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西非长颈鹿

阅读(101)

动物百科小编メiao炫虎给大家整理了西非长颈鹿的资料,包括西非长颈鹿的图片资料、西非长颈鹿的形态特征、西非长颈鹿的生活习性、西非长颈鹿的品种和种类、西非长颈鹿的寿命等与西非长颈鹿相关的详细信息。

西非长颈鹿West African giraffe

西非长颈鹿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长颈鹿科 Giraffidae
属: 长颈鹿属 Giraffa
种: 长颈鹿 G. camelopardalis
亚种: 西非长颈鹿 G.c. peralta
        ( Thomas, 1898 )
分布: 尼日尔、尼日利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西非长颈鹿(拼音:xī fēi cháng jǐng lù);
英文名:West African giraffe;
学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peralta。
西非长颈鹿,也叫尼日尔长颈鹿,尼日利亚长颈鹿,是在西非的萨赫勒地区的一个长颈鹿亚种。在19世纪,它生活在从塞内加尔到乍得湖,但在2011年这个亚种仅见于尼日尔西南部,数量大约310只。物种特点是体表分布浅黄色斑点。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身高:

体重:

生命:

食性:

繁殖:

习性:

分布: 尼日尔、尼日利亚

西非长颈鹿

西非长颈鹿West African giraffe

西非长颈鹿

西非长颈鹿进食

西非长颈鹿

西非长颈鹿头部特写

西非长颈鹿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West African giraffe, Niger giraffe or Nigerian giraffe ( Giraffa camelopardalis peralta ) is a subspecies of giraffe distinguished by its light colored spots, which is found in the Sahel regions of West Africa. In the 19th century it ranged from Senegal to Lake Chad, yet in 2011 this subspecies only survives in a few isolated pockets containing about 310 individuals in total. Its last self-sustaining herd is in southwest Niger, supported by a series of refuges in Dosso Region, and the tourist center at Kouré, some 80 km southeast of Niamey. All captive supposed "West African giraffe" are now known to be Kordofan giraffe (G. c. antiquorum).

赞比亚长颈鹿

阅读(192)

动物百科小编灰兔雪牙给大家整理了赞比亚长颈鹿的资料,包括赞比亚长颈鹿的图片资料、赞比亚长颈鹿的形态特征、赞比亚长颈鹿的生活习性、赞比亚长颈鹿的品种和种类、赞比亚长颈鹿的寿命等与赞比亚长颈鹿相关的详细信息。

赞比亚长颈鹿Thornicroft giraffe

赞比亚长颈鹿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长颈鹿科 Giraffidae
属: 长颈鹿属 Giraffa
种: 长颈鹿 G. camelopardalis
亚种: 赞比亚长颈鹿 G.c. thornicrofti
        ( Lydekker, 1911 )
分布: 赞比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赞比亚长颈鹿(拼音:zàn bǐ yà cháng jǐng lù);
英文名:Thornicroft giraffe;
学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thornicrofti。
赞比亚长颈鹿体表特征,星状斑点,延伸至下肢。栖息地仅限于在赞比亚东部卢安瓜谷。目前野外生存大约1500只。雄性寿命大约22岁,雌性寿命大约28岁。

体长:

身高:

体重:

生命:

食性:

繁殖:

习性:

分布: 赞比亚

赞比亚长颈鹿

赞比亚长颈鹿Thornicroft giraffe

赞比亚长颈鹿

赞比亚长颈鹿群

赞比亚长颈鹿

赞比亚长颈鹿觅食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赞比亚长颈鹿每2年繁殖一次,每次产1仔,幼仔在1岁前死亡率非常高,接近50%,大约6岁性成熟。雄性寿命大约22岁,雌性寿命大约28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赞比亚长颈鹿栖息地仅限于在非洲的赞比亚东部卢安瓜谷。

赞比亚长颈鹿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Rhodesian Giraffe ( Giraffa Camelopardalis thornicrofti ) is one of nine subspecies of giraffe. It is also known as Thornicroft’s Giraffe  and Luangwa Giraffe. It is considered to be geographically isolated, occurring only in Zambia’s South Luangwa Valley.[3] An estimated 1,500 live in the wild, with no captive populations. The lifespan of the Rhodesian giraffe is 22 years for males and 28 years for females. The species was originally named after Harry Scott Thornicroft, a commissioner in what was then North-Western Rhodesia and later Northern Rhodesia.

