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西藏野驴

阅读(99)

动物百科小编荷兰猪给大家整理了西藏野驴的资料,包括西藏野驴的图片资料、西藏野驴的形态特征、西藏野驴的生活习性、西藏野驴的品种和种类、西藏野驴的寿命等与西藏野驴相关的详细信息。

西藏野驴Kiang

西藏野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马科 Equidae
属: 马属 Equus
种: 西藏野驴 E. kiang
        ( Moorcroft, 1841 )
分布: 亚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西藏野驴(拼音:xī zàng yě lǘ);
英文名:Kiang;
学名:Equus kiang。
西藏野驴,原产于青藏高原,现分布于中国西部、尼泊尔和印度北部。生活于高寒荒漠地带,夏季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生活,冬季则到海拔较低的地方。好集群生活,擅长奔跑,警惕性高。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野生西藏野驴寿命20岁左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82-214厘米

身高: 肩高132-142厘米

体重: 250-400公斤

生命: 20岁左右

食性: 草食:茅草、苔草和蒿类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群居,擅长奔跑,警惕性高

分布: 亚洲

西藏野驴

西藏野驴学名:Equus kiang

西藏野驴

西藏野驴站立

西藏野驴

西藏野驴进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西藏野驴头体长:182-214厘米;尾长:32-45厘米;肩高:132-142厘米;重量:250-400公斤。雄性较大。西藏野驴头部较短;耳较长,能够活转动;吻端圆钝,颜色偏黑。 全身被毛以红棕色为主,耳尖、背部脊线、鬃毛、尾部末端被毛颜色深,吻端上方、颈下、胸部、腹部、四肢等处被毛污白色,与躯干两侧颜色界线分明。它外形似骡,体形和蹄子都较家驴大许多,显得特别矫健雄伟,因此在当地人们常常把它们叫做“野马”。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西藏野驴生活于高寒荒漠地带,夏季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生活,冬季则到海拔较低的地方。好集群生活,擅长奔跑,警惕性高。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在干旱的环境中会找到合适的地方用蹄刨坑挖出水来饮用,还可以供藏羚等有蹄类动物饮水。西藏野驴有集群活动的习性,雌驴、雄驴和幼驴终年一起过游荡生活。每群5~8头或20~30头。在夏季,水草条件好和人为干扰少的地方,西藏野驴群体会很大。生活在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依夏克帕提湖边的西藏野驴群,大群的个体数常常在100多头到200多头之间。而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哈尔腾盆地一带,通常是3~5头结小群活动,单独活动的野驴个体也比较常见。西藏野驴极耐干旱,可以数日不饮水。它们的听觉、嗅觉、视觉均很灵敏、能察觉距离自己数百米外的情况。若发现有人接近或敌害袭击,先是静静地抬头观望,凝视片刻,然后扬蹄疾跑。跑出一段距离后,觉得安全了,又停下站立观望,然后再跑。总是跑跑、停停、看看后再跑。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西藏野驴每年的7-12月份为繁殖季节,雌性每胎产1仔,幼仔出生时体重可达35公斤,3-4岁性成熟。野生西藏野驴寿命20岁左右。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西藏野驴,原产于青藏高原,现分布于中国西部、尼泊尔和印度北部。

西藏野驴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过去,西藏野驴生活在偏僻边远、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地区,受到天然保护。但近些年来,一些地区由于人类过度放牧而造成食物极度贫乏,或因人类淘金等活动的干扰,违法偷猎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西藏野驴的种群数量在不断下降。为了保护这一物种,我国政府将西藏野驴列为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严禁捕杀,《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它列为第Ⅱ类受保护的动物。

西藏野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kiang (Equus kiang) is the largest of the wild asses. It is native to the Tibetan Plateau, where it inhabits montane and alpine grasslands. Its current range is restricted to Ladakh in Jammu and Kashmir, plai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northern Nepal along the Tibetan border. Other common names for this species include Tibetan wild ass, khyang, and gorkhar.

