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筑帐蝠

阅读(109)

动物百科小编沉鱼落雁给大家整理了筑帐蝠的资料,包括筑帐蝠的图片资料、筑帐蝠的形态特征、筑帐蝠的生活习性、筑帐蝠的品种和种类、筑帐蝠的寿命等与筑帐蝠相关的详细信息。

筑帐蝠Tent making bat

筑帐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翼手目 Chiroptera
科: 叶口蝠科 Phyllostomidae
属: 筑帐蝠属 Uroderma
种: 筑帐蝠 U. bilobatum
        ( Peters, 1866 )
分布: 中美洲、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筑帐蝠(拼音:zhù zhàng fú);
英文名:Tent making bat;
学名:Uroderma bilobatum。
筑帐蝠,是叶口蝠科筑帐蝠属的一种。生活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在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它们的主要食物是果实,尤其是未成熟的无花果。筑帐蝠的独特行为是可以通过要大叶的中脉,把树叶折叠,形成一个倒V形的住所,并在这个“帐篷”寻求庇护,挡避阳光、风和雨,这也是他名字的由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59-69毫米

身高:

体重: 13-20克

生命:

食性: 果实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会用树叶折成帐篷”

分布: 中美洲、南美洲

筑帐蝠

香蕉叶做的帐篷

筑帐蝠

筑帐蝠正面特写

筑帐蝠

筑帐蝠倒挂在香蕉叶上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筑帐蝠中等大小,体长59-69毫米,重量为13-20克。通常情况下,雄性略大于雌性。他们的皮毛的颜色从暗灰色至灰褐色,腹部颜色稍浅。他们有一个U形的尾膜,几乎是无毛,长度为14-16毫米的长度。总共32颗牙齿。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生活在低海拔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果园。他们主要是食果,尤其是未成熟的无花果。有时,他们也吃昆虫、花、或花蜜。筑帐蝠的独特行为是可以通过要大叶的中脉,把树叶折叠,形成一个倒V形的住所,并在这个“帐篷”寻求庇护,挡避阳光、风和雨,这也是他名字的由来。一个香蕉树的叶子下最多可以栖息50只左右筑帐蝠。筑帐蝠很容易受到惊吓。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筑帐蝠每年可以产仔2次,每胎产1只。幼仔出生一个月可以独立生活。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筑帐蝠生活中美洲、南美洲。包括墨西哥的瓦哈卡和韦拉克鲁斯州、秘鲁、玻利维亚和巴西东南部。还有一部分生活在特立尼达岛。大多数栖息在海拔低于600米的地区。

筑帐蝠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tent-making bat (Uroderma bilobatum) is an American leaf-nosed bat (Phyllostomidae) found in lowland forests of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This medium-sized bat has a gray coat with a pale white stripe running down the middle of the back. Its face is characterized by a fleshy noseleaf and four white stripes. Primarily a frugivore, it may supplement its diet with insects, flower parts, pollen, and nectar. Its common name comes from its curious behavior of constructing tents out of large, fan-shaped leaves. These roosts provide excellent protection from the tropical rains, and a single tent roost may house several bats at once. This bat is quite common in its geographic range; hence, its conservation status is listed as Least Concern.

伶鼬

阅读(203)

动物百科小编丶怕死小强给大家整理了伶鼬的资料,包括伶鼬的图片资料、伶鼬的形态特征、伶鼬的生活习性、伶鼬的品种和种类、伶鼬的寿命等与伶鼬相关的详细信息。

伶鼬Weasel

伶鼬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鼬科 Mustelidae
属: 鼬属 Mustela
种: 伶鼬 M. nivalis
        ( Linnaeus, 1766 )
分布: 欧洲、亚洲、北美洲、北非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伶鼬(拼音:líng yòu);
英文名:Weasel;
学名:Mustela nivalis。
伶鼬,为鼬科鼬属的动物。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和北非,包括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吉林、新疆、四川、辽宁等地,多栖息于类似白鼬、但更喜欢干燥的地域。在林区栖息于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或干旱地针叶林、林缘灌丛以及亦常见于草原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韦斯德博顿。主要以小型啮齿类动物为食,也吃小鸟、蛙类及昆虫等。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4-21厘米

身高:

体重: 50-130克

生命: 10岁

食性: 鼠类、小鸟和鸟卵

繁殖: 每胎产4-6仔

习性: 昼伏夜出,行动迅速、诡秘

分布: 欧洲、亚洲、北美洲、北非

伶鼬

伶鼬警觉

伶鼬

伶鼬张望

伶鼬

伶鼬觅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伶鼬体长14-21厘米,尾长3-7厘米,体重50-130克。体形很小,身体细长,耳朵很小,被毛短而致密,四肢短小,跖行性,足掌被短毛,趾、掌垫隐于毛中。前后肢均具五趾,爪稍曲且纤细,很尖锐。前肢腕部着生数根向外的白色长毛。雄兽阴茎骨先端弯曲呈钩状。雌兽乳头腋下有2对,鼠鼷部有3对。尾极短,大约为体长的1/5左右。 伶鼬的毛色,夏季身体背面自上唇向后经体侧、直至尾端及四肢外侧为咖啡色。腹面从喉、颈侧到腹部呈白色。背面和腹面之间分界线明显而整齐。足背杂生白毛。冬季全身被毛均为白色。嘴角无棕色斑点。尾尖有时略暗。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伶鼬生活环境类似白鼬,但更喜欢干燥的地域。在林区栖息于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或干旱地针叶林,林缘灌丛,亦常见于草原地带,适应性极强。甚至生活于城市乡村等人类环境。。独居,大多数种类昼伏夜出,极活跃。行动迅速、诡秘,凭借灵敏的嗅觉和听觉搜寻食物。主要以鼠类为食,亦吃小鸟和鸟卵,或沿河堤、小溪活动捕食蛙类、昆虫和鱼,有时亦盗食家禽。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伶鼬每年冬末春初发情交配,怀孕2-3个月后,夏初产下4-6只幼仔。哺乳期1个月,10个月后即性成熟。伶鼬寿命为10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伶鼬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和北非,包括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吉林、新疆、四川、辽宁等地。

伶鼬分布图:

伶鼬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least weasel (Mustela nivalis), or simply weasel in the UK, is the smallest member of the genus Mustela and of the family Mustelidae (as well as the smallest of the Carnivora), native to Eurasia, North America and North Africa, though it has been introduced elsewhere. It is classed as being of Least Concern by the IUCN, due to its wide distribution and presumed large population.

