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海地沟齿鼩

阅读(84)

动物百科小编猎猎猎猎猎丶鹰给大家整理了海地沟齿鼩的资料,包括海地沟齿鼩的图片资料、海地沟齿鼩的形态特征、海地沟齿鼩的生活习性、海地沟齿鼩的品种和种类、海地沟齿鼩的寿命等与海地沟齿鼩相关的详细信息。

海地沟齿鼩Hispaniolan solenodon

海地沟齿鼩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鼩形目 Soricomorpha
科: 沟齿鼩科 Solenodontidae
属: 沟齿鼩属 Solenodon
种: 海地沟齿鼩 S. paradoxus
        ( Brandt, 1833 )
分布: 加勒比地区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海地沟齿鼩(拼音:hǎi dì gōu chǐ qú);
英文名:Hispaniolan solenodon;
学名:Solenodon paradoxus。
海地沟齿鼩,生活在加勒比海上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海地)。主要栖息地是林地,有时它们也生活在灌木丛中或者在庄园附近。是夜行性动物,在地下或者地表觅食,杂食性,主食昆虫或蚯蚓,也食用少量果实和其它植物。是有毒哺乳动物,通过毒素它们也可以捕获比较大的猎物。人工饲养的海地沟齿鼩寿命11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头体28-33厘米

身高:

体重: 0.6-1公斤

生命: 11岁

食性: 杂食:昆虫幼虫、蚯蚓和白蚁,果实等

繁殖: 每胎产1-2仔

习性: 夜行性,有毒

分布: 加勒比地区

海地沟齿鼩

海地沟齿鼩头部特写

海地沟齿鼩

海地沟齿鼩静态

海地沟齿鼩

岩石上的海地沟齿鼩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海地沟齿鼩头体28-33厘米,尾长25厘米,重量为0.6-1公斤。海地沟齿鼩毛色红棕色,毛比较软,尾部和腿部没有毛。脚上有五个脚趾,脚趾上有爪。前脚上的爪明显长于后脚上的,而且是弯的,拇指和其它脚趾不能对起来。在腋部有腺,发出特殊的味道。头部最显眼的特征是其伸长的鼻子,这个鼻子里有一根鼻骨支持。鼻孔位于鼻子的两侧。沟齿鼩的头和许多食虫动物一样比较窄,拉长,眼睛比较小,耳朵部分区域没有毛,从毛里伸出来。海地沟齿鼩的牙齿尖而锐利,最前面的门齿比较大,它们与其它牙齿之间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隙(纵裂)。沟齿鼩每边上下各有三枚门齿、一枚犬齿、三枚前臼齿和三枚大臼齿,共40枚牙齿。幼兽出生时长着乳牙。海地沟齿鼩是有毒哺乳动物。它们的下颚唾腺可以分泌一种神经毒素,通过这种毒素它们也可以捕获比较大的猎物。带有毒素的唾液可以通过第二枚下部门齿内侧的沟注入到猎物的伤口中。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海地沟齿鼩主要栖息地是林地,有时它们也生活在灌木丛中或者在庄园附近。主要在夜间的地面上行动,部分时间它们也生活在地下。它们一般在岩石的裂缝、树洞、地洞或者自己挖的洞里睡觉。在交配期外它们不做巢。有时它们也会在地下挖掘复杂的隧道系统作为休息和寻找食物的地方。在地面上它们的行走有点蹒跚,但是在紧急情况下它们也能够快速奔跑。能够发出频率在900至31000赫兹的喀喀声,它们可能像鼩鼱一样能够使用这个高频声进行声纳定位。海地沟齿鼩生活在小群中,这样的小群可以达八个动物,它们分享同一栖息地。正在成长的幼兽往往生活在它们的父母的栖息地附近。海地沟齿鼩在地下或者地表觅食,它们用它们的鼻子翻动地面,有时它们也用它们的爪去挖硬的地面或者树皮。是杂食性动物,但是其主要是食肉性的。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无脊椎动物如甲虫、蟋蟀、昆虫幼虫、蚯蚓和白蚁,此外它们也会猎食两栖类、爬行动物和小型鸟类,它们也食用少量果实和其它植物。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海地沟齿鼩每年可以交配两次,孕期约50天,每胎产1-2仔,新生海地沟齿鼩重40-55克,没有毛,眼睛还没有睁开,75天后断奶。繁殖季节雌性会筑巢,幼兽最早的几个星期在巢内度过。人工饲养的海地沟齿鼩寿命11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海地沟齿鼩,分布在加勒比海上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海地)。