细纹斑马

阅读(193)

动物百科小编擁抱火焰的蝶给大家整理了细纹斑马的资料,包括细纹斑马的图片资料、细纹斑马的形态特征、细纹斑马的生活习性、细纹斑马的品种和种类、细纹斑马的寿命等与细纹斑马相关的详细信息。

细纹斑马Grevy’s zebra

细纹斑马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马科 Equidae
属: 马属 Equus
种: 细纹斑马 E. grevyi
        ( Oustalet, 1882 )
分布: 非洲东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细纹斑马(拼音:xì wén bān mǎ);
英文名:Grevy’s zebra;
学名:Equus grevyi。
细纹斑马,又名格氏斑马、狭纹斑马,是三种斑马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的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生活在干燥的灌木林和平原地区,主要以草为食,同时也吃水果、灌木和树皮,每天60%以上的时间都被用于进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250-300厘米

身高: 肩高145-160厘米

体重: 350-450公斤

生命:

食性: 以草为食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具有领地意识

分布: 非洲东部

细纹斑马

细纹斑马头部特写

细纹斑马

细纹斑马进食

细纹斑马

细纹斑马的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细纹斑马头体长:250-300厘米;尾长:38-75厘米;肩高:145-160厘米;重量:350-450公斤。细纹斑马的斑纹及间距都十分窄小,一直到蹄部都有,颈部较宽,下腹部和尾根部没有斑纹。耳很大,呈圆锥形。头部长而窄,形状十分接近骡。鬃毛较长并竖立。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成年细纹斑马会在短期内组成小规模的种群。成年公斑马以独居为主,其领地范围为2-12平方公里,比野驴的范围小些。具有领地意识,领地主要由粪便来划定,母细纹斑马只与本领地内的公斑马交配。这种社会结构适应于细纹斑马生活的干燥的灌木林和平原地区。细纹斑马通过打斗来决定领地和交配权。细纹斑马主要以草为食,同时也吃水果、灌木和树皮。每天60%以上的时间都被用于进食。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细纹斑马全年可繁殖,高峰期在8-9月份的雨季。雌性孕期390天左右,每胎产1仔,新生马驹在3个月后才会喝水,期间的营养来源主要靠乳汁,6-8个月后断奶,3岁以后才能完全独立,离开母亲。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细纹斑马,分布于非洲的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

细纹斑马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细纹斑马目前的状况为濒危,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偷猎。细纹斑马的皮毛可以在市场上卖到极高的价格。同时栖息地的破坏、人类的干扰以及其他动物的竞争,也是细纹斑马数量减少的重要因素。目前全世界野外生存的细纹斑马大约还有2500头左右。不过,全世界动物园中的斑马很多都是细纹斑马。

细纹斑马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Grévy’s zebra (Equus grevyi), also known as the imperial zebra, is the largest extant wild equid and the largest and most endangered of the three species of zebra, the other two being the plains zebra and the mountain zebra. Named after Jules Grévy, it is the sole extant member of the subgenus Dolichohippus. The Grévy’s zebra is found in Kenya and Ethiopia. Compared with other zebras, it is tall, has large ears, and its stripes are narrower.

山斑马

阅读(107)

动物百科小编浅浅鼠~给大家整理了山斑马的资料,包括山斑马的图片资料、山斑马的形态特征、山斑马的生活习性、山斑马的品种和种类、山斑马的寿命等与山斑马相关的详细信息。

山斑马Mountain zebra

山斑马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马科 Equidae
属: 马属 Equus
种: 山斑马 E. zebra
        ( Linnaeus, 1758 )
分布: 非洲的西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山斑马(拼音:shān bān mǎ);
英文名:Mountain zebra;
学名:Equus zebra。
山斑马,是现存的三种斑马之一,主要分布于非洲的西南部地区,如南非、纳米比亚和安哥拉。是日行性的动物,主要的活动时间是早晨及黄昏,通常栖息在炎热、干燥山区的草原。以草食为主,也吃嫩叶。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210-260厘米

身高: 肩高116-150厘米

体重: 240-372公斤

生命:

食性: 草食性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日行性,群居

分布: 非洲的西南部

山斑马

山斑马站立

山斑马

山斑马学名:Equus zebra

山斑马

山斑马进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山斑马头体长:210-260厘米;尾长:40-55厘米;肩高:116-150厘米;重量:240-372公斤。山斑马全身都是黑白相间的条纹,身体部分的条纹比臀部窄,尾巴与臀部交接处上方的花纹非常特别,条纹黑白分明,没有淡灰色的条纹;腹部为白色,喉部有垂肉。与其它两种斑马不同的是,它有一对象驴似的大长耳朵;身上条纹细密,臀部条纹很宽,其上方脊柱处有一片铁格架子似的条纹;它的喉部有一喉袋。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山斑马是日行性的动物,主要的活动时间是早晨及黄昏,通常栖息在山区的草原中。以草食为主,也吃嫩叶。山斑马是群居的动物,由1只雄马领导1-6只雌马,还有他们的子女共同组成一个群体,雄斑马要负责保卫群体,遇到危险的时候,会警告他的妻小。雌斑马终身留在原来的群体中,成年的雄斑马会组成群体,或是向具有领导地位的雄斑马挑战。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山斑马全年可繁殖,雌性孕期在1年左右,每胎产1仔。成年雌性山斑马隔年或3年繁殖一次。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山斑马主要分布于非洲的西南部地区,如南非、纳米比亚和安哥拉。