卷尾猴

阅读(118)

动物百科小编莫扎鱼给大家整理了卷尾猴的资料,包括卷尾猴的图片资料、卷尾猴的形态特征、卷尾猴的生活习性、卷尾猴的品种和种类、卷尾猴的寿命等与卷尾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卷尾猴White throated capuchin

卷尾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卷尾猴科 Cebidae
属: 卷尾猴属 Cebus
种: 卷尾猴 C. capucinus
        ( Linnaeus, 1758 )
分布: 南美洲和中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卷尾猴(拼音:juàn wěi hóu);
英文名:White throated capuchin;
学名:Cebus capucinus。
卷尾猴也叫白头卷尾猴、白面卷尾猴或白喉卷尾猴,是一种小型的新世界猴,生活在南美和中美的雨林地区。主要以植物为食,取食嫩枝和树叶。通常在白天成群活动,每群有10只左右。卷尾猴的脑重量为79克,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43.5厘米

身高:

体重: 3.9公斤

生命: 15-25岁

食性: 植物为食,也吃昆虫和鸟蛋

繁殖: 每胎一仔

习性: 成群活动,性情温顺

分布: 南美洲和中美洲

卷尾猴

卷尾猴休息

卷尾猴

卷尾猴的尾巴

卷尾猴

卷尾猴面部表情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成年卷尾猴体长可达43.5厘米,尾巴更长些,可达55厘米,体重3.9公斤。雄性要比雌性大许多。卷尾猴的脑重量为79克,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卷尾猴的体毛多为黑色,脸部周围为白色或黄白色,脸部和肩膀部位为粉红色,喉部为白色。头顶处有一个V字型的区域。尾巴卷曲,因此被叫做卷尾猴。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喜欢栖居于湿润的热带森林中,分布区的最高海拔为2700米,树栖性动物,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觅食,主要以植物为食,取食嫩枝和树叶,也吃野果、昆虫和鸟蛋等。通常在白天成群活动,每群有10只左右,猴群内的雄性个体多于雌性,但雄猴为群体的首领。它们不像东半球猴类那样活泼,比较迟钝乖僻,性情非常温顺。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卷尾猴的孕期约为157-167天,每胎一仔。两胎之间相隔至少19个月。断奶期约为12个月,2-3岁达到性成熟,8岁完全成年。野外的卷尾猴寿命约为15-25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卷尾猴生活在南美和中美的雨林,分布于哥伦比亚东部、委内瑞拉、圭亚那、秘鲁东部、巴西、玻利维亚、巴拉圭等国家和地区。

卷尾猴分布图:

卷尾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white-headed capuchin (Cebus capucinus), also known as the white-faced capuchin or white-throated capuchin, is a medium-sized New World monkey of the family Cebidae, subfamily Cebinae. Native to the forests of Central America and the extreme north-western portion of South America, the white-headed capuchin is important to rainforest ecology for its role in dispersing seeds and pollen.

斑海豹

阅读(200)

动物百科小编会飞的小地鼠给大家整理了斑海豹的资料,包括斑海豹的图片资料、斑海豹的形态特征、斑海豹的生活习性、斑海豹的品种和种类、斑海豹的寿命等与斑海豹相关的详细信息。

斑海豹Spotted seal

斑海豹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亚目: 鳍足亚目 Pinnipedia
科: 海豹科 Phocidae
属: 海豹属 Phoca
种: 斑海豹 P. largha
        ( Pallas, 1811 )
分布: 西北太平洋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斑海豹(拼音:bān hǎi bào);
英文名:Spotted seal;
学名:Phoca largha。
斑海豹也叫大齿斑海豹、大齿海豹,是在温带、寒温带的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性哺乳类动物。生活在北半球的西北太平洋,主要分布在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中国的渤海、黄海北部。它们有洄游的行为的行为,肉食性,食物主要为鱼类和头足类。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4-1.8米

身高:

体重: 65-110公斤

生命:

