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猎豹

阅读(150)

动物百科小编☆唐老鸭★给大家整理了猎豹的资料,包括猎豹的图片资料、猎豹的形态特征、猎豹的生活习性、猎豹的品种和种类、猎豹的寿命等与猎豹相关的详细信息。

猎豹Cheetah

猎豹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猫科 Felidae
属: 猎豹属 Acinonyx
种: 猎豹 A. jubatus
        ( Schreber, 1775 )
分布: 非洲、亚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猎豹(拼音:liè bào);
英文名:Cheetah;
学名:Acinonyx jubatus。
猎豹,肉食动物,又称印度豹,是猫科动物的一种,也是猎豹属下唯一的物种,现在主要分布在非洲与西亚。同其它猫科动物不同,猎豹依靠速度来捕猎,而非偷袭或群体攻击。猎豹是陆上奔跑最快的动物,全速奔驰的猎豹,时速可以超过110公里,相当于百米世界冠军的三倍快。猎豹不仅是陆地上速度最快的动物,也是猫科动物成员中历史最久,最独特和特异化的品种。猎豹主要分布于非洲。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1-1.5米

身高: 肩高0.7-0.9米

体重: 35-72公斤

生命: 7年左右

食性: 食肉:瞪羚、黑斑羚、幼牛羚等

繁殖: 孕期是91-95天,每胎1-6仔

习性: 夜伏昼出,警惕性高,奔跑快

分布: 非洲、亚洲

猎豹

猎豹行走

猎豹

猎豹捕食疣猪

猎豹

猎豹奔跑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雄猎豹它的体型略微大于雌猎豹,猎豹背部的颜色是淡黄色。它腹部的颜色比较浅,通常是白色的。刚才我们说了,猎豹它是叫 Cheetah,就是有斑点的意思。所以它全身都有黑色的斑点,从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条纹,这个条纹就是我们用来区别猎豹与豹的一个特征。 猎豹的尾巴,它的末端的三分之一部位,有黑色的环纹。后颈部的毛比较长,好像很短的鬃毛一样。一般来说它的体型是纤细、腿长、头小、耳朵短、它的瞳孔是圆形。因为猎豹具有这种流线型的体型,所以它跑起步来显得十分轻盈。加上猎豹的脊椎骨十分柔软,它无论是站立的时候,还是奔跑的时候,它的身体的轮廓都像是一座青铜作品,所以有媒体把猎豹的背部与臀部曲线列为就是一种自然遗产。它的躯干长是1米到1.5米、尾长是0.6米到0.8米、肩高是0.7到0.9米、体重一般是35到72公斤。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猎豹的生活比较有规律,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是早晨五点钟前后开始外出觅食,它行走的时候比较警觉,不时停下来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可以捕食的猎物。另外一点的话,它也防止其他的猛兽捕食它。它一般是午间休息,午睡的时候,它每隔6分钟起来,就要起来查看一下,看看周围有什么危险。一般来说的话,猎豹每一次只捕杀一只猎物,每一天行走的距离就是大概五公里、最多走十多公里。虽然它善跑,但是它行走距离并不远。猎豹为食肉动物,捕食少于40公斤的哺乳动物,如瞪羚、黑斑羚、幼牛羚、以及野兔。偷偷接近到与猎物10至30米的距离,然后猎捕猎物,猎捕时速度最高可达到时速120千米,且仅一脚着地,但最多只能跑3分钟,超过时生理构造使猎豹必须减速,否则它们会因身体过热而死。通常在1分钟内即可猎捕到猎物,如果猎豹猎捕失败,那将是浪费体力。大致上6次捕猎中仅有1次会成功。猎豹刚捕捉到猎物后,能用嘴持续咬住猎物颈部直到断气而期间鼻部大量进行呼吸,但全力奔跑后的猎豹体能状况孱弱,需要数十分钟复原,因此更无法迎敌非洲豺犬,只能放弃到手猎物;但曾有极端的案例是一头猎豹捕猎后还赌命将一头非洲豺犬驱走。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雄性猎豹一般也会争夺配偶。它不是那种一夫一妻制,它在野外是自由竞争。怀孕期是91到95天,一只雌性猎豹它一胎可以生一到六个幼崽,通常来说是二到四只。小猎豹出生的时候,它背部有一些斗篷状的毛,那个蓬松的毛一般的是在两个半月的时候这些毛就开始脱落。野外猎豹的寿命一般是6.9年。但是在人工圈养状态下,猎豹它可能生存11.7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猎豹主要分布于非洲,曾生活在亚洲的印度,印度的猎豹也叫印度豹,但已灭绝。在北美的得克萨斯、内华达、怀俄明,曾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猎豹的化石,那时候的猎豹大约是生存在一万年以前。

猎豹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现存的猎豹共有7个亚种,其中5个在非洲,2个在亚洲。没有任一亚种特别活跃,现今都处在易危状态(或已绝灭)。

然而,以下的亚种特别受到威胁:
A. J. hecki:撒哈拉大沙漠以北的非洲,大多已绝灭,仅少部份存于利比亚。
A. J. venaticus:从前一度发现于印度、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但现今已绝灭。
A. J. raddei:昔日曾延伸至中亚地区,现今在伊朗北部还有50只猎豹,虽在伊朗政府的保护下,该亚种未来仍可能绝灭。

其他4亚种分布:
A. J. jubatus,南非。
A. J. raineyi,肯尼亚。
A. J. ngorongorensis,中非与东非。
A. J. soemmeringii,西非与中非。

已绝种的亚种:
巨猎豹(A. pardinensis)(上新世时期),栖息于现今的欧洲、印度与中国,比现代猎豹的体形来的庞大。
A. intermedius(更新世中期)栖息于上列相同地区。
Miracinonyx inexpectatus,Miracinonyx studeri,与Miracinonyx trumani(更新世时期前后),栖息于北美洲。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在北美的得克萨斯、内华达、怀俄明这些地方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猎豹的化石,那时候的猎豹大约是生存在一万年以前。那时候世界上是地球上最后一次冰期,所谓的冰期地球气侯变冷,在地球的两端,南北极两端覆盖着大面积的冰川,就称为冰期。在那个时期,猎豹还广泛地分布于亚洲、非洲、欧洲和北美洲。当冰期气侯变化导致大批动物死亡,这时候就是在欧洲和北美洲的猎豹以及亚洲非洲部分地区的猎豹都灭绝了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目前全非洲的猎豹是九千头,到一万二千头,其中还有大约10%的猎豹是生活在圈养状态下。但是在四十多年前,就是在1960年的时候,猎豹的数量是现在猎豹数量的两倍以上。就说明猎豹它现在是濒临灭绝,它的分布区在萎缩,它的数量在下降。所以的话,目前保护猎豹成为人们的一个任务,特别是在非洲,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那么导致猎豹数量减少的原因,一个是那些草食性动物减少了。像羚羊、像角马,它们的数量减少了,它们的分布区减少了,所以猎豹的食物资源减少了。另外一点就是猎豹的生态环境被分割了,被人类的村庄、道路和其他的一些人类活动区给分割隔离了。这个时候猎豹的群体很小,就是猎豹要寻找配偶的话,非常困难。第三个原因就是由于猎豹皮的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大家知道猎豹的皮有点像虎皮,黄色的背景上面有些黑色的条纹和斑点,所以看起来很好看。所以的话,它也是一种贸易的对象。就是人们都希望,特别是有钱的人希望买到猎豹的皮来装饰客厅这些地方。现在由于CITES公约,就是《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实施,这种贸易受到了限制。但是这种走私还是存在的,这些走私者偷猎猎豹对猎豹的生存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知 识Knowledge