山斑马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山斑马的两个亚种:
哈特曼山斑马 Equus zebra hartmannae
海角山斑马 quus zebra zebra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山斑马的数量已经很少,濒临灭绝。从19世纪30年代年代时,山斑马的数量因为捕猎而濒临灭绝,数量少于100匹。由于及时保护,数量已上升到了700匹。所有山斑马亚种都在国家公园内得到了保护,但野外偷猎现象仍然存在。

山斑马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Mountain zebras live in hot, dry, rocky, mountainous and hilly habitats. They prefer slopes and plateaus as high as 1,000 metres (3,300 ft) above sea level, although they do migrate lower during winter. Their preferred diet is tufted grass, but in times of shortage they will browse, eating bark, twigs, leaves, buds, fruit, and roots.
They drink every day. When there is no surface water due to drought, they commonly dig for ground water in dried river beds.

平原斑马

阅读(198)

动物百科小编蒙牛沒我牛给大家整理了平原斑马的资料,包括平原斑马的图片资料、平原斑马的形态特征、平原斑马的生活习性、平原斑马的品种和种类、平原斑马的寿命等与平原斑马相关的详细信息。

平原斑马Plains zebra

平原斑马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马科 Equidae
属: 马属 Equus
亚属: 斑马亚属 Hippotigris
种: 平原斑马 E. quagga
        ( Boddaert, 1785 )
分布: 非洲东部和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平原斑马(拼音:píng yuán bān mǎ);
英文名:Plains zebra;
学名:Equus quagga。
平原斑马,是东非和南非大草原上分布最广的一种斑马。其分布范围从埃塞俄比亚南部直到非洲东部,往南至安哥拉和南非东部。成群生活在没有树木的草原和热带原林地,跨越了热带及温带地区。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217-246厘米

身高: 肩高110-145厘米

体重: 175-385公斤

生命:

食性: 草食性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群居,高度依赖于水

分布: 非洲东部和南部

平原斑马

平原斑马奔跑

平原斑马

平原斑马饮水

平原斑马

平原斑马英文名:Plains zebra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平原斑马头体长:217-246厘米;尾长:50厘米;肩高:110-145厘米;重量:175-385公斤。雄性略大。平原斑马体型中等规模,腿相对较短。它们的身体为黑色和白色条纹,并且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它们也有黑色或深色鼻口。身体的前部为垂直条纹,向后部逐渐过渡为水平条纹。北部品种条纹更窄一些,南部品种腹部、腿部和臀部条纹数目更少一些。南部品种在白色和黑色条纹中间间杂褐色条纹,而北部品种则没有或者很少。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平原斑马通常生活在没有树木的草原和热带原林地,跨越了热带及温带地区。不过,它们一般不会在沙漠、茂密的热带雨林和永久性湿地生活。此外,它们也会生活在肯尼亚山中海拔高度约4300米的地方。由于平原斑马需要大量的食物和水,因此它们会随时往降雨的地方移动,且它们一次可以走上1100千米来寻找食物。平原斑马高度依赖于水,所以斑马群通常会在距离水源区25~30公里处活动。平原斑马的主要天敌是狮、斑鬣狗和渡河时容易遇到的尼罗鳄。非洲野犬、猎豹和豹也会捕食斑马,但它们对平原斑马的威胁较为次要。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平原斑马全年可繁殖,高峰期大多发生在雨季,雌性孕期360到396天,每胎产1仔,马驹7-11个月后断奶,雄性在4岁性成熟。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平原斑马的分布相当广,分布范围从非洲东部的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南部开始向南延伸,其范围包括赞比亚、莫桑比克、马拉维,最后到达南非东部以及位在非洲西南部的安哥拉。在人类的捕猎活动兴盛之前,布隆迪和莱索托也曾是平原斑马的栖息地。而在时间更早一点的新石器时代,阿尔及利亚也有可能是它们的栖息地。