海地沟齿鼩分布图:

海地沟齿鼩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Hispaniolan solenodon (Solenodon paradoxus), also known as the Dominican solenodon or agouta, is a solenodon found only on Hispaniola, the island shared by Haiti and the Dominican Republic. It was first described by Brandt in 1833. A similar but smaller species, Marcano’s solenodon (S. marcanoi), once lived on the island, but became extinct after European colonization. All solenodon species belong to order Soricomorpha and family Solenodontidae.

南非穿山甲

阅读(171)

动物百科小编糖 ̄小鸭给大家整理了南非穿山甲的资料,包括南非穿山甲的图片资料、南非穿山甲的形态特征、南非穿山甲的生活习性、南非穿山甲的品种和种类、南非穿山甲的寿命等与南非穿山甲相关的详细信息。

南非穿山甲Ground pangolin

南非穿山甲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鳞甲目 Pholidota
科: 穿山甲科 Manidae
属: 穿山甲属 Manis
种: 南非穿山甲 M. temminckii
        ( Smuts, 1832 )
分布: 东非和南部非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南非穿山甲(拼音:nán fēi chuān shān jiǎ);
英文名:Ground pangolin;
学名:Manis temminckii。
南非穿山甲,又称红穿山甲,是鳞甲目穿山甲科的一种。分布于乍得、南苏丹、东非、南部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和开阔的林地。独居,昼伏夜出,在冬季的时候下午开始活动觅食,以蚂蚁和白蚁为食。行走缓慢,会游泳,嗅觉灵敏,在受到威胁时会蜷缩成一个球,偶尔也会用粗壮的尾巴打击猎食者。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全长665-110厘米

身高:

体重: 7-18公斤

生命:

食性: 主食蚂蚁和白蚁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独居,昼伏夜出,会游泳

分布: 东非和南部非洲

南非穿山甲

南非穿山甲学名:Manis temminckii

南非穿山甲

南非穿山甲觅食

南非穿山甲

南非穿山甲英文名:Ground pangolin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南非穿山甲头体长34-61厘米,尾长31-50厘米,重量7-18公斤。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南非穿山甲独居,昼伏夜出,在冬季的时候下午开始活动觅食,以蚂蚁和白蚁为食。它们依靠灵敏的嗅觉搜寻食物,一旦发现白蚁巢穴就用黏糊糊的舌头伸入洞中捕食白蚁,南非穿山甲的舌头极限长度高达50厘米。行走缓慢,会游泳,嗅觉灵敏,在受到威胁时会蜷缩成一个球,偶尔也会用粗壮的尾巴打击猎食者。南非穿山甲前肢有力,前爪强壮,擅长挖掘和筑巢,它们也会占用废弃的疣猪或土豚的巢穴。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南非穿山甲的交配季节是从夏末到秋初,雌性分娩在冬季后,怀孕期约140天,每胎产1仔。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南非穿山甲分布于乍得、南苏丹、东非、南部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和开阔的林地。

南非穿山甲分布图:

资 料Information

古人用南非穿山甲制作的战甲

南非穿山甲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ground pangolin (Manis temminckii), also known as Temminck’s pangolin or the Cape pangolin, is one of four species of pangolins which can be found in Africa, and the only one in southern and eastern Africa. The animal was named for the Dutch zoologist Coenraad Jacob Temminck.

