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非洲跳鼠

阅读(104)

动物百科小编骑着羊儿去放狼给大家整理了非洲跳鼠的资料,包括非洲跳鼠的图片资料、非洲跳鼠的形态特征、非洲跳鼠的生活习性、非洲跳鼠的品种和种类、非洲跳鼠的寿命等与非洲跳鼠相关的详细信息。

非洲跳鼠Lesser Egyptian jerboa

非洲跳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跳鼠科 Dipodidae
属: 非洲跳鼠属 Jaculus
种: 非洲跳鼠 J. jaculus
        ( Linnaeus, 1758 )
分布: 北非与西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非洲跳鼠(拼音:fēi zhōu tiào shǔ);
英文名:Lesser Egyptian jerboa;
学名:Jaculus jaculus。
非洲跳鼠,又称埃及小跳鼠,头尾长25-31厘米。分布在北非和阿拉伯半岛。栖息在沙漠地区的沙地或岩石环境,独自生活,夜间物种,嗅觉敏锐,以草、种子、昆虫为食,它们适应了干旱的沙漠气候条件,几乎不需要饮水。非洲跳鼠每年繁殖2次,每胎产4-5仔,哺乳期8-10周,1岁性成熟后独自生活。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头尾长25-31厘米

身高:

体重: 45-75克

生命:

食性: 杂食:草、种子、昆虫

繁殖: 每胎产4-5仔

习性: 夜间物种,嗅觉敏锐,几乎不需要饮水

分布: 北非与西亚

非洲跳鼠

非洲跳鼠跳跃

非洲跳鼠

非洲跳鼠学名:Jaculus jaculus

非洲跳鼠

非洲跳鼠跳跃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非洲跳鼠是一种小型啮齿动物,头体长9.5-13厘米,尾长15-19厘米,重量45-75克。非洲跳鼠后退很长,善于跳跃,有三个脚趾,耳朵及眼睛大,鼻子短粗,背部皮毛暗沙色,腹部白色。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非洲跳鼠分布图:

非洲跳鼠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lesser Egyptian jerboa, Jaculus jaculus, is a small rodent of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Its diet consists mainly of seeds and grasses, however the Jerboa needs very little water to survive.
This small rodent is sometimes likened to a tiny kangaroo due to its incredibly large hind legs, and hopping form of locomotion. The lesser Egyptian jerboa has three toes on each of its hind feet and a very long tail, used for balance when jumping. It has large eyes and ears and a rather stubby snout, and its coat is a pale or dark sandy colour with a paler underside.

披毛犰狳

阅读(253)

动物百科小编骑着马奔跑的驴给大家整理了披毛犰狳的资料,包括披毛犰狳的图片资料、披毛犰狳的形态特征、披毛犰狳的生活习性、披毛犰狳的品种和种类、披毛犰狳的寿命等与披毛犰狳相关的详细信息。

披毛犰狳Large hairy armadillo

披毛犰狳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有甲目 Cingulata
科: 犰狳科 Dasypodidae
属: 毛犰狳属 Chaetophractus
种: 披毛犰狳 C. villosus
        ( Desmarest, 1804 )
分布: 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披毛犰狳(拼音:pī máo qiú yú);
英文名:Large hairy armadillo;
学名:Chaetophractus villosus。
披毛犰狳,是南美洲数量最多的犰狳之一,主要分布于玻利维亚、巴拉圭、阿根廷和智利等地。生活在草原、稀树草原、森林和农业区,昼伏夜出,擅长挖掘,杂食性,主食是地下无脊椎动物,例如蚯蚓。野生披毛犰狳体长26-34厘米,尾长9-17厘米,重量2公斤,春节繁殖,孕期60-75天,每胎产2仔。披毛犰狳寿命23-30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26-34厘米

身高:

体重: 2公斤

生命: 23-30岁

食性: 杂食:蚯蚓为主

繁殖: 每胎产2仔

习性: 昼伏夜出,擅长挖掘

分布: 南美洲

披毛犰狳

披毛犰狳觅食

披毛犰狳

披毛犰狳奔跑

披毛犰狳

披毛犰狳学名:Chaetophractus villosus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披毛犰狳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巴拉圭、阿根廷和智利等地。