猎豹是目前世界上在陆地上奔跑得最快的动物,它的时速可以达到120公里。由于猎豹的牙比较短,所以猎豹有时候还不能用牙来把食物咬死。经常是靠上下颚就是像钳子一样把猎物的脖子钳子住,使猎物窒息死亡。

猎豹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cheetah ( Acinonyx jubatus ) is a large feline (family Felidae, subfamily Felinae) inhabiting most of Africa and parts of Iran. It is the only extant member of the genus Acinonyx. The cheetah can run faster than any other land animal— as fast as 112 to 120 km/h (70 to 75 mph) in short bursts covering distances up to 500 m (1,600 ft), and has the ability to accelerate from 0 to 100 km/h (62 mph) in three seconds.
The cheetah is a unique felid, with its closest living relatives being the puma and jaguarundi of the Americas. This cat is notable for modifications in the species’ paws, being one of the few felids with only semi-retractable claws.

美洲豹

阅读(260)

动物百科小编ペ笨笨猪@给大家整理了美洲豹的资料,包括美洲豹的图片资料、美洲豹的形态特征、美洲豹的生活习性、美洲豹的品种和种类、美洲豹的寿命等与美洲豹相关的详细信息。

美洲豹Jaguar

美洲豹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猫科 Felidae
属: 豹属 Panthera
种: 美洲豹 P. onca
        ( Linnaeus, 1758 )
分布: 中北美洲、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美洲豹(拼音:měi zhōu bào);
英文名:Jaguar;
学名:Panthera onca。
美洲豹,食肉动物,也叫美洲虎,是豹属动物,乃猫科中继虎和狮之后的第三大物种,同时亦为西半球最大型和最强健的猫科动物,外表型态的确和豹极为相似,但较粗壮,圆斑中有黑点,生态位也较像虎,体型介于虎和豹之间。主要分布在墨西哥至中美洲大部分地区,南至巴拉圭及阿根廷北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112-185厘米

身高:

体重: 65-130千克

生命: 22年左右

食性: 肉食:鱼、树懒、水豚、鹿等

繁殖: 孕期100-110天,每胎产2-4仔

习性: 热带雨林中的顶级掠食者

分布: 中北美洲、南美洲

美洲豹

美洲豹特写 ©David Cayless

美洲豹

美洲豹-黑豹 ©Pete Oxford

美洲豹

美洲豹舔舐幼仔 ©Nick Gordon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体长为112—185厘米,尾长45—75厘米,体重65—130千克。与豹相比,美洲豹头的比例较大,脸较宽,前胸较粗,身体肥厚,肌肉丰满,四肢粗短。身上的花纹美丽,黑色圆形环圈较大,而且圆环中一般都有一个或数个黑色的斑点,由于是圆环而不是条纹,所以很容易与虎相区别,但它的圆环又与豹的较小而环内中空的环纹显著不同,细看时不难分辨。尾巴显著地短于豹尾,仅略长于身长的1/3。美洲豹在头上和四肢上的花斑为黑色的斑点,毛色同豹差不多,全身呈金黄色至橘黄色,但偶而也能见到极少数黑色或白色的变种。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美洲豹较喜欢栖于树木茂密的热带雨林,但它们亦会广泛分布于高山、平原等不同的地方。它们生活于多水之地,且跟虎一样,是喜欢游泳的猫科动物。美洲豹爱独行,是蛰伏突袭的掠食者,在选择猎物方面,它们完全是投机取巧的。它们是顶级掠食者和基石物种(keystone species),在平衡生态系统和调节猎物数量方面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洲豹有异常惊人的咬力,甚至比其他大猫也强得多,它们能咬穿爬行动物的厚皮或甲壳和使用一种不常见的杀戮方式:直接把猎物的颅骨从耳部咬穿,对猎物的脑部造成致命的损伤。为南美洲食物链上端,食物包括鱼、树懒、水豚、鹿、刺鼠、野猪、猴类、淡水龟等,甚至是尖牙利齿的鳄鱼和体型庞大的森蚺。近年研究亦显示美洲豹也有吃腐肉的习性。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美洲豹没有固定的繁殖期,一般多在初春发情交配。雌兽一般每隔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才生育一次,怀孕期为100—110天,每胎产2—4仔。幼仔出生6周后便会随雌兽出外狩猎,一年半以后才离开雌兽,3—4岁性成熟,但要到5年左右才能完全长成。在幼仔尚未成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随时都会受到雌兽的严密保护和悉心指导。对幼仔的教育是一个煞费苦心的过程,雌兽首先教它们经常洗澡,这样有助于它们习惯在水中活动,增强它们的能力和肌肉弹性。还要教会它们游泳并在水中站稳,让它们了解水下光线折射的现象。雌兽总是十分精心地注意着幼仔的发育情况,经常同它们做游戏,这样也能够帮助雌兽了解幼仔力量的增长和独立能力的提高等情况。当雌兽认为幼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便开始放手让它们自由活动了。美洲豹的寿命约为22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除了已被发现在亚利桑那州的美洲豹繁殖族群(在图森南部),美洲豹自20世纪初开始就已在美国消失(地区性绝种)。虽然如此,一些美洲豹的族群仍然很可能存在于美国一些未被观察的地区,包括南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甚至得克萨斯州。主要分布在墨西哥至中美洲大部分地区,南至巴拉圭及阿根廷北部。