灰腿白臀叶猴

阅读(86)

动物百科小编莫扎鱼给大家整理了灰腿白臀叶猴的资料,包括灰腿白臀叶猴的图片资料、灰腿白臀叶猴的形态特征、灰腿白臀叶猴的生活习性、灰腿白臀叶猴的品种和种类、灰腿白臀叶猴的寿命等与灰腿白臀叶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灰腿白臀叶猴Grey-shanked douc

灰腿白臀叶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亚科: 疣猴亚科 Colobinae
属: 白臀叶猴属 Pygathrix
种: 灰腿白臀叶猴 P.cinerea
        ( Nadler, 1997 )
分布: 越南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灰腿白臀叶猴(拼音:huī tuǐ bái tún yè hóu);
英文名:Grey-shanked douc;
学名:Pygathrix cinerea。
灰腿白臀叶猴,是世界上25个极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分布在越南的广南、广义、平定、昆嵩、嘉莱的热带雨林中,目前总数在550-700只。灰腿白臀叶猴是树栖动物,很难发现它们在地面上活动。食量惊人,每天会吃进接近自身体重四分之一的食物,以种子、水果和鲜花为食。灰腿白臀叶猴雄性平均重10.9千克,雌性平均重8.2千克。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身高:

体重: 8.2-10.9千克

生命:

食性: 种子、水果和鲜花

繁殖: 每胎产一仔

习性: 擅长跳跃攀爬,视力听力发达

分布: 越南

灰腿白臀叶猴

灰腿白臀叶猴学名:Pygathrix cinerea

灰腿白臀叶猴

饲养的灰腿白臀叶猴

灰腿白臀叶猴

灰腿白臀叶猴休息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灰腿白臀叶猴,是高度社会化物种,群居,成员数量4-15只,最高观测记录是50只的大群体,由雌性领导。会通过肢体动作、叫声、面部表情变化进行交流。擅长跳跃攀爬,视力听力发达。灰腿白臀叶猴食量惊人,每天会吃进接近自身体重四分之一的食物,以种子、水果和鲜花为食。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灰腿白臀叶猴繁殖季节在2-6月份,孕期约210天,每胎产一仔,幼仔重500-720克,通常4岁性成熟。雌性灰腿白臀叶猴每2年繁殖一次。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灰腿白臀叶猴分布在越南的广南、广义、平定、昆嵩、嘉莱的热带雨林中。

灰腿白臀叶猴分布图:

资 料Information

灰腿白臀叶猴的自然栖息地:

刺巢鼠

阅读(158)

动物百科小编丶怕死小强给大家整理了刺巢鼠的资料,包括刺巢鼠的图片资料、刺巢鼠的形态特征、刺巢鼠的生活习性、刺巢鼠的品种和种类、刺巢鼠的寿命等与刺巢鼠相关的详细信息。

刺巢鼠Greater stick-nest rat

刺巢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鼠科 Muridae
属: 刺巢鼠属 Leporillus
种: 刺巢鼠 L. conditor
        ( Sturt, 1848 )
分布:澳大利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刺巢鼠(拼音:cì cháo shǔ);
英文名:Greater stick-nest rat;
学名:Leporillus conditor。
刺巢鼠,是一种啮齿动物,体长17-26厘米,尾长14-18厘米,重量180-450克。两个主要种群分布在澳大利亚富兰克林群岛西部和东部,栖息于干旱缺水的热带稀树草原。有领地意识,昼伏夜出,以叶子和果实为食。它们会用树枝、石头和草,建造一个高达1米,直径超过一米的大型巢穴而且结构复杂,里面暗藏着逃生通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17-26厘米

身高:

体重: 180-450克

生命:

食性: 主食叶子和果实

繁殖: 每胎产2-3仔

习性: 有领地意识,昼伏夜出

分布: 澳大利亚

刺巢鼠

刺巢鼠藏在树洞中

刺巢鼠

小刺巢鼠

刺巢鼠

刺巢鼠进食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刺巢鼠全年可繁殖,每年最高可以产3胎。孕期44天,通常每胎产2-3仔,幼仔2个月后可以独立生活。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刺巢鼠两个主要种群分布在澳大利亚富兰克林群岛西部和东部。

刺巢鼠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greater stick-nest rat, house-building rat (Leporillus conditor) is a species of rodent in the family Muridae. It is found only in Australia on the Franklin Islands and St Peter Island in the Nuyts Archipelago, Reevesby Island, Salutation Island, Faure Island and Heirisson Prong, and a fenced off area at Roxby Downs in South Australia. It was formerly widespread in semi-arid habitat on the mainland, where the soils were shallow with calcereous underlying strata.

岩大袋鼠

阅读(95)

动物百科小编骑着羊儿去放狼给大家整理了岩大袋鼠的资料,包括岩大袋鼠的图片资料、岩大袋鼠的形态特征、岩大袋鼠的生活习性、岩大袋鼠的品种和种类、岩大袋鼠的寿命等与岩大袋鼠相关的详细信息。

岩大袋鼠Common wallaroo

岩大袋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双门齿目 Diprotodontia
科: 袋鼠科 Macropodidae
属: 大袋鼠属 Macropus
种: 岩大袋鼠 M. robustus
        ( Gould, 1841 )
分布:澳大利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岩大袋鼠(拼音:yán dà dài shǔ);
英文名:Common wallaroo;
学名:Macropus robustus。
岩大袋鼠,又称山大袋鼠,体型较其他袋鼠小,广泛分布在澳洲大陆。通常栖息在山区、草原和平原。岩大袋鼠独自生活,昼伏夜出,可以2-3个月不饮水,只依靠从食物中的汲取水份。野生岩大袋鼠寿命超过18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头体长75-140厘米

身高:

体重: 16-35公斤

生命: 超过18岁

食性: 草食性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独自生活,昼伏夜出

分布: 澳大利亚

岩大袋鼠

岩大袋鼠跳跃

岩大袋鼠

岩大袋鼠山上活动

岩大袋鼠

岩大袋鼠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雄性岩大袋鼠,头体长100-140厘米,尾长80-90厘米,平均体重35公斤;雌性岩大袋鼠,头体长75-100厘米,尾长60-70厘米,平均体重16公斤。其四个亚种多是两性异形的。M. r. robustus:分布在澳洲东部。雄性呈深灰色,像黑大袋鼠;雌性较浅色,一般呈沙色。M. r. erubescens:其外观有多种,主要都是呈褐色的。M. r. isabellinus:分布在西澳大利亚州的巴罗岛。其体型相对较少,一般呈红褐色。M. r. woodwardi:分布在金伯利(Kimberley)至北领地。是亚种中最淡色,呈褐灰色。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岩大袋鼠是一夫多妻制,全年可繁殖,如果遇到长期的干旱状况,不进行交配和繁殖。岩大袋鼠孕期30至38天,每胎产1仔,之后在育儿袋中培育幼仔231至270天,12-14月龄完全断奶,18-24个月性成熟。野生岩大袋鼠寿命超过18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岩大袋鼠广泛分布在澳洲大陆

岩大袋鼠分布图:

岩大袋鼠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common wallaroo (Macropus robustus) or wallaroo, also known as euro or hill wallaroo is a species of macropod. The word euro is particularly applied to one subspecies (M. r. erubescens).

