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林羚

阅读(93)

动物百科小编狮虎兽给大家整理了林羚的资料,包括林羚的图片资料、林羚的形态特征、林羚的生活习性、林羚的品种和种类、林羚的寿命等与林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林羚Sitatunga

林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薮羚属 Tragelaphus
种: 林羚 T. spekeii
        ( Sclater, 1863 )
分布: 非洲中部和西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林羚(拼音:lín líng);
英文名:Sitatunga;
学名:Tragelaphus spekii。
林羚,又名泽羚,分布于非洲中部和西部。栖息在纸莎草沼泽,是游泳能手,暮晨活动,食草性,主食沼泽灌木的叶子。林羚体长115-170厘米,寿命19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15-170厘米

身高: 肩高75-125厘米

体重: 40-120公斤

生命: 19岁

食性: 食草:主食沼泽灌木的叶子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游泳能手,暮晨活动

分布: 非洲中部和西部

林羚

林羚雄性

林羚

林羚雌性

林羚

林羚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林羚体长115-170厘米,肩高75-125厘米,尾长30-35厘米,重量40-120公斤。它们的毛皮是防水的,雄羊是深褐色的,雌羊是赤褐色的。它们有白色斑纹及斑点。它们的蹄很幼长,很适合在沼泽生活。雄羊有鬃毛及角,角扭曲及有1米长。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林羚栖息在纸莎草沼泽,是游泳能手。它们为了逃避如豹及野狗等掠食者,会跳入及潜在水中。它们是暮晨活动的,但有时日间或夜间都会活动。雌羊倾向聚居,雄羊在交配后大部份时间都是独居的。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林羚全年可繁殖,孕期240-250天,每胎产1仔,哺乳1个月,2岁性成熟。林羚寿命可达19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林羚分布于非洲中部和西部,包括:刚果、喀麦隆、加纳、博茨瓦纳、赞比亚、加蓬、坦桑尼亚、乌干达、苏丹南部和肯尼亚。

林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itatunga or marshbuck (Tragelaphus spekii) is a swamp-dwelling antelope found throughout Central Africa, centering o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Cameroon, parts of Southern Sudan, Ghana, Botswana, Zambia, Gabon, Tanzania, Uganda and Kenya.

丝绒冕狐猴

阅读(194)

动物百科小编汪不了给大家整理了丝绒冕狐猴的资料,包括丝绒冕狐猴的图片资料、丝绒冕狐猴的形态特征、丝绒冕狐猴的生活习性、丝绒冕狐猴的品种和种类、丝绒冕狐猴的寿命等与丝绒冕狐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丝绒冕狐猴Silky sifaka

丝绒冕狐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大狐猴科 Indriidae
属: 冕狐猴属 Propithecus
种: 丝绒冕狐猴 P. candidus
        ( A. Grandidier, 1871 )
分布: 马达加斯加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丝绒冕狐猴(拼音:sī róng miǎn hú hóu);
英文名:Silky sifaka;
学名:Propithecus candidus。
丝绒冕狐猴,只生活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东北部,栖息在海拔700-1875米的热带雨林,群体生活,黎明时开始觅食,主要食物是花朵、嫩叶、果实和种子。丝绒冕狐猴全身白色,面部无毛呈黑色或粉色,头体长48-54厘米,尾长45-51厘米,重量5-6.5公斤。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48-54厘米

身高:

体重: 5-6.5公斤

生命:

食性: 花朵、嫩叶、果实和种子

繁殖: 每胎产1-2仔

习性: 群体生活,黎明觅食

分布: 马达加斯加

丝绒冕狐猴

丝绒冕狐猴群居

丝绒冕狐猴

丝绒冕狐猴觅食

丝绒冕狐猴

丝绒冕狐猴母子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丝绒冕狐猴交配季节是12月到来年的1月,每胎产1-2仔。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丝绒冕狐猴分布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东北部。

丝绒冕狐猴分布图:

丝绒冕狐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ilky sifaka (Propithecus candidus), or silky simpona, is a large lemur characterized by long, silky white fur. It has a very restricted range in northeastern Madagascar, where it is known locally as the simpona. It is one of the rarest mammals on earth, and is lis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as one of the world’s 25 most critically endangered primates. The silky sifaka is one of nine sifaka species (genus Propithecus), and one of four former subspecies of diademed sifaka (P. diadema). Studies in 2004 and 2007 compared external proportions, genetics, and cranio-dental anatomy supporting full species status, which has generally been accepted.