披毛犰狳分布图:

披毛犰狳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ig hairy armadillo or large hairy armadillo, Chaetophractus villosus, of the family Dasypodidae, is 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numerous armadillos in South America. It lives from sea level to altitudes of up to 1,300 meters across the southern portion of South America, and can be found in grasslands, forests, and savannahs, and has even started claiming agricultural areas as its home. It is an accomplished digger and spends most of its time below ground. It makes both temporary and long-term burrows, depending on its food source. The armadillo can use specially evolved membranes in its nose to obtain oxygen from the surrounding soil particles without inhaling any of the soil itself. Armadillos are protected from predators by a series of thin, bony plates along the head and back. They reach sexual maturity at around 9 months and have been known to live over 30 years in captivity. 

岛屿灰狐

阅读(110)

动物百科小编玲珑香鼬给大家整理了岛屿灰狐的资料,包括岛屿灰狐的图片资料、岛屿灰狐的形态特征、岛屿灰狐的生活习性、岛屿灰狐的品种和种类、岛屿灰狐的寿命等与岛屿灰狐相关的详细信息。

岛屿灰狐Island fox

岛屿灰狐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属: 灰狐属 Urocyon
种: 岛屿灰狐 U. littoralis
        ( Baird, 1857 )
分布: 美国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岛屿灰狐(拼音:dǎo yǔ huī hú);
英文名:Island fox;
学名:Urocyon littoralis。
岛屿灰狐,是一种小型狐狸,头尾长60-80厘米。生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峡群岛的六个岛屿。岛屿灰狐也叫海岸灰狐、短尾狐、岛狐、海峡群岛狐、海峡群岛灰狐、加利福尼亚海峡群岛狐和海岛灰狐。习惯独自生活于充满木质的矮树丛中,杂食性,它们吃水果、昆虫、鸟类、蛋、蟹、蜥蜴及细少的哺乳动物。野生岛屿灰狐寿命4-6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头尾长60-80厘米

身高: 肩高12-15厘米

体重: 1.3-2.8公斤

生命: 4-6年

食性: 杂食:果、昆虫、鸟类、蛋

繁殖: 一胎平均产2-3仔

习性: 白天活动,温驯,易被驯服

分布: 美国南部

岛屿灰狐

岛屿灰狐蹲坐

岛屿灰狐

岛屿灰狐回望

岛屿灰狐

岛屿灰狐潜伏接近猎物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岛屿灰狐,大小如家猫一般,身长48-50厘米,肩高12-15厘米,而尾巴长11-29厘米,重量1.3-2.8公斤。雄性比雌性略大。岛屿灰狐是耳廓狐之后第二小的狐狸。圣卡塔林纳岛屿灰狐是最大的亚种而圣克鲁兹岛屿灰狐是最小的。岛屿灰狐的头上有灰毛,两侧的毛呈红色,腹部、颈及面的底部是白色,尾巴的背面是黑色。一般而言,毛皮色泽较其他灰狐的为暗。岛屿灰狐每年约8月至11月会换皮一次。在第一次脱皮前,幼狐都毛较幼嫩及暗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岛屿灰狐习惯生活于充满木质的矮树丛中。它们生活在岛屿上的生物群系中,包括温带森林及雨林、温带草原及丛林,而没有一个岛上有超过1,000头岛屿灰狐。它们吃水果、昆虫、鸟类、蛋、蟹、蜥蜴及细少的哺乳动物,包括鹿老鼠。它们惯常是独自出没,而非一群。它们一般都是白天活动的动物,但亦有于黎明或黄昏出没。季节亦会影响它们的活动,在夏天它们会较冬天活跃。岛屿灰狐不怕人类的威吓,它们一直都是岛上食物链的上层,且没有天然的猎食者。它们很易被驯服及一般都是温驯的。它们利用嗅觉、听觉及视觉等讯号来彼此联络。岛屿灰狐会发声、凝视及倒下耳朵来使其他灰狐服从。它们以尿及粪便来确定自己的区域。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岛屿灰狐一般都是一夫一妻的,于每年一月至生育季节(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夫妻就会开始经常一起。妊娠期约33-50日。雌性岛屿灰狐会在洞穴中产子,一胎可以有5头幼狐,平均为2或3头。幼狐于春天出世,并于初夏可以离开洞穴。母狐会哺喂幼狐7-9个星期。幼狐需要10个月达至性成熟,雌狐多会于第一年内产子。野生的岛屿灰狐寿命约4-6年,而饲养的寿命可达8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岛屿灰狐,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峡群岛的六个岛屿。岛屿灰狐有六个亚种,每个亚种生活在一个岛。