南非长颈鹿

阅读(99)

动物百科小编黑猫仔仔给大家整理了南非长颈鹿的资料,包括南非长颈鹿的图片资料、南非长颈鹿的形态特征、南非长颈鹿的生活习性、南非长颈鹿的品种和种类、南非长颈鹿的寿命等与南非长颈鹿相关的详细信息。

南非长颈鹿Southern giraffe

南非长颈鹿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长颈鹿科 Giraffidae
属: 长颈鹿属 Giraffa
种: 长颈鹿 G. camelopardalis
亚种: 南非长颈鹿 G.c. giraffa
        ( von Schreber, 1784 )
分布: 非洲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南非长颈鹿(拼音:nán fēi cháng jǐng lù);
英文名:Southern giraffe;
学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giraffa。
南非长颈鹿,斑点较圆,有时呈星状。底色呈浅褐色,延伸至蹄处。分布: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赞比亚、莫桑比克。

体长:

身高:

体重:

生命:

食性:

繁殖:

习性:

分布: 非洲南部

南非长颈鹿

南非长颈鹿群

南非长颈鹿

南非长颈鹿躲避狮子

南非长颈鹿

小南非长颈鹿

南非长颈鹿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outh African giraffe ( Giraffa camelopardalis giraffa ) is a subspecies of giraffe found in South Africa, Namibia, Botswana, Zimbabwe, Mozambique. It has rounded or blotched spots, some with star-like extensions on a light tan background, running down to the hooves.

罗氏长颈鹿

阅读(185)

动物百科小编小香猪给大家整理了罗氏长颈鹿的资料,包括罗氏长颈鹿的图片资料、罗氏长颈鹿的形态特征、罗氏长颈鹿的生活习性、罗氏长颈鹿的品种和种类、罗氏长颈鹿的寿命等与罗氏长颈鹿相关的详细信息。

罗氏长颈鹿Rothschild’s giraffe

罗氏长颈鹿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长颈鹿科 Giraffidae
属: 长颈鹿属 Giraffa
种: 长颈鹿 G. camelopardalis
亚种: 罗氏长颈鹿 G.c. rothschildi
        ( Lydekker, 1903 )
分布: 乌干达、肯尼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罗氏长颈鹿(拼音:luó shì cháng jǐng lù);
英文名:Rothschild’s giraffe;
学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rothschildi。
罗氏长颈鹿,全称罗斯柴尔德长颈鹿,也叫做乌干达长颈鹿,或者巴林戈长颈鹿,是以巴林戈湖来命名,是第二最濒危的长颈鹿亚种,在野外只余下几百只。它们斑点深褐色呈长方形,网纹模糊。下肢有时带斑点。生活在肯尼亚的纳库鲁湖国家公园和乌干达北部的默奇森瀑布国家公园。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身高:

体重:

生命:

食性: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分布: 乌干达、肯尼亚

罗氏长颈鹿

罗氏长颈鹿进食

罗氏长颈鹿

罗氏长颈鹿头部特写

罗氏长颈鹿

罗氏长颈鹿觅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罗氏长颈鹿比很多亚种都要高,可以高达6米。罗氏长颈鹿的斑纹很像马赛长颈鹿的,但色彩较淡,斑纹边平滑。它们的小腿没有斑纹,好像穿了白袜一般。另外,它们是唯一的亚种拥有5只角。两只真角位于头顶.前额上有一角,而耳朵后另有两只角。雄鹿较雌鹿大,有时也会较为深色。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罗氏长颈鹿全年可繁殖,14-16个月的怀孕期,通常每胎产1仔。它们是以小群生活,但是雄鹿与雌鹿是分开居住的,只会在交配时走在一起。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在野外只有很少地方可以见到罗氏长颈鹿,最著名的要是肯尼亚的纳库鲁湖及乌干达北部的默奇桑瀑布国家公园(Murchison Falls National Park)。在英国及肯尼亚都有饲养罗氏长颈鹿,目的是扩展其基因池。