平原斑马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以下是当今已被确认的亚种:
斑驴 Equus quagga quagga – Boddaert, 1785
布氏斑马 Equus quagga burchellii – Gray, 1824
格兰特氏斑马 Equus quagga boehmi – Matschie, 1892
社氏斑马 Equus quagga borensis – Lonnberg, 1921
辑氏斑马 Equus quagga chapmani – Layard, 1865
克氏斑马 Equus quagga crawshayi – De Winton, 1896
平原斑马目前已经确认拥有六个亚种,而随着1883年斑驴绝灭后,现今只剩下五个亚种存活于世。1958年,生物学家在索马里一带发现可能是第七个平原斑马的亚种:Equus quagga isabella。这个亚种可能是有效的,但目前尚无更多证据能够证明其为平原斑马的亚种。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和山斑马一样,平原斑马是斑马亚属(Hippotigris)中的一员,而与其近似的细纹斑马则是细纹斑马亚属(Dolichohippus)中唯一的成员。就体态而言,前两者像马,后者则像驴。虽然如此,DNA及分子生物学的数据显示,斑马有其独立的起源,但和马与驴同属马科马属。在肯尼亚及埃塞俄比亚的一些地区,平原斑马经常跟细纹斑马共享同一块土地。已经灭绝的亚种斑驴最初在1778年被认为是一支独立的物种,学名为 Equus quagga。在接下来的50年之间,许多生物学家和探险家陆陆续续地对许多斑马做出描述。它们最初被归类为斑马的“物种”,但透过分类学家更深入的研究后发现,有绝大多数都是平原斑马和山斑马的“亚种”。斑驴是史上第一个受到DNA研究的已绝灭动物,而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最近一次的基因研究结果证明,斑驴并不是一支独立的物种,而是平原斑马的亚种,但其基因在29~12万年前和平原斑马产生了些微偏离。史密森尼学会表示,斑驴的学名应该改为 Equus burchelli quagga 。但是为了符合双名法的规则,学者们进一步将学名改为现在所使用的 Equus quagga quagga。

平原斑马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plains zebra (Equus quagga, formerly Equus burchellii), also known as the common zebra or Burchell’s zebra, is the most common and geographically widespread species of zebra. It ranges from the south of Ethiopia through East Africa to as far south as Botswana and eastern South Africa. The plains zebra remains common in game reserves, but is threatened by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hunting for its meat and hide, as well as competition with livestock and encroachment by farming on much of its habitat.

领狐猴

阅读(101)

动物百科小编*火星来の鱼ル给大家整理了领狐猴的资料,包括领狐猴的图片资料、领狐猴的形态特征、领狐猴的生活习性、领狐猴的品种和种类、领狐猴的寿命等与领狐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领狐猴Black-and-white ruffed lemur

领狐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狐猴科 Lemuridae
属: 领狐猴属 Varecia
种: 领狐猴 V. variegata
        ( Kerr, 1792 )
分布: 马达加斯加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领狐猴(拼音:lǐng hú hóu);
英文名:Black-and-white ruffed lemur;
学名:Varecia variegata。
领狐猴,总长度120厘米左右,是马达加斯加特有物种,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清晨和傍晚活跃,食物主要包括甜果、树叶、花、种子等,通常单独除外觅食,然后回到群体中睡觉。领狐猴寿命在18-20岁之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全长120厘米左右

身高:

体重: 3-4.5公斤

生命: 18-20岁

食性: 甜果、树叶、花、种子

繁殖: 每胎产2仔

习性: 清晨和傍晚活跃

分布: 马达加斯加

领狐猴

领狐猴头部特写

领狐猴

领狐猴张望

领狐猴

巢穴里的领狐猴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领狐猴头体长:50-55厘米;尾长:60-65厘米;重量:3-4.5公斤。领狐猴全身黑色,四肢、头部和背部有白色区域,颈部有鬃毛,口鼻部接近狗。公猴和母猴的外表相同。叫声似犬吠或哀嚎。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领狐猴交配季节5-7月份,通常在9-10月份繁殖,雌猴在巢穴中分娩,每胎产2仔,偶尔3仔。它们的巢建在距离地面10-20米的树上。幼猴4个月后可以独自活动,在成长的过程中,将近65%的领狐猴活不过1岁,主要原因是天敌的猎食和意外摔落致死。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领狐猴,是马达加斯加特有物种,生活在热带雨林中。

领狐猴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领狐猴可分为三个亚种:
Varecia variegata variegata
Varecia variegata editorum
Varecia variegata subcincta

领狐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lack-and-white ruffed lemur (Varecia variegata) is the more endangered of the two species of ruffed lemurs, both of which are endemic to the island of Madagascar. Despite having a larger range than the red ruffed lemur, it has a much smaller population that is spread out, living in lower population densities and reproductively isolated. It also has less coverage and protection in large national parks than the red ruffed lemur. Three subspecies of black-and-white ruffed lemur have been recognized since the red ruffed lemur was elevated to species status in 2001.