美洲豹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Panthera oncaarizonensis–亚利桑那亚种(美国境内的已灭绝,墨西哥可能还有)
Panthera oncacentralis–中美亚种
Panthera oncagoldmani–金色亚种,墨西哥、中美
Panthera oncahernandesii–赫尔南德斯亚种,墨西哥
Panthera oncapalustris–潘塔纳亚种,巴西南部
Panthera oncaparaguensis–巴拉圭亚种
Panthera oncaperuvianus–秘鲁亚种
Panthera oncaveracrucis–韦拉克鲁斯亚种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美洲豹的祖先是在距今约300万—1万年的更新世前期至中期时生存于亚洲的一种四肢细长的大型猫科动物,后来经白令海的陆桥分散到北美洲大陆各地,然后再进入南美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体形变小,四肢变短,成为现在的美洲豹。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美洲豹的主要威胁来自于森林砍伐和偷猎,没有树木遮盖的美洲豹如果被发现,会被立即击毙。农场主为了保护家畜也经常杀死美洲豹,当地人也经常和美洲虎争夺被捕获的猎物。从20世纪70年代起,猎取美洲豹皮毛的现象已经大大减少。 美洲豹被IUCN列为近危物种,其主要面临的威胁是栖息地范围的缩小。南美大多数国家都严格禁止捕猎美洲豹。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法属圭亚那,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苏里南,美国,乌拉圭和委内瑞拉都禁止捕猎美洲豹,不过有问题的美洲豹允许被处理。玻利维亚允许捕杀它们并作为奖品,在厄瓜多尔和圭亚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美洲豹被列入附录II。此外,产地的巴西等国的政府也都已经建立了保护美洲豹的有关法律。

知 识Knowledge

美洲豹为珍贵的观赏动物之一。在南美洲,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尤其是托尔铁克人、玛亚人以及阿兰特克人等奉为美丽的天神,直到今天还受到人们的敬畏,这对美洲豹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南美洲的印地安人还总是把美洲豹描绘成能够在智慧上和争斗中战胜所有对手的动物,但是在与人的较量中它却总是处于劣势。

美洲豹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jaguar , Panthera onca, is a big cat, a feline in the Panthera genus, and is the only Panthera species found in the Americas. The jaguar is the third-largest feline after the tiger and the lion, and the largest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The jaguar’s present range extends from 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 across much of Central America and south to Paraguay and northern Argentina. Apart from a known and possibly breeding population in Arizona (southeast of Tucson), the cat has largely been extirpat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early 20th century.

美洲狮

阅读(246)

动物百科小编皮卡猫给大家整理了美洲狮的资料,包括美洲狮的图片资料、美洲狮的形态特征、美洲狮的生活习性、美洲狮的品种和种类、美洲狮的寿命等与美洲狮相关的详细信息。

美洲狮Puma

美洲狮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纲: 哺乳纲(Mammalia)  
目: 食肉目(Carnivora) 
科: 猫科(Felidae) 
属: 美洲金猫属(Puma) 
种: 美洲狮 P. concolor 
        ( Linnaeus, 1771 )
分布: 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美洲狮(拼音:měi zhōu shī);
英文名:Puma;
学名:Puma concolor。
美洲狮,又称美洲金猫、山狮、银狮等,是栖息于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食肉目猫科动物,分类上属美洲金猫属。体形和花豹相仿,但外观上没有花纹且头骨较小。美洲狮擅于跳跃,美洲狮是一种凶猛的食肉猛兽,主要以野生动物兔、羊、鹿为食,在饥饿时也会盗食家畜家禽。在北美某些区域已逐渐与人类生活圈靠近,因此在受到人类威胁时会袭击人类。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00~160厘米

身高: 肩高66~76厘米

体重: 55~105千克

生命: 15~20年

食性: 肉食:各种鹿类

繁殖: 每胎产1-6仔

习性: 善于游泳和爬树,性情较温和

分布: 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

美洲狮

美洲狮巡视 ©Francois Savigny

美洲狮

美洲狮特写 ©Laurie Campbell

美洲狮

美洲狮幼仔 ©Bob Bennett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美洲狮是除狮子以外唯一单色的大型猫科动物,体色从灰色到红棕色都有,热带地区的更倾向于红色,北方地区的多为灰色。腹部和口鼻部白色,眼内侧和鼻梁骨两侧有明显的泪槽。美洲狮体形比狮小,长相也与狮不同。它的身体细而强壮,栖息于不同地区的体形大小有差异,生活在热带的稍小,一般体长为100~160厘米,肩高66~76厘米,尾长52~82厘米,体重55~105千克,雄性比雌性大40%,雌性略小。美洲狮头圆、吻宽、眼大、耳短,耳朵背后有与狮相似的黑色斑。雄兽和雌兽的颈部不生鬣毛。四肢细长,尾端的也有像狮一样的丛毛,但不如狮的丛毛明显。体毛较短,身上没有斑纹,背部及四肢外侧为棕灰、银灰及浅紫色,腹部和四肢内侧为灰白色。 美洲狮有又粗又长的四肢,和粗长的尾巴,后腿比前腿长,这使它们能轻松的跳跃并掌握平衡,美洲狮有宽大而强有力地爪,有利于攀岩,爬树和捕猎。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美洲狮美洲狮不善合群,一年中只有在发情期才成对生活两个星期左右,此后便开始各自独立的生活。通常是母子结群,它们共同守护领地,用尿液标出边界。雄性的领地大于雌性,并且在一头雄性的领地内有多只雌性,雌雄美洲狮的领地经常会出现重叠。 感官发达,喉咙可以发出像家猫一样的“咕噜”声,美洲狮的叫声非常响亮,但不能吼叫,只能发出刺耳而尖锐的高鸣。善于游泳和爬树,也善于奔跑,每小时能跑53~64公里,跳跃能力极强,能从12~13米高的树上或悬崖上跳下,也能跃过3米以上至6米的高度或5米以上至13米的距离,所以对20米以内的猎物,只要奋力跳跃两次就可以捕到。    美洲狮美洲狮白天夜里都很活跃,常利用树木和岩石作为隐蔽,然后伏击猎物。它主要捕食鹿类和其它小型兽类,家畜也是攻击的对象,在美洲,它是仅次于美洲虎的猛兽。美洲狮捕捉所有能看到的猎物,69%是各种鹿类:白尾鹿、黑尾鹿、马鹿、马驼鹿等,也捕捉其他动物:松鼠、兔子、水獭、犰狳、西貒、啮齿动物、火鸡、鱼、昆虫、豪猪,臭鼬甚至蚱蜢、蝙蝠、蛙、树懒、貘、野鸭等。也捕食家畜,甚至袭击人类。    具有温顺的性格,在一般情况下,它并不主动袭击人,只是当人攻击它时,为了自卫,才会伤杀袭击者。在美洲有的人家把小美洲狮捉来进行驯养,长大后,能够和猫、狗和平相处,会象狗一样地看守门户,获得了“人类之友”的美誉。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美洲狮在繁殖季节,雌性美洲狮有8天的发情期,有多只雄性会在这段时间内发起争斗。它们将在两周的时间内形影不离,每天最多可交配多达70次。美洲狮的繁殖季节不固定,雌兽的怀孕期大约为90天。通常在春末夏初时,雌兽便在山洞里或在某一隐蔽的地方生下幼仔,每胎产1~6仔,每隔一小时出生一只。幼仔出生后,雌兽会把它们舔得很干净,然后单独抚养自己的后代。寿命为15~20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美洲狮是新大陆分布最广的猫科动物,从北到加拿大育空河流域,南到南美洲的最南端,纵跨纬度110度。从海平面起到海拔4200米的高原均有美洲狮分布。在南美洲,它们避开美洲虎分布较为集中的亚马逊热带雨林。 美洲狮的栖息环境也非常多样化,生活于森林、丛林、丘陵、草原、半沙漠和高山等多种生境,可以适应多种气候和自然环境。美洲狮是一种喜欢在隐蔽、安宁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 P. c. concolor — 指名亚种(委内瑞拉)
· P. c. acrocodia — 马托格罗索亚种(玻利维亚,阿根廷北部)
· P. c. anthonyi — (委内瑞拉南部)
· P. c. araucana — (智利、阿根廷)
· P. c. azteca — (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墨西哥)
· P. c. bangsi — (哥伦比亚、厄瓜多尔)
· P. c. borbensis — (亚马逊)
· P. c. browni — (落基山)
· P. c. cabrera — (阿根廷)
· P. c. californica — 加利福尼亚亚种
· P. c. capricornensis — (巴西南部、阿根廷北部)
· P. c. coryi –佛罗里达亚种(阿肯色、亚利桑那、佛罗里达)
· P. c. costaricensis — 哥斯达黎加亚种(中美洲)
· P. c. cougar — 东部亚种(密执安)
· P. c. greeni — (巴西亚马逊)
· P. c. hippolestes — (南达科他、怀俄明、科罗拉多)
· P. c. hudsomi — (阿根廷中南部)
· P. c. improcera — (加利福尼亚)
· P. c. incarum — (秘鲁)
· P. c. kaibabensis — (内华达、尤他)
· P. c. mayensis — (墨西哥、洪都拉斯)
· P. c. missoulensis — (不列颠哥伦比亚、爱达荷、蒙大拿)
· P. c. oregonensis — (加拿大、美国西部)
· P. c. osgoodi — (玻利维亚)
· P. c. pearsoni — (巴塔哥尼亚 )
· P. c. puma — 美洲豹(智利、阿根廷)
· P. c. schorgeri — (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密苏里)
· P. c. stanleyana — (俄克拉何马,德克萨斯、墨西哥北部)
· P. c. vancouverensis — 范库甫亚种(范库甫岛)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美洲狮被列入附录I。 历史上,由于美洲狮的行动诡秘,使人们对这些大型猫科动物一直怀有恐惧、敬畏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因此美洲狮有了山狮、红虎、银狮、紫豹、印地安魔鬼、猫王等别名。人类发现美洲新大陆后,为了便于在这块大陆上持续扩张,曾经将它们作为害兽频繁捕杀,这种行径最终让某些亚种濒临灭绝。 美洲狮有多达29个亚种,其中“佛罗里达亚种”,也叫佛罗里达豹,已经濒临灭绝。因为它们有一身暗色的非常稀有的皮毛。圈养数量只有75头,野生的大约500头,而且非常不稳定。它们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水源的污染、公路上飞驰的汽车以及遗传基因缺乏多样性。此外哥斯达黎加美洲狮也以濒危。 2011年3月2日,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正式宣布,东部美洲狮已经灭绝。