岛屿灰狐亚种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岛屿灰狐有六个亚种,每个亚种生活在一个岛:
圣米格尔岛屿灰狐(Urocyon littoralis littoralis)生活在圣米格尔岛(加州)
圣罗莎岛屿灰狐(Urocyon littoralis santarosae)生活在圣塔罗莎(加州)
圣克鲁兹岛屿灰狐(Urocyon littoralis santacruzae)生活在圣塔克鲁兹岛(加州)
圣尼古拉斯岛屿灰狐(Urocyon littoralis dickeyi)生活在圣尼古拉斯岛(加州)
圣卡塔林纳岛屿灰狐(Urocyon littoralis catalinae)生活在圣塔卡塔林纳岛(加州)
圣克利门蒂岛屿灰狐(Urocyon littoralis clementae)生活在圣克莱利门蒂岛(加州)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于1990年代发现岛屿灰狐的数量下降。在圣米格尔岛上岛屿灰狐就由1994年开始下降,成年的数量于1999年由450头下降得15头。在圣克鲁兹岛亦发现相似的下降,于1994年由2,000头成年的岛屿灰狐下降至2000年的135头;而在圣罗莎岛,于1994年的1,500头下降至2000年的14头。利用无线电颈环监察的岛屿灰狐是被金雕猎杀,导致数量大为下降。金雕对岛屿灰狐的捕猎是令岛屿灰狐数量下降的原因。金雕在1990年代以前,没有在海峡群岛出没,而第一个金雕巢于1999年在圣克鲁兹岛被发现。生物学家认为金雕是被岛上增长的野生家畜(如猪)所吸引,另外,阻碍金雕进驻岛上的白头海雕(以鱼为食粮),亦因于1950年代暴露于滴滴涕下大批被杀,使得金雕在岛上大为繁殖。由于岛屿灰狐生活在一个隔离的环境,使得它们缺乏免疫力对抗由大陆犬只来的寄生虫及疾病。于1998年在圣卡塔林纳岛上发生犬瘟热,差不多杀死接近90%的岛屿灰狐。而从其他地方引入的物种,如猫、猪、绵羊、山羊及美洲野牛(于1920年代因好莱坞摄制队制作西部影片而引入圣卡塔林纳岛)等,使得岛上的食物供应减少,及环境质素下降等都对岛屿灰狐的数量有负面影响。岛屿灰狐在圣克利门蒂岛对濒危的呆头伯劳造成威胁,美国海军在岛上大量的捕杀岛屿灰狐亦使得它们数量下降。直至2000年,美国海军就曾使用不同的策略,包括在呆头伯劳繁殖期间捕捉岛屿灰狐、在呆头伯劳的生活范围内安装电网,及使用电震颈环等。 在圣克利门蒂岛、圣尼古拉斯岛及圣卡塔林纳岛上被车撞毙的岛屿灰狐亦不少。

知 识Knowledge

岛屿灰狐细小的身躯使它们可以适应岛屿缺乏资源的环境。它们被认为是于10,400至16,000年前,渡海至北方的岛屿。最初,它们是生活于最北的三个岛屿。这些岛屿在上一次的冰河时期较为容易接近,当海面下降时使最北的四个岛屿连合成一个大岛(Santa Rosae),而这个岛与大陆的距离亦变短了。而可能是美洲原住民将它们当作宠物或猎犬带到南方的群岛。根据有限的化石纪录及它们与灰狐祖先的遗传距离,北方岛屿的灰狐是最古老的亚种,圣克莱利门蒂岛灰狐则只是在岛上居住了3,400-4,300年左右,而圣尼古拉斯岛屿灰狐于2,200年前成为独立的一群。圣塔卡塔林纳岛灰狐相信是最近演化的亚种,约在岛上800-3,800年。岛屿灰狐并没有在安那卡帕岛存活,这是因在岛上没有淡水的供应。而圣塔芭芭拉岛则面积太小,不能提供足够的食物。

岛屿灰狐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island fox (Urocyon littoralis) is a small fox that is native to six of the eight Channel Islands of California. There are six subspecies of the fox, each unique to the island it lives on, reflecting its evolutionary history. Other names for the island fox include coast fox, short-tailed fox, island gray fox, Channel Islands fox, Channel Islands gray fox, California Channel Island fox and insular gray fox.