红背松鼠猴

阅读(101)

动物百科小编小犬薰给大家整理了红背松鼠猴的资料,包括红背松鼠猴的图片资料、红背松鼠猴的形态特征、红背松鼠猴的生活习性、红背松鼠猴的品种和种类、红背松鼠猴的寿命等与红背松鼠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红背松鼠猴Red-backed squirrel monkey

红背松鼠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卷尾猴科 Cebidae
属: 松鼠猴属 Saimiri
种: 红背松鼠猴 S. oerstedii
        ( Reinhardt, 1872 )
分布: 哥斯达黎加及巴拿马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红背松鼠猴(拼音:hóng bèi sōng shǔ hóu);
英文名:Red-backed squirrel monkey;
学名:Saimiri oerstedii。
红背松鼠猴,又名赤背松鼠猴,只生活在在巴拿马西北端近哥斯达黎加边界。身型细小,头尾长60-70厘米,背部是橙色的,面部呈黑白色。它们是杂食性的,主要吃果实、植物的其他部份、无脊椎动物及一些细小的脊椎动物。红背松鼠猴寿命15岁以上。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27-29厘米

身高:

体重: 600-950克

生命: 15岁以上

食性: 杂食:果实、植物、无脊椎动物

繁殖: 每胎产1只幼猴

习性: 栖于树上,很嘈吵

分布: 哥斯达黎加及巴拿马

红背松鼠猴

红背松鼠猴休息

红背松鼠猴

红背松鼠猴进食

红背松鼠猴

亚成年红背松鼠猴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成年红背松鼠猴身头体长27-29厘米,尾长36-39厘米,重量600-950克。雄性略大。红背松鼠猴的背部、双手及双脚呈橙色,肩膀、臀部及尾巴呈橄榄色,腹部呈白色。头顶盖呈黑色,尾端也是黑色的。面部呈白色,眼睛、鼻子及口的周围是黑色的。它们的尾巴并不可以完全抓住东西的,主要是用作平衡。雄性的头顶盖一般较雌性的色浅。它们脑部与身体的比例是所有灵长目中最大的,脑部重约25.7克或体重的4%。红背松鼠猴的两个亚种在颜色上相似,但头顶盖的形状不同。北方的亚种的头顶盖颜色较浅。南方亚种的四肢及腹部较黄。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背松鼠猴是日间活动及栖于树上,在树上很多时都是以四足行走。它们的群族包含几只成年雄性、雌性及幼猴。数量比其他南美洲松鼠猴属为少,但在新世界猴中也算是多。群族的数量介乎20-75只,平均也有41只。有时一些群族甚至多于100只,但相信只是两个群族临时结合的情况。平均而言,雌性在群族中较雄性多60%。红背松鼠猴是杂食性的,主要吃昆虫及其幼虫、蜘蛛、果实、叶子、树皮、花朵及花蜜。它们也会吃细小的脊椎动物,如蝙蝠、鸟类、蜥蜴及青蛙。它们会在森林的中至低层觅食,即40-50英尺高。它们每天约有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的时间来吃东西。在雨季由于节肢动物较少,它们很难找到想吃的食物。红背松鼠猴很嘈吵,经常会尖叫、吹哨及唧唧叫。它们经过森林时会折断树枝,造成很多声音。红背松鼠猴的天敌包括有猛禽、猫科及蛇,当中猛禽捕捉它们最有效。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红背松鼠猴的繁殖季节是在9月。是由雌猴选择交配的雄猴。雌猴可能会选择较大只的雄猴,妊娠期为6个月,在2月至3月间,幼猴会在一星期内诞下。它们每胎产1只幼猴。只有一半的幼猴能够生存多于6个月,很大部份都是因鸟类的掠食。幼猴头一年需要依赖母猴的照顾。雌猴每12个月就可以生产,所以之前出生的幼猴正好在新幼猴出生时可以独立。雌猴2.5岁时就达至性成熟,雄猴则要4-5岁才性成熟。雌猴性成熟后就会离开自己的群族,雄猴整生也会留在群族内。雄猴会倾向接触同龄的雄猴。同一代的雄猴性成熟后可以选择离开群族,到其他群族中争取较大的繁殖机会。红背松鼠猴野外的寿命不详,圈养的则可以多于15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红背松鼠猴的分布地只限于哥斯达黎加及巴拿马。它们栖息在近太平洋的海岸,包括哥斯达黎加中部至巴拿马西部。在玛兰安东尼尔国家公园及基督山国家公园可以见到它们。它们栖息在低地的次生林及原生林,在较高及成熟的森林内它们很难生存。