美洲狮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cougar ( Puma concolor ), also commonly known as the mountain lion, puma, or catamount, is a large felid of the subfamily Felinae native to the Americas. Its range, from the Canadian Yukon to the southern Andes of South America, is the greatest of any large wild terrestrial mammal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An adaptable, generalist species, the cougar is found in most American habitat types. It is the second heaviest cat in the New World, after the jaguar. Secretive and largely solitary by nature, the cougar is properly considered both nocturnal and crepuscular, although sightings during daylight hours do occur. The cougar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smaller felines, including the domestic cat (subfamily Felinae), than to any subspecies of lion (subfamily Pantherinae).

红狼

阅读(235)

动物百科小编被鱼叼着的猫丶给大家整理了红狼的资料,包括红狼的图片资料、红狼的形态特征、红狼的生活习性、红狼的品种和种类、红狼的寿命等与红狼相关的详细信息。

红狼Red wolf

红狼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属: 犬属 Canis
种: 狼 C. lupus
亚种: 红狼 C. l. rufus
        ( Audubon & Bachman,1851 )
分布: 美国东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红狼(拼音:hóng láng);
英文名:Red wolf;
学名:Canis lupus rufus。
红狼,是一种生存在北美洲的犬科动物,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其祖先是灰狼和郊狼的杂交种。由于数目稀少,红狼常找不到同类繁殖,而与北美大草原的灰狼交配,令纯种红狼的数量下降。1980年在野外灭绝,1989年《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局》(USFWS)将驯养的狼引入北卡罗来纳州野外放养,至2002年已繁衍到超过50只。此外,还有170多头红狼在美国被圈养。食肉动物,如沼泽兔,海狸鼠,鹿,浣熊,也吃腐肉。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95-120厘米

身高:

体重: 20-35公斤

生命: 10年

食性: 肉食:松鸡、浣熊、兔子等

繁殖: 孕期为60-63天,平均每胎产3-6仔

习性: 群体活动

分布: 美国东南部

红狼

红狼母子

红狼

红狼学名:Canis lupus rufus

红狼

红狼巢穴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红狼体长95-120厘米,尾长25-35 厘米,体重20-35 公斤。体形较瘦小,毛皮粗短,上体的颜色主要是肉桂红色和黄褐色,灰色或黑色组成的混合色彩,背部则是黑色,吻和四肢黄褐色,尾巴尖黑色,眼睛很亮。在冬季,毛色中的红色元素占主导地位,每年夏季换毛。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红狼与同种之间的沟通行为是通过触觉和听觉信号,身体语言,信息素和发声进行的,这些都有助于交流有关的社会和生殖状态及心情。社会纽带往往是通过触摸实现。首先使用气味划定势力范围。 红狼需要10至100平方英里的栖息地和狩猎范围,通常在一个特定区域狩猎7至10天,然后换到新的区域和范围。主要在黄昏或黎明活动。主要食物,如松鸡,浣熊,兔子,野兔,老鼠,腐肉和家畜中的动物。也会吃腐肉。红狼能够大量捕食老鼠,有助于控制这些害虫的种群。红狼的天敌是其他大型动物,如鳄鱼,大型猛禽美洲狮。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红狼在活动范围内建造洞穴或占用其他动物使用过的洞穴。这些窝点通常设在植被茂密环境中的空心树干、沙地和河岸上。繁殖季节是春季,从一月延伸至三月。怀孕期为60-63天,平均每胎产3-6个幼仔,最多达12个幼仔。 通常在15至20个月左右达到性成熟。大多数寿命约10年,也有个别长达14年的记录。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红狼目前分布的主要领域是北卡罗莱纳州的鳄鱼河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大烟山国家公园。加拿大也有存在不确定性。红狼曾经遍布整个美国东南部,从大西洋沿岸的宾夕法尼亚州到佛罗里达州到得克萨斯州中部,从墨西哥湾沿岸到密苏里州中部和伊利诺伊州南部,也出现在北缅因州。红狼的自然辐射领地是25至50平方英里。任何可以提供足够的食物,水和浓密的植被的土地,都可以成为红狼的栖息地。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1900年和1920年之间,红狼被人类猎杀的范围最大,人们使用下毒、狩猎和捕杀的手段,给美洲东部红狼的数量造成毁灭性打击。到1980年,曾经占据几乎所有的美国东南部的红狼被宣布在野外绝迹。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有14头红狼在野外被发现,因为纯种基因保护而被圈养繁殖。自1987年以来,已经有数百头红狼重新放回大自然中。然而,它们仍然被一些人看作是不需要的入侵者并追捕。此外,与狼杂交的威胁仍然存在。  由于红狼被放到野外和人工繁殖,出现了数量上升的良好趋势。随着有关保护组织对红狼保护的教育宣传,并增加拨款,红狼有望在野外继续孕育和生存,再次成为在北美东海岸的蓬勃发展的动物。截至2002年9月,大约有175头红狼在美国和加拿大的33个设施点圈养。该圈养种群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该物种的遗传完整性,并为重新引进动物。