食性: 肉食,食物主要为鱼类和头足类

繁殖: 孕期10个月,每胎1仔

习性: 洄游,视力听力俱佳

分布: 西北太平洋

斑海豹

斑海豹Spotted seal

斑海豹

斑海豹休息

斑海豹

斑海豹活动在浮冰上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斑海豹体粗圆呈纺锤形,身体肥壮而浑圆,成兽体长约1.4-1.8米,体重65-110公斤,雄兽略大于雌兽,全身生有细密的短毛,背部灰黑色并布有不规则的棕灰色或棕黑色的斑点,腹面乳白色,斑点稀少。头圆而平滑,眼大,吻短而宽,唇部触口须长而硬,呈念珠状,感觉灵敏,是它觅食的武器之一。没有外耳廓,也没有明显的颈部,四肢短,前后肢都有五趾,趾间有皮膜相连,似蹼状,形成鳍足,指、趾端部具有尖锐的爪。前肢狭小,后肢较大而呈扇形,其趾外侧长而内侧短,尾短小,仅有7~10厘米长,夹于后肢之间,联成扇形。前肢朝前,后肢朝后,不能弯曲,游泳的姿势就像人伸开手脚俯卧的样子,这种体型十分适宜在大海中游泳。出生的小海豹全身被白色的胎毛。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斑海豹是在温带、寒温带的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性哺乳类动物。斑海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水中度过的,有洄游的行为的行为。仅在生殖、哺乳、休息和换毛时才爬到岸上或者冰块上。登陆后只能依靠前肢和上体的蠕动,像一条大蠕虫一样匍匐爬行,步履艰难,跌跌撞撞,十分笨拙可笑,活动的范围也不大。在海岸上群栖时,它们的警惕性很高,就是在睡觉时也经常醒来观查四周的动静,如果发现敌情则迅速从岸边高地或礁石上滚入水中,逃之夭夭。强壮的北极熊是它最大的天敌。斑海豹的食性较广,主要取决于季节、海域及所栖息的环境。在黄、渤海,春夏季捕食鲱、玉筋鱼、小黄鱼等,秋冬季节则多以梭鱼为食。在日本海、阿拉斯加的近海等地还捕食鳕、鲑等鱼类。其他食物包括各种甲壳类、头足类等海洋性动物。斑海豹游泳时主要依靠后肢和身体的后部左右摆动前进,能以每小时27公里的速度在水面附近游动。它潜水的本领更为高强,一般可以潜至100~300米左右的深水处,每天潜水多达30~40次,每次持续20分钟以上,令鲸类、海豚等海洋兽类也望尘莫及。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眼睛对水下及陆地都适应得极好,晶状体大而圆,水的折射率与其角膜折射率几乎相等,因此在水中,光波通过它的角膜时不会发生弯曲折射,就如同在空气中传播一样,能使水下影像聚焦后形成在视网膜上,在有月亮的晚上,可以借助水下昏暗的弱光探测到400多米深处的运动物体,从而捕捉猎物。它在水中的听力也很好,能准确地定位声源。在潜水时,它的鼻孔和耳孔中的肌肉活动瓣膜关闭,还可以阻止海水进入耳、鼻。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斑海豹每年的1-3月份繁殖,产仔在浮冰上,孕期约10个月,繁殖期多成对,多为1仔。亲兽与幼仔组成家族群,哺乳期雌海豹凶暴,护幼性极强。斑海豹在冰上产仔,当冰融化之后,幼兽才开始独立在水中生活。繁殖期不集群,仔兽出生后,组成家庭群,哺乳期过后,家庭群结束。少数繁殖期推后的个体则不得不在沿岸的沙滩上产仔。幼仔初生时体重约为5-6公斤,全身披着白色的胎毛。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斑海豹分布区主要在西北太平洋的海域及其沿岸和岛屿,如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和朝鲜海等,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海,偶见于南海。

斑海豹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上世纪80年代前,渤海沿岸渔民有捕杀斑海豹的传统,捕捞量每年多达500余头,少则100余头。该海区的种群资源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过多的捕捞幼兽,致补充世代逐年减少,危及种群延续的能力。 我国渤海辽东湾结冰区,是斑海豹在世界上的8个繁殖区中最南的一个,资源量曾经十分丰富。但是由于长期过度猎捕,特别是对幼仔的猎捕,使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数量急剧下降。同时由于经济活动的飞速发展,如渤海油田开发的地震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噪音,以及航运量迅速增加等,造成了海水的污染,使宁静的海滩面积急剧减少,河流入海量被拦截,河口、浅海地区的食物减少或者受到污染,这些因素破坏了其繁殖地的栖息环境,对它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自1980年代后,国家和地方相继立法禁止捕杀斑海豹,该种群数量有所恢复。1992年9月,大连市在渤海沿岸建立了我国唯一的以保护西太平洋斑海豹为主的自然保护区,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市西部沿岸、海域以及70多个岛屿,总面积为909000公顷,栖息在该地区的西太平洋斑海豹大约有1000只左右。这里环境清静,气温、水温和水质都适合于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生活,沿岸海底地势陡峻,坡度较大,水深多在20~40米。该地区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形成比较寒冷的天气,常有由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和寒潮天气,使海湾冬季的结冰期长达3~4个月,即从每年的11月中下旬一直到翌年3月中旬。

斑海豹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potted seal (Phoca largha, Phoca vitulina largha), also known as the larga or largha seal, is a member of the family Phocidae, and is considered a "true seal". It inhabits ice floes and waters of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and adjacent seas. It is primarily found along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Beaufort, Chukchi, Bering and Okhotsk Seas and south to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and it migrates south as far as northern Huanghai and the western Sea of Japan. It is also found in Alaska from the southeastern Bristol Bay to Demarcation Point during the ice-free seasons of summer and autumn when spotted seals mate and have pups. Smaller numbers are found in the Beaufort Sea. It is sometimes mistaken for the harbor seal to which it is closely related and spotted seals and harbor seals often mingle together in areas where their habitats overlap.

白靴兔

阅读(163)

动物百科小编狮虎兽给大家整理了白靴兔的资料,包括白靴兔的图片资料、白靴兔的形态特征、白靴兔的生活习性、白靴兔的品种和种类、白靴兔的寿命等与白靴兔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靴兔Snowshoe hare

白靴兔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兔形目 Lagomorpha
科: 兔科 Leporidae
属: 兔属 Lepus
种: 白靴兔 L. americanus
        ( Erxleben, 1777 )
分布: 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白靴兔(拼音:bái xuē tù);
英文名:Snowshoe hare;
学名:Lepus americanus。
白靴兔,又名雪鞋兔,是北美洲的一种野兔。由于它们的后脚很大,故被命名为“白靴”。它们的脚可以阻止它们在行走时或跳跃时沉入雪中,而脚底下也有毛可以保温。毛在夏天时是锈褐色的,到了冬天时就会转变为白色。主要以植物,如草、蕨类及叶子为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36-52厘米

身高:

体重: 平均1.3公斤

生命:

食性: 草、蕨类、叶子、树枝、树皮

繁殖: 一年生四胎,存活3-8只幼兔

习性: 夜间活动

分布: 北美洲

白靴兔

白靴兔的窝

白靴兔

夏季的白靴兔

白靴兔

白靴兔饮水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白靴兔体长36-52厘米;平均重量1.3公斤。雌性略大。白靴兔的毛在夏天时是锈褐色的,到了冬天时就会转变为白色。它们的两侧全年也是白色的。它们的耳朵边有黑色的绒毛,耳朵比其他野兔较短。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白靴兔夏天时会吃植物,如草、蕨类及叶子。到了冬天,它们就会吃树枝、树皮及芽等,也会像北极兔般从陷阱中偷取肉来吃。它们也会吃同类的尸体,与及在缺乏植物蛋白质等情况下吃大家鼠等啮齿目。它们主要是夜间活动的,并且不会冬眠。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白靴兔每一年会生四胎,妊娠期通常34-40天,平均每年会存活3-8只幼兔。雄兔会互相竞争来与雌兔交配,雌兔会与多只雄兔交配。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分布于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加拿大:艾伯塔,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拉布拉多,马尼托巴省,新不伦瑞克省,纽芬兰省,西北地区,新斯科舍省,安大略省,爱德华王子岛,魁北克省,萨斯喀彻温省,育空地区。美国:州,加利福尼亚州,科罗拉多州,康涅狄格州,爱达荷州,缅因州,马萨诸塞州,密歇根州,明尼苏达州,蒙大拿州,内华达州,新罕布什尔州,新墨西哥州,纽约州,北卡罗莱纳州,北达科他州,俄勒冈州,宾夕法尼亚州,罗得岛州,南达科他,田纳西,犹他,佛蒙特,弗吉尼亚,华盛顿,西弗吉尼亚,威斯康星,怀俄明州。