水豚

阅读(191)

动物百科小编莫扎鱼给大家整理了水豚的资料,包括水豚的图片资料、水豚的形态特征、水豚的生活习性、水豚的品种和种类、水豚的寿命等与水豚相关的详细信息。

水豚Capybara

水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豚鼠科 Caviidae
属: 水豚属 Hydrochoerus
种: 水豚 H. hydrochaeris
        ( Linnaeus, 1766 )
分布: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水豚(拼音:shuǐ tún);
英文名:Capybara;
学名: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
水豚,是一种半水栖的食草动物,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啮齿类动物,头体长106-134厘米。水豚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山以东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后来又被引入佛罗里达以及美国其他的亚热带地区。野生水豚寿命10岁左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头体长106-134厘米

身高: 肩高50-62厘米

体重: 35-66千克

生命: 10岁左右

食性: 水草和树皮

繁殖: 每胎产1-8仔

习性: 群居,半水栖,性情温驯

分布: 南美洲

水豚

水豚涉水

水豚

水豚游泳

水豚

水豚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水豚头体长106-134厘米,肩高50-62厘米,重量35-66千克。雌性略大。它们在外表上很像超大型的豚鼠。水豚是游泳好手,趾闲有小蹼。前足四趾,后足三趾。年幼的水豚体色要比成年水豚淡上许多。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水豚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山以东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是一种半水栖的食草动物,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水中或水边,尤其是交配时期。它们在水中可以躲避其他动物的袭击,甚至能够在水下睡觉,而把鼻孔暴露在空气中。水豚是群居动物,但也时常以一头或一对的形式出现。食物以水草和树皮为主。其性情温驯,因此经常被养在公园里供人们观赏。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水豚在水中交配,孕期约150天,通常每胎产1-8仔,每年产一胎。水豚在大约12至18个月达到性成熟,野生水豚寿命10岁左右,人工喂养寿命在12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水豚分布在南美洲的巴西南部、玻利维亚、阿根廷北部、哥伦比亚东南部、委内瑞拉和巴拉圭。后来又被引入佛罗里达以及美国其他的亚热带地区。

水豚分布图:

水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capybara (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 is a large rodent of the genus Hydrochoerus of which the only other member is the lesser capybara (Hydrochoerus isthmius). The capybara is the largest rodent in the world. Close relatives are guinea pigs and rock cavies, and it is more distantly related to the agouti, chinchillas, and the coypu. Native to South America, the capybara inhabits savannas and dense forests and lives near bodies of water. It is a highly social species and can be found in groups as large as 100 individuals, but usually lives in groups of 10–20 individuals. The capybara is not a threatened species and is hunted for its meat, hide and also for a grease from its thick fatty skin which is used in the pharmaceutical trade.

中美蓬尾浣熊

阅读(101)

动物百科小编*火星来の鱼ル给大家整理了中美蓬尾浣熊的资料,包括中美蓬尾浣熊的图片资料、中美蓬尾浣熊的形态特征、中美蓬尾浣熊的生活习性、中美蓬尾浣熊的品种和种类、中美蓬尾浣熊的寿命等与中美蓬尾浣熊相关的详细信息。

中美蓬尾浣熊Cacomistle

中美蓬尾浣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浣熊科 Procyonidae
属: 蓬尾浣熊属 Bassariscus
种: 中美蓬尾浣熊 B. sumichrasti
        ( Saussure, 1860 )
分布:中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中美蓬尾浣熊(拼音:zhōng měi péng wěi huàn xióng);
英文名:Cacomistle;
学名:Bassariscus sumichrasti。
中美蓬尾浣熊,分布在墨西哥南部至巴拿马西部的中美洲。树栖动物,它们喜欢栖身在潮湿及热带常绿的林地及山区森林,按季节会生活在较干旱的落叶林。独居,昼伏夜出,属杂食性,以水果、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小型啮齿动物为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38-47厘米

身高:

体重:

生命:

食性: 杂食:水果、昆虫、爬行动物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独居,昼伏夜出

分布: 中美洲

中美蓬尾浣熊

中美蓬尾浣熊Cacomistle

中美蓬尾浣熊

中美蓬尾浣熊学名:Bassariscus sumichrasti

中美蓬尾浣熊

饲养的中美蓬尾浣熊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中美蓬尾浣熊体长38-47厘米,尾长39-53厘米,雄性略大。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中美蓬尾浣熊孕期约2个月,每胎产1仔,3月龄断奶,离开母亲独自生活。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中美蓬尾浣熊,分布在墨西哥南部至巴拿马西部的中美洲。

中美蓬尾浣熊分布图:

资 料Information

中美蓬尾浣熊的绘画资料:

中美蓬尾浣熊的头骨特写:

中美蓬尾浣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cacomistle, Bassariscus sumichrasti, is a nocturnal, arboreal and omnivorous member of the carnivoran family Procyonidae. Its preferred habitats are wet, tropical, evergreen woodlands and mountain forests, though seasonally it will venture into drier deciduous forests.

