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港海豹

阅读(104)

动物百科小编「傻Cat」给大家整理了港海豹的资料,包括港海豹的图片资料、港海豹的形态特征、港海豹的生活习性、港海豹的品种和种类、港海豹的寿命等与港海豹相关的详细信息。

港海豹Common seal

港海豹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海豹科 Phocidae
属: 海豹属 Phoca
种: 港海豹 P. vitulina
        ( Linnaeus, 1758 )
分布: 北半球温带及极地海域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港海豹(拼音:gǎng hǎi bào);
英文名:Common seal;
学名: Phoca vitulina。
港海豹,是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及极地海域的海豹。它们出没于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海岸水域,与波罗的海及北海,是分布最广的鳍足类。肉食性,它们主要猎食鱼类,如鲱鱼、鳀科、鲈鱼、鲱属、鳕鱼、牙鳕等。港海豹全球数量约为40-50万只,某些地区的亚种正在濒危。捕猎海豹现已全面禁止。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2-1.6米

身高:

体重: 50-128公斤

生命: 20-35岁

食性: 食肉,主要猎食鱼类

繁殖: 每年生一胎,孕期为9个月

习性: 群居,对栖息地有很高的忠诚度

分布: 北半球温带及极地海域

港海豹

港海豹清理皮毛

港海豹

水中的港海豹

港海豹

港海豹休息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成年港海豹头尾长1.2-1.6米,重50-128公斤,雌海豹一般比公海豹细小。港海豹身体呈黑褐色至黄褐色或灰色,腹部较为浅色,每一只都有独特的斑点或斑纹。身体及鳍都很短,头部相对地较大及圆。吻呈V状,没有耳郭。在眼睛后方有一条较大的耳道。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港海豹是群居的,但其群落数量并不如其他海豹。若不觅食时,它们会离开水面到自己的巢穴。它们倾向留在海岸,不会离开多于20公里。示爱及交配都会在水中进行。港海豹对自己栖息的地方有很高的忠诚度。它们会花几天在海中及游达50公里觅食,也会经河流游到淡水的地方。它们的巢穴会在如赫布里底群岛或新英格兰等岩石海岸或沙滩。它们栖息在沙质的潮间带,有一些也会进入河口觅食。近年有一些甚至会在纽约港及波士顿港觅食及玩耍。它们经常会留在海港,故得此名。它们只会留在熟悉的环境,一般都是陆上掠食者不能到达的岩石地区,且有足够的鱼类食物供应。它们主要猎食鱼类,如鲱鱼、鳀科、鲈鱼、鲱属、鳕鱼、牙鳕及比目鱼,有时也会吃虾、蟹、软体动物及鱿鱼。它们可以潜水达10分钟,进入水深457米或更深的地方。它们只有很少的情况会攻击、杀死及吃海鸟。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港海豹是一夫多妻制的,雌海豹每年只会生一胎,妊娠期为9个月。港海豹每年都会走上岸来生产,在低纬度的群落会于2月生产,在亚北极的则迟至7月。母海豹是唯一会喂哺幼生的,约4-6个星期就会断奶。公海豹则只会与其他公海豹打斗。研究发现公海豹会在水中聚集,呼叫吸引准备交配的雌海豹。幼生出生时已经发育良好,几小时内就能够游泳及潜水。它们出生时重约16公斤,到断奶时就可以重双倍。港海豹在繁殖后不久就要换毛,这时须留在岸边。这在其生命周期尤为重要,但可能会受到人类骚扰。雌海豹在幼生断奶后会立即再进行交配。雌海豹比公海豹长寿,可以活到30-35岁,雄性的寿命为20-25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港海豹广泛分布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从温带到北极海域,主要栖息在北美洲东部和西部沿海、亚洲东部和西部沿海、欧洲西北海岸。

港海豹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西大西洋港海豹(Phoca vitulina concolor):分布在北美洲东部。
锡尔湖港海豹(Phoca vitulina mellonae):分布在加拿大东部的淡水区,很多学者都认为它们与西大西洋港海豹是相同亚种。
东太港海豹(Phoca vitulina richardsi):分布在北美洲西部。
千岛港海豹(Phoca vitulina stejnegeri):分布在亚洲东部。它们有时被认为是独立的物种。
指名亚种(Phoca vitulina vitulina):分布在欧洲及西亚,是全球最为普遍的亚种。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港海豹数量约有40-50万只,整体并非濒危。在格陵兰、北海道及波罗的海的大部份亚种却正面临威胁,当地的数量因疾病的爆发及人类的骚扰而大幅减少。在英国、挪威及加拿大,若为了保护渔业而猎杀海豹仍是合法的,但商业捕猎则被禁止。一些海豹依然有被猎杀,或成为副渔获。在美国有更严格的限制,并不容许任何形式的猎杀。在美国东岸,它们的数量似乎有所回升,逐渐回到以往的栖息地,南至佐治亚州。

港海豹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harbor (or harbour) seal (Phoca vitulina), also known as the common seal, is a true seal found along temperate and Arctic marine coastlin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species of pinniped (walruses, eared seals, and true seals), they are found in coastal waters of the northern Atlantic and Pacific oceans, the Baltic and North Seas.

北极兔

阅读(193)

动物百科小编メiao炫虎给大家整理了北极兔的资料,包括北极兔的图片资料、北极兔的形态特征、北极兔的生活习性、北极兔的品种和种类、北极兔的寿命等与北极兔相关的详细信息。

北极兔Arctic hare

北极兔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兔形目 Lagomorpha
科: 兔科 Leporidae
属: 兔属 Lepus
种: 北极兔 L. arcticus
        ( Ross, 1819 )
分布: 北美、北欧、北极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北极兔(拼音:běi jí tù);
英文名:Arctic hare;
学名: Lepus arcticus。
北极兔,是一种适应了北极和山地环境的兔子,曾被视为雪兔(Lepus timidus)的亚种。北极兔的形体较家兔要大,耳朵和后肢都比较小,身体肥胖,无尾。北极兔有一身蓬松的绒毛可减少热能的流失以适应北极的环境。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的冰原上。以苔藓、植物、树根等食物为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55-71厘米

身高:

体重: 4-5.5公斤

生命:

食性: 食草,苔藓、植物、树根

繁殖: 每年产一窝,每窝2-5仔

习性: 群居,耐寒

分布: 北美、北欧、北极

北极兔

北部-北极兔

北极兔

北极兔御寒

北极兔

北极兔觅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北部地区的北极兔毛色终年为白色;南部地区的的北极兔平时为灰褐色,尾为白色,到冬天时毛色变为白色。北极兔一般体长为55-71厘米,体重为4-5.5公斤。较大且偏胖的体型也代表它们可以储存更多的脂肪与热量在体内来对抗严寒气候。耳朵较小,但是四肢非常有力灵活,平均来说,北极兔的行动速度可达四十英里左右。而在遇到危险时,北极兔会站起来,并且象袋鼠一样只用后脚快速跳跃。北极兔的毛量相当的丰厚,而且它们拥有两层被毛,下层的毛较短而茂密,可以保温,上层的毛则较为细长柔软且蓬松,因此可以象是防护罩一样,防寒防失温且避免脏东西沾黏。北极兔拥有着较大的脚掌,而且脚掌下面有长着长毛,不仅可以适应冰冷的雪地,也方便在雪地上奔跑跳动,并且能够有效的减少脚掌的受压程度,而不至于在移动时有太大的下陷问题,因此在北美地区被暱称为雪鞋兔。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北极兔属于群居动物的北极兔,通常一个北极兔的群体圈可由20只到300只不等。北极兔彼此知间除了用肢体语言来表示沟通知外,也衣靠着她们灵巧的鼻子,来闻嗅身周是否有危险的信息,它们也会留下特殊的嗅觉记号,以提供同伴辨认信息,当然啦,最重要的沟通方式也要靠它们天生的好耳力,虽然因为要适应寒冷的环境,避免强风灌进耳朵并且减少失温的机会,因此耳朵较小,但是天生的生存欲望,并没有没让它们的耳力也跟着耳朵大小退化喔。而,北极兔的耳朵,根据不同的位置与姿势,也能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并藉着这些聪明的方法达到与同半沟通的目标。北极兔以苔藓、植物、树根等食物为食,但有些北极兔偶尔也会吃肉。它们会先闻出食物的所在地,然后用力量大且尖利的爪子挖出食物,也会用爪子挖出可以深藏住食物的地洞做储食的动作。北极兔虽然繁殖力不高,但幼兔的存活率较高。北极兔与家兔不同的地方,是北极兔的幼兔一出生就可以看到东西。另一方面,在春夏秋季时,北极兔的毛色大概是灰色、蓝色,与褐色系,到了冬天,毛色就会病成白色,以生长环境为衣据,北极兔可以自由病化毛色以适应严酷的生长环境,不过尾巴的部份则是全年都是白色的。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北极兔每年只能产一窝,每窝只有2到5只小兔。幼兔刚产下来就能看东西。而家兔的幼子产下后总是眼睛紧闭,要到12天后才能睁眼看东西。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北极野兔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的冰原上。