红背松鼠猴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红背松鼠猴有两个亚种:
S. o. oerstedii:分布在巴拿马西太平洋海岸及哥斯达黎加的奥撒半岛。
S. o. citrinellus:分布在哥斯达黎加中部,估计数量只余下1300-1800只。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在哥斯达黎加,估计每平方公里就有36只红背松鼠猴;在巴拿马,则每平方公里就有130只。它们的数量就由于1970年代的20万只下降至少于5000只。相信是因伐林及捕猎所致。在哥斯达黎加正在进行保育工作,免得它们灭绝。在巴拿马也有重植森林的计划,尝试保存现有的群族。红背松鼠猴的状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从濒危改为易危。这是因它们的分布地分散且细小,而其栖息地也不断减少。

红背松鼠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Central American squirrel monkey (Saimiri oerstedii) is a squirrel monkey species from the Pacific coast of Costa Rica and Panama. It is restricted to the northwestern tip of Panama near the border with Costa Rica, and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cific coast of Costa Rica, primarily in Manuel Antonio and Corcovado National Parks.

北美水獭

阅读(202)

动物百科小编狮虎兽给大家整理了北美水獭的资料,包括北美水獭的图片资料、北美水獭的形态特征、北美水獭的生活习性、北美水獭的品种和种类、北美水獭的寿命等与北美水獭相关的详细信息。

北美水獭North American otter

北美水獭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鼬科 Mustelidae
亚科: 水獭亚科 Lutrinae
属: 美洲獭属 Lontra
种: 北美水獭 L. canadensis
        ( Schreber, 1777 )
分布: 北美大陆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北美水獭(拼音:běi měi shuǐ tǎ);
英文名:North American otter;
学名:Lontra canadensis。
北美水獭,是一种产于北美洲的水獭,也叫北方水獭。分布于整个北美大陆的河岸与淡水水域,包括加拿大、阿拉斯加、美国西北、亚特兰大等州,以及墨西哥湾。主要吃鱼,但也吃昆虫、蛙类、甲壳类,有时也吃小型哺乳动物。野生北美水獭寿命10-15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65-107厘米

身高:

体重: 3-14公斤

生命: 10-15岁

食性: 鱼、昆虫、蛙类、甲壳类

繁殖: 每胎1-6仔

习性: 高度活跃,对人类攻击性强

分布: 北美大陆

北美水獭

北美水獭进食

北美水獭

北美水獭潜水

北美水獭

北美水獭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北美水獭体长65-107厘米,尾长30-45厘米,一般占整个身体的30-40%,体重为3-14公斤。北美水獭头部圆小,腿短而有力,胡须较长,雄性水獭比雌性要大许多。北美水獭身体呈流綫型,躯体健壮而腿较短,网状的脚趾,长长的尾巴。体毛一般为深褐色,喉部为银灰色。北美水獭是游泳好手,但也能在陆地上行走很长时间,并且经常用腹部在雪地裏或冰面上快速滑行。北美水獭的鼻腔在水下可以自动关闭,毛发软而密,可以防止受冻,这些特征都适应于水下的生活。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北美水獭在陆地上筑巢,而在水生的环境中觅食,例如湖泊、河流、湿地、沼泽甚至开放的大洋中。一般成对生活,有时也组成家庭单元。北美水獭是高度活跃的动物,只要不在睡觉,它就一直会保持活动状态,例如追逐、滑行、游泳、跳跃、摔打。因此北美水獭是动物园中十分受欢迎的动物。但成年水獭对人类攻击性很强,不宜作为宠物饲养。北美水獭主要吃鱼,但也吃昆虫、蛙类、甲壳类,有时也吃小型哺乳动物。比较大的北美水獭甚至袭击一些类似鸭、鹅、苍鹭的水鸟。它们一般在夜间以及黎明、黄昏比较活跃。在没有人打扰的情况下,也在白天活动。它们经常抢夺别的动物的巢穴,并将其杀死,例如河狸、麝鼠等。北美水獭在陆地的奔跑速度可达30公里/小时。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北美水獭一般一年交配一次,多为冬末春初之交,雄性水獭要与多头雌性水獭交配。孕期为2个月,断奶期为3个月。每胎1-6仔,通常只有2-3仔。北美水獭野生平均寿命约为10-15年,圈养条件下可达27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北美水獭分布于加拿大、阿拉斯加、美国西北、亚特兰大等州,以及墨西哥湾。

北美水獭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北美水獭的天敌包括熊、美洲狮、狼和郊狼,在南部地区也受到鳄鱼的袭击。但它们最大的敌人是人类。由于皮毛十分昂贵,北美水獭成为人类捕猎的目标,同时水域的污染也导致了北美水獭数量的下降。自十九世纪以来,它们已经在很多地区消失。在大部分地区,人们开始逐渐禁止猎取水獭,并帮助恢复北美水獭的栖息环境。

北美水獭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North American river otter (Lontra canadensis), also known as the northern river otter or the common otter, is a semiaquatic mammal endemic to the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found in and along its waterways and coasts. An adult river otter can weigh between 5.0 and 14 kg (11.0 and 30.9 lb). The river otter is protected and insulated by a thick, water-repellent coat of fur.