红狼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red wolf (Canis rufus, formerly Canis lupus rufus), also known as the Florida wolf or Mississippi Valley wolf is a canid native to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It is generally, morphologically, an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coyote and gray wolf, and is of a reddish, tawny color.
Original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Southeastern US, the red wolf was nearly driven to extinction by the mid-1900s due to aggressive predator control programs, habitat destruction and extensive hybridization with coyotes. By the late 1960s, it occurred in small numbers in the Gulf Coast of western Louisiana and eastern Texas. Fourteen of these survivors were selected to be the founders of a captively bred population,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the Point Defiance Zoo & Aquarium between 1974 and 1980. After a successful experimental relocation to Bulls Island off the coast of South Carolina in 1978, the red wolf was declared Extinct in the Wild in 1980 in order to proceed with restoration efforts. In 1987, the captive animals were released into North Carolina’s Alligator River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with a second release taking place two years later in the 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长颈羚

阅读(111)

动物百科小编米兔 ゝ给大家整理了长颈羚的资料,包括长颈羚的图片资料、长颈羚的形态特征、长颈羚的生活习性、长颈羚的品种和种类、长颈羚的寿命等与长颈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长颈羚Gerenuk

长颈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羚羊亚科 Antilopinae
属: 长颈羚属 Litocranius
种: 长颈羚 L. walleri
        ( Brooke, 1878 )
分布: 非洲东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长颈羚(拼音:cháng jǐng líng);
英文名:Gerenuk;
学名:Litocranius walleri。
长颈羚生活非洲东部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性情较害羞,警惕性高,随时会俯首向前奔跑,且能穿越矮小的丛林。它们一般只会在3-10头的群族生活。食草动物主要以树叶为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1.5米

身高: 肩高0.9-1米

体重: 40-50公斤

生命: 8岁左右

食性: 食草

繁殖: 孕期6.5-7个月,每胎一仔

习性: 极少饮水,奔跳速度很快

分布: 非洲东部

长颈羚

雄性长颈羚幼仔

长颈羚

雄性长颈羚争斗

长颈羚

长颈羚觅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长颈羚的体长1.5米,尾长0.25米,肩高0.9-1米,体重40-50公斤。雄性有角,雌性无角,角长约40厘米。它最大的特点是其像长颈鹿的长脖子和又细又长的腿。雄性有著粗壮,像竖琴形状,长达40厘米的角。它们的皮在背部是赤红色,两侧颜色较浅,腹部则是白色的。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长颈羚栖息在干燥的荆棘丛林地区,甚至沙漠地带。它们一般单独或成对生活,偶尔也会6、7只雌性由一只雄性率领组成小群一起生活。与其他羚羊不同,长颈羚不会吃低处的植物,觅食习性很像长颈鹿,用长的上唇及舌头扯树叶吃。它们经常用后腿直立,前腿支着树干,伸长脖子与躯体成直线,够食最高处的新鲜多汁的嫩叶吃。长颈羚极少饮水,身体所需水分多靠从食物中摄取。长颈羚整个白天都可活动,只在夜间休息。由于四肢细长,奔跳速度很快,并且动作十分优美。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长颈羚全年可繁殖,孕期6.5-7个月,每胎一仔,通常情况下,雌长颈羚3年产下4只幼仔。野生长颈羚寿命大约8岁,人工喂养的大约13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长颈羚分布于东非干燥地区: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公元前5600年的古埃及墓中的绘画上就有长颈羚的形象,索马里人一直不肯吃长颈羚的肉,他们认为长颈羚是骆驼的亲族,如果杀死长颈羚,疾病就会传播,夺去他们的骆驼。但是在欧洲人来到这里后,长颈羚便开始遭到捕杀,以致差点灭绝,好在长颈羚得到了及时的保护,近50年来数量还略有增长。

长颈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gerenuk( Litocranius walleri ), also known as the Waller’s gazelle, is a long-necked species of antelope found in dry thorn shrubland and desert in the Horn of Africa and the African Great Lakes region. The word gerenuk comes from the Somali language, meaning "giraffe-necked". Gerenuk are sometimes also called the giraffe-necked antelope. It is the sole member of the genus Litocranius.

岩羊

阅读(234)

动物百科小编不喝牛奶的猫给大家整理了岩羊的资料,包括岩羊的图片资料、岩羊的形态特征、岩羊的生活习性、岩羊的品种和种类、岩羊的寿命等与岩羊相关的详细信息。

岩羊Bharal

岩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羊亚科 Caprinae
属: 岩羊属 Pseudois
种: 岩羊 P. nayaur
        ( Hodgson, 1833 )
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岩羊(拼音:yán yáng);
英文名:Bharal;
学名:Pseudois nayaur。
岩羊,又名喜马拉雅蓝羊,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高处,在尼泊尔, 西藏, 和查谟-克什米尔邦。食草动物,以草、小灌木、苔藓为主要食物。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成群活动,夏季结成十至数十只的群,冬季则结成数百只的大群。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1-1.65米