北极兔分布图:

北极兔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arctic hare (Lepus arcticus), or polar rabbit, is a species of hare which is adapted largely to polar and mountainous habitats. The arctic hare survives with a thick coat of fur and usually digs holes in the ground or under snow to keep warm and sleep. Arctic hares look like rabbits but have shorter ears, are taller when standing, and, unlike rabbits, can thrive in cold climates. They can travel together with many other hares, sometimes huddling with dozens or more, but are usually found alone, taking, in some cases, more than one partner. The arctic hare can run up to 60 kilometres per hour (40 mph).

喜马拉雅旱獭

阅读(120)

动物百科小编微微虫给大家整理了喜马拉雅旱獭的资料,包括喜马拉雅旱獭的图片资料、喜马拉雅旱獭的形态特征、喜马拉雅旱獭的生活习性、喜马拉雅旱獭的品种和种类、喜马拉雅旱獭的寿命等与喜马拉雅旱獭相关的详细信息。

喜马拉雅旱獭Himalayan marmot

喜马拉雅旱獭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松鼠科 Sciuridae
属: 旱獭属 Marmota
种: 喜马拉雅旱獭 M. himalayana
        ( Hodgson, 1841 )
分布: 亚洲的中国、及印度、尼泊尔等地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喜马拉雅旱獭(拼音:xǐ mǎ lā yǎ hàn tǎ);
英文名:Himalayan marmot;
学名:Marmota himalayana。
喜马拉雅旱獭,是一种分布在喜玛拉雅山海拔300-4500米的旱獭。它们约有家猫的大小,且是群居的。它们与美洲旱獭、花白旱獭及黄腹土拨鼠是近亲。它们呈深褐色,面部及胸部有黄色斑点。主要以草本植物为食,喜欢吃带有露水珠的嫩草茎叶、嫩枝或草根。分布于亚洲中国的西藏、青海、甘肃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等地。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48-55厘米

身高:

体重: 5-7公斤

生命:

食性: 以草本植物为食

繁殖: 孕期35天左右,每胎产4-6仔

习性: 白昼活动,性情极为机警

分布: 亚洲的中国、及印度、尼泊尔等地

喜马拉雅旱獭

喜马拉雅旱獭觅食

喜马拉雅旱獭

警惕状态的喜马拉雅旱獭

喜马拉雅旱獭

喜马拉雅旱獭晒太阳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喜马拉雅旱獭是一种大型的啮齿动物。体长:雄体平均55厘米,雌体平均48厘米;体重:成年雄体平均为7公斤,雌体平均为5公斤。体躯肥胖,呈圆条形。头部短而阔,略呈方形。它的上唇开裂,上门齿微向前方突出。颈粗短,颈部仅存皮褶。耳壳短小,尾短而末端扁,长不超过后足的2倍。四肢短而粗,前足四指,爪特别发达,适于掘土筑巢;后足5趾,爪不及前足发达。背毛深褐青黄色,并且有不规则的黑色散斑。腹毛灰而稍黑色,在腹中央有橙黄色纵线,幼体呈灰黄色。自鼻端经两眼眉间到两耳前方之间有一个近似于三角形 的黑色毛区,称为“黑三角”,愈接近鼻端愈窄,色调愈黑。嘴的四周为黄白色、淡棕黄色或桔黄色。眼眶上有一条黑色的条纹,两颊到耳外侧基部呈淡黄褐色或浅棕黄色、明显有别于“黑三角”地带。耳壳呈深棕黄色或深黄色。身体的背部为深褐色、沙黄色,棕黄色或草黄色,毛基呈黑褐色,上段为草黄色或浅黄色,尖端黑色。背部至臀部的黑色毛尖多而显著,常形成不规则的黑色细斑纹。尾巴末端呈褐黑色。四肢的足背均为灰黄色。不过,每个个体之间毛色的变异也很大,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同一个家族中,不同个体之间的毛色深浅亦有所不同,幼体毛色多较成体灰黄或晴。此外,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一些体毛纯白的白化个体,以及体毛全黑的黑色个体,但数量比较稀少。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喜马拉雅旱獭栖息于海拔2500~5200米之间的高山草甸草原、高山草原山地的阳坡、山助、斜坡、阶地、谷地、山麓平原等环境。它是高山草原的代表动物,不见于森林、荒漠与半荒漠等景观类型中,这是最一般的规律,不受各地海拔高度的影响,它的数量不因草甸草源上不同的植被群落而发生显著的变化,主要受地形的影响,其中以山麓平原和山地阳坡下缘的密度为最大,其次在阶地、山坡和河谷沟豁的平滩上也较为常见。它的分布区多自河谷地带(阶地、山麓平原)向两侧山地阳坡伸展而避开阴坡,因而旱獭的栖息地仿佛呈双面锯齿状。旱獭的洞系属于家族型,每个家族由成年雌体、雄体和1、2龄的仔兽组成,同居于一个洞系中,幼体性成熟后则分居。每组家庭洞分为临时洞和栖居洞,栖居洞又分为冬洞和夏洞两种类型。内垫有很厚的干草。洞内温度较稳定,窝巢常年温度保持在0度以上,但不超过10度。喜马拉雅旱獭主要以草本植物为食,喜欢吃带有露水珠的嫩草茎叶、嫩枝或草根,尤其是莎草科、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的地上绿色的部分,偶尔也取食一些昆虫和小型啮齿动物。在农作区,它也常常偷食青稞、燕麦、油菜、洋芋等作物的禾苗、茎叶。早春,在青草尚未发芽时,则也可挖食草根。由于天敌的种类较多,所以它的性情极为机警,视觉、听觉都很敏锐,每当遇有狼、熊、狐、猞猁、雕、鹰、艾鼬等天敌进入领地时,就直立起来发出尖锐的鸣叫。它属于白昼活动的动物,尤以早晨和黄昏最为活跃。早上出洞的时间随季节而异,一般依太阳照射到洞口来确定。每次出洞之前总是先探出头来四处张望,觉得安全后,先露出半个身子,扒在洞口晒晒太阳,然后发出鸣叫声。此时,临近的同类立即响应,一起鸣叫。此后不久,即开始取食,除非是遇有敌害外,则在这以后的一天内完全不再发声鸣叫。日落之前进入洞中休息,夜间不再出来活动。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喜马拉雅旱獭一年繁殖一次,出蛰后不久即进入繁殖期,开始交配,延续约1个月左右,个体活动极其频繁,经常串洞、追逐,以进行性活动为主,吃食时间很短,很少警戒,活动范围很大,其中尤以成年雄兽参与繁殖的个体的活动性最强。4月中旬即可发现怀孕的雌兽,怀孕期约为35天左右,每胎产1~9仔,而以4~6只为最多见。幼仔出生后,雌兽吃食时间与范围逐渐增加,为保护幼兽守望警诫增多,串洞和交往则显减少。6月底即可见到幼仔出洞活动,十分活跃,取食频繁。幼体与母兽一直生活至第2年的7月才分居出去,独立生活。3岁时达到性成熟。但每年参与繁殖的雌性个体,仅仅只占达性成熟雌性个体总数的50~60%。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喜马拉雅旱獭分布于我国的西藏、青海、甘肃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等地。为青藏高原最常见也是体形最大的啮齿动物。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旱獭之害喜马拉雅旱獭是西藏高山草甸草原上数量较多的一种害兽,又叫雪猪,藏语叫“奇宾”,牧区又叫“曲娃”。喜食莎草科、禾本科类牧草,对草原破坏性很大。另外,旱獭是鼠疫杆菌的自然宿主,其体外寄生虫是鼠疫的传播者,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喜马拉雅旱獭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Himalayan marmot ( Marmota himalayana ) is a marmot found in alpine grasslands throughout the Himalayas a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t elevation from 3,500 to 5,200 m (11,500 to 17,100 ft). It lives in colonies and excavates deep burrows that colony members share during hibernation.
It is about the size of a large housecat.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oodchuck, the hoary marmot and the yellow-bellied marmot. It has a dark chocolate-brown coat with contrasting yellow patches on its face and chest.