印太洋瓶鼻海豚

阅读(196)

动物百科小编金丝刺猬给大家整理了印太洋瓶鼻海豚的资料,包括印太洋瓶鼻海豚的图片资料、印太洋瓶鼻海豚的形态特征、印太洋瓶鼻海豚的生活习性、印太洋瓶鼻海豚的品种和种类、印太洋瓶鼻海豚的寿命等与印太洋瓶鼻海豚相关的详细信息。

印太洋瓶鼻海豚Indo-Pacific bottlenose dolphin

印太洋瓶鼻海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鲸目 Cetacea
科: 海豚科 Delphinidae
属: 宽吻海豚属 Tursiops
种: 印太洋瓶鼻海豚 R. aduncus
        ( Ehrenberg, 1833 )
分布: 印度-太平洋海区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印太洋瓶鼻海豚(拼音:yìn tài yáng píng bí hǎi tún);
英文名:Indo-Pacific bottlenose dolphin;
学名:Tursiops aduncus。
印太洋瓶鼻海豚,全称印度-太平洋瓶鼻海豚,分布在近印度、北澳洲、南中国、红海及非洲东岸的海域。背部呈深灰色,腹部呈浅灰色或白色,且有灰色斑点,平均长度为2.6米,重量达230公斤。群居物种,主要食物是各种鱼类和头足类动物(特别是乌贼)。全年可繁殖,每胎产1仔。野生印太洋瓶鼻海豚寿命超过40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数据缺乏(DD)

体长: 2.6米

身高:

体重: 230公斤

生命: 超过40年

食性: 鱼类和头足类动物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群居

分布: 印度-太平洋海区

印太洋瓶鼻海豚

印太洋瓶鼻海豚英文名:Indo-Pacific bottlenose dolphin

印太洋瓶鼻海豚

印太洋瓶鼻海豚学名Tursiops aduncus

印太洋瓶鼻海豚

印太洋瓶鼻海豚游泳

印太洋瓶鼻海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Indo-Pacific bottlenose dolphin (Tursiops aduncus) is a species of bottlenose dolphin. This dolphin grows to 2.6 metres (8.5 ft) long, and weighs up to 230 kilograms (510 lb). It lives in the waters around India, northern Australia, South China, the Red Sea, and the eastern coast of Africa. Its back is dark grey and its belly is lighter grey or nearly white with grey spots.

印度巨松鼠

阅读(116)

动物百科小编骑着羊儿去放狼给大家整理了印度巨松鼠的资料,包括印度巨松鼠的图片资料、印度巨松鼠的形态特征、印度巨松鼠的生活习性、印度巨松鼠的品种和种类、印度巨松鼠的寿命等与印度巨松鼠相关的详细信息。

印度巨松鼠Indian giant squirrel

印度巨松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松鼠科 Sciuridae
属: 巨松鼠属 Ratufa
种: 印度巨松鼠 R. indica
        ( Erxleben, 1777 )
分布: 印度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印度巨松鼠(拼音:yìn dù jù sōng shǔ);
英文名:Indian giant squirrel;
学名:Ratufa indica。
印度巨松鼠,也叫马拉巴尔巨松鼠,体型大,头体长36厘米,尾长50厘米,重量2公斤。生活在印度半岛湿润常绿森林。树栖、草食性动物,在树间的跳跃距离可达6米,清晨与傍晚活动,生性胆小,警惕性高,遇到危险时会把身体平铺紧贴在树干上。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总长86厘米

身高:

体重: 2公斤

生命:

食性: 草食性

繁殖:

习性: 生性胆小,警惕性高

分布: 印度

印度巨松鼠

印度巨松鼠观察

印度巨松鼠

印度巨松鼠进食

印度巨松鼠

印度巨松鼠面部特写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印度巨松鼠分布在印度半岛湿润常绿森林。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1、R. i. indica
2、R. i. centralis
3、R. i. dealbata
4、R. i. maxima

印度巨松鼠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Indian giant squirrel, or Malabar giant squirrel, (Ratufa indica) is a large tree squirrel species genus Ratufa native to India. It is a large-bodied diurnal, arboreal, and herbivorous squirrel found in South Asia.
It is called ’Shekru’ in Marathi and is state animal of Maharashtra.