褐狐猴

阅读(167)

动物百科小编灰兔雪牙给大家整理了褐狐猴的资料,包括褐狐猴的图片资料、褐狐猴的形态特征、褐狐猴的生活习性、褐狐猴的品种和种类、褐狐猴的寿命等与褐狐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褐狐猴Brown lemur

褐狐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狐猴科 Lemuridae
属: 美狐猴属 Eulemur
种: 褐狐猴 E. fulvus
        ( É. Geoffroy, 1796 )
分布: 马达加斯加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褐狐猴(拼音:hè hú hóu);
英文名:Brown lemur;
学名:Eulemur fulvus。
褐狐猴,总长度95-110厘米,主要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北部、西部和科摩罗马约特岛的热带雨林。群居动物,半夜行性,于黄昏及黎明活动,杂食性,主要食物为果实、植物和树胶。野外生存的褐狐猴寿命在20-25岁之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总长度95-110厘米

身高:

体重: 2-3公斤

生命: 20-25岁

食性: 杂食:果实、植物和树胶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群居,半夜行性

分布: 马达加斯加

褐狐猴

雌性褐狐猴

褐狐猴

两只褐狐猴

褐狐猴

褐狐猴学名:Eulemur fulvus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褐狐猴头体长:43-50厘米;尾长:41.5-51厘米;重量:2-3公斤。褐狐猴背侧的毛色为棕灰色,腹侧则是灰白色,尾巴的颜色比较深,脸部略黑,眼睛的上方有较淡的斑纹,脸部周围均有毛须。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褐狐猴是群居动物,每群由3-15只个体组成,会在身上涂抹尿液作为气味识别,以鉴别群集,领地有重合,但是甚少接触、冲突。半夜行性,于黄昏及黎明活动。杂食性,习于在树上或地面觅食。主要食物为果实、植物和树胶,另亦吃面包、饼干、猴饲料、香蕉、苹果、番石榴、番茄、猴米糕、木瓜、花胡瓜、红萝蔔等。在一些地区,它们亦吃些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褐狐猴交配季节在5-6月份,雌猴孕期约120天,通常每胎产1仔,偶尔产2仔。1-3岁性成熟。野外生存的褐狐猴寿命在20-25岁之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褐狐猴主要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北部、西部和科摩罗马约特岛。

褐狐猴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褐狐猴在IUCN红色名录内被列入“近危”级别,保护现状比较低,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等危险。IUCN需常对此范围内的物种级别进行重新评估,以确保其危险状况。而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亦被列入《附录I》中,禁止在国际间的交易。

褐狐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common brown lemur (Eulemur fulvus), or brown lemur, is a species of lemur in the family Lemuridae. It is found in Madagascar and Mayotte.

非洲野犬

阅读(118)

动物百科小编萌虎给大家整理了非洲野犬的资料,包括非洲野犬的图片资料、非洲野犬的形态特征、非洲野犬的生活习性、非洲野犬的品种和种类、非洲野犬的寿命等与非洲野犬相关的详细信息。

非洲野犬African wild dog

非洲野犬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属: 非洲野犬属 Lycaon
种: 非洲野犬 L. pictus
        ( Temminck, 1820 )
分布: 非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非洲野犬(拼音:fēi zhōu yě quǎn);
英文名:African wild dog;
学名:Lycaon pictus。
非洲野犬,是生活在非洲草原、灌木丛以及稀疏林地的一种犬科动物,是非洲野犬属下唯一一种。是合作狩猎的动物。一般以中等体型的有蹄动物为食,比如高角羚。在非洲已经建立起一个非洲野犬的保护区,主要位于津巴布韦西部的皇日国家公园。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85-141厘米

身高: 肩高75厘米

体重: 18-36公斤

生命:

食性: 主食有蹄动物

繁殖: 每胎产2-19仔

习性: 群居

分布: 非洲

非洲野犬

非洲野犬头部特写

非洲野犬

非洲野犬学名:Lycaon pictus

非洲野犬

非洲野犬觅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非洲野犬,头体长:85-141厘米;尾长:30-45厘米;肩高:75厘米;重量:18-36公斤。非洲南部种群体型较大。非洲野犬的毛色与其他犬科动物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它们的毛发上带有各种颜色各种式样的色斑,没有两只的色斑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色斑进行辨别。色斑的颜色一般为黑色、黄色或白色。非洲野犬是唯一前肢没有上爪的犬科动物。非洲野犬共有42颗牙齿(具体分布为:(i= 3/3; c=1/1; p=4/4; m=2/3)x2),前臼齿比相对比其他犬科动物要大,咬力极强,因此可以磨碎大量的骨头,这一点很像鬣狗。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非洲野犬是合作狩猎的动物。一般以中等体型的有蹄动物为食,比如高角羚、汤氏瞪羚、黑斑羚、跳羚、角马等。与其他犬科动物类似,它们一般对猎物会长期跟踪,在追击时速度可以达到45公里/小时。群体中的非洲野犬通过叫声进行定位。在得到猎物后,它们会将其带回巢穴,分给小狗、母狗以及年老病弱的其他同类。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非洲野犬全年可以繁殖,高峰期为雨季的后半期,即每年的三月到六月间。孕期约为70天左右,每胎产2-19仔,通常为10仔。生殖间歇期为12-14月,如果幼仔全部死亡,则可以缩短为6个月。幼仔一般在其他动物(比如土狼)的巢穴中出身,断奶期为10周。3个月后,小狗就会开始外出活动。8-11个月大就能够自行捕食,12-18个月达到性成熟。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非洲野犬分布于非洲的博茨瓦纳、肯尼亚、莫桑比克、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非洲野犬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由于非洲野犬的领域面积较大,所以随着栖息地的减少和其他大型食肉动物的竞争,非洲野犬的数量不断下降,目前处于濒危状态。目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东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在非洲的39个国家只有25个种群,约有3,000只左右。在非洲已经建立起一个非洲野犬的保护区,主要位于津巴布韦西部的皇日国家公园。

非洲野犬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African wild dog (Lycaon pictus) is a canid native to Sub-Saharan Africa. It is the largest of its family in Africa, and the only member of the genus Lycaon, which is distinguished from Canis by its fewer toes and dentition, which is highly specialised for a hypercarnivorous diet. It is classed as endangered by the IUCN, as it has disappeared from much of its original range. The current population has been estimated at roughly 39 subpopulations containing 6,600 adults, only 1,400 of which are fully grown. The decline of these populations is ongoing, due to habitat fragmentation, human persecution, and disease outbreaks.

黑背胡狼

阅读(222)

动物百科小编呆萌熊宝给大家整理了黑背胡狼的资料,包括黑背胡狼的图片资料、黑背胡狼的形态特征、黑背胡狼的生活习性、黑背胡狼的品种和种类、黑背胡狼的寿命等与黑背胡狼相关的详细信息。

黑背胡狼Black-backed jackal

黑背胡狼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属: 犬属 Canis
种: 黑背胡狼 C. mesomelas
        ( Schreber, 1775 )
分布: 东非、南非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黑背胡狼(拼音:hēi bèi hú láng);
英文名:Black-backed jackal;
学名:Canis mesomelas。
黑背胡狼,又叫黑背豺,分布于东非和南非,多栖息于非洲草原。是杂食动物,食谱包括:爬行类、鸟类、卵、植物、沿海蚌、鱼、腐肉、甚至是人类的垃圾。黑背胡狼是很多疾病的载体,如:狂犬病、犬瘟热、犬腺病毒和非洲马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96-110厘米

身高: 肩高38厘米

体重: 6.8-13.5公斤

生命:

食性: 杂食:爬行类、鸟类、卵、植物等

繁殖: 每胎产仔1-9只

习性: 昼伏夜出,有领地意识

分布: 东非、南非

黑背胡狼

黑背胡狼学名:Canis mesomelas

黑背胡狼

黑背胡狼猎食

黑背胡狼

黑背胡狼的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黑背胡狼,体长96-110厘米;肩高:38厘米;重量:6.8-13.5公斤。东非种群较大。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黑背胡狼昼伏夜出,是机会主义的清道夫和捕食者,属杂食性,食谱包括:爬行类、鸟类、卵、植物、沿海蚌、鱼、腐肉、甚至是人类的垃圾,也会在狮子旁边等候,当狮子不注意时,趁机偷走食物。黑背胡狼具有领地意识,会用自己的粪便和尿液标示领地范围。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黑背胡狼是一夫一妻制的,交配季节5-8月份,雌性孕期60天左右,每胎产仔1-9只。幼仔2岁后独自生活。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黑背胡狼分布于东非的肯尼亚、索马里、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以及南非的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

黑背胡狼分布图:

黑背胡狼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lack-backed jackal (Canis mesomelas) is a canid native to two areas of Africa, separated by roughly 900 km.
One region includes the southernmost tip of the continent, including South Africa, Namibia, Botswana, and Zimbabwe. The other area is along the eastern coastline, including Kenya, Somalia, Djibouti and Ethiopia. It is listed by the IUCN as least concern, due to its widespread range and adaptability, although it is still persecuted as a livestock predator and rabies vector.

印度狼

阅读(108)

动物百科小编蒙牛沒我牛给大家整理了印度狼的资料,包括印度狼的图片资料、印度狼的形态特征、印度狼的生活习性、印度狼的品种和种类、印度狼的寿命等与印度狼相关的详细信息。

印度狼Indian wolf

印度狼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亚科: 犬亚科 Caninae
属: 犬属 Canis
种: 印度狼 Canis indica
        ( Sykes, 1831 )
分布: 亚洲西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印度狼(拼音:yìn dù láng);
英文名:Indian wolf;
学名:Canis indica。
印度狼,是生活在印度至中东的一种食肉目哺乳动物。印度狼生活于半干旱及炎热地区。它细小的体型适合猎食这些地区细小的有蹄类、兔、野兔及啮齿目动物。由于印度狼会吃人类小孩及家畜,纵然被列为濒危物种,亦长期被猎杀。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91厘米

身高: 肩高66厘米

体重: 18-27公斤

生命:

食性: 有蹄类、兔、野兔及啮齿目动物

繁殖: 10月份繁殖

习性: 小群居

分布: 亚洲西南部

印度狼

印度狼觅食

印度狼

印度狼英文名:Indian wolf

印度狼

印度狼打闹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印度狼平均体长:91厘米;尾长:41-46厘米;肩高:66厘米;重量18-27公斤。印度狼的毛很短及浓密,一般都是红色、茶色或浅黄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印度狼生活于半干旱及炎热地区,小群居,细小的体型适合猎食这些地区细小的有蹄类、兔、野兔及啮齿目动物。虽然在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所著的故事中,印度狼与豺为敌,但事实上它们之间只有有限的竞争。印度狼栖息的旷野及主要吃啮齿目动物,而豺则栖息在密林中及猎食中等体型的有蹄类,所以它们能够同时生存。印度狼不会像灰狼般经常咆哮。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印度狼的繁殖季节在10月份的中、下旬。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印度狼生活在印度至中东,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叙利亚、土耳其、以色列和埃及。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2004年统计印度狼约有2000-3000头。印度狼一般捕食野生的猎物,但它们的猎物亦因人类介入而减少。印度狼现被迫猎食家畜使它们接近人类,尤其是没有看管的小孩。现今在印度出现小孩被印度狼捕捉的情况类似过往欧洲的情况。1996-1997两年间,在北方邦有74人被狼所杀或伤害,大部份为小于10岁的小孩。有记录的最恶劣时是于1878年的英属印度,一年内就有624人被狼所杀死。
由于印度狼会吃人类小孩及家畜,纵然被列为濒危物种,亦长期被猎杀。拉贾斯坦邦相信是唯一有饲养印度狼的保护区。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有指印度狼没有与其他的狼亚种相互交配接近40万年,故此它可能并非灰狼的亚种,而是一个独立的物种。英国自然学家荷吉森(Brian Houghton Hodgson)是第一个于1847年将印度狼描述为独立物种C. laniger的人,不过他真正描述的却并非印度狼。另一名英国的自然学家William Thomas Blanford于1888年描述印度狼为C. pallipes。他指C. pallipes比C. laniger细小,冬天的毛皮较短及薄,头颅骨及牙齿亦较细小。再者,它指荷吉森的描述只是灰狼的亚种(C. lupus laniger)。于1941年,英国的Reginald Innes Pocock将此两种狼都分类为灰狼的亚种(C. l. pallipes及C. l. laniger)。后来荷吉森所描述的狼已被重置为欧亚灰狼,而印度狼则维持其分类。线粒体DNA的研究发现印度狼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学名现被称为Canis indica。另外,同样的研究亦成立了喜玛拉雅狼的独立物种(C. himalayaensis)。印度狼有可能约于40万年前的更新世迁徙至印度,且与狼的共同祖先分隔。但其他分布在阿拉伯半岛及巴基斯坦(非印度)的所谓印度狼,仍被包含在灰狼的亚种中,并更名为伊朗狼(C. l. pallipes)。