身高: 肩高75-90厘米

体重: 25-80千克

生命: 15-17年

食性: 食草:草、小灌木、苔藓

繁殖: 孕期为5-6个月,每胎产1仔

习性: 群居,擅长攀登

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

岩羊

岩羊Bharal-雄性

岩羊

岩羊群

岩羊

岩羊家庭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岩羊中等体型,体长1.1-1.65米,尾长10-20厘米,肩高75-90厘米,体重25-80千克,雄性比雌性大;头较小,眼大,耳小,颏下无须;雌雄都有角,公岩羊的角向两边弯,可长达60厘米,母岩羊的角要小得多且简单得多,仅16厘米。,两角的基部接近,双角呈“V”形,向后外侧弯曲,外表具不明显的横棱,长达80厘米;体背面为棕灰或石板灰色带有蓝色,与岩石的颜色极相近,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四肢的前面为黑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岩羊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夏季结成十至数十只的群,冬季则结成数百只的大群,由1只或数只公羊率领。主要在黄昏活动,常有1只或几只公羊立于高处突出的岩石上瞭望,当敌害开始接近时则迅速奔向高山裸岩地带,由于毛色与岩石极其相近,故不易被发现。夜间及中午在岩石或岩石旁休息。晨昏到小溪边饮水。以草、小灌木、苔藓为主要食物。主要天敌是雪豹、豺、狼,以及秃鹫和金雕等大型猛禽。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岩羊每年冬季12月至翌年1月发情交配。雄兽之间的争偶形式于其他羊类相似,但没有其他羊类激烈。雌兽的怀孕期为5-6个月,6-7月生产,每胎产1仔。幼仔出生10天后就能在岩石上攀登,1.5-2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5-17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岩羊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国内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等省区。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1、西藏亚种(P. n. nagaur)分布于西藏,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   
2、四川亚种(P. n. szechuanensis)广泛分布于云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等省区。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新疆昆仑—阿尔金山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开发较晚,岩羊资源尚十分丰富,本区域以南青藏高原纵深更是一片无人烟区,种群数量可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目前,岩羊资源的利用尚处于自生自灭的自发猎捕阶段,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

岩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haral or Himalayan blue sheep or naur ( Pseudois nayaur ) is a caprid found in the high Himalayas of Nepal, Tibet, China, India, Pakistan, and Bhutan. Its native names include bharal, barhal, bharar and bharut in Hindi, na or sna in Ladakh, nabo in Spitian, naur in Nepali and na or gnao in Bhutan.
The bharal was also the focus of George Schaller’s and Peter Matthiessen’s expedition to Nepal in 1973.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are well documented by Matthiessen in his book, The Snow Leopard. The bharal is a major food of the snow leopard.

郊狼

阅读(152)

动物百科小编○畏,奶牛给大家整理了郊狼的资料,包括郊狼的图片资料、郊狼的形态特征、郊狼的生活习性、郊狼的品种和种类、郊狼的寿命等与郊狼相关的详细信息。

郊狼Coyote

郊狼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属: 犬属 Canis
种: 郊狼 C. latrans
        ( Say, 1823 )
分布: 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郊狼(拼音:jiāo láng);
英文名:Coyote;
学名:Canis latrans。
郊狼,又称草原狼或丛林狼,是北美洲独有的一种犬科食肉动物,与狼是近亲,广布于阿拉斯加到巴拿马。郊狼一般单独猎食,偶尔也会组成小型的群体。平均寿命为6-10年。郊狼适应能力极强,森林、沼泽、草原,甚至牧场和种植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由于郊狼并不很畏惧人类,所以城镇的郊区也不时有郊狼出没。郊狼的英文词"coyote"借自墨西哥西班牙语,最初来自当地的阿兹台克部族。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70-100厘米

身高: 肩高45-53厘米

体重: 14-22公斤

生命:

食性: 肉食:啮齿类动物、腐肉、昆虫

繁殖: 孕期平均63天,一胎产四到六仔

习性: 群体生活,单独捕猎,能跑善跳

分布: 北美洲

郊狼

郊狼偷袭

郊狼

郊狼奔跑

郊狼

郊狼群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成年郊狼体重14-22公斤,身长70-100厘米,肩高45-53厘米,尾巴是身长的一半。头部和身体的比例显得比狼小,但大于狐狸。它有着竖直的耳朵和下垂的尾巴。郊狼的体型偏瘦,有时即便身体健康,也可能显得消瘦。郊狼的主要特征是厚而多毛的尾部,一般拖在地面上。郊狼毛色多样,但是大体上来说是褐色和灰色混合的色调,背部毛色深有时呈黑色,喉头和腹部颜色浅。眼睛虹膜是黄色的。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郊狼以前基本是在白天活动,但受到人类活动的压力后,现在主要在夜间出没。郊狼的行为与其生活的环境十分相关,差别非常大。通常郊狼以群体生活,但却单独捕猎,主要以啮齿类动物、腐肉、昆虫为食,有时也捕杀羊和鱼。在郊狼与鹿共生的环境中,成年郊狼每年常会捕捉一只鹿仔。郊狼的食性比较杂,除了吃肉类外,有时也会吃水果、草、蔬菜等。郊狼的天敌是狼、熊和美洲狮。而郊狼则会袭击比它更小的犬科动物,比如狐甚至狗。郊狼奔跑的时速最高可达65公里,一跳能达到4米远,会游泳,但不善于攀登。郊狼用嗥叫和气味传达信息。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根据所处环境的海拔不同,郊狼在一月末或二月初交配。孕期平均63天,一胎产四到六仔,四月末或五月初出生。公郊狼和母郊狼都负责抚养幼仔。三周大的幼仔就能够离开父母的照看,八到十二周时开始学习捕猎。到了秋天,郊狼幼仔便开始出外寻找自己的领地。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郊狼在北美洲分布广泛,200多年前,它们的活动区域还仅限于美国西北部地区,但如今已扩展到几乎整个北美。郊狼具有典型的善于捕捉机会的特点。当美国大陆的狼群被大批捕杀的时候,郊狼从大平原向北向东迁移。现在,从地势高的阿拉斯加,从太平洋海岸到加拿大中部和美国新英格兰都有郊狼。

郊狼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墨西哥郊狼 Canis latrans cagottis
圣佩德罗马堤郊狼 Canis latrans clepticus
萨尔瓦多郊狼 Canis latrans dickeyi
东南郊狼 Canis latrans frustor
贝利兹郊狼 Canis latrans goldmani
洪都拉斯郊狼 Canis latrans hondurensis
杜兰戈郊狼 Canis latrans impavidus
北方郊狼 Canis latrans incolatus
蒂布隆岛郊狼 Canis latrans jamesi
平原郊狼 Canis latrans latrans
山地郊狼 Canis latrans lestes
明恩斯郊狼 Canis latrans mearnsi
下格兰德郊狼 Canis latrans microdon
加州峡谷郊狼 Canis latrans ochropus
半岛郊狼 Canis latrans peninsulae
德州平原郊狼Canis latrans texensis
东北郊狼 Canis latrans thamnos
西北海岸郊狼 Canis latrans umpquensis
科利马郊狼 Canis latrans vigilis

郊狼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coyote ( Canis latrans ) is a canid native to North America. It is a smaller, more basal animal than its close relative, the gray wolf, being roughly the North American equivalent to the old world golden jackal, though it is larger and more predatory in nature. It is listed as "least concern" by the IUCN, on account of its wid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throughout North America, Mexico and into Central America. It is a highly versatile species, whose range has expanded amidst human 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 This expansion is ongoing, and it may one day reach South America, as shown by the animal’s presence beyond the Panama Canal in 2013. As of 2005, 19 subspecies are recognized.