孟加拉狐

阅读(193)

动物百科小编蒙牛沒我牛给大家整理了孟加拉狐的资料,包括孟加拉狐的图片资料、孟加拉狐的形态特征、孟加拉狐的生活习性、孟加拉狐的品种和种类、孟加拉狐的寿命等与孟加拉狐相关的详细信息。

孟加拉狐Indian fox

孟加拉狐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属: 狐属 Vulpes
种: 孟加拉狐 V. bengalensis
        ( Shaw, 1800 )
分布: 亚洲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孟加拉狐(拼音:mèng jiā lā hú);
英文名:Indian fox;
学名:Vulpes bengalensis。
孟加拉狐,又名印度狐,是印度次大陆特有的一种狐狸,头尾长70-100厘米。分布在喜玛拉雅山山脚及尼泊尔至印度南部,及由巴基斯坦东部及西部至印度东部及孟加拉国东南部。生活于灌木丛及极端干旱区,杂食性,主要吃啮齿目、蜥蜴、蟹、白蚁、昆虫、小型的鸟类及果实。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头尾长70-100厘米

身高:

体重: 2-4公斤

生命: 6-8岁

食性: 杂食:蜥蜴、蟹、白蚁、昆虫及果实

繁殖: 一胎产2-4仔

习性: 拂晓及傍晚活动,偏好半干旱环境

分布: 亚洲南部

孟加拉狐

孟加拉狐英文名:Indian fox

孟加拉狐

孟加拉狐学名:Vulpes bengalensis

孟加拉狐

孟加拉狐与洞穴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孟加拉狐是较为细小的狐狸,体长46-61厘米,尾巴长25-36厘米。它们一般重2-4公斤。外观特证:吻较长,耳朵尖长,尾巴约是体长的50-60%。背部是灰色的,腹部较淡色,脚呈褐色或红褐色。尾巴多毛,尖端黑色。耳背是深褐色的,边沿黑色。鼻无毛,唇是黑色的,吻上有一些细小的黑点。不同群族及季节也有不同的毛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孟加拉狐首选的栖息地是小范围的空旷草原及带点刺的灌木丛,而它们似乎避免地势险峻的山地和无边无际的草原。最近的研究报告显示,孟加拉狐强烈偏好半干旱且范围小的草原当栖息地。孟加拉狐主要在拂晓及傍晚时出来活动。当天气炎热时,它们会躲在草丛或自己所挖的地下窝。孟加拉狐所挖的窝通常是由庞大而复杂的房间和地道所组成。孟加拉狐主要吃啮齿目、蜥蜴、蟹、白蚁、昆虫、小型的鸟类及果实。和绝大多数的狐狸一样,孟加拉狐的发声种类是相当多样的。持续不断的鸣叫是最常见的,其他还包括咆哮、呜咽、抽泣等。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秋季是孟加拉狐的交配季节(通常10月至11月)。母狐的妊娠期约50-60天,一胎平均产下2-4只幼仔。父母亲都会扶养幼仔,但还是多为母狐在照料。幼仔在出生后的3、4个月即断奶,并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幼狐的死亡率非常高,尤其是在它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里。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孟加拉狐寿命约6-8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孟加拉狐主要分布在印度次大陆上的灌木丛及极端干旱区,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河流域。孟加拉狐在阿富汗、伊朗及西高止山脉并未被记录到。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对孟加拉狐而言,缺乏栖息地的保护是最大的威胁。例如,在印度南部,仅有两成的孟加拉狐潜在栖息地位于卡纳塔克邦及安德拉邦中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此外,在传统医学上,孟加拉狐身上的某些部位可能具有疗效,像印度南部的narikuruva部落就会因此猎杀它们。在卡纳塔克邦,Makar Sankranti祭典进行时也必须猎杀孟加拉狐及其他动物。另一个主要的威胁是疾病,如犬瘟热病毒感染和狂犬病,其中带原者通常是栖息地内人类所自由放养且未接种疫苗的家犬。

孟加拉狐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engal fox (Vulpes bengalensis), also known as the Indian fox, is a fox endemic to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nd is found from the Himalayan foothills and Terai of Nepal through southern India and from southern and eastern Pakistan to eastern India and southeastern Bangladesh.