白靴兔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白靴兔有六个亚种:
L. a. americanus
L. a. bairdii
L. a. cascadensis
L. a. dalli
L. a. struthopus
L. a. virginianus

白靴兔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nowshoe hare ( Lepus americanus ), also called the varying hare, or snowshoe rabbit, is a species of hare found in North America. It has the name "snowshoe" because of the large size of its hind feet and the marks its tail leaves. The animal’s feet prevent it from sinking into the snow when it hops and walks. Its feet also have fur on the soles to protect it from freezing temperatures.

雪兔

阅读(204)

动物百科小编ペ笨笨猪@给大家整理了雪兔的资料,包括雪兔的图片资料、雪兔的形态特征、雪兔的生活习性、雪兔的品种和种类、雪兔的寿命等与雪兔相关的详细信息。

雪兔Mountain hare

雪兔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兔形目 Lagomorpha
科: 兔科 Leporidae
属: 兔属 Lepus
种: 雪兔 L. timidus
        ( Linnaeus, 1758 )
分布: 欧洲和亚洲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雪兔(拼音:xuě tù);
英文名:Mountain hare;
学名:Lepus timidus。
雪兔是寒带、亚寒带代表动物之一,是一类个体较大的野兔,体长最大65厘米,耳朵短,尾巴亦短。食草动物,以草本植物及树木的嫩枝、嫩叶为食,冬季还啃食树皮。现在残存于北极及其附近的冻原地带和阿尔卑斯山的高山地区,包括欧洲北部、俄罗斯、日本北海道和蒙古等,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和新疆北部一带。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46-65厘米

身高:

体重: 2-6公斤

生命: 10-13年

食性: 食草,草本植物、树木的嫩枝、嫩叶

繁殖: 一年繁殖2-3胎,每胎产2-10仔,

习性: 胆小怕惊,喜安静,耐寒怕热

分布: 欧洲和亚洲北部

雪兔

雪兔休息

雪兔

发情期的雪兔打斗

雪兔

夏季的雪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雪兔躯体略大于草兔,体长46-65厘米,尾长4.3-8厘米,重量2-6公斤。耳朵短,尾巴亦短。毛色冬夏差异很大。冬毛长而密,体侧与腹部毛最长,通体白色,仅耳尖和眼周黑褐色。夏毛较短,背部黄褐色,额部黄褐色比背部更显著,眼周白色圈狭窄,腹部白色。鼻腔也大,下门齿长而坚固,这些既是对寒冷地域的适应,也表明它是更为进化的物种。雪兔冬季毛色变白,主要由于换毛所致。换毛受光照的影响:光照减少,开始换毛,毛色变白;每天的光照时间增加,也开始换毛,由白色换成棕色冬天的雪兔毛色雪白的夏毛。换毛的顺序是由体侧、大腿和肩部开始,向上朝着脊背部的方向换,最后头部换毛;先换针毛,后换绒毛。如果你春天或秋天来动物园,就可看到这一过程。雪兔毛长而绒厚,足底毛长呈刷状,便于在雪地上行走防滑。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雪兔属夜行性动物,胆小怕惊,喜安静,耐寒怕热,喜干怕湿,喜啃咬木头和洗浴。雪兔是典型的食草动物,以草本植物及树木的嫩枝、嫩叶为食,冬季还啃食树皮。取食的时候细嚼慢咽,一般不喝水。它的粪便有两种,一种是圆形的硬粪便,是一边吃草一边排出的,另一种是由盲肠富集了大量维生素和蛋白质,由胶膜裹着的软粪便,常常在休息时排出,这时它就将嘴伸到尾下接住,再重新吃掉,以充分利用其中比普通粪便中多4-5倍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双重消化的功能,雪兔才能忍饥挨饿,隐藏起来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避免天敌的侵袭。雪兔性情狡猾而机警,行动无一定规律,活动时通常先耸耳静听以决定去向,离窝前制造假象以便迷惑天敌,以便兔窝不被天敌发现。它的嗅觉十分灵敏,巢穴通常都在略微通风的地方,睡觉时鼻子朝上,以便随时嗅到随风飘来的天敌气味,两只耳朵也警惕地倾听任何一 点异常的声音。冬季降大雪后,它就挖一些一米多深的洞穴居住在里面,并且在雪地上形成纵横交错的跑道。遇到危险时,它的两眼圆睁,耳朵紧贴在背上,呈低蹲伏,常常由于具有一身与环境相仿的保护色而躲过天敌的袭击。雪兔善于跳跃和爬山,也适于在雪地上行走,平时活动多为缓慢跳跃,受惊时便一跃而起,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它在快跑时一跃可达3米多远,时速为50公里左右,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野生动物之一。跑动之中常常腾空而起,高达1米以上,以便观察周围的动静,再确定逃跑的方向。在奔跑时,它还能突然止步,急转弯或跑回头路以摆脱天敌的追击。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雪兔平时胆小,性情温和,然而一到3~5月的交配季节,就一反常态,不再像平时那样谨慎而隐蔽,变得异常活跃,整天东奔西窜寻找配偶。为了获得雌兔的青睐,雄兽常常欢蹦乱跳,嬉戏狂欢,跳跃时做出各种怪诞的动作,这就是谚语中所说的“狂若三月之野兔”。在这段时间里每只雌兽的后边都会跟随着几只雄兽,有时六七只雄兽为了争夺一只雌兽而相互角逐,激烈争斗。它们后腿站立,用前爪猛击对方,或扭打撕咬,最后取得胜利的雄兽才能与雌兽交配。雪兔一年繁殖2-3胎,怀孕期约为50天,每胎产2-10仔,以2-5仔居多。初生幼仔身体被有密毛,体重为90-120g,它与家兔不同,出生后就能睁开眼睛,20天后开始独立生活,9-11个月就能达到性成熟。寿命为10~13 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雪兔在历史上的冰河时代曾广泛分布于欧洲,以后随着冰河的后退而迁移,现在残存于北极及其附近的冻原地带和阿尔卑斯山的高山地区,包括欧洲北部、俄罗斯、日本北海道和蒙古等,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和新疆北部一带。