印度狼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Indian wolf (Canis indica) is a subspecies of grey wolf which ranges from Israel to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It is intermediate in size between the Tibetan and Arabian wolf, and lacks the former’s luxuriant winter coat. Along with the extant Himalayan and African wolves, as well as the now extinct Beringian wolf, the Indian wolf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re basal subspecies of grey wolf, with one genetic study indicating that the Indian wolf has been reproductively isolated from other populations for over 400,000 years.

白鼻浣熊

阅读(208)

动物百科小编灬狂飙的蜗牛给大家整理了白鼻浣熊的资料,包括白鼻浣熊的图片资料、白鼻浣熊的形态特征、白鼻浣熊的生活习性、白鼻浣熊的品种和种类、白鼻浣熊的寿命等与白鼻浣熊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鼻浣熊White-nosed coati

白鼻浣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浣熊科 Procyonidae
属: 南美浣熊属 Nasua
种: 白鼻浣熊 N. narica
        ( Linnaeus, 1766 )
分布: 北美洲、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白鼻浣熊(拼音:bái bí huàn xióng);
英文名:White-nosed coati;
学名:Nasua narica。
白鼻浣熊,又名白鼻豿,是一种浣熊。栖息在美洲的林地,如森林、雨林及云林。主要是日间活动的,夜间会回到特定的树上休息。杂食性的,喜欢吃细小的脊椎动物、果实、腐尸、昆虫及蛋。它们易于驯养,研究发现它们很聪明。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全长100-135厘米

身高:

体重: 4-6公斤

生命:

食性: 杂食:果实、腐尸、昆虫及蛋

繁殖:

习性: 日间活动,适应性强

分布: 北美洲、南美洲

白鼻浣熊

白鼻浣熊枝头站立

白鼻浣熊

白鼻浣熊行走

白鼻浣熊

白鼻浣熊的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白鼻浣熊50-70厘米,尾长50-65厘米,重量4-6公斤。雄性较大。白鼻浣熊一般呈深褐色、红色或黄色。它们的眼睛深色,吻、下巴及喉咙都是浅灰色的。吻及尾巴很长,尾巴有6-7间斑纹。它们的犬齿很大,臼齿可以磨碎东西。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白鼻浣熊栖息在美洲的林地,如森林、雨林及云林,海拔低于3500米。主要是日间活动的,夜间会回到特定的树上休息。不过它们可以按环境来改变习性,在一些受到人类猎杀的地方,或是有人类的地方觅食,它们可以转为夜间活动的。成年雄性是独居的,雌性及幼生雄性会组成群族。在觅食的时候,两只白鼻浣熊会负责照顾幼生的。幼年雄性及一些雌性会以打斗来玩耍。它们为了食物也会互相打斗。白鼻浣熊是杂食性的,喜欢吃细小的脊椎动物、果实、腐尸、昆虫及蛋。它们适于攀树,尾巴用来平衡,但大部份时间都会留在地上。它们的天敌有蚺属、猛禽、猫科及狐鼬。它们习惯了人类的出现,有时甚至去到营地及垃圾站觅食。它们易于驯养,研究发现它们很聪明。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白鼻浣熊生活在美洲,从北美洲的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经过墨西哥和中美洲,到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都有他们的活动踪迹。

白鼻浣熊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N. N. molaris
N. N. narica
N. N. nelsoni
N. N. yucatanica

白鼻浣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white-nosed coati (Nasua narica), also known as coatimundi, is a species of coati and a member of the family Procyonidae (raccoons and relatives). Local names include pizote, antoon, and tejón. It weighs about 4–6 kg (8.8–13.2 lb). However, males are much larger than females, and small females weigh as little as 2.5 kg (5.5 lb) and large males as much as 12.2 kg (27 lb). On average, the total length is about 110 cm (43 in), about half of that being the tail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