非洲冕豪猪

阅读(109)

动物百科小编❦₯㎕ζั͡✾✎﹏猴子给大家整理了非洲冕豪猪的资料,包括非洲冕豪猪的图片资料、非洲冕豪猪的形态特征、非洲冕豪猪的生活习性、非洲冕豪猪的品种和种类、非洲冕豪猪的寿命等与非洲冕豪猪相关的详细信息。

非洲冕豪猪North African crested porcupine

非洲冕豪猪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豪猪科 Hystricidae
属: 豪猪属 Hystrix
种: 非洲冕豪猪 H. cristata
        ( Linnaeus,1758 )
分布: 北非和地中海地区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非洲冕豪猪(拼音:fēi zhōu miǎn háo zhū);
英文名:North African crested porcupine;
学名:Hystrix cristata。
非洲冕豪猪,主要分布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北非及撒哈拉以南非洲。非洲冕豪猪约长60-90厘米,差不多整个身体都由鬃毛所覆盖。有领域性,它们很少攀树,但能够游泳,它们是夜间活动,草食性,吃树根、芽、农作物等。它们有时也会吃昆虫、细小的脊椎动物及腐尸。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60-90厘米

身高:

体重: 10-30公斤

生命:

食性: 草食:树根、芽、农作物等

繁殖: 每胎产1-2仔

习性: 有领域性,能够游泳

分布: 北非和地中海地区

非洲冕豪猪

非洲冕豪猪觅食

非洲冕豪猪

非洲冕豪猪行走

非洲冕豪猪

非洲冕豪猪休息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非洲冕豪猪体长60-90厘米,尾长8-17厘米,重量10-30公斤。差不多整个身体都由鬃毛所覆盖,颜色呈深褐色或黑色。它们头部、颈部及背部的翎毛可以竖起像冠冕一样。两侧及身体的后背有一些约长35厘米坚硬的翎毛,呈深浅色间,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它们的尾巴较短,末端的毛可以发声。这些毛的末端较阔,且是空心的,震动时可以发出嘶嘶声。非洲冕豪猪的前脚有四趾,趾上有爪,拇趾退化,后脚则有五趾。脚掌没有毛及有垫,呈蹲行的姿势。它们的耳朵及眼睛都很细小,头上有长的感觉毛。其头颅骨的眶下孔很大,可以让咀嚼肌伸延至吻的正面。另外,下颚的角突是折曲的,鼻腔很大,有很大地方与咀嚼肌连接。锁骨很少,只有1只门齿、1只前臼齿及3只臼齿。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非洲冕豪猪是有领域的。它们很少攀树,但能够游泳。它们是夜间活动的,且是一夫一妻制的。它们会长时间照顾幼猪,一群通常只有一对父母及幼猪。若受到骚扰,它们会竖起刺来,让敌人觉得它们很大。若继续受到骚扰,它们踩到对方的脚上,用刺刺它。这种攻击曾杀死狮子、豹、鬣狗及人类。非洲冕豪猪主要是草食性的,吃树根、芽、农作物等。它们有时也会吃昆虫、细小的脊椎动物及腐尸。为了吸收钙及磨利牙齿,它们经常会咬骨头。它们为了觅食会行走一段很长的距离。它们的齿冠很高,可以磨烂植物,并由胃部消化,纤维则在较大的阑尾及大肠被分解。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有关非洲冕豪猪繁殖的资料都是从圈养的得来。雌猪每年会产一胎,每胎约有1或2只幼猪。妊娠期为66日。幼猪出生时重约1公斤,约母猪的3%。出生后一星期幼猪就可以离开巢穴,其刺于此时开始变硬。大约1-2年的时间,幼猪就达至性成熟。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非洲冕豪猪分布在意大利、北非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在地中海,它们主要分布在意大利大陆、西西里岛、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及沿埃及海岸。它们曾在海拔2550米的安蒂阿特拉斯山出没。一直以来就相信它们是由罗马帝国引入意大利的,但根据化石及亚化石纪录,它们可能于更新世末就已经存在于欧洲。

非洲冕豪猪分布图:

非洲冕豪猪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crested porcupine (Hystrix cristata) is a species of rodent in the Hystricidae family. It is extant in mainland Italy, Sicily, North Africa and sub-Saharan Africa.