雪兔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中国的野生种群数量有待进一步调查。据1977~1979年资料,估计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的雪兔数量可达几万只。近几年数量急剧下降。80年代初,大兴安岭林区每年收购雪兔皮约6、7千张。

雪兔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ountain hare (Lepus timidus), also known as blue hare, tundra hare, variable hare, white hare, snow hare, alpine hare and Irish hare, is a hare that is largely adapted to polar and mountainous habitats.

伊比利亚猞猁

阅读(99)

动物百科小编蒙牛沒我牛给大家整理了伊比利亚猞猁的资料,包括伊比利亚猞猁的图片资料、伊比利亚猞猁的形态特征、伊比利亚猞猁的生活习性、伊比利亚猞猁的品种和种类、伊比利亚猞猁的寿命等与伊比利亚猞猁相关的详细信息。

伊比利亚猞猁Iberian lynx

伊比利亚猞猁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猫科 Felidae
属: 猞猁属 Lynx
种: 伊比利亚猞猁 L. pardinus
        ( Temminck, 1827 )
分布: 西班牙,葡萄牙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伊比利亚猞猁(拼音:yī bǐ lì yà shē lì);
英文名:Iberian lynx;
学名:Lynx pardinus。
伊比利亚猞猁,又称西班牙猞猁、南欧猞猁,是南欧伊比利亚半岛特有的、极危的一种猫科哺乳动物。是欧洲本土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被生物学家认为是世界上数量最少的猫科动物之一,由于其行动诡秘,所以一直不太为人所知。它的视力和嗅觉十分发达,可在300米外察觉到猎物。肉食性,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为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60-100厘米

身高: 肩高40-50厘米

体重: 5-15公斤

生命: 13年

食性: 肉食,小型哺乳动物、鸟类

繁殖: 怀孕2个月,每胎2-3仔

习性: 独居,视力和嗅觉发达

分布: 西班牙,葡萄牙

伊比利亚猞猁

伊比利亚猞猁头部特写

伊比利亚猞猁

伊比利亚猞猁觅食

伊比利亚猞猁

伊比利亚猞猁行走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伊比利亚猞猁头身长60-100厘米,尾长8-19厘米,肩高40-50厘米,重量5-15公斤,雄兽比雌兽大。伊比利亚猞猁身上带有像豹的、明显的斑点,毛色浅灰或各种浅棕黄色。伊比利亚猞猁与欧亚猞猁分别不大,但更像短尾猫。脸孔比欧亚猞猁更像猫。尾粗,尾端黑色。耳尖、触须和鬓角各有一束黑色的毛。西部无斑点的种群有可能在近年已经灭绝。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伊比利亚猞猁喜好多样的环境,混杂莓实浆果鹃、乳香黄连木和刺柏等灌木,以及冬青栎和西班牙栓皮栎等乔木的,开阔的草地。主要分布在有植被的山区或短灌木丛林带。伊比利独居,也独自猎食。在每天光线微弱时捕猎,会偷偷潜行至猎物,或在灌水或岩石后伏下守候数小时,直到猎物只有数步之遥才扑杀。以哺乳动物 (包括啮齿目和食虫目)、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为食。穴兔是其主粮,野兔和啮齿目占小宗。雄性每天需要猎食一只兔子,而处于育幼期的雌兽每天需要进食三只兔子。由于西班牙的穴兔数目下降,它们常被迫攻击幼小的鹿、黇鹿、狍鹿或摩佛伦羊。赤狐、埃及獴和斑猫都是它们的竞争对手。它耳上的毛发帮助它辨别声音的来源。没有它们,它的听力会大大减弱。脚边长有长厚的毛,可令它们在雪地中悄悄地行动。西班牙猞猁有着“豹一样的眼睛”,它们通常可以看到75米之外的老鼠,300米之外的兔子,和500米之外的雄狍。它们,特别是育幼中的雌兽,四处流浪,可远至100公里。视乎猎物的多寡,它们需要10-20平方公里的领地。它们以尿液、粪便或树皮上的爪痕标记它们领地的边界。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雌西班牙猞猁在繁殖时期会离开自己的领地寻找雄猞猁。怀孕期通常为两个月,产子期在三月至九月之间,以三至四月为生育高峰。一胎通常育有二到三只幼兽 (偶然一只、四或五只),每只重200–250克。小猞猁七至十个月大即可独立,但通常会与母亲在一起直到二十个月大。幼兽的生存率视乎猎物是否充足而定。在野生的环境中,两性一岁就能达至性成熟,但在找没有其他猞猁的领土以前,很少繁殖。曾经有雌猞猁到了五岁,母亲死去后才开始繁殖。在野外最高寿命可达十三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西班牙猞猁分布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上,主要居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多山森林地区,在西班牙的克托.多纳纳(Coto Donana)国家公园里有较多的数量。