欧亚红松鼠

阅读(199)

动物百科小编灰兔雪牙给大家整理了欧亚红松鼠的资料,包括欧亚红松鼠的图片资料、欧亚红松鼠的形态特征、欧亚红松鼠的生活习性、欧亚红松鼠的品种和种类、欧亚红松鼠的寿命等与欧亚红松鼠相关的详细信息。

欧亚红松鼠Red squirrel

欧亚红松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松鼠科 Sciuridae
属: 松鼠属 Sciurus
种: 欧亚红松鼠 S. vulgaris
        ( Linnaeus, 1758 )
分布: 欧亚大陆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欧亚红松鼠(拼音:ōu yà hóng sōng shǔ);
英文名:Red squirrel;
学名:Sciurus vulgaris。
欧亚红松鼠,是松鼠族下的一个物种,属于一种居于树上的杂食性啮齿动物,在欧亚大陆等地均十分常见。虽然如此,但在英国它们的数目却不断下降,主因是作为入侵物种的灰松鼠有更强的适应性及觅食能力。主食是种子,特别是毬果内的种子它们都可以俐落地取出,此外还吃真菌、鸟蛋、浆果及幼枝等。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头尾长38厘米左右

身高:

体重: 250-340克

生命: 3-7年

食性: 杂食性:种子、真菌、鸟蛋、浆果

繁殖: 每胎产3-4仔

习性: 有积壳防饥的习惯

分布: 欧亚大陆

欧亚红松鼠

欧亚红松鼠觅食

欧亚红松鼠

欧亚红松鼠幼仔

欧亚红松鼠

欧亚红松鼠特写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欧亚红松鼠的标准头体长约为19至23cm,尾巴长15至20cm,体重为250至340g,雄性与雌性体重相约,并不存在两性异形的情况。一般认为松鼠长长的尾巴能够帮肋它们平衡,特别是在树与树之间跳跃及枝干上快跑的时候。睡眠的时候卷覆身体也起了保温的作用。随时间增长及地点的不同,它们身上的皮毛也会呈现不同颜色,由黑到棕甚至红色。在英国,红色的皮毛就最常见,而在欧亚的其他地区,不同颜色皮毛的品种则同时存在,就像人类的发色一样。 每年它们都会季节性地更换皮毛两次,夏天披上的皮毛较细薄,冬天则厚重色沉。更特别的是这个品种会在每年的8月至11月期间,在耳朵上长出明显的耳羽,这种变化是它们独有的特征。加上一身亮红的皮毛,使一般人也可以把它们从灰松鼠及美洲红松鼠等近似种中分辨出来。它们腹上的体毛则是一致的乳白色。与其他松鼠一样,它们都有锋利及弯曲的爪,容许它们攀上即使是悬于半空的树枝上。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欧亚红松鼠原生于温带针叶林,而在温带阔叶林也有其踪迹。与其他松鼠一样,它们爱在针叶树丫上建立自己的巢穴。这些巢穴都由松鼠们利用捡拾回来的树枝,组成一个约25至30cm左右的半球型的底,然后混入苔藓、树叶、树皮及野草等构筑而成。有些时候也会栖身在地穴及由啄木鸟所留下的洞穴里。觅食时多为独行侠,怕羞及拒绝分享食物;但在个别时期,例如非繁殖季节及特别在严冬,它们也会共聚在巢穴内互相取暖。群居时会形成阶级制度,也有因性别而产生的分野。占有领导地位的个体并不一定是雄性,但普遍倾向体型较大及年纪较老的;如由雄性领导,则常发现它的活跃范围明显较其他从属的松鼠为大。欧亚红松鼠的食粮主要是种子,特别是毬果内的种子它们都可以俐落地取出。此外真菌、鸟蛋、浆果及幼枝等亦可供果腹,抓破树皮而获取的树汁也是食物来源之一。研究显示它们一生中的60-80%的时间是在搜索食物及进食。红松鼠有积壳防饥的习惯,它们会把剩余的食物贮藏起来,可能是埋在泥下及树木上隐蔽角落等,以供食物短缺时使用。虽然红松鼠多能够记回自己所收藏食物的区域,但它们空间记忆的准确性及持久性都不及其敌灰松鼠,因此他们常需要花时间去找回自己收藏好的食物,而更有部分将永埋土下而不复见天日。它们一般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与其他红松鼠共享生活空间是很常见的事。 一天之中的活跃时间主要在早上及午后到傍晚,中午时分则多躲在巢内以避开正午严热的天气及猛禽的搜捕。冬天则有不固定的习性:如需收集食物则会更长时间留在户外,如天气恶劣也会有整天不离开巢穴的情况。 面临的威胁:栖树性的捕猎者包括松貂、野猫、白鼬等,主要攻击幼小的个体;鸟类中,猫头鹰及猛禽中的苍鹰及普通鵟等也会捕食它们。当它们停留在地上的时候就会引来赤狐及野狗的垂涎。人类活动当中的对生境的破坏、路面意外及打猎活动无可避免地影响着红松鼠的种群数目及它们的死亡率。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欧亚红松鼠交配期一般在晚冬2月至3月期间,及在6月至7月的夏天。每次最多可诞下两窝,而每窝的数目由一般的3至4只甚至最多的6只,一般视乎雌性的体重。怀孕期约为38至39日。由母亲独力照顾并在无外来帮助的情况下诞下胎儿,每胎仅重10至15g。在出生第21天便有毛发覆盖,眼睛及耳朵在3至4星期后打开,42天后牙齿完全长出。初生的欧亚红松鼠在40天后便能进食硬的食物,并由此开始可以离巢觅食。虽然如此,但它们仍会吮吸其母亲的乳液直至8至10星期后完全断奶为止。每到交配期间,而雌性达致某一个体重后,就会进入动情周期。雄性透过雌性动情周期间独有的气味去找寻雌性。虽然没有求偶的表征,但雄性仍会花上近一小时的时间去追逐异性。通常出现的情况是数只雄性追逐一只雌性,直至其中一只占了明显的优势,而这只一般是体型较大的品种,就会赢得异性交配权。它们会交配数次,并与不同的对象进行多次交配。如食物短缺,繁殖可能会被延迟。一般雌性会于翌年诞下它们的第一窝。欧亚红松鼠的寿命一般为3年,某些个别例子可长达7年以上,但最多不会超越十年。存活率与秋冬季节期间树木长出的果实数目有直接的关系。平均计算约75%至85%的初生松鼠会在它们第一个冬天后死亡,而剩下来的一半则于下一个冬天离开。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欧亚红松鼠是松鼠族下的一个物种,属于一种居于树上的杂食性啮齿动物,在欧亚大陆等地均十分常见。虽然如此,但在英国它们的数目却不断下降,主因是作为入侵物种的灰松鼠有更强的适应性及觅食能力。