西欧刺猬

阅读(101)

动物百科小编羽鱼爪给大家整理了西欧刺猬的资料,包括西欧刺猬的图片资料、西欧刺猬的形态特征、西欧刺猬的生活习性、西欧刺猬的品种和种类、西欧刺猬的寿命等与西欧刺猬相关的详细信息。

西欧刺猬European hedgehog

西欧刺猬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猬形目 Erinaceomorpha
科: 猬科 Erinaceidae
属: 猬属 Erinaceinae
种: 西欧刺猬 E. europaeus
        ( Linnaeus, 1758 )
分布: 西欧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西欧刺猬(拼音:xī ōu cì wèi);
英文名:European hedgehog;
学名:Erinaceus europaeus。
西欧刺猬,又称欧洲刺猬、普通刺猬,在西欧广泛分布,这种刺猬约20-30厘米长,生活在树林,农田和城市郊区。它们晚间活动,受惊时会卷成一团,用一身长刺保护自己。杂食,食用各种无脊椎动物,但是较喜爱蛞蝓、蚯蚓、甲虫和其他昆虫。西欧刺猬寿命大约为10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20-30厘米

身高:

体重: 3公斤

生命: 10岁

食性: 杂食,蛞蝓、蚯蚓、甲虫

繁殖:

习性: 晚间活动,受惊时会卷成一团

分布: 西欧

西欧刺猬

西欧刺猬特写

西欧刺猬

西欧刺猬学名:Erinaceus europaeus

西欧刺猬

西欧刺猬卷成一团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西欧刺猬头体长20-30厘米,尾长1-2厘米,重量3公斤左右。雄性略大。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西欧刺猬生活在树林,农田和城市郊区。它们晚间活动,受惊时会卷成一团,用一身长刺保护自己。与生活在温暖区域的较小刺猬不同,西欧刺猬可能冬眠。它杂食,食用各种无脊椎动物,但是较喜爱蛞蝓、蚯蚓、甲虫和其他昆虫。它也可能吃青蛙,小型鼠类,幼鸟和鸟蛋。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西欧刺猬交配季节在5-7月份,雌性孕期31-35天,每产4-6仔,幼崽4-6周后断奶。西欧刺猬寿命为10岁,但是大多数只活到3岁,饥饿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西欧刺猬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从不列颠群岛和伊比利亚半岛向东延伸至欧洲中部,从芬诺斯堪底亚南部和北部波罗的海沿岸至俄罗斯西北。也被引入到欧洲各岛屿和新西兰。

西欧刺猬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European hedgehog (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 1758), also known as the West European hedgehog or common hedgehog, is a hedgehog species found in western Europe, from the Iberian Peninsula and Italy northwards into Scandinavia. It is a generally common and widely distributed species that can survive across a wide range of habitat types. It is a well-known species, and a favourite in European gardens, both for its endearing appearance and its preference for eating a range of garden pests. While populations are currently stable across much of its range, it is thought to be declining severely in the UK.

北美毛皮海狮

阅读(192)

动物百科小编_天使兎兎。给大家整理了北美毛皮海狮的资料,包括北美毛皮海狮的图片资料、北美毛皮海狮的形态特征、北美毛皮海狮的生活习性、北美毛皮海狮的品种和种类、北美毛皮海狮的寿命等与北美毛皮海狮相关的详细信息。