九带犰狳

阅读(193)

动物百科小编金丝刺猬给大家整理了九带犰狳的资料,包括九带犰狳的图片资料、九带犰狳的形态特征、九带犰狳的生活习性、九带犰狳的品种和种类、九带犰狳的寿命等与九带犰狳相关的详细信息。

九带犰狳Nine-banded armadillo

九带犰狳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贫齿目 Edentata
亚目: 有甲亚目 Cingulata
科: 犰狳科 Dasypodidae
属: 犰狳属 Dasypus
种: 九带犰狳 D. novemcinctus
        ( Linnaeus,1758 )
分布: 北美洲、中美洲及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九带犰狳(拼音:jiǔ dài qiú yú);
英文名:Nine-banded armadillo;
学名:Dasypus novemcinctus。
九带犰狳,是一种生活在北美洲、中美洲及南美洲的犰狳,总长度64-107厘米。它们是最为广泛分布的一种。它的祖先在南美洲演化,并在300万年前的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进入北美洲。九带犰狳是独行及主要夜间活动的动物,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它们,如雨林及草原。它们是吃昆虫的,主要吃蚁、白蚁及其他细小的无脊椎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总长64-107厘米

身高: 肩高15-25厘米

体重: 2.5-6.5公斤

生命: 12-15岁

食性: 吃蚁、白蚁等

繁殖: 每胎产4仔

习性: 夜间活动,独居,擅长挖洞

分布: 北美洲、中美洲及南美洲

九带犰狳

九带犰狳行走

九带犰狳

九带犰狳觅食

九带犰狳

九带犰狳腹部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九带犰狳体长为38-58厘米,尾长26-53厘米,肩高15-25厘米,重量在2.5-6.5公斤。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九带犰狳主要是夜间活动,独居,擅长挖洞,在自己的领地最多拥有12个洞穴。它们是吃昆虫的,主要吃蚁、白蚁及其他细小的无脊椎动物。九带犰狳可以令其肠脏膨涨,方便渡河。它们亦可以闭气达6分钟,经底部穿过河流。九带犰狳若被惊吓,可以跳起达90-120厘米。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九带犰狳繁殖现象很有意思,孕期4个月,在此期间受精卵裂会成四个相同的胚胎,所以它们每胎产4仔,哺乳期3个月,1岁性成熟。九带犰狳寿命12-15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九带犰狳广泛分布在美国的东部及北部。它们于20世纪从墨西哥经过格兰德河,直至1995年在得克萨斯州、奥克拉荷马州、路易斯安那州、阿肯色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及科罗拉多州都很普遍,而在堪萨斯州、密苏里州、田纳西州、佐治亚州及南卡罗莱纳州亦曾见其踪迹。十年后,九带犰狳继续它们的迁徙,远至内布拉斯加州南部、伊利诺伊州南部及肯塔基州西部都有其踪影。九带犰狳的扩展主要是因没有或很小天然的掠食者,并它的高繁殖率。有指它们会继续向北扩展,直至抵达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及新泽西州,并沿美国东岸南下。向更北及西部的地区扩展则会因九带犰狳不能抵御寒冷天气而受到限制。

九带犰狳分布图:

九带犰狳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nine-banded armadillo (Dasypus novemcinctus), or the nine-banded, long-nosed armadillo, is a medium-sized mammal found in North,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making it the most widespread of the armadillos. Its ancestors originated in South America, and remained there until thousands of years later when the formation of the Isthmus of Panama allowed them to enter North America as part of the Great American Interchange. The nine-banded armadillo is a solitary, mainly nocturnal animal, found in many kinds of habitats, from mature and secondary rainforests to grassland and dry scrub. It is an insectivore, feeding chiefly on ants, termites, and other small invertebrates. The armadillo can jump 3–4 ft (91–122 cm) straight in the air if sufficiently frightened, making it a particular danger on roads. It is the state small mammal of Texas.

美洲驼鹿

阅读(102)

动物百科小编会飞的小地鼠给大家整理了美洲驼鹿的资料,包括美洲驼鹿的图片资料、美洲驼鹿的形态特征、美洲驼鹿的生活习性、美洲驼鹿的品种和种类、美洲驼鹿的寿命等与美洲驼鹿相关的详细信息。

美洲驼鹿Moose

美洲驼鹿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鹿科 Cervidae
亚科: 空齿鹿亚科 Capreolinae
属: 驼鹿属 Alces
种: 美洲驼鹿 A. americana
        ( Linnaeus,1758 )
分布: 亚洲、北美洲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美洲驼鹿(拼音:měi zhōu tuó lù);
英文名:Moose;
学名:Alces americanus。
美洲驼鹿,又称西伯利亚的麋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鹿,最显著的特征是雄鹿长有一对掌状的鹿角。分布于加拿大和美国北部,以及俄罗斯东部叶尼塞河以东,蒙古北部和中国北部。生活在温带、亚寒带的混合落叶林区,食草动物,以植物和水果为主食。野生美洲驼鹿寿命达27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240-310厘米