欧亚红松鼠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有研究指欧亚红松鼠有超过40个亚种,但当中部分的分类并不有很实在的被辨别出来。据1971年出版的一份刊物中指出,至少有16种亚种已被确认,而这批亚种也堪作为分类学的应用。
S. v. altaicus Serebrennikov, 1928
S. v. anadyrensis Ognev, 1929
S. v. argenteus Kerr, 1792
S. v. balcanicus Heinrich, 1936
S. v. bashkiricus Ognev, 1935
S. v. fuscoater Altum, 1876
S. v. fusconigricans Dvigubsky, 1804
S. v. infuscatus Cabrera, 1905
S. v. italicus Bonaparte, 1838
S. v. jacutensis Ognev, 1929
S. v. jenissejensis Ognev, 1935
S. v. leucourus Kerr, 1792
S. v. mantchuricus Thomas, 1909
S. v. meridionalis Lucifero, 1907
S. v. rupestris Thomas, 1907
S. v. vulgaris Linnaeus, 1758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不少欧亚红松鼠因它们亮丽的毛皮而备受捕猎。因此在欧洲,欧亚红松鼠是受保护的物种。在伯恩签订的欧洲野生物及自然栖地保育公约(Bern Convention)附录III中列为受保护动物,而在IUCN红色名录中也列为近危品种,在某些数量丰富的地区,仍会有人因美丽的皮毛而猎杀它们。虽然欧亚红松鼠的存活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挑战,但在英国的数目却大幅度减少了。对比起灰松鼠在英国有过二百万头,这种原生松鼠总数却少于14万头,当中有85%是在苏格兰。自北美引入灰松鼠当然是数量剧减的其中原因,但它们原本居住的林地遭到砍伐及备受破坏也不无影响。   为了保护这种原生物种,英国政府自2006年1月起开始对数量庞大的灰松鼠进行捕猎,并得到大部分保育团体的支持。而实际上自1998年起在北威尔士的安格尔西岛就已经有这类型的活动。这些活动均有助恢复它们的数目,而其后将欧亚红松鼠成功引进到纽巴勒森林(Newborough Forest)更保障了它们及后得以保存。此外,英国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行动方案〉的其中一个参与国,亦选定了红松鼠作为他们保育的其中一员,并联同多个本地保育团体进行不同类型的研究及保护。例如位于英格兰西北部坎布里亚郡内的马勒斯坦山谷的保育行动等。   除了英国面对灰松鼠的入侵外,意大利的皮埃蒙特自从1948年有两对灰松鼠成功逃脱并进入当地生态圈后,1970年的一次统计中已发现红松鼠种群数目有下跌的趋势。有科学家忧虑灰松鼠将会扩散至整个欧洲。   灰松鼠之所以对欧亚红松鼠种群数目出现这样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灰松鼠能轻易地消化毬果,但红松鼠则不能;   2. 灰松鼠身上带有一种松鼠病毒,这病毒绝少杀死灰松鼠,但对红松鼠来说却致命非常。   3. 红松鼠在面对威胁及压力时,将不能如常生育。   4. 灰松鼠的体能远较红松鼠为好,灰松鼠的体重一般可达400至800g,头体长25至30cm,比红松鼠为大。   须注意的是红松鼠与灰松鼠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敌对关系,直接的暴力冲突并不是导致红松鼠数目下降的因素。   2007年12月在英国的一个研究显示,欧洲松貂的数目与减少灰松鼠有间接的关系。该研究观察到欧洲松貂在扩展其势力范围时,灰松鼠的数目有显著下降。理论推测灰松鼠在地面的时间较红松鼠为长,因此以捕食松鼠为生的松貂会较大机会捕捉到灰松鼠,从而减少它们的数量。

欧亚红松鼠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red squirrel or Eurasian red squirrel ( Sciurus vulgaris ) is a species of tree squirrel in the genus Sciurus common throughout Eurasia. The red squirrel is an arboreal, omnivorous rodent.
In Great Britain, Italy and Ireland, numbers have decreased drastically in recent years, a decline associat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astern grey squirrel (Sciurus carolinensis) from North America, although habitat loss is also a factor.

灰松鼠

阅读(111)

动物百科小编精灵鼠小弟给大家整理了灰松鼠的资料,包括灰松鼠的图片资料、灰松鼠的形态特征、灰松鼠的生活习性、灰松鼠的品种和种类、灰松鼠的寿命等与灰松鼠相关的详细信息。

灰松鼠Grey squirrel

灰松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松鼠科 Sciuridae
属: 松鼠属 Sciurus
种: 灰松鼠 S. carolinensis
        ( Gmelin, 1788 )
分布: 北美洲及欧洲小部分地区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灰松鼠(拼音:huī sōng shǔ);
英文名:Grey squirrel;
学名:Sciurus carolinensis。
灰松鼠,是一种原生於美国东部及中西部的松鼠族,後来美国西部也有其踪影。灰松鼠也成为了英国的入侵物种,对当地原生的欧亚红松鼠构成极大威胁。爱尔兰东部的一些郡的欧亚红松鼠也受到威胁,但是欧亚红松鼠在南部和西部的郡仍然很常见。杂食性,坚果、种子、芽、昆虫、鸟蛋为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头尾长50厘米左右

身高:

体重: 400-800克

生命: 8-9年

食性: 杂食性,坚果、种子、昆虫

繁殖: 通常每胎产2仔

习性: 有囤积粮食的习性

分布: 北美洲及欧洲小部分地区

灰松鼠

灰松鼠跳跃

灰松鼠

灰松鼠饮水

灰松鼠

灰松鼠特写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灰松鼠的皮毛主要为灰色,但是也有略带红色。其腹部为白色,尾巴很大且多毛。在城市里,由于威胁减少,常常可以看到白色或黑色的灰松鼠。在某些区域,如加拿大东南部,几乎全黑的灰松鼠有一定规模。同时也有一些变种,包括尾巴为黑色的品种,以及毛皮为黑色但尾巴为白色的品种。其头和身体长度为23-30厘米,尾巴为19-25厘米,成年灰松鼠体重为400-800克。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灰松鼠是在白天活动,杂食性,坚果、种子、芽、昆虫、鸟蛋为食。有在秋天囤积粮食的习性,并靠这些食物过冬。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灰松鼠繁殖在十二月至二月,妊娠期需要44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雌性独自呆在树枝和树叶搭成的窝里。通常每胎产2仔,多时4仔,十周后断奶,1岁左右性成熟,平均寿命八至九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灰松鼠原生于美国东部及中西部和加拿大东部省份,后灰松鼠被引入到英国。

灰松鼠分布图:

灰松鼠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eastern gray squirrel or grey squirrel, depending on region, ( Sciurus carolinensis ) is a tree squirrel in the genus Sciurus.
Sciurus carolinensis is native to the eastern and midwestern United States, and to the southerly portions of the eastern provinces of eastern Canada. The native range of the eastern gray squirrel overlaps with that of the fox squirrel (Sciurus niger), with which it is sometimes confused, although the core of the fox squirrel’s range is slightly more to the west. The eastern gray squirrel is found from New Brunswick to Manitoba, south to East Texas and Florida. There are breeding eastern gray squirrels in Nova Scotia, but it is not known if this population was introduced or came from natural range expansion. It has also been introduced into Ireland, Britain, Italy, South Africa, and Australia (where it was extirpated by 1973). Eastern grey squirrels in Europe are a concern because they have displaced some of the native squirrels there.