北美毛皮海狮Guadalupe fur seal

北美毛皮海狮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亚目: 鳍足亚目 Pinnipedia
科: 海狮科 Otariidae
属: 毛皮海狮属 Arctocephalinae
种: 北美毛皮海狮 A. townsendi
        ( Merriam, 1897 )
分布: 墨西哥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北美毛皮海狮(拼音:běi měi máo pí hǎi shī);
英文名:Guadalupe fur seal;
学名:Arctocephalus townsendi。
北美毛皮海狮,主要分布于墨西哥瓜达卢佩岛,19世纪末因过分捕猎,只剩下几十头,到1990年代恢复到一万头左右。北美毛皮海狮以鱿鱼为主食,也吃鱼类。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1.2-1.9米

身高:

体重: 45-170公斤

生命:

食性: 肉食,鱿鱼、鱼类

繁殖:

习性:

分布: 墨西哥

北美毛皮海狮

北美毛皮海狮雄性与雌性

北美毛皮海狮

北美毛皮海狮潜水

北美毛皮海狮

北美毛皮海狮学名Arctocephalus townsendi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北美毛皮海狮雄性体长1.8-1.9米,重量160-170公斤;雌性体长1.2-1.4米,重量45-55公斤。雄海狮比雌海狮大很多。雌雄都是深棕色或灰黑色,颈部毛则为黄色或浅褐色。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北美毛皮海狮现在繁殖区为瓜达卢佩岛,位于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海岸西北200公里。个别海狮也开始在美国加州西部岛屿上出没。

高原巨松鼠

阅读(100)

动物百科小编懶、羊羊给大家整理了高原巨松鼠的资料,包括高原巨松鼠的图片资料、高原巨松鼠的形态特征、高原巨松鼠的生活习性、高原巨松鼠的品种和种类、高原巨松鼠的寿命等与高原巨松鼠相关的详细信息。

高原巨松鼠Grizzled giant squirrel

高原巨松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松鼠科 Sciuridae
属: 巨松鼠属 Ratufa
种: 高原巨松鼠 R. macroura
        ( Pennant, 1769 )
分布: 亚洲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高原巨松鼠(拼音:gāo yuán jù sōng shǔ);
英文名:Grizzled giant squirrel;
学名:Ratufa macroura。
高原巨松鼠,是大型松鼠,头体长25-45厘米,尾长25-50厘米,重量1.5-3公斤。分布于斯里兰卡和印度南部的西高止山脉。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森林中,具有较高的领地意识,擅长跳跃。属杂食性,以水果、坚果、昆虫、鸟卵和树皮为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全长50-90厘米

身高:

体重: 1.5-3公斤

生命:

食性: 杂食,水果、坚果、昆虫等

繁殖: 每胎产1-2仔

习性: 具较高的领地意识

分布: 亚洲南部

高原巨松鼠

高原巨松鼠进食

高原巨松鼠

高原巨松鼠休息

高原巨松鼠

高原巨松鼠树上行走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雌松鼠孕期28天,每胎产1-2只幼仔,一年可繁殖多次。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高原巨松鼠,分布于斯里兰卡和印度南部的西高止山脉。

高原巨松鼠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1、r . m . macroura
2、r . m . dandolena
3、r . m . melanochra

高原巨松鼠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grizzled giant squirrel (Ratufa macroura) is a large tree squirrel in the genus Ratufa found in the highlands of the Central and Uva provinces of Sri Lanka, and in patches of riparian forest along the Kaveri River and in the hill forests in the Tamil Nadu and Kerala states of southern India.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lists the species as near threatened due to habitat loss and hunting.
It is the national animal of Sri Lanka.

扭角林羚

阅读(186)

动物百科小编€受伤。锝小猫给大家整理了扭角林羚的资料,包括扭角林羚的图片资料、扭角林羚的形态特征、扭角林羚的生活习性、扭角林羚的品种和种类、扭角林羚的寿命等与扭角林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扭角林羚Greater kudu

扭角林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薮羚属 Tragelaphus
种: 扭角林羚 T. strepsiceros
        ( Pallas, 1766 )
分布: 非洲东部和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扭角林羚(拼音:niǔ jiǎo lín líng);
英文名:Greater kudu;
学名:Tragelaphus strepsiceros。
扭角林羚,又名大旋角羚、大弯角羚及大扭角条纹羚,是东非及非洲南部的羚羊。它们栖息在丛林、岩山、干涸的河床,只要有足够的水源就可以生活。主要吃叶子、草、芽,有时也会吃块根、根及果实。扭角林羚在人工饲养下的寿命可达20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85-245厘米