身高: 肩高140-235厘米

体重: 200-825公斤

生命: 27岁

食性: 食草:植物和水果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奔跑速度快,擅长游泳和跳跃

分布: 亚洲、北美洲北部

美洲驼鹿

美洲驼鹿休息

美洲驼鹿

美洲驼鹿鸣叫

美洲驼鹿

美洲驼鹿求偶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美洲驼鹿头体长240-310厘米,肩高140-235厘米,尾长5-12厘米,重量200-825公斤。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美洲驼鹿生活在森林、湖泊、沼泽和湿地,并伴常有云杉、冷杉和松树林,也有部分种群生活在据苔原和积雪山脉区域。喜欢在黎明和黄昏觅食,食物包括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及树枝和树皮。美洲驼鹿奔跑速度快,时速高达56公里每小时,擅长游泳和跳跃,这都是为了躲避像狼或熊这样的猎食动物。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美洲驼鹿发情期在九月至十月期间,孕期216-264天,每胎产1仔,偶尔产2-3仔,新生美洲驼鹿体重11-16公斤。野生美洲驼鹿最长寿命可长达27岁 。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驼鹿一般出没于北半球温带至亚北极气候的针叶林及混交林。在中国,它们仅分布在大兴安岭及小兴安岭北部。在北美洲,它们分布在加拿大、阿拉斯加、新英格兰的大部份地区、洛矶山脉、明尼苏达州东北部、密歇根上半岛及苏必略湖的皇家岛,最南可以到达科罗拉多州。

美洲驼鹿分布图:

美洲驼鹿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oose (North America) or elk (Europe), Alces alces, is the largest extant species in the deer family. Moose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 palmate antlers of the males; other members of the family have antlers with a dendritic ("twig-like") configuration. Moose typically inhabit boreal and mixed deciduous forest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 temperate to subarctic climates. Moose used to have a much wider range but hunting and other human activities greatly reduced it over the years. Moose have been reintroduced to some of their former habitats. Currently, most moose are found in Canada, Alaska, Scandinavia and Russia. Their diet consists of both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vegetation. The most common moose predators are wolves, bears, and humans. Unlike most other deer species, moose are solitary animals and do not form herds. Although generally slow-moving and sedentary, moose can become aggressive and move surprisingly quickly if angered or startled. Their mating season in the autumn can lead to spectacular fights between males competing for a female.

狐獴

阅读(552)

动物百科小编擁抱火焰的蝶给大家整理了狐獴的资料,包括狐獴的图片资料、狐獴的形态特征、狐獴的生活习性、狐獴的品种和种类、狐獴的寿命等与狐獴相关的详细信息。

狐獴Meerkat

狐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獴科 Herpestidae
属: 狐獴属 Suricata
种: 狐獴 S. suricatta
        ( Schreber, 1776 )
分布: 非洲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狐獴(拼音:hú méng);
英文名:Meerkat;
学名:Suricata suricatta。
狐獴,也叫沼狸、猫鼬,是一种小型的哺乳动物,獴的一种,头尾长42-60厘米,居住在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它们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住在可达到四十只的群落里,擅长挖洞,夜晚休息白天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但它们也会吃蜥蜴、蛇、蜘蛛、植物、卵跟小型哺乳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头尾长42-60厘米

身高:

体重: 720-731克

生命:

食性: 杂食:昆虫、蛇、蜘蛛、植物

繁殖: 一年可生3胎

习性: 群居,擅长挖洞,白天活动

分布: 非洲南部

狐獴

狐獴行走

狐獴

狐獴合影

狐獴

狐獴张望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狐獴身长可达到25-35厘米,尾长17-25厘米,雄性平均重约731克,雌性720克。狐獴是一种小型昼行性动物,有着修长的躯干跟四肢,它的尾巴为长、细,并尖尖延伸到端点,在末端的端点都为黑色,在直立时狐獴会用尾巴支撑来保持平衡,它们的脸型也是尖尖延伸到棕色的鼻子,狐獴的眼睛周围都有着黑色块,这些构造的作用跟太阳眼镜相同,让它们在艳阳普照下仍能清晰的视物,甚至是直视太阳,这对狐獴帮助很大,因为空中的掠食者通常是在太阳之前飞行以避免被察觉。狐獴有着小、黑、新月型的耳朵,有着在挖洞时能闭起来以避免砂进入耳内的功能。狐獴有着有力、2厘米长、弯曲的爪子,可用来挖洞猎食和调整它们的地底洞穴,它们在每只脚上有四根脚趾和长细的肢体。毛皮的颜色通常是浅黄棕色参杂着灰、古铜或微带银的棕色,它们有着短平行的条纹横过它们的背,这些条纹从尾巴的基部延伸到肩且每只皆不同。狐獴的身体下部没有花样,但在腹部只有稀疏覆体的毛,并露出底下的黑色皮肤,当它们用后脚站立时,狐獴利用腹部这块黑色区域吸收太阳的热,这通常是它们在寒冷的沙漠夜晚之后晨间做的第一件事以弄暖身体。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狐獴的主要以昆虫为食,但它们也会吃蜥蜴、蛇、蜘蛛、植物、卵跟小型哺乳动物。就如其他獴一样,狐獴发展出对许多的毒免疫,这使它们可以吃蝎子(包括刺)跟有些蛇而不至于导致不适、中毒或死亡。它们体内没有储存脂肪,所以如果它们没有每天觅食就会饿死。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狐獴在大约一年达到性成熟,平均每胎生3只,野生的狐獴一年可生到3胎。狐獴是反复生殖的动物,一年到头随时都可以繁殖,但大多在较暖的时候生产。报告指出它们没有求偶行为,公獴会打到雌獴屈服为止,接着就开始交配,怀孕期持续约11周幼兽浑身无毛的诞生在地洞里,幼兽的耳朵在十天左右打开,眼睛在十到十四天,它们在四十九到六十三天之间断奶,它们在三周大以前不会上到地上,之后跟保母在一起在地洞附近约一周左右直到它们加入成兽的觅食团。通常领导族群的最高阶级配偶才有权繁殖,并会在正常情况下杀光所有非它们所生的幼兽以确保它们的后代有最好的生存机会。它们也会放逐或杀掉生下有冒犯它们幼兽的母兽。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狐獴分布在南非的喀拉哈里沙漠,主要包括安哥拉、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

狐獴分布图: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狐獴的主要以昆虫为食,但它们也会吃蜥蜴、蛇、蜘蛛、植物、卵跟小型哺乳动物。就如其他獴一样,狐獴发展出对许多的毒免疫,这使它们可以吃蝎子(包括刺)跟有些蛇而不至于导致不适、中毒或死亡。它们体内没有储存脂肪,所以如果它们没有每天觅食就会饿死。狐獴是会挖洞的动物,住在大型的地底有着数个入口的网状洞穴,只有在白天才离开。它们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住在可达到四十只的群落里,在同一团体中的个体会经常彼此理毛来强化社交的系绊。领导的配偶会经常的会在团体里的下属身上留下嗅迹记号以表达它们的权威,诸如这类的举动通常伴随着下属舔和梳理领导配偶,这些举动也通常发生在团体成员离开一阵子后的重聚,大多数的狐獴在同一团体的全是领导配偶的手足或子女。狐獴在它们的群落中表现出利他行为,一或多只狐獴在其他狐獴觅食或嬉戏时,会站哨以警告它们靠近的危险。当发现到掠食者狐獴哨兵会叫出警示其余成员就赶紧逃或躲进散布在它们地盘里的洞内,哨兵会是第一个从洞口出现来探掠食者动静持续叫着使其他成员保持在洞内,若是没有威胁了哨兵停止警告的叫声,其他的成员就安全地现身。狐獴也会看护团体里所有的幼兽,未繁殖过的雌兽在领导的雌兽不在时会为幼兽哺乳。它们也会保护幼兽免于任何威胁,经常是连会威胁它们的性命也如此。在警告危险的警告发出,这些保母会带幼兽到地下避难,并准备守护它们如果危险能尾随而至的话(如会钻洞的掠食者)。若是无法躲到地下保母会聚拢幼兽,并用自己的身躯挡在他们上面。目前已知狐獴会从事独特的社会活动,包括了那些看起来像摔角或赛跑的活动。狐獴的叫声近年来被注意到带有意义,对于不同的掠食者会有其特别的叫声。这些叫声是如何演化出来的目前不明,它们是明显的例子意义并不仅只存在人类的语言,虽然没人会声称狐獴的叫声组成一种语言。不只一组的野地研究者曾报告目击狐獴用真假嗓音变化地唱进行某种的歌唱仪式。

狐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eerkat or suricate (Suricata suricatta) is a small carnivoran belonging to the mongoose family (Herpestidae). It is the only member of the genus Suricata. Meerkats live in all parts of the Kalahari Desert in Botswana, in much of the Namib Desert in Namibia and southwestern Angola, and in South Africa. A group of meerkats is called a "mob", "gang" or "clan". A meerkat clan often contains about 20 meerkats, but some super-families have 50 or more members. In captivity, meerkats have an average life span of 12–14 years, and about half this in the wild.