伊比利亚猞猁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伊比利亚猞猁是一种极危物种。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猫科动物,也是欧洲最受威胁的食肉动物。根据2005年3月所进行的研究,估计仍然生存的伊比利亚猞猁少至一百头,而2000年时有四百头。如果它们灭绝,将会是剑齿虎以后首种灭绝的大型猫科动物。具繁殖能力的种群只见于西班牙的多尼亚纳国家公园和哈恩省的安杜哈尔山区。目前,伊比利亚猞猁及其生境都已经被完成保护,也不能合法地捕猎。其极危的成因主要是栖地丧失、下毒、车祸、野狗和偷猎。栖地丧失包括了基础设施建设、林相单一化 (松树、黄杉属、桉树),使各种群被隔绝。另外,猞猁的主要食物穴兔数量因黏液瘤病和出血性肺炎而减少。2005年3月29日,传来了三头小猞猁首次在人工环境下出生的消息。2006年有四头出生,2008年有廿四只,似乎为在猞猁已经消失的地区重新引进带来了希望。国际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极度濒临灭绝”的物种,也就是说,西班牙猞猁在野外面临着极高的灭绝风险。事实上,在众多的猫科物种中,仅有三个曾进入“极度濒临灭绝”这个分类。当时与伊比利亚猞猁同列一席的还有俄罗斯的远东豹(amurleopard)和日本的西表山猫(iriomotecat)。不过,后来动物分类学家们发现,这两个物种其实不过是花豹和豹猫的亚种。这样,西班牙猞猁就成了猫科动物中惟一一个极度濒危物种。取消高速公路修建计划  西班牙政府已经取消了原计划修建300公里穿越该国平原地带的高速公路的计划。以此保护该国世界濒危物种之一利比亚猞猁免遭生存威胁。   这条连通古都托莱多和南方城市科尔多瓦的公路原计划直接穿过几个保护区,其中包括夜行性猫最后的生存地莫雷纳山。环保者估计世界上现存的利比亚猞猁在250倒50只之间,所有这些幸存的猞猁都分布在西班牙中部及南部地区。计划修建的公路将会把它们的生存空间限制在两条高速公路之间。生态学家认为,这样会使猞猁失去向新区域扩散及增加数量的机会。西班牙环境部门还发现,公路修建还可能威胁到其它一些动物的生存环境,例如白肩雕、利比亚狼和黑鹤。新的保护基地  保罗·菲拉若斯是西班牙一名专门研究伊比利亚猞猁的生态专家。他说正因为西班牙猞猁的基因和生态多样性特征,所以它才成为了首要的动物保护对象。“如果西班牙猞猁真的在不久的将来灭绝。那么它就是近1万年来猫科动物中惟一一个消失了的品种。”他略显遗憾地表示。和安达卢西亚地区已经发现的伊比利亚猞猁相比,卡斯提尔—拉曼查地区发现的西班牙猞猁显得更为与世隔绝,它们的基因和此前发现的品种也有些不同。   苏瑞兹认为,这样的基因多样对西班牙猞猁种群的维护与扩大很有好处。但是,栖息地处偏远地区也会导致问题,因为种群相对比较与世隔绝,所以它们与其他物种之间的杂交就不那么多,这样它们在种群内繁衍也相应更多。而本种群间的生育越多,下一代也相对更加脆弱,它们很有可能有着出生缺陷,抗疾病能力更弱。“如果它们体内有着其他种群的基因特征,则更能帮助它们幸存下来。”苏瑞兹说,而这就需要研究者帮助它们和不同种群之间进行杂交,增强伊比利亚猞猁的基因多样性。菲拉若斯则对这个发现持很谨慎的态度。   他警告说:卡斯提尔—拉曼查地区发现的西班牙猞猁有可能只是生活在安达卢西亚地区最大的西班牙猞猁种群andujar的一个延伸。他还说,很有可能一些andujar种群个体从安达卢西亚地区来到了卡斯提尔—拉曼查,并在那儿定居下来,繁衍后代。不过,保罗·菲拉若斯还提到,即使这样,从保护的意义而言这也是值得高兴的,但如果伊比利亚猞猁有着更多元的交配的话则更佳。一直以来,保育专家们一直希望安达卢西亚当地政府能关闭一条贯穿donana国家公园的高速公路。这个公园是伊比利亚猞猁种群的家园,而每年都有好几只西班牙猞猁在公路上被撞死。   此外,西班牙猞猁的首要猎物兔子也因为狩猎和疾病的原因,在过去50年间减少了80%。大坝建设和农业发展也同样是威胁其生存的敌人。不过,这样的建议一直都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现在,也许卡斯提尔—拉曼查自治区会成为更容易保护的地区。

伊比利亚猞猁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Iberian lynx ( Lynx pardinus ) is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 of felid living mainly in the Iberian Peninsula in southwestern Europe. They are categorized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by many institutions, including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The Iberian lynx is a rabbit specialist with a low ability to adapt its diet. A sharp drop in the population of its main food source, a result of two diseases, contributed to the feline’s decline. The lynx was also affected by the loss of scrubland, its main habitat, to human development, including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oads and dams.

竖琴海豹

阅读(216)

动物百科小编千面狐给大家整理了竖琴海豹的资料,包括竖琴海豹的图片资料、竖琴海豹的形态特征、竖琴海豹的生活习性、竖琴海豹的品种和种类、竖琴海豹的寿命等与竖琴海豹相关的详细信息。

竖琴海豹Harp seal

竖琴海豹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海豹科 Phocidae
属: 竖琴海豹属 Pagophilus
种: 竖琴海豹 P.groenlandicus
        ( Erxleben, 1777 )
分布: 北大西洋和北冰洋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竖琴海豹(拼音:shù qín hǎi bào);
英文名:Harp seal;
学名:Pagophilus groenlandicus。
竖琴海豹,也称格陵兰海豹,是一种相当耐寒的海洋哺乳动物,栖息气温-40摄氏度的北极圈,广泛分布于整个北大西洋和北冰洋。以鳕鱼等鱼虾为食,繁殖能力相当的强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70-190厘米

身高:

体重: 120-135公斤

生命:

食性: 以鱼和甲壳类动物为食

繁殖: 孕期11.5个月,每胎产1仔

习性: 听觉和视觉非常敏感

分布: 北大西洋和北冰洋

竖琴海豹

竖琴海豹头部特写

竖琴海豹

竖琴海豹的通气孔

竖琴海豹

竖琴海豹潜水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竖琴海豹成年雄性为亮浅灰或浅黄色,头部为褐色或黑色,背部和两侧有U形有色斑纹;雌性斑纹不明显。幼兽灰色,有黑色斑点。竖琴海豹头尾长170-190厘米;平均重量120-135公斤。雌性略小。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竖琴海豹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冬末迁至纽芬兰附近和格陵兰及北海繁殖。善游泳。以鱼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天敌包括北极熊,虎鲸和格陵兰鲨。竖琴海豹的听觉和视觉非常敏感,嗅觉不发达,只适合分辨幼仔。通过胡须感应低频振动,来探测猎物和天敌。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竖琴海豹的妊娠期大约是11.5个月,每年2-4月在浮冰上繁殖,每胎产1仔,出生时大约长1米,重12公斤。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竖琴海豹广泛分布于整个北大西洋和北冰洋,其范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冰岛、挪威、格陵兰、斯瓦尔巴、扬马延岛。它有时也漂流到,芬兰,法国,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法罗群岛。

竖琴海豹分布图:

竖琴海豹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harp seal or saddleback seal is a species of earless seal native to the northernmost Atlantic Ocean and parts of the Arctic Ocean. It now belongs to the monotypic genus Pagophilus. Its scientific name, Pagophilus groenlandicus, means "ice-lover from Greenland", and its synonym, Phoca groenlandica means "Greenland seal". Originally in the genus Phoca with a number of other species, it has since been reclassified into its own genus Pagophilus.

草兔

阅读(123)

动物百科小编喵不可言给大家整理了草兔的资料,包括草兔的图片资料、草兔的形态特征、草兔的生活习性、草兔的品种和种类、草兔的寿命等与草兔相关的详细信息。

草兔Cape hare

草兔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兔形目 Lagomorpha
科: 兔科 Leporidae
属: 兔属 Lepus
亚属: 原真兔亚属 Proeulagus
种: 草兔 L. capensis
        ( Linnaeus, 1758 )
分布: 欧洲、亚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草兔(拼音:jiā ná dà shē lì);
英文名:Cape hare;
学名:Lepus capensis。
草兔,为兔科兔属的哺乳动物。体长约50厘米,通常清晨或夜间出穴活动,活动范围常离窝不远,繁殖力极强。多生活于森林草原、草原、荒漠、半荒漠及其绿洲。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非洲好望角,并已蔓延至欧洲,中东和亚洲的许多地方。主要以玉米、豆类、种子、蔬菜、杂草、树皮、嫩枝及树苗等为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40-68厘米

身高:

体重: 1-3.5千克

生命:

食性: 玉米、豆类、种子、蔬菜、杂草等

繁殖: 每年3-4胎,每年成活6-9仔

习性: 夜间活动,听觉、视觉发达

分布: 欧洲、亚洲

草兔

草兔挖土

草兔

草兔觅食

草兔

草兔在洞穴休息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草兔体形较大,体长40-68厘米,尾长7-11厘米,体重1-3.5千克。体背面毛色变化大,由沙黄色至深褐色,通常带有黑色波纹;也有的背毛呈肉桂色、浅驼色或灰驼色;体侧面近腹处为棕黄色;颈部浅土黄色;喉部呈暗土黄色或淡肉桂色;臀部通常较背部为淡,耳尖外侧黑色;尾背均有大条黑斑,其余部分纯白;体腹面除喉部外均为纯白色;足背面土黄色。草兔的耳朵可以向着它感兴趣的方向随意地灵活转动。当它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或者见到一个没有见过的物体时,就会竖起警惕的双耳来仔细探听动静。相反,如果处在它认为是安全的环境中时,却会让耳朵向下垂。此外,它的耳朵还布满着无数的毛细血管,当它体内的热量过大时,它的耳朵还可以作为调节体温的散热器,竖立时可以散热,紧贴在脊背上时则可以保温。 草兔的眼睛很大,置于头的两侧,为其提供了大范围的视野,可以同时前视、后视、侧视和上视,真可谓眼观六路。但唯一的缺欠是眼睛间的距离太大,要靠左右移动面部才能看清物体,在快速奔跑时,往往来不及转动面部,所以常常撞墙、撞树,“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恐怕就取材于此。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草兔主要栖息于农田或农田附近沟渠两岸的低洼地、草甸、田野、树林、草丛、灌丛及林缘地带。主要夜间活动。听觉、视觉都很发达。主要以玉米、豆类、种子、蔬菜、杂草、树皮、嫩枝及树苗等为食。草兔终生生活于地面,不掘洞,善于奔跑,多在夜里活动。草兔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喝水的。草兔的胃生得很娇嫩,负担不了过多的水分。它体内所需要的水分大都是依靠食物提供的。由于每天取食大量的青草和青菜,里面都含有相当多的水分,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水分就足够了,如果再喝下一些水,就会造成负担,引起肠胃炎而拉稀,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不过,当草兔体内的水分缺乏时,它也会感到渴,也要喝一点水。 草兔只有相对周定的栖地。除育仔期有固定的巢穴外,平时过着流浪生活,但游荡的范围一定,不轻易离开所栖息生活的地区。春、夏季节,在茂密的幼林和灌木丛中生活,秋、冬季节,百草凋零,草兔的匿伏处往往是一丛草、一片土疙瘩,或其他认为合适的地方,草兔用前爪挖成浅浅的小穴藏身。这种小穴,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前端浅平,越往后越深,最后端深约10厘米左右,以簸箕状,中国河北省的猎人把这种草兔藏身的小坑叫“埯子”。草兔匿伏其中,只将身体下半部藏住,脊背比地平稍高或一致,凭保护色的作用而隐形。受惊逃走或觅食离去,再藏时再挖,有叫也利用旧“埯”藏身。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草兔每年三胎或四胎,二月即有怀胎的母兔。孕期一个半月左右,年初月份每胎2-3只,四、五月每胎4-5只,六、七月每胎5-7只,月份增加,天气转暖,食料丰富,产仔数也增加。春夏如果是干旱季节,幼仔成活率高,秋后草兔的数量巨增;如果雨季来的早,幼兔因潮湿死于疫病的多,秋后数量就不那么多。 般来说,除去各种原因的死亡,一只母兔一年平均可增殖6-9只幼兔。但经过一冬的猎捕,到来年春天,草兔数量又剧减。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草兔分布于欧洲、俄罗斯和蒙古,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长江中下游一带。 在中国分布很广,包括东北、内蒙古、河北、宁夏、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河南以及江苏、安徽、湖北的长江北部。四川东部、贵州和云南北部也有分布。但不见于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至少从湖北至江苏的长江这一段可以说是草兔分布的南部界限,长江显然起着重要的阻隔作用。