身高:

体重: 120-270公斤

生命: 20岁

食性: 食草,叶子、草、芽

繁殖: 每次生1头幼羚

习性: 会迁徙,不活跃

分布: 非洲东部和南部

扭角林羚

扭角林羚雄性

扭角林羚

雌雄扭角林羚

扭角林羚

扭角林羚学名:Tragelaphus strepsiceros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扭角林羚雄性头体长195-245厘米,重量190-270公斤;雌性头体长185-235厘米,重量120-210公斤。扭角林羚的身体很窄,脚很长,毛皮呈褐色/灰蓝色至赤褐色。它们身上有4-12条白色间条。头部较为深色,眼间有一道山形的白色斑纹。雄羚比雌羚大,发声也较多。公羚的喉咙有大簇的鬃毛。公羚的角很大且扭曲2.5转,全长平均达1米。公羚要待6-12个月大才会开始长角,约每2岁会扭曲一次,直至6岁才完成扭曲。雌羚没有角。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扭角林羚栖息在丛林、岩山、干涸的河床,只要有足够的水源就可以生活。它们有时会走到平原,但一般都会避开开放的地区,避免受到掠食。它们主要吃叶子、草、芽,有时也会吃块根、根及果实。日间,扭角林羚一般不怎么活跃,会躲在林地之中。它们会于早上及黄昏时段觅食。虽然它们倾向留在同一地方生活,但也会在干旱的季节迁徙到较远的地方;尤其是在水源较缺乏的纳米比亚,它们会在很短时间就会迁徙一次。雌性扭角林羚会以6-20只的群落与幼羚聚居,公羚则多是独居的,有时4-8只会组成一群。很罕有的会聚集达40只的群落,因为这会令食物供应紧张。群落可以占地800-1500公顷,全日约54%的时间都是在觅食。成熟的公羚之间很多时会用角互抵,直至一方认输为止。也有双方的角互相缠绕,最终令双方死去。雌羚有时会咬公羚来赶走它们扭角林羚的掠食者包括狮子、豹及非洲野犬。虽然猎豹也会掠食它们,但一般很难杀死成年的公羚,故多以雌羚及幼羚为目标。当群落受到攻击时,成年的雌羚就会发出警告。它们一般比掠会者跑得慢,所以很多都是靠在丛林中逃避。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扭角林羚1-3岁就达至性成熟。繁殖季节约是在雨季末开始。在交配前,公羚会向雌羚示爱,用颈来角力;公羚继而会一边发声一边跟在雌羚,直至雌羚让它们交配。妊娠期约为240日。幼羚约于2-3月在草茂盛的时间出生。扭角林羚每次会生1头幼羚。幼羚起初会待母羚喂哺,期后会主动要求,几个月后会变得更为主动。出生首两周的幼羚会躲避掠食者;4-5个月时就会跟随群落。公羚6个月就会自立,雌羚则要到1-2岁。它们在人工饲养下的寿命可达20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扭角林羚的分布地东至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及肯尼亚,南至赞比亚、安哥拉、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及南非。它们也有被引入到美国新墨西哥州。

扭角林羚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扭角林羚以往认为有4个亚种,但近年却基于毛色、斑纹数量及角的长度而只接受1-3个。
1、南部大旋角羚羊(T. s. strepsiceros):分布在南部,范围由肯尼亚至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及南非。
2、埃塞俄比亚大旋角羚羊(T. s. chora):分布在非洲东北部,由肯尼亚北部至苏丹东部、索马里及厄立特里亚西部。
3、T. s. cottoni:分布在乍得及苏丹西部。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扭角林羚在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下有利有弊。它们受到猎杀,其栖息地被破坏。不过,人类所开的井及灌溉工具却让它们获得食水。扭角林羚的角一般会用来制作为羊角号,用于犹太新年的礼节。

扭角林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greater kudu (Tragelaphus strepsiceros) is a woodland antelope found throughout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Despite occupying such widespread territory, they are sparsely populated in most areas, due to a declining habitat, deforestation and poaching. The greater kudu is one of two species commonly known as kudu, the other being the lesser kudu, Tragelaphus imberb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