旋角羚

阅读(224)

动物百科小编懶、羊羊给大家整理了旋角羚的资料,包括旋角羚的图片资料、旋角羚的形态特征、旋角羚的生活习性、旋角羚的品种和种类、旋角羚的寿命等与旋角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旋角羚Addax

旋角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马羚亚科 Hippotraginae
属: 旋角羚属 Addax
种: 旋角羚 A. nasomaculatus
        ( Blainville, 1816 )
分布: 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旋角羚(拼音:xuán jiǎo líng);
英文名:Addax;
学名:Addax nasomaculatus。
旋角羚,又称弓角羚羊,食草动物,是一种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的羚羊,目前野外的旋角羚处于极度濒危的状况。不过全球有不少驯养于牧场中的旋角羚,常常用于捕猎的目标。旋角羚有着宽大的蹄子,这可以使它们笨重的身体在沙漠松软的地面行走时不算困难。旋角羚因其头上长着螺旋扭曲的角而得名,这样的角在雄性和雌性身上都有。它们的毛色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夏季浅冬季深。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110-130厘米

身高: 肩高95-115厘米

体重: 60-120千克

生命: 25岁

食性: 食草:草、树叶、灌木

繁殖: 全年繁殖,一胎产一仔

习性: 群居,极少饮水,奔跑较慢

分布: 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

旋角羚

旋角羚奔跑

旋角羚

旋角羚觅食

旋角羚

旋角羚打斗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旋角羚体长110-130厘米;肩高95-115厘米;体重60-120千克。体毛为白色,但胸部、颈部和头部的颜色则为褐色,鼻梁上和嘴边有白色的斑块。到了冬天,旋角羚的体毛会换成褐色。雄性和雌性旋角羚都长有角,雄性角长可达120厘米,雌性可达80厘米,角较细,分别向后外侧再向上弯曲,并略呈扁的螺旋形扭曲,其名称即由此而来。蹄的底部较宽,强健有力,可以在松软的沙土上行走,这使得它们称为最适应沙漠气候的一种羚羊。旋角羚还有一个容易识别的特征,在它们的前额处有一块褐色或黑色的毛,额头下有近似于X形的大面积白斑。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旋角羚具有很强的群居性,种群中既包括雄性,也包括雌性,数量在2-20头不等,由年长得雄性旋角羚率领,集体觅食。生活在沙漠地带,以草、树叶和其他灌木为食。对干旱沙漠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一生中极少饮水,身体笨重,奔跑速度较慢,一般在夜晚活动,白天则栖息在自己挖掘的低洼地中。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旋角羚可以全年繁殖,一胎产一仔,一个月后完全断奶,寿命可达25岁以上。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旋角羚分布于冈比亚、阿尔及利亚并向东延伸至撒哈拉大沙漠。最近在尼日尔,乍得,马里和毛里塔尼亚地区发现该物种活动。

旋角羚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由於偷猎的原因,非洲野外的旋角羚数量已经极度稀少,因此很多动物园都圈养了旋角羚,以期对其进行保护。在德国汉诺威动物园有一个很大的动物园种群,动物保护工作者希望通过将这些旋角羚种群重新放养到摩洛哥和突尼斯的一些地区,以帮助野生种群的逐渐恢复。

旋角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addax ( Addax nasomaculatus ), also known as the white antelope and the screwhorn antelope, is an antelope of the genus Addax, that lives in the Sahara desert. It was first described by Henri de Blainville in 1816. As suggested by its alternative name, this pale antelope has long, twisted horns – typically 55 to 80 cm (22 to 31 in) in females and 70 to 85 cm (28 to 33 in) in males. Males stand from 105 to 115 cm (41 to 45 in) at the shoulder, with females at 95 to 110 cm (37 to 43 in). They are sexually dimorphic, as the females are smaller than males. The colour of the coat depends on the season – in the winter, it is greyish-brown with white hindquarters and legs, and long, brown hair on the head, neck, and shoulders; in the summer, the coat turns almost completely white or sandy blonde.

印度黑羚

阅读(95)

动物百科小编沉鱼落雁给大家整理了印度黑羚的资料,包括印度黑羚的图片资料、印度黑羚的形态特征、印度黑羚的生活习性、印度黑羚的品种和种类、印度黑羚的寿命等与印度黑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印度黑羚Blackbuck

印度黑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羚羊亚科 Antilopinae
属: 真羚属 Antilope 
种: 印度黑羚 A. cervicapra
        ( Linnaeus, 1758 )
分布: 亚洲中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印度黑羚(拼音:yìn dù hēi líng);
英文名:Blackbuck;
学名:Antilope cervicapra。
印度黑羚,食草动物,为典型的草原羚羊。原产于印度、巴基斯坦等中南亚地区,后因为引入,所以在北美平原、南美亚马逊甚至加勒比海的一些岛屿都能叫到其踪影。性机敏,智力很高,擅长跑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120厘米左右

身高: 肩高75-85厘米

体重: 32-43公斤

生命: 15年

食性: 以草本植物为食

繁殖: 孕期六个月,每次产1-2仔

习性: 群居,机敏,擅长跑跳

分布: 亚洲中南部

印度黑羚

印度黑羚雄性与雌性

印度黑羚

印度黑羚争斗

印度黑羚

雄性印度黑羚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印度黑羚雌体和雄体相差较大,雌体为黄褐色,样子很像高角羚,无角且体型较小;雄性有V形长角呈螺旋状,长度45-65厘米,身体大部分为黑棕色,眼眶、腹部、小腿、颈的下部和喉咙部分为白色。印度黑羚头体长120厘米左右,肩高75-85厘米,重量32-43公斤。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印度黑羚为群居动物,但不与其它动物结群。活动于开阔的平原和稀树草原。印度黑羚性机敏,智力很高。擅长跑跳。主要以草本植物为食,兼食树叶。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印度黑羚每年春初交配,求偶争斗激烈,常常有羚羊被顶死。孕期为六个月,每次产1-2仔,1-2岁性成熟,寿命约15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印度黑羚目前主要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该物种在尼泊已被宣布灭绝,

印度黑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lackbuck ( Antilope cervicapra ) is an ungulate species of antelope native to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that has been classified as near threatened by IUCN since 2003, as its range has decreased sharply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he native population is stable, with an estimated 50,000 individuals as of 2001.
The blackbuck is the only living species of the genus Antilope. Its generic name stems from the Latin word antalopus, a horned animal. The specific name cervicapra is composed of the Latin words capra, she-goat and cervus, deer.