白掌长臂猿

阅读(175)

动物百科小编甜心♂猫猫给大家整理了白掌长臂猿的资料,包括白掌长臂猿的图片资料、白掌长臂猿的形态特征、白掌长臂猿的生活习性、白掌长臂猿的品种和种类、白掌长臂猿的寿命等与白掌长臂猿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掌长臂猿White-handed gibbon

白掌长臂猿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亚目: 简鼻亚目 Haplorrhini
科: 长臂猿科 Hylobatidae
属: 长臂猿属 Hylobates
种: 白掌长臂猿 H. lar
        ( Linnaeus, 1771 )
分布: 中国西南部、缅甸、老挝、泰国和整个马来半岛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白掌长臂猿(拼音:bái zhǎng zhǎng bì yuán);
英文名:White-handed gibbon;
学名:Hylobates lar。
白掌长臂猿,或称白手长臂猿,属于长臂猿属,是我国长臂猿中分布区最小、数量最少的一个品种。它们的手、足呈白色或淡白色,手臂偏长,因此得名。白掌长臂猿的体长为50-64厘米,体重8-9千克,全身体毛密而长,较为蓬松,均呈褐黄色,不同亚种之间色泽有所变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50-64厘米

身高:

体重: 8-9千克

生命: 25年左右

食性: 热带浆果、核果和多种嫩树叶等

繁殖: 孕期为7-8个月,每胎产1仔

习性: 听觉和嗅觉灵敏,性胆怯,怕冷

分布: 国西南部、缅甸、老挝、泰国和整个马来半岛

白掌长臂猿

白掌长臂猿面部特写

白掌长臂猿

白掌长臂猿树间行走

白掌长臂猿

白掌长臂猿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白掌长臂猿手、足白色或淡白色,故称白掌长臂猿。颜面周围常形成明显的白色面环,雌性面环近似封闭,雄性多不封闭(被白色眉纹断开)。两性均有暗、淡两种色型,暗色型毛色黑褐(手、足、眉、面环颜色例外);淡色型呈淡黄或奶油黄色,面环和手足更淡,白色。我国的白掌长臂猿在已知亚种中,毛被最长,背毛长110-150mm。两种色型的淡色毛基较短,约为毛长的10-25%。暗色型个体阴毛黑棕色,淡色型阴毛红棕色。   白掌长臂猿的体长为50—64厘米,体重8—9千克,全身体毛密而长,较为蓬松,均呈褐黄色,不同亚种之间色泽有所变化。颜面部为棕黑色,但是手、脚的毛色很淡,远望时近似白色,所以也叫白手长臂猿,此外自眉的边缘经面颊到下颌有一圈白毛形成的圆环,把脸部勾勒得十分醒目。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主要栖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一般在1000-2000m。常以各种热带浆果、核果和多种嫩树叶、芽、花等为食,在所觅食物中以无花果占主要成分。亦食少量昆虫等动物性食物。营典型的树栖家族式小群体生活。种群中的个体数不多,一般3-5只为一群,系典型的单雄单雌配偶系。每一群均有固定的领域范围,领域大小约2-4km2。白掌长臂猿常在早晨太阳初升时晨鸣。   白掌长臂猿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密林中,习性与黑长臂猿相似,过着雌雄配偶式的家庭生活,具有领域性,每个群体的领域范围大约为54公顷,但在一天之中仅在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觅食。白天在森林20—30米高的树上用两臂攀抓树枝摆动、腾跃,前后肢并用,速快如飞。由于这种运动的高度特征,经常转换胸臂方向,长期的进化适应,使肩部两侧变平,而不像猴类那样较为宽阔,肘部较长,臂肘可以全方位旋转360度,既可以左右前进,又能够急进急退,双足只起到辅助蹬踏的作用。听觉和嗅觉灵敏,性胆怯,怕冷。   在其食谱中,树叶大约占34%,果实占59%,花朵占3%,昆虫、小鸟等动物性食物占10%左右。鸣叫是群体成员的主要联络方式,每天清晨,雄兽和雌兽合唱般地啼呜,或抑扬顿挫,或悲凄低回,或发出间隔的类似于吹水泡的声音,雄兽的叫声夹在雌兽的声音之中,并且在叫声结束时,附加上一段尾音。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四季均可繁殖,年产1胎,雌兽的怀孕期为7-8个月,每胎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色呈淡黄色,体重为110-170克,6个月后断奶,8个月就能完全独立生活,7-8岁时性成熟。寿命为25年左右。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国内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孟连、西盟和沧源;国外见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   

白掌长臂猿共分化为4个亚种,我国仅有云南亚种,是1964年才被我国学者发现的,仅分布在云南西南部的孟连、西盟(大黑山)、沧源、南定河、澜沧等几个县境内,是我国长臂猿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目前仅剩下30—40只左右。

白掌长臂猿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马来白掌长臂猿 Hylobates lar lar
卡氏白掌长臂猿 Hylobates lar carpenteri
中部白掌长臂猿 Hylobates lar entelloides
苏门答腊白掌长臂猿 Hylobates lar vestitus
云南白掌长臂猿 Hylobates lar yunnanensis Ma et Wang于1986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南部)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勐连,腊福。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白掌长臂猿是我国长臂猿中分布区最小、数量最少的一个种。最初仅发现于云南西南部孟连和西盟。Haimoff, et. al. (1987) 认为有50-100群,200-300只,显然估计过高;Yang, et. al.(1987) 报道为19-27只。王应祥、马世来(1988)调查估计为30-40只,1993年复查结果在孟连的长臂猿(云南亚种的模式标本产地)已经绝迹。西盟县中深区,海拔100-1400m,有3群,共15-21只(杨德华等,1987)。此后在西盟进行复查原来报道过的产地,已无白掌长臂猿踪迹,其它地区是否尚有残存,不能肯定。近几年来在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的分布点,数量有8-10群,约30余只,这是我国白掌长臂猿唯一可靠的分布地,也是我国的特有亚种唯一的残存种群。现有的保护措施:现已被列为我国 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存种群的主要栖息地沧源南滚河已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白掌长臂猿在保护区内可能得到较好保护。由于我国的白掌长臂猿系该种分布的最北限,目前种群数量仅30余只已达亚种种群的最低限,分布区又极狭小,若不高度重视和加强保护,很有可能绝灭。   建议的保护措施:强化沧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给以保障,保护现有的种群及其栖息环境,严禁任何理由的捕捉或猎杀。

白掌长臂猿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lar gibbon ( Hylobates lar ), also known as the white-handed gibbon, is a primate in the gibbon family, Hylobatidae. It is one of the better-known gibbons and is often seen in zoos.
The fur coloring of the lar gibbon varies from black and dark-brown to light-brown, sandy colors. The hands and feet are white-colored, likewise a ring of white hair surrounds the black face. Both males and females can be all color variants, and the sexes also hardly differ in size. Gibbons are true brachiators, propelling themselves through the forest by swinging under the branches using their arms. Reflecting this mode of locomotion, the white-handed gibbon has curved fingers, elongated hands, extremely long arms and relatively short legs, giving it an intermembral index of 129.7, one of the highest of the primates. As with all apes, the number of caudal vertebrae has been reduced drastically, resulting in the loss of a functional tail. Gibbons have tough, bony padding on their buttocks, known as the ischial callosities, or sitting pads.