巴西豚鼠

阅读(209)

动物百科小编苯苯猪给大家整理了巴西豚鼠的资料,包括巴西豚鼠的图片资料、巴西豚鼠的形态特征、巴西豚鼠的生活习性、巴西豚鼠的品种和种类、巴西豚鼠的寿命等与巴西豚鼠相关的详细信息。

巴西豚鼠Brazilian guinea pig

巴西豚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豚鼠科 Caviidae
属: 豚鼠属 Cavia
种: 巴西豚鼠 C. aperea
        ( Erxleben, 1777 )
分布: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巴西豚鼠(拼音:bā xī tún shǔ);
英文名:Brazilian guinea pig;
学名:Cavia aperea。
巴西豚鼠,是豚鼠科豚鼠属的一种,体长27.2厘米。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拉圭和乌拉圭。栖息于开阔草原的灌木丛中,海拔在400-3000米。通常由一个雄性和多个雌性组成小团体活动,在黄昏和黎明觅食,以草、树叶、种子、花、树皮为食。巴西豚鼠寿命在8岁左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27.2厘米

身高:

体重:

生命: 8岁左右

食性: 草、树叶、种子、花、树皮

繁殖: 每胎产2仔

习性: 小团体活动

分布: 南美洲

巴西豚鼠

巴西豚鼠面部特写

巴西豚鼠

巴西豚鼠静立

巴西豚鼠

巴西豚鼠行走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巴西豚鼠头体长27.2厘米。体型粗壮,无尾,头圆滚,四肢短且有力,爪子强劲。皮毛颜色呈多样性,如:巴西豚暗灰色、棕色或黑色。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巴西豚鼠全年可繁殖,高峰期在4月,雌性每年最高可以产5胎。孕期约62天,每胎产2仔,新生豚鼠1天后即可吃固体食物,3周后断奶。巴西豚鼠性成熟后仅需30天。巴西豚鼠寿命在8岁左右。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巴西豚鼠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拉圭和乌拉圭。

巴西豚鼠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razilian guinea pig (Cavia aperea) (preá in Portuguese) is a guinea pig species from South America. It is found in Argentina, Brazil, Colombia, Ecuador, Paraguay and Uruguay.

条纹鬣狗

阅读(114)

动物百科小编蒙牛沒我牛给大家整理了条纹鬣狗的资料,包括条纹鬣狗的图片资料、条纹鬣狗的形态特征、条纹鬣狗的生活习性、条纹鬣狗的品种和种类、条纹鬣狗的寿命等与条纹鬣狗相关的详细信息。

条纹鬣狗Striped hyaena

条纹鬣狗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鬣狗科 Hyaenidae
属: 条纹鬣狗属 Hyaena
种: 条纹鬣狗 H. hyaena
        ( Linnaeus, 1758 )
分布: 北非和西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条纹鬣狗(拼音:tiáo wén liè gǒu);
英文名:Striped hyaena;
学名:Hyaena hyaena。
条纹鬣狗,分布于非洲北部和东北部,南至坦桑尼亚,以及中东地区和阿拉伯半岛到印度北部。身体粗壮,头尾长125-160厘米。生活在像稀树草原这样的干燥地区,夜晚捕食,杂食性,几乎什么都吃,如种子、树叶、果实、昆虫、鸟类、鱼类和许多种哺乳动物。野生条纹鬣狗寿命为12岁左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头尾长125-160厘米