麝牛

阅读(239)

动物百科小编「傻Cat」给大家整理了麝牛的资料,包括麝牛的图片资料、麝牛的形态特征、麝牛的生活习性、麝牛的品种和种类、麝牛的寿命等与麝牛相关的详细信息。

麝牛Muskox

麝牛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羊亚科 Caprinae
属: 麝牛属 Ovibos
种: 麝牛 O. moschatus
        ( Zimmermann, 1780 )
分布: 加拿大和格陵兰岛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麝牛(拼音:shè niú);
英文名:Muskox;
学名:Ovibos moschatus。
麝牛是食草动物,因为雄性麝牛在交配季节时会散发强烈的气味而得名。雌雄都有宽大的角,向下斜长的毛皮,雪可以顺利滑落,是羚牛的近亲,尽管像牛,但是许多方面都更像羊,可以说是一种超大型的野羊。是分布于北美洲北部、格陵兰等北极地区,为分布最北的有蹄类动物。阿拉斯加的原生种麝牛已于十九世纪灭绝,目前见到的麝牛为后来引进的结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180-230厘米

身高: 肩高120-150厘米

体重: 200-410公斤

生命: 20-24年

食性: 食草:草、灌木、嫩枝

繁殖: 孕期8-9个月,每胎产1仔

习性: 耐饥渴、耐寒、性勇敢

分布: 加拿大和格陵兰岛北部

麝牛

麝牛奔跑

麝牛

麝牛防御阵型

麝牛

雄性麝牛对峙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麝牛体型大:体长180-230厘米,尾长9-10厘米,肩高一般120-150厘米,体重200-410千克。麝牛躯体敦实。雌性略小。吻、鼻部裸露,前额有簇毛。眼大而圆,瞳孔紫蓝色,唇和舌尖也是紫蓝色。两只小耳也被毛所遮。体毛长,绒毛丰满,为暗黑棕色,颈背至肩部有鬣毛,长逾30厘米,略有卷毛,下垂如披风。毛分成两层,长毛下面还有一层厚绒毛,叫毛丝,既坚韧,又柔软,可挡住寒冷和潮气,上层针毛可防雨、雪并耐磨。躯干背部是鞍形的浅色毛。年龄愈大,白色区愈明显。尾很短,隐在长毛下面。四肢短而强壮,蹄子宽大开扩,蹄下生有白色的毛,能踏冰雪而不滑。有趣的是,它的左、右蹄并不对称。雌、雄均有角,角基部扁厚,由正中均分,贴着头骨向外侧生长,两角先向下弯曲,而后又向上挑起。长度在60厘米左右,最长的纪录是70.5厘米,雌角短小得多。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麝牛是生活在北极苔原的一个特有物种。在夏季,它倾向于潮湿低地的庇护,如河谷和湖边;在冬天移动到较高的山坡、高原和积累深雪的地方,便于觅食。它们比较耐饥渴,而且厚密的绒毛又能抵御北极-40~50℃的严寒。麝牛身上的绒毛又厚又密,足以抗御任何寒气和湿气,而外面的一层粗长毛又适于防御雨雪和大风。因此麝牛是极不怕冷的动物,但都很怕热。麝牛栖息于多岩荒芜地方,群居性,主要吃草和灌木的枝条,冬季亦挖雪取食苔藓类。性勇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退却逃跑。当狼和熊等敌害出现时,一群麝牛立即形成防御阵形,在平常情况下,麝牛显得格外温顺,停下来吃一点食物,接着平躺在地上细嚼慢咽,不一会儿便打起瞌睡来。等稍微清醒时,接着再向前走一段,然后故伎重演,吃食物、反刍、打瞌睡。其实,麝牛这样做有其目的:即可减少能量的消耗,又可降低食物的需求。夏季,麝牛主要以新鲜野草为食,从融化了的小溪、池塘、河流中饮水。冬季,麝牛仅吃少量雪,因消耗热量才能将雪融化成水,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身体需要,而且可以降低能量的流失。据报道,由于麝牛保持能量的效率极高,所以它所需的食物仅占同样大小的牛的1/6。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麝牛交配发生在7月和9月之间,雌兽孕期8至9个月,每年4月至6月产仔,每胎产1仔,偶生2仔,雌兽一般每两年产1胎。初生幼仔毛短,体重9~10千克,哺乳3~4个月,但幼仔的成活率很低 ,由于时天气很冷,夜比昼长,初生的幼仔往往因乳毛未干即被冻死。雌牛隔年才产下一头幼仔,幼仔具有高度的早熟性,有着厚的毛皮,在出生后1 小时之内就能够行走。雄牛3~4年性成熟,雌牛要5~6年。寿命20~24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分布于加拿大,格陵兰岛,美国(阿拉斯加州),俄罗斯联邦。

麝牛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麝牛指名亚种 Ovibos moschatus moschatus
麝牛格陵兰亚种 Ovibos moschatus wardi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据出土的化石结合地球的历史分析,麝牛曾是一种在北半球分布极广的动物。远在200多万年以前,曾发生过巨大的更新世冰川运动,使气候剧变,曾一直蔓延到中纬地区,而喜欢在冰雪中生活的麝牛亦随之来到此地。在美国中部的肯塔基州曾发现其遗骨;在法国,石器时代的洞穴中不仅发现其化石,而且岩洞的壁画和雕刻中也有其形象。石器时代结束时,麝牛便因大量捕杀而从欧亚大陆消失了。由于当时北美大陆尚无人类居住,麝牛才得以幸存。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目前:北极地区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麝牛群,总数约7000多头,已濒于灭绝的边缘。尽管格陵兰岛、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禁止捕猎麝牛,但仍有不少麝牛遭到疯狂的捕杀。为了使这种动物能够繁衍下去,许多国家不仅加强了必要的保护拯救措施,而且已在阿拉斯加、哈德逊湾东北部、格陵兰岛西部,甚至挪威北部等地,开始人工饲养麝牛。历史:1865年左右,阿拉斯加最后一头麝牛被射杀。到20世纪初,加拿大和格陵兰的麝牛也濒临灭绝。1902~1909年间,美国探险家、海军少将彼利几次率领探险队向北极进军,共射杀了约600头麝牛做为食物,并通过出售麝牛毛皮获得活动经费。   如果不是加拿大政府在1917年通过法律禁止捕杀麝牛的话,麝牛可能早已灭绝。1930年,美国国会提供资金,从格陵兰运了34头麝牛重新引进到阿拉斯加。在保护下,麝牛繁衍得非常快。在阿拉斯加大约已有3000头麝牛,在全世界大约有8万头,已不再被认为是濒危动物,某些地区甚至允许对其做限量的捕杀。

麝牛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uskox ( Ovibos moschatus, also spelled musk ox and musk-ox ) is an Arctic mammal of the family Bovidae, noted for its thick coat and for the strong odor emitted during the seasonal rut by males, from which its name derives. This musky odor is used to attract females during mating season. Muskoxen primarily live in the Canadian Arctic and Greenland, with small introduced populations in Sweden, Siberia, Norway, and Alas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