侏三趾树懒

阅读(100)

动物百科小编银 小猫╮给大家整理了侏三趾树懒的资料,包括侏三趾树懒的图片资料、侏三趾树懒的形态特征、侏三趾树懒的生活习性、侏三趾树懒的品种和种类、侏三趾树懒的寿命等与侏三趾树懒相关的详细信息。

侏三趾树懒Pygmy three-toed sloth

侏三趾树懒

界: 动物界 Animali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披毛目 Pilosa
科: 树懒科 Bradypodidae
属: 树懒属 Bradypus
种: 侏三趾树懒 B. pygmaeus
        ( Anderson & Handley 2001 )
分布: 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侏三趾树懒(拼音:zhū sān zhǐ shù lǎn);
英文名:Pygmy three-toed sloth;
学名:Bradypus pygmaeus。
侏三趾树懒,是树懒属下的一种,仅在巴拿马博卡斯德尔托罗省的埃斯库多-德贝拉瓜斯岛生活。一如其名,此种对比起其在大陆上生活的近亲,体型细小得多,体重仅是它们的40%,体型也较它们小20%,相信是与岛屿隔离有关。过往的观察发现此种特化成仅在该岛上的红树林生境生活。行动非常缓慢,食植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48-53厘米

身高:

体重: 2.5-3.5公斤

生命:

食性: 食植物

繁殖: 每胎产一仔

习性: 生活在树上,善于游泳

分布: 南美洲

侏三趾树懒

侏三趾树懒休息

侏三趾树懒

侏三趾树懒游水

侏三趾树懒

侏三趾树懒头部特写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侏三趾树懒有圆圆的头,小耳朵,短尾巴像是有些退化。扁前肢比后肢长,脚爪又长又锋利,能给敌人留下很深的伤痕。虽然多数哺乳动物有7块颈椎骨,三趾树懒却有9块,头颈能转270度。 头体长:48-53厘米;尾长:4.5-6厘米;重量2.5-3.5公斤。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树懒很少从树上下来,因为它们不会走路,在地面上只能用爪来爬行,很容易被美洲虎和其他食肉动物捕获。它们依靠在树干上,或者倒挂在树枝上,行动非常缓慢。食植物。 树懒是夜行性动物,过孤独的生活,还要经常和同性树懒打斗。它们善于游泳,在水中的生存能力比其他的陆地哺乳动物都强。在树上它们也有很好的隐蔽能力,特别是雨季的时候,绿色的藻类寄生在它们的毛发上,在树上谁也看不出来。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小树懒在母亲怀孕6个月以后生下,每胎产一仔,以后5个星期一直依附在母亲的身上。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侏三趾树懒仅在巴拿马博卡斯德尔托罗省的埃斯库多-德贝拉瓜斯岛生活。

侏三趾树懒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侏三趾树懒的种群数目暂时未有确切数据,但由于分布极为狭窄,估计其数目约在数百头以内。基于此,自2006年IUCN红色名录已把此种列为极危物种,表示其面临灭绝的机会极高。虽然目前该小岛并未被人类开发,但偶有途经的渔民会狩猎侏三趾树懒。原因是它们行动缓慢,仅出现在红树林范围内也使他们易于被渔民们发现。此小岛正面临被开发为旅游区的威胁。纵有野生保护区作为缓冲,但有关执法却并不严谨。

侏三趾树懒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pygmy three-toed sloth ( Bradypus pygmaeus ), also known as a monk sloth or dwarf sloth, is a small three-toed sloth, endemic to Isla Escudo de Veraguas, a small island off the coast of Panama, which separated from the mainland nearly 8900 years ago. Only described as a separate species in 2001, they are thought to have originated from isolation of individuals of the mainland population of brown-throated three-toed sloths. The population became a distinct species through insular dwarfism on the island.
Studies suggest an invers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 body sizes and age of the island for island populations of sloths in this region.

大食蚁兽

阅读(210)

动物百科小编❦₯㎕ζั͡✾✎﹏猴子给大家整理了大食蚁兽的资料,包括大食蚁兽的图片资料、大食蚁兽的形态特征、大食蚁兽的生活习性、大食蚁兽的品种和种类、大食蚁兽的寿命等与大食蚁兽相关的详细信息。

大食蚁兽Giant anteater

大食蚁兽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哺乳纲  
目: 披毛目  
亚目: 蠕舌亚目  
科: 食蚁兽科
属: 大食蚁兽属 Myrmecophaga 
种: 大食蚁兽 M. tridactyla
        ( Linnaeus, 1758 )
分布: 南美洲、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大食蚁兽(拼音:dà xióng māo);
英文名:Giant anteater;
学名:Myrmecophaga tridactyla。
大食蚁兽,属于贫齿目食蚁兽科,是食蚁兽的一种,分布在从墨西哥南部到南美洲乌拉圭和阿根廷的西北部,生活在草地、落叶林和雨林地区。主要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一天最多可食30,000只昆虫。大食蚁兽在现存四种食蚁兽中体型最大,体长最长可达2.4米,是美洲所特有的奇特动物之一。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2米左右

身高:

体重: 50-55公斤

生命: 14年

食性: 蚂蚁和白蚁

繁殖: 每胎仅产1仔

习性: 独居生活,昼伏夜出,性情温和

分布: 南美洲、北美洲

大食蚁兽

大食蚁兽行走

大食蚁兽

大食蚁兽涉水

大食蚁兽

大食蚁兽舌头和前爪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大食蚁兽在现存四种食蚁兽中体型最大,体长最长可达2.4米,平均长度在2米左右;雄性体重通常为50公斤,雌性体重通常为55公斤。体毛长而坚硬,可长40厘米,尾部密生长毛,头细长,眼耳极小并吻成管状,无齿,舌细长并能伸缩,借以舐食蚁类、白蚁及其他昆虫。前肢除第五指外,均具钩爪,后肢短,五爪大小相仿。体灰白色,背面两侧有宽阔的黑色纵纹,纹的边缘白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大食蚁兽在地面活动,主要栖息于热带草原和疏林中,尤其喜欢在水边低洼处和森林沼泽地带营筑家园.它们通常过独居生活,昼伏夜出.食蚁兽性情温和,对人畜无害。大食蚁兽以蚂蚁和白蚁为食,它没有牙齿,有一个很长的嘴,当长嘴前端的鼻子嗅出白蚁的气味以后,便启动锋利的前爪刨开蚁封,直捣白蚁窝,趁白蚁惊慌逃窜时,它便伸出长约30厘米的舌头,利用舌上的黏液粘住白蚁,送进嘴里,囫囵吞食。食蚁兽的前腿粗壮有力,长长的爪子弯曲如镰刀,这是自卫和挖掘蚁巢的武器.由于前爪长而弯,所以行走时前掌不着地,而以指背着地,一瘸一拐,步法奇怪.它还有一根长约一迷的蓬松多毛的尾巴,雨天和热天可以当伞,夜晚铺在地上就成了绒毛毯子了。 如果遇到危险,大食蚁兽就疾走逃遁,动作十分难看.若实在逃不脱时,它就用尾巴坐在地上,竖器前半身,用前足坚强有力的钩爪进行反击,同时口中还会发出一种奇特的哨声威胁敌害。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大食蚁兽每年春天生殖,雌兽每胎一仔.哺乳期间,母兽对幼兽精心照料,常把幼兽放在背上,形影不离,直到母兽再次怀孕为止.大食蚁兽雌兽的妊娠期约为190天,每胎仅产1仔,一般在春季出生。幼仔出生以后,雌兽对它进行十分精心的照料,常常将它驮在背上,形影不离,一直带到第二次怀孕为止。幼仔9个月后体型接近成体。寿命为14年,人工饲养可达25年至以上。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大食蚁兽分布:从墨西哥南部到南美洲乌拉圭和阿根廷的西北部。

大食蚁兽分布图:

大食蚁兽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giant anteater ( Myrmecophaga tridactyla ), also known as the ant bear, is a large insectivorous mammal native to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It is one of four living species of anteaters and is classified with sloths in the order Pilosa. This species is mostly terrestrial, in contrast to other living anteaters and sloths, which are arboreal or semi-arboreal. The giant anteater is the largest of its family, 182–217 cm (5.97–7.12 ft) in length, with weights of 33–41 kg (73–90 lb) for males and 27–39 kg (60–86 lb) for females. It is recognizable by its elongated snout, bushy tail, long fore claws, and distinctively colored pelage.
The giant anteater can be found in multiple habitats, including grassland and rainforest. It forages in open areas and rests in more forested habitats. It feeds primarily on ants and termites, using its fore claws to dig them up and its long, sticky tongue to collect them. Though giant anteaters live in overlapping home ranges, they are mostly solitary except during mother-offspring relationships, aggress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males, and when mating. Mother anteaters carry their offspring on their backs until weaning them.

