wild, so the Indochinese tiger approaches the threshold for Critically Endangered. There is restricted access to border areas where this subspecies lives, so there is very little accurate information regarding its population status.

野生双峰驼

阅读(103)

动物百科小编亲亲亲吻╮鱼给大家整理了野生双峰驼的资料,包括野生双峰驼的图片资料、野生双峰驼的形态特征、野生双峰驼的生活习性、野生双峰驼的品种和种类、野生双峰驼的寿命等与野生双峰驼相关的详细信息。

野生双峰驼Wild Bactrian camel

野生双峰驼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骆驼科 Camelidae
属: 骆驼属 Camelus
种: 野生双峰驼 C. bactrianus
        ( Linnaeus, 1758 )
分布: 中国西北和蒙古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野生双峰驼(拼音:yě shēng shuāng fēng tuó);
英文名:Wild Bactrian camel;
学名:Camelus ferus。
野生双峰驼,又称蒙古野骆驼,适应力极强,其身体特征非常适应于干燥炎热的沙漠气候,主要以草、树叶和谷物为食,一次最多可以喝下120升的水,在特殊环境下它们可以喝盐水和吃冰雪来维持生命。2002年10月数据显示,在中国西北和蒙古大约还有950头野生双峰驼。野生双峰驼的寿命估计可达50岁以上。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3米

身高: 肩高1.8-2.3米

体重: 600-1000千克

生命: 50岁

食性: 以草、树叶和谷物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适应力极强

分布: 中国西北和蒙古

野生双峰驼

野生双峰驼英文名:Wild Bactrian camel

野生双峰驼

野生双峰驼行走

野生双峰驼

野生双峰驼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野生双峰驼长度:3米;肩高:1.8-2.3米;重量:600-1000千克。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野生双峰驼的交配季节通常在秋季,雌性孕期13个月左右,每胎产1仔,偶尔为2仔,平均出生体重为36公斤,3-5岁性成熟。野生双峰驼的寿命估计可达50岁以上,圈养的寿命20-40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野生双峰驼,分布在中国和蒙古的野外偏远地区。

野生双峰驼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今天全世界大约有一百四十万头双峰骆驼,但几乎全部是驯养品种。2002年10月数据显示,在中国西北和蒙古大约还有950头野生双峰驼,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该物种列为极度濒危。

野生双峰驼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wild Bactrian camel (Camelus ferus) is called havtgai ("flat") in Mongolian.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omesticated Bactrian camel (Camelus bactrianus): they are both large, even-toed ungulates native to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 with double hump (small and pyramid-shaped). Experts describe it as a separate species from the domesticated Bactrian camel due to its distinct genetic makeup. It is restricted in the wild to remote regions of the Gobi and Taklamakan Deserts of Mongolia and Xinjiang. A few wild Bactrians still roam the Mangystau Province of southwest Kazakhstan and the Kashmir valley in India. Their habitat is in arid plains and hills where water sources are scarce and there is very little vegetation; shrubs are their food source.

普氏野马

阅读(185)

动物百科小编莫扎鱼给大家整理了普氏野马的资料,包括普氏野马的图片资料、普氏野马的形态特征、普氏野马的生活习性、普氏野马的品种和种类、普氏野马的寿命等与普氏野马相关的详细信息。

普氏野马Przewalski’s horse

普氏野马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马科 Equidae
属: 马属 Equus
种: 野马 E. ferus
亚种: 普氏野马 E. f. przewalskii
        ( Poliakov, 1881 )
分布: 蒙古、中国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普氏野马(拼音:pǔ shì yě mǎ);
英文名:Przewalski’s horse;
学名:Equus ferus przewalskii。
普氏野马,是世界上仅存的野马,原产于蒙古国西部科布多盆地和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一带。在野生状态下,通常栖息于海拔700米至1800米的草原或半沙漠地带,食物主要为禾木科、豆科、菊科、莎草科植物的茎叶,如芦苇、芨芨、蒿子、梭梭等。耐渴能力很强,可以忍受3至4天不喝水。普氏野马寿命约25-35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210厘米