草兔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草兔包括49个亚种,以下亚种在中国均有分布:
草兔长江流域亚种(学名:Lepus capensis aurigine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安徽、湖北、江西、陕西、贵州、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江西九江。
草兔中亚亚种(学名:Lepus capensis centrasiatic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甘肃酒泉。
草兔川西南亚种(学名:Lepus capensis cinnamome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宜宾。
草兔湟水河亚种(学名:Lepus capensis huangshui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青海湟中湟水河谷多巴。
草兔西域亚种(学名:Lepus capensis lehmann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哈萨克斯坦锡尔河畔。
草兔帕米尔亚种(学名:Lepus capensis pamir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帕米尔高原Sarui-kul湖附近。
草兔中原亚种(学名:Lepus capensis swinhoe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湖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山东曲阜。
草兔内蒙古亚种(学名:Lepus capensis tola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的农区、巴彦卓尔荒漠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蒙古鄂嫩河畔。

草兔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Cape, common or brown hare (Lepus capensis) is a hare natively found throughout Africa, and has spread to many parts of Europe, the Middle East and Asia. The Cape hare is a nocturnal herbivore. It is known in French as lièvre du Cap and in Spanish as liebre del Cabo.

加拿大猞猁

阅读(177)

动物百科小编❦₯㎕ζั͡✾✎﹏猴子给大家整理了加拿大猞猁的资料,包括加拿大猞猁的图片资料、加拿大猞猁的形态特征、加拿大猞猁的生活习性、加拿大猞猁的品种和种类、加拿大猞猁的寿命等与加拿大猞猁相关的详细信息。

加拿大猞猁Canada lynx

加拿大猞猁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猫科 Felidae
属: 猞猁属 Lynx
种: 加拿大猞猁 L. canadensis
        ( Kerr, 1792 )
分布: 北美洲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加拿大猞猁(拼音:jiā ná dà shē lì);
英文名:Canada lynx;
学名:Lynx canadensis。
加拿大猞猁,是欧亚猞猁(Lynx lynx)的近亲。不过,在某些特征上,加拿大猞猁更接近于短尾猫(Lynx rufus)。加拿大猞猁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北部森林中。此外,在美国的蒙大拿、爱达荷以及华盛顿州也有大量分布。捕食对象包括野兔、啮齿类和鸟类,有时也会袭击较大的动物,比如鹿。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76-106厘米

身高: 肩高48-56厘米

体重: 5-17公斤

生命: 15年

食性: 食肉:野兔、啮齿类和鸟类

繁殖: 孕期63-79天,每胎产1-5仔

习性: 独居,行踪隐秘,夜晚活动

分布: 北美洲北部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捕猎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涉水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观望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加拿大猞猁,头体长:76-106厘米,肩高:48-56厘米,尾巴长度:5-12厘米,重量:5-17公斤。它们的毛发尖端通常是白色的,宛如披了一层冰霜,身上的斑点隐约可见。加拿大猞猁毛发的颜色常常是红棕色或者灰色,偶尔还能见到因基因突变产生的“蓝色猞猁”。它们的耳朵较大,耳尖上长有长长的黑色丛毛,面部下方还有一圈突出的胡须一样的颈毛。为了适应雪地生活,加拿大猞猁除了长腿,还生有大大的脚掌,宽大的脚掌上覆盖着绒毛,如同雪地鞋,不但能支撑它的重量,还有助于它在雪地上行走。和短尾猫一样,加拿大猞猁的尾巴也很短,因此有时不免让人们将这两种猫科动物搞混。其实区分它们并不难,加拿大猞猁的短尾整个都是黑色的,就好像掉进了墨水池,而短尾猫的尾巴只是在尾尖上是黑色的,尾巴根部则是白色的。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加拿大猞猁是独居动物,行踪十分隐秘,通常在夜晚活动,活动区域很大。捕食对象包括野兔、啮齿类和鸟类,有时也会袭击较大的动物,比如鹿。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确定猎物的位置。在很多地区,它们只捕食美洲兔(雪靴兔)。加拿大猞猁的食物链是相当单一的,对于猫科动物来说这也十分少见。正因为对雪地野兔的依赖性,使雪地野兔数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加拿大猞猁的种群数量。雪地野兔每10年数量会到达一次顶峰,加拿大猞猁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而反之亦然。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加拿大猞猁春季交配,孕期63-79天,每胎产一到五仔,平均寿命是15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加拿大猞猁生活在北美广阔的森林地带,包括加拿大、阿拉斯加,以及美国北部各州(华盛顿州、俄勒冈州、依阿华州和蒙大拿州的南部)。另外,居住在纽芬兰岛上的加拿大猞猁有时也被划分为它们的亚种。

加拿大猞猁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其中以纽芬兰亚种Lynx canadensis subsolanus体型最大,它们甚至能够捕杀驯鹿。
指名亚种Lynx canadensis canadensis
Lynx canadensis mollipilosus。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对加拿大猞猁构成最大威胁的仍然是人类。危险的陷阱、对其栖息地的破坏和持续侵占都会严重影响这种生物的生存。还有一个主要威胁是人类对其食物来源的猎杀,从狩猎执照的销售和屠戮报告统计的数字来看,人们每年猎杀1100万只兔子(只是北美地区)。正因如此,作为加拿大猞猁主要食物来源的雪地野兔数量锐减。毛皮贸易也是它们惨遭杀戮的重要原因。

加拿大猞猁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Canada lynx ( Lynx canadensis ) or Canadian lynx is a North American mammal of the cat family, Felidae. It is a close relative of the Eurasian Lynx ( Lynx lynx ). However, in some characteristics the Canada lynx is more like the bobcat ( Lynx rufus ) than the Eurasian Lynx. With the recognised subspecies, it ranges across Canada and into Alaska as well as some parts of the northern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