大熊猫

阅读(116)

动物百科小编甜心♂猫猫给大家整理了大熊猫的资料,包括大熊猫的图片资料、大熊猫的形态特征、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大熊猫的品种和种类、大熊猫的寿命等与大熊猫相关的详细信息。

大熊猫Giant panda

大熊猫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熊科 Ursidae
属: 大熊猫属 Ailuropoda
种: 大熊猫 A. melanoleuca
        ( David,1869 )
分布: 中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周边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大熊猫(拼音:dà xióng māo);
英文名:Giant panda;
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大熊猫,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2004年全世界野生大熊猫数量约为1590只。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其标志,大熊猫俨然成为物种保育最重要的象征,也是中国作为外交活动中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120-180厘米

身高:

体重: 60-150公斤

生命: 20-25岁

食性: 竹子为食

繁殖: 每胎产1-2仔

习性: 独栖生活,昼夜兼行

分布: 中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周边

大熊猫

大熊猫爬树

大熊猫

大熊猫休息

大熊猫

大熊猫饮水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其体长约120-180厘米,尾长约10-20厘米,体重约60-150公斤。头圆而大,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躯干、尾巴是白色,两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四川大熊猫的头大而且长,牙齿小,更类似于熊,胸斑黑色、腹毛白。秦岭大熊猫亚种的头圆,头骨小,牙齿大,更近似于猫,胸斑为暗棕色、腹毛棕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大熊猫栖息于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土质非常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居住于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生活环境湿度很大,温差也比较大。   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巢域面积为3.9~6.4平方千米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巢域内,雌体间的巢域不重叠。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上的50种竹类,偶尔食用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日食量很大,每天还要到泉水或溪流去饮水。大熊猫主食竹子,大熊猫属于杂食动物,除了竹子以外非常喜欢吃苹果。也嗜爱饮水,还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每天至少饮水一次。到了冬季,当高山流水被冰冻结以后,有的大熊猫也可能因为留恋自己家园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基地而不惜长途跋涉,沿沟而下,到谷中去饮水,然后返回家园。大熊猫取水总是求近舍远,日复一日地走出一条明显的饮水路径。它们到了溪边,以舔吸的方式饮水,若溪水结薄冰或被砂砾填没,则用前掌将冰击碎或用爪挖一个浅坑舔饮。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成年大熊猫的发情期很短,尤其人工饲养后发情更为不易,一年里雌性熊猫的发情期只有几天,交配后就分开,幼子由雌性单独养育。熊猫在野外身手灵活,擅于爬树,遇到危险时奔跑速度很快。大熊猫常在冷杉的大树洞里生育,一胎产一子,有时产两子,怀孕时体貌无明显变化。出生的大熊猫幼子只有一二两重,呈粉红色,与成年熊猫形态差别很大。由于熊猫以竹子为食,每天需要长时间进食来保证热量的供给,在育幼期母熊猫也要离开幼崽2-4个小时外出觅食。野生大熊猫寿命为20-25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大熊猫主要栖息于海拔1600米—3600米和250米,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和亚热带的山地竹林内。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陕西南部、甘肃及四川、广州大行政区的牡丹山区等地,95%分布在秦岭、岷山、梁山、邛崃、大相岭、小相岭、金佛山等7个山系。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美国哺乳动物学杂志》2005年第四期发表论文,将大熊猫分为四川大熊猫和秦岭大熊猫两个亚种。其中秦岭大熊猫为1964年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教授首次提出,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方盛国教授等人的研究使这一说法得到国际承认。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化石显示,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年)。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所以,有很多科学价值,因而被誉为“动物活化石”,中国把它誉为“国宝”。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曾经有过两次调查,估计野外有约1000只大熊猫,这个数字可能偏低。大熊猫分布区域内共有37个县,若按主产、一般和少量三级划分,主产县每县约有100只左右,共有7个县;一般产县每县约50只以上,共11个县;少产县每县常在50只以下,计有19个县。根据国家林业局2006年的调查,目前全国有野生大熊猫1596只,圈养数量161只。大熊猫是熊科家族中最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胁的哺乳动物之一。20世纪八十年代调查统计的栖息地的面积约为13000平方公里。根据国家林业局2005年调查报告,现在已经确认将大熊猫秦岭种群认定为大熊猫新亚种。秦岭大熊猫和四川大熊猫在地域上已经分隔5万年之久,外形上秦岭大熊猫头部较圆。目前秦岭大熊猫的数量有273只。致危因素1.森林采伐。大熊猫栖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积达到至少1万公顷。其栖息地每年以大约2.5 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 et al,1991年)。近30多年来,陕、甘、川三省大熊猫分布区内人口倍增,已达43万余人,大型森工企业自1950~1985年共达27个(不含县属伐木场),采伐的森林核实面积为42万多公顷,年均伐木面积为2万多公顷,致使栖息地由70年代初的31,450平方千米,经过15年后,已锐减至13,921.52平方千米,减少面积达17528.48平方千米,占原栖息地的56%,并造成6个伐区内熊猫消失,10个伐区内仅残存极少数熊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2.捕捉过多。如在解放前汶川县草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那时收购、捕捉活体达20多只(猎杀者在外),致使那里的大熊猫种群数量仍然很少,迄今已逾60余年,且尚未恢复。又如宝兴县从1963年迄今,仅在一个县内,捕捉的大熊猫就达113只以上。从50年代中期开始,从野外捕捉的熊猫已超过240只到国内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宝兴110余只,平武60余只,致使这两个县种群结构被破坏,数量大幅度下降。根据大熊猫生命表分析,它们一个世代约需12年,种群增长很慢,如果大量捕捉,即使在保护得好的情况下,也需要几十年才能恢复。   3.盗猎、走私大熊猫皮张标本,近些年来,只是偶尔发生。   4.大熊猫种群分布在25个以上岛状隔离的生境中。这些隔离的生境区大小为205平方千米(30~2384km范围),其中大多数(67%)的面积少于350平方千米。这种种群的孤立和分割则是长期威胁其种群的重要因素,小群体的近交衰退现象将降低繁殖力、幼体成活率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岛状”成员将消失。据潘文石等对秦岭熊猫种群的遗传分析,那里有200余只大熊猫,可构成一个约90只的繁殖群体,其世代杂合率递减率为0.54%,经过12代后即140年后,每个成员都将有1/8的基因相同,相当于表(堂)兄妹的亲缘关系。   5.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大熊猫被迫退缩于山顶,竹种十分单纯,一遇竹子开花,将无回旋余地,仅1975年岷山地区箭竹开花,死亡达138只以上;80年代邛崃山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灾后发现大熊猫尸体108具,抢救无效死亡33只,共计141只。   6.在大熊猫栖息地存在未经政府允许的矿产开发、污染以及矿工的伐树和捕猎也是威胁之一。据说,大熊猫净生殖率为1.06740002%,一生才生几个后代,一般每两年才繁衍一次,一胎只会生一至两只小大熊猫,而且雌熊猫没有精力全部养活它们。

知 识Knowledge

名字的由来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将这张兽皮展出后,当时谁也不认识大熊猫,人们从兽皮上看到它有一张圆圆的大白脸,眼睛四周有两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着一副墨镜,于是有人断定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动物,这个动物皮子是假的!有人却又说它只不过是一种奇异的熊罢了。但是,经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充分研究后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便正式给它定名为“大猫熊”。   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猫熊”标本最吸引观众注意。它的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左读,所以参观者一律把“猫熊”读成“熊猫”,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台湾有家报纸曾撰文给“熊猫”正名,但人民已经习惯,反而觉得“猫熊”不那么顺口了。   从此,“大熊猫”这个现代名称就这样诞生了!戴维也就成了第一个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宝兴大熊猫的外国人。

大熊猫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also known as panda bear or simply panda, is a bear native to south central China. It is easily recognized by the large, distinctive black patches around its eyes, over the ears, and across its round body. The name "giant panda" is sometimes used to distinguish it from the unrelated red panda. Though it belongs to the order Carnivora, the giant panda’s diet is over 99% bamboo. Giant pandas in the wild will occasionally eat other grasses, wild tubers, or even meat in the form of birds, rodents or carrion. In captivity, they may receive honey, eggs, fish, yams, shrub leaves, oranges, or bananas along with specially prepared food.