草原林跳鼠

阅读(112)

动物百科小编会飞的小地鼠给大家整理了草原林跳鼠的资料,包括草原林跳鼠的图片资料、草原林跳鼠的形态特征、草原林跳鼠的生活习性、草原林跳鼠的品种和种类、草原林跳鼠的寿命等与草原林跳鼠相关的详细信息。

草原林跳鼠Meadow jumping mouse

草原林跳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跳鼠科 Dipodidae
亚科: 林跳鼠亚科 Zapodinae
属: 美洲林跳鼠属 Zapus
种: 草原林跳鼠 Z. hudsonius
        ( Zimmermann, 1780 )
分布: 美国、加拿大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草原林跳鼠(拼音:cǎo yuán lín tiào shǔ);
英文名:Meadow jumping mouse;
学名:Zapus hudsonius。
草原林跳鼠,广泛分布于北美大陆,北起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北极线,南至乔治亚州,阿拉巴马州,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喜欢栖息于潮湿的草原环境,独居,性情温顺,擅长挖掘。杂食性,偏好吃种子,也吃浆果、水果和昆虫。草原林跳鼠体长180-240毫米,尾长28-35毫米,重量16-35克,夏季最轻,冬季休眠前最重。草原林跳鼠平均寿命7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80-240毫米

身高:

体重: 16-35克

生命: 7岁

食性: 杂食:种子、浆果、水果和昆虫

繁殖: 每胎产仔3-5只

习性: 独居,性情温顺,擅长挖掘

分布: 美国、加拿大

草原林跳鼠

草原林跳鼠静态

草原林跳鼠

草原林跳鼠觅食

草原林跳鼠

草原林跳鼠学名:Zapus hudsonius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草原林跳鼠喜欢栖息于潮湿的草原环境,独居,性情温顺,擅长挖掘。白天休息,夜晚觅食,活动于溪流、池塘或沼泽附近,杂食性,偏好吃种子,也吃浆果、水果和昆虫。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草原林跳鼠草原林跳鼠每年繁殖2-3窝,每胎产仔3-5只,平均寿命7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草原林跳鼠广泛分布于北美大陆,北起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北极线,南至乔治亚州,阿拉巴马州,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

草原林跳鼠分布图:

草原林跳鼠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eadow jumping mouse (Zapus hudsonius) is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mouse in the subfamily Zapodinae Its range extends from the Atlantic coast in the east to the Great Plains west, and from the arctic tree lines in Canada and Alaska to the north, and Georgia, Alabama, Arizona, and New Mexico to the south. In mid-2014, the New Mexico subspecies of the meadow jumping mouse, Zapus hudsonius luteus, was listed as an endangered species under the federal Endangered Species Act.

马达加斯加果蝠

阅读(206)

动物百科小编汪不了给大家整理了马达加斯加果蝠的资料,包括马达加斯加果蝠的图片资料、马达加斯加果蝠的形态特征、马达加斯加果蝠的生活习性、马达加斯加果蝠的品种和种类、马达加斯加果蝠的寿命等与马达加斯加果蝠相关的详细信息。

马达加斯加果蝠Madagascan flying fox

马达加斯加果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翼手目 Chiroptera
科: 狐蝠科 Pteropodidae
属: 狐蝠属 Pteropus
种: 马达加斯加果蝠 P. rufus
        ( É. Geoffroy, 1803 )
分布: 马达加斯加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马达加斯加果蝠(拼音:mǎ dá jiā sī jiā guǒ fú);
英文名:Madagascan flying fox;
学名:Pteropus rufus。
马达加斯加果蝠,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特有物种,体长23.5-27厘米,翼展100-125厘米,重量500-750克。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潮湿森林。群居动物,白天会有上千只栖息于树冠,发出极其吵闹的噪音,依靠天舔的翅膀来调节体温,黄昏开始觅食活动,主要食物是水果的汁液,也吃花蜜、花粉和叶子,马达加斯加果蝠是当地植物授粉和种子传播的重要媒介。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23.5-27厘米

身高:

体重: 500-750克

生命:

食性: 汁液、花蜜、花粉和叶子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群居,黄昏觅食

分布: 马达加斯加

马达加斯加果蝠

马达加斯加果蝠倒挂休息

马达加斯加果蝠

马达加斯加果蝠飞翔

马达加斯加果蝠

马达加斯加果蝠学名Pteropus rufus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马达加斯加果交配季节4-5月,每胎产1仔,偶尔产2仔。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马达加斯加果蝠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