身高: 肩高130厘米

体重: 350公斤

生命: 25-35岁

食性: 草食:禾木科、豆科、菊科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耐渴能力很强,群居

分布: 蒙古、中国

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头部特写

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奔跑

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的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普氏野马头体长:210厘米;尾长:90厘米;肩高:130厘米;重量:350公斤。普氏野马头短粗,嘴钝,耳短而尖,口鼻有斑点,无额鬃,颈鬃短而直立,鬃毛黑棕色;背部平坦,有明显深色背线,顺脊柱由肩部向后延伸至尾部;尾巴自尾基部开始长毛,上半部毛短,下半部毛长;四肢短粗,常有二至五条明显黑色横纹,小腿下部呈黑色,俗称“踏青”腿。普氏野马食草后,能够把叶绿素从叶绿体中提取出来,形成厚厚的胶体储存在他们喉咙的后部,因为据说这种胶体能够抑制病毒的传播,在20世纪早期,狩猎者趋之若鹜,也加速了它们的野外灭绝。普氏野马有66个染色体,而家马有64个染色体。若二者杂交则产生有65个染色体的后代。一般相信,家马染色体的减少,是经由罗伯逊氏易位的结果。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普氏野马在野生状态下,通常栖息于海拔700米至1800米的草原或半沙漠地带,食物主要为禾木科、豆科、菊科、莎草科植物的茎叶,如芦苇、芨芨、蒿子、梭梭等。耐渴能力很强,可以忍受3至4天不喝水。喜群居,一般一个种群数量为6至15只,由一匹公马,几匹母马和他们的后代组成。每个种群都有明确的活动范围,并以每天3至6英里的速度在草原上迁移,夜间聚集在一起,每晚睡4个小时。幼马在成熟后,会被公马赶出原来的种群,雌马一般会寻找一个新的种群加入,并继续繁衍后代,而公马则会在另一个一个公马种群中继续生活1-2年,在5岁左右时,离开种群,或者击败一个种群的公马,占据他整个的种群,或者从一个种群中偷取一只或多只母马重新建立种群,或者与还未找到种群的小母马建立新的种群。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成年母马若未怀孕,一年可发情数次,每次持续2至9天。怀孕期11至12个月,每胎产1仔(若2仔,常流产)。幼马一般在4、5月间诞生,出生时约重45公斤,数小时内即可站立,2至3天后即可随母亲行走。2至3岁时性成熟,寿命约25-35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普氏野马,原产于蒙古国西部科布多盆地和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一带。

普氏野马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野外灭绝:野马的祖先曾经遍布整个欧亚大陆,在欧洲许多国家史前的洞穴壁画中,形似野马的画像远多于其他的动物,直到14、15世纪,欧洲很多地区还能看到成群的野马出现,但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捕杀,到19世纪,野马已近绝迹。普氏野马是1879年由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当时中国蒙古西部的科布多首次发现,1881年,这种野马也以这位探险家的名字正式命名,由于此前社会上普遍认为再没有野马存在,此发现曾轰动一时,但大规模的捕猎也紧随而来。进入20世纪,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杀、战争的破坏,牧场的扩大以及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蒙古野马分布区急剧缩小。直到1967年人们最后一次看到野生种群,1969年最后一次看到野生个体,之后,野生的蒙古野马彻底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个物种的保护状态也由“濒危”变为了“野外灭绝”。人工饲养:在蒙古野马刚刚发现后不久,一些俄、法、英等国的研究机构和博物馆就对蒙古野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起初,因蒙古野马难以捕获,仅是一些头骨和皮张被陆续运回欧洲加以研究和保存,经过几度尝试,发现成年野马几乎无法捕获(它们十分机警,逃跑也特别快),于是人们选择捕捉刚刚出生的小马。1899年至1903年,共有总计50匹左右野马被相继运抵欧洲,成为了第一批由人工饲养的蒙古野马。然而由于20世纪初期战争的影响,人工饲养的蒙古野马数量并未扩大,甚至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些蒙古野马仅在捷克布拉格和联邦德国慕尼黑二园还剩下不到20匹的数量,而这其中又仅有一半有繁殖能力,当前全世界饲养的野马,几乎全是这10匹3公7母的后代。唯一的例外就是乌克兰阿斯卡尼亚·诺瓦野生动物园为了重建野马群,除了从慕尼黑和布拉格买回几匹外,还在1957年从蒙古的国家种马场买来一匹真正野生的野马(1947年捕获)。二战以后,各国人工饲养的蒙古野马的数量持续增加,但由于整个圈养族群,追溯起源仅来自10余匹野马,故近亲交配所引起的衰退现象十分严重。时至今日,蒙古野马在全世界的圈养数量已达1500匹,但此问题依然存在。保护状况:1977年,三位荷兰鹿特丹人创立了普氏野马保护基金会,该基金会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将造前的蒙古野马血统记录数据经电脑处理,建立起蒙古野马血统记录数据库;二是首倡将蒙古野马放回归大自然。1981年,普氏野马保护基金会开始购买蒙古野马,而且尽量挑选血缘较远的野马进行繁殖。1986年,该基金会开始和苏联科学院动物进化形态学和生态学研究所合作,预计到1988年合作研究出要在苏联和蒙古寻找尚存的适宜草原保护区。最终在蒙古境内建立了一个面积达24000英亩的胡斯坦奴鲁草原保护区(1998年正式建立),并在1992年将第一批16匹蒙古野马运往该保护区进行野外放养,由于进展顺利,该基金会又在1994年、1996年分两批各16匹蒙古野马送往保护区,截至1998年1月1日,胡斯坦奴鲁草原共有约60匹普氏野马。正是在此基础上,2005年伦敦动物学会正式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申请,将蒙古野马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保护状态由原来的野外灭绝更改为濒危。2008年,IUCN红色名录中将蒙古野马的保护级别调整为濒危。

知 识Knowledge

普氏野马全称普尔热瓦尔斯基氏野马,于1879年由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首次发现。由于原产于蒙古国西部科布多盆地和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一带,因此也被称作蒙古野马或准噶尔野马。

普氏野马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Przewalski’s horse (Equus ferus przewalskii) or Dzungarian horse, is a rare and endangered subspecies of wild horse (Equus ferus) native to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 At one time extinct in the wild (in Mongolia, the last wild Przewalski’s horses had been seen in 1966), it has been reintroduced to its native habitat in Mongolia at the Khustain Nuruu National Park, Takhin Tal Nature Reserve, and Khomiin Tal. The taxonomic position is still debated, and some taxonomists treat Przewalski’s horse as a species, Equus przewalsk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