小熊猫

阅读(228)

动物百科小编骑着羊儿去放狼给大家整理了小熊猫的资料,包括小熊猫的图片资料、小熊猫的形态特征、小熊猫的生活习性、小熊猫的品种和种类、小熊猫的寿命等与小熊猫相关的详细信息。

小熊猫Red panda

小熊猫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嵴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熊猫科 Ailuridae
属: 熊猫属 Ailurus
种: 小熊猫或熊猫 A. fulgens
        ( F. Cuvier, 1825 )
分布: 亚洲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小熊猫(拼音:xiǎo xióng māo);
英文名:Red panda;
学名:Ailurus fulgens。
小熊猫,又名红熊猫、红猫熊、小猫熊、九节狼等,是一种濒危的哺乳类动物,分布在中国南方到喜马拉雅山麓、不丹、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国。属于食肉目、浣熊科。法国的博物学者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的弟弟动物学者弗列德利克·居维叶(Frédéric Cuvier)看到小熊猫的标本相当感动,因此以希腊文中的“火焰色的猫(Ailurus fulgens)”作为其学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50-64厘米

身高:

体重: 4-6公斤

生命:

食性: 笋、栓皮栎、昆虫等

繁殖: 每胎产2~3仔

习性: 夜行性,性情友善

分布: 亚洲南部

小熊猫

小熊猫休息

小熊猫

小熊猫觅食

小熊猫

小熊猫地面行走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小熊猫长约50-64厘米(不包括尾巴;其尾巴粗,可长达47厘米),头圆,四肢粗短;体重约4至6公斤,身体躯干毛为栗色,四肢和腹有些黑色毛,面部白色花纹不像大熊猫那样明显,尾有九个黄白相间的环纹;前爪根骨的一部分突起成手指状,可作为第6手指抓握物品,和大熊猫相同。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小熊猫栖居在树洞或石洞中,凌晨和黄昏出洞觅食。常在树枝上攀爬,有时高卧树枝上休息。夏季喜欢在河谷地区活动;冬季蹲伏在山崖边或树顶上晒太阳。小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海拔二、三千米的亚高山丛林中。以果实、根、笋、栓皮栎、昆虫等为食物。小熊猫是属于夜行性生物,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及中国西南的多山森林,大约位于海拔2,200至4,800米左右。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树枝上或是树洞中休息,只有在接近晚上的几个小时比较活跃。对于温度十分的敏感,大约是在17至25 °C,无法忍受超过25 °C的温度,也因此小熊猫会借由在树顶的阴影中睡眠来躲避日间的高温,经常躺在大树的分枝或滚在树洞中用长尾盖住脸。小熊猫对于生活在树间十分的熟练及适应。因为具有领域性一般都是独居,很少见到成对或是家族群居,是种非常安静的生物只会发出动物的吱吱声来做沟通。在夜间搜寻食物,灵巧的沿着地面或是穿过树间,找到食物后会用前肢把食物送入口中,啺水时是用前掌沾水再舔食掌上的水份。主要的天敌是雪豹、貂及人类,尤其是人类造成的栖息地破坏。小熊猫的一天开始在仪式性的清洗动作中,会用前掌清洁毛皮也会用树枝或石头来抓背,因为有领域性会巡逻领土并用微弱的香腺或尿做标记。当他们感受到威胁会立刻窜入难以进入的乱石或树间,当感到威胁没有那么强大时,会用后脚直立做出防卫动作以利用锐利的前爪来攻击敌人,小熊猫十分友善但并不是没有防卫能力,遇到危险也会反抗。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小熊猫3~4月间发情交配,常发出求偶叫声。妊娠期3~5个月 睡眠中的小熊猫,每胎产2~3仔。初生幼兽脸和尾上都无斑纹。早春发情,生性善良的小熊猫,即使在繁殖期,同群雄性也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只是不容异群雄性闯入自己的领域,遇到异群个体入侵,则会一反常态,变得凶猛异常,立即展开争斗。夏季产仔,每胎一至三头,多半为二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小熊猫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四川、云南等省,喜马拉雅山麓、不丹、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国。

小熊猫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四川省是我国小熊猫的集中分布区,由于人类活动半径扩大,不少地区已开发为农区或沦为荒地,加之长期森林过度开发,森林资源急剧下降。在岷山山系的东南麓于近代尚广泛分布,但由于修路和农业进一步开垦破坏栖息环境扩大,小熊猫数量大为减少。邛崃山系由于人类活动半径不断扩大和常有猎捕,已处于濒危状态;相岭和凉山等南方分布区,虽目前尚有一定数量,但由于盗捕盗卖十分频繁,加上乡民捕捉暂养运输粗放,死亡率很高,资源破坏严重。作为一种传统的毛皮兽,直到80年代,裘皮商店均有大批小熊猫裘皮出售,商店甚至称之为“金丝猴”皮。同时,野外捕获小熊猫也十分可观。从1953年开始,在野外捕捉迄今约2000余只,其中有100余只作为国际间动物园交流运往国外。此外,据悉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从周边国家流入我国的小熊猫也时有发生。可见,利用贸易牟利已经构成对野生种群的严重威胁。   由于它与大 熊猫同域分布,因此在四川20多个自然保护区已和大熊猫一样在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保护。中国动物园协会对全国饲养的小熊猫也建立了谱系,注意了繁殖和建立人工饲养种群的研究。非人工饲养下繁殖的小熊猫,历来原则上不准出口。国际小熊猫谱系建立于1980年,为小熊猫遗传和数量管理提供了数据资料。过去的10年在世界许多国家建立了区域性小熊猫管理计划。中国也发展了中国小熊猫管理计划,并参与了全球性小熊猫管理计划。小熊猫的管理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 。小熊猫在世界各动物园中是相当普遍及受欢迎的动物,由于生性温驯,极易驯服,常有人当宠物来饲养。虽然它们在野外仍分布广泛,但由于捕捉买卖的原故,及其栖息的环境受到人类的开垦及破坏,族群正在减少中。保护建议   1.有关小熊猫分布区分布和种群数量的资料很少,很难准确判断濒危程度和等级。对其分布区的潜在生境可用性及其隔离程度都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对小熊猫的野生种群数量、现状及栖息地现状作出进一步科学的评估,并根据物种濒危的标准,考虑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重点保护。   2.进一步在相岭、凉山、沙鲁里山等横断山系增划自然保护区   3.鉴于野生种群已然岌岌可危,应杜绝任何理由的猎捕和收购,严格控制所谓的易地保护。   4.对边境外的非法流入要严格执法,禁止贸易;非原产的小熊猫,切切不得任意“放回”野外,给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威胁。   5.打破部门界限,协调并加强现有饲养管理,动物园之间应协调交流,消除从野外捕捉对自然种群的威胁。

小熊猫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red panda (Ailurus fulgens), also called lesser panda and red cat-bear, is a small arboreal mammal native to the eastern Himalayas and south-western China that has been classified as vulnerable by IUCN as its wild population is estimated at less than 10,000 mature individuals. The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decline and is threatened by habitat loss and fragmentation, poaching, and inbreeding depression, although red pandas are protected by national laws in their range countries.
The red panda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a domestic cat. It has reddish-brown fur, a long, shaggy tail, and a waddling gait due to its shorter front legs. It feeds mainly on bamboo, but is omnivorous and also eats eggs, birds, insects, and small mammals. It is a solitary animal, mainly active from dusk to dawn, and is largely sedentary during the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