身高: 肩高60-80厘米

体重: 25-55公斤

生命: 12岁左右

食性: 杂食:果实、昆虫、鸟类、鱼类和哺乳动物

繁殖: 每胎产1-4仔

习性: 视力敏锐,嗅觉和听觉较差

分布: 北非和西亚

条纹鬣狗

条纹鬣狗学名:Hyaena hyaena

条纹鬣狗

条纹鬣狗头部特写

条纹鬣狗

条纹鬣狗行走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条纹鬣狗头体长100-120厘米,肩高60-80厘米,尾长25-40厘米,重量25-55公斤。身体粗壮,皮毛呈浅灰色或米色,除了面部和四肢外,长有黑色条纹,后颈长着鬃毛。视力敏锐,但是嗅觉和听觉较差。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条纹鬣狗孕期90天左右,每胎产1-4仔。鬣狗幼崽七到八天后睁开眼睛,21天后开始长牙,30天以后可以吃肉,雌鬣狗会照顾幼仔1年左右。野生条纹鬣狗寿命12岁左右,人工饲养下会活到23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条纹鬣狗分布图:

条纹鬣狗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triped hyena (Hyaena hyaena) is a species of true hyena native to North and East Africa, the Middle East, the Caucasus, Central Asia and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It is listed by the IUCN as near threatened, as the global population is estimated to be under 10,000 mature individuals which continues to experience deliberate and incidental persecution along with a decrease in its prey base such that it may come close to meeting a continuing decline of 10% over the next three generations.

白鼬

阅读(366)

动物百科小编甜心♂猫猫给大家整理了白鼬的资料,包括白鼬的图片资料、白鼬的形态特征、白鼬的生活习性、白鼬的品种和种类、白鼬的寿命等与白鼬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鼬Stoat

白鼬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鼬科 Mustelidae
属: 鼬属 Mustela
种: 白鼬 M. erminea
        ( Linnaeus, 1758 )
分布: 欧亚大陆和北美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白鼬(拼音:bái yòu);
英文名:Stoat;
学名:Mustela erminea。
白鼬,形似黄鼬,身体细长,四肢短小,头尾长35-45厘米。多栖息于沼泽、林地、农田,食肉动物,主食为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白鼬的平均寿命只有5-8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头尾长35-45厘米

身高:

体重: 150-440克

生命: 5-8岁

食性: 食肉:鸟类、兔子、老鼠和灰松鼠

繁殖: 每胎产仔6-12只

习性: 适应力很强

分布: 欧亚大陆和北美

白鼬

白鼬张望

白鼬

白鼬站立

白鼬

未成年的白鼬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白鼬体长25-35厘米,尾长6-10厘米,重量150-440克。雄性较大。形似黄鼬,身体细长,四肢短小,毛色随季节不同,夏季毛色背部为灰棕色,腹部为白色,足背为灰白色;冬季毛色除了尾端黑色,全身纯白。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白鼬适应力很强,草原草甸、沼泽地河谷地、森林以及半荒漠的沙丘及耕作地均有分布。白鼬是一种食肉动物,捕食本领很高主要食物是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特别是兔子、老鼠和灰松鼠。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白鼬交配季节在初夏,每胎产仔6-12只,2岁性成熟,寿命5-8岁,但是由于众多天敌的捕食,白鼬的平均寿命实际只有1.5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白鼬分布于从欧洲和前苏联到达日本和北美北部以及中国的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吉林、新疆、辽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白鼬分布图:

白鼬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toat (Mustela erminea), also known as the short-tailed weasel, is a species of Mustelidae native to Eurasia and North America, distinguished from the least weasel by its larger size and longer tail with a prominent black tip. The name ermine is often, but not always, used for the animal in its pure white winter coat, or the fur thereof.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stoats were introduced into New Zealand to control rabbits. The stoats have had a devastating effect on native bird populations (see stoats in New Zea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