罗氏长颈鹿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Rothschild’s giraffe (Giraffa camelopardalis rothschildi) is one of the most endangered giraffe subspecies, with only a few hundred members in the wild. It is named after the Tring Museum’s founder, Walter Rothschild, and is also known as the Baringo giraffe, after the Lake Baringo area of Kenya, or as the Ugandan giraffe. All of those living in the wild are in protected areas in Kenya and Uganda. In 2007, Rothschild’s giraffe was proposed as actually a separate species from other giraffe and not a giraffe subspecies.
While giraffes in general are classified as Least Concern, Rothschild’s giraffe is at particular risk of hybridisation, as the population is so limited in numbers. Very few locations are left where Rothschild’s giraffe can be seen in the wild, with notable spots being Lake Nakuru National Park in Kenya and Murchison Falls National Park in northern Uganda.

网纹长颈鹿

阅读(136)

动物百科小编*火星来の鱼ル给大家整理了网纹长颈鹿的资料,包括网纹长颈鹿的图片资料、网纹长颈鹿的形态特征、网纹长颈鹿的生活习性、网纹长颈鹿的品种和种类、网纹长颈鹿的寿命等与网纹长颈鹿相关的详细信息。

网纹长颈鹿Reticulated giraffe

网纹长颈鹿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长颈鹿科 Giraffidae
属: 长颈鹿属 Giraffa
种: 长颈鹿 G. camelopardalis
亚种: 网纹长颈鹿 G.c. reticulata
        ( De Winton, 1899 )
分布: 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网纹长颈鹿(拼音:wǎng wén cháng jǐng lù);
英文名:MReticulated giraffe;
学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reticulata。
网纹长颈鹿,或者称为索马里长颈鹿:大而呈多边形的褐色斑点,衬有明亮的白色网纹。斑点有时呈深红色,并能扩散到脚部。分布:肯尼亚东北、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喜欢栖息于热带稀树草原、林地和季节性洪泛区。网纹长颈鹿是九种长颈鹿亚种之中最有名的一种,同时,它和罗氏长颈鹿同为目前为止动物园内最常见的长颈鹿。

体长:

身高:

体重:

生命:

食性:

繁殖:

习性:

分布: 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

网纹长颈鹿

网纹长颈鹿

网纹长颈鹿

网纹长颈鹿头部特写

网纹长颈鹿

网纹长颈鹿群体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网纹长颈鹿是草食性动物,根据纪录,它们以超过一百种的植物为食,其中又以金合欢、没药属和榄仁树的叶子为主食。长颈鹿曾被观察到吃羚羊的尸体及啃食干枯的骨头来满足钙质摄取。虽然偏爱树叶,长颈鹿仍会吃上其他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特别是在干季的时候。长颈鹿的食物偏好也随着季节而改变:当在干季时,它们似乎能吃下如细针般的松叶。放牧饲养的长颈鹿,通常代表着它们会一整天不间断的进食。一只雄性长颈鹿单日能够吃下75磅(约34公斤)的食物。长颈鹿使用嗅觉来锁定它们想吃的树叶的位置。在进食的时候,它们会摄取树枝上所有的东西,包含上面的昆虫、树皮和小刺。长颈鹿用它们的长舌头(可达18英吋长)将树叶刮落,它们也拥有非常强韧的嘴唇保护它们不会在进食过程中受到刮伤。尽管金合欢树是它们的最爱,长颈鹿也会吃莓子和其他水果。
网纹长颈鹿是反刍动物,就和牛及有蹄类动物一样。长颈鹿共有四个胃,食物会通过第一个胃,而水分则是直接进入第二个。第一个胃会部分消化细枝、树叶和任何长颈鹿吞进来的食物。一天之中,当它们没有在进食的时候,这些发酵混合物的一部分就会以硬块的形态被从胃部带上来。长颈鹿一整天都会咀嚼这些称作反刍物的硬块,更进一步帮助分解食物。当长颈鹿嚼完这些硬块后,它们会被送至第三个胃,最后则是至第四个胃去被完整消化。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一旦怀孕,雌性网纹长颈鹿将需要渡过约15个月的怀孕期,且通常只会怀有一只婴儿长颈鹿。但是,一只雌性网纹长颈鹿在一生最多能产下八只婴儿长颈鹿。每当雌性网纹长颈鹿怀孕后,它们便会回到同一个地点等待进行分娩。虽然一年四季都适合长颈鹿生活,但分娩通常都是在旱季进行。当婴儿长颈鹿出生时,它们会从7英尺高的母体掉落地上,因为母亲长颈鹿是站着分娩的。婴儿长颈鹿在出生时可以重达200磅,且站起来能有6英尺高。婴儿长颈鹿在出生后不到半小时便可以站起来,并已经能够喝母亲的乳汁。婴儿长颈鹿将会持续喝乳汁,直到它们年约一岁左右。婴儿长颈鹿在第一个月能增高9英寸,并会在一岁前以很快的速度继续增高。之后,幼儿长颈鹿的增高速度会放缓至每年不到一英寸。长颈鹿是一种群居动物,它们甚至会委托它们的后代予其他长颈鹿照顾。雌性长颈鹿大约在4岁左右开始繁殖,而雄性长颈鹿则大约在10岁左右开始繁殖。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网纹长颈鹿是原生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南部以及肯尼亚北部的长颈鹿亚种。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由于其巨大的体形和能够发现危险的能力,只有极少猎食者会猎食网纹长颈鹿。尽管如此,狮子、鳄鱼和斑鬣狗仍然会猎食网纹长颈鹿。对网纹长颈鹿来说,人类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虽然人类正在努力保护它们。猎人为了获取网纹长颈鹿的毛发和皮肤,所以会猎杀它们。长颈鹿拥有很厚且强韧的毛发是用来制作手镯和绳索的优质材料,且售卖长颈鹿肉在一些苏丹的村庄亦是合法的,因此招来不少人猎杀网纹长颈鹿。目前大约有10万只长颈鹿在非洲生活,但部份品种只剩下约100只,面对灭绝的危机。除此以外,网纹长颈鹿亦需要面对会吸血的采采蝇。这些采采蝇亦带着致死的非洲锥虫病。为了避免被吸血及染病,长颈鹿会使用其强有力的尾巴驱赶这些采采蝇。长颈鹿与几个品种的鸟类有共生关系,特别是牛椋鸟。这些鸟类在长颈鹿的背上栖息,并且在有猎食者出现时会提醒它们。牛椋鸟亦会吃掉长颈鹿身上的螨虫和灰尘,保持长颈鹿身体干净。然而,牛椋鸟有时候会啄食长颈鹿的伤口。瘟疫亦会影响了长颈鹿。根据科学家安妮·达格指出,最严重的一个瘟疫是牛瘟病毒。这个瘟疫在1880年代杀害了数百只长颈鹿。这个瘟疫之后不断以小规模爆发的形式出现,其中在1960年代的牛瘟病毒瘟疫更抹杀了肯尼亚过半网纹长颈鹿。

网纹长颈鹿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reticulated giraffe (Giraffa camelopardalis reticulata), also known as the Somali giraffe, is a subspecies of giraffe native to Somalia, southern Ethiopia, and northern Kenya. Reticulated giraffes can interbreed with other giraffe subspecies in captivity or if they come into contact with populations of other subspecies in the wild.
The reticulated giraffe is among the most well-known of the nine giraffe subspecies. Together with the Rothschild giraffe, it is by far the giraffe most commonly seen in zoos. Its coat consists of large, polygonal, liver-colored spots outlined by a network of bright-white lines. The blocks may sometimes appear deep red and may also cover the legs. The extraordinary height of giraffes is attributed to a ritual known as "necking", where two males fight for reproduction rights by slamming their necks into one another. The giraffes with the tallest and strongest necks are victorious and allowed to reproduce, thus passing these genes on to future generations.

马赛长颈鹿

阅读(188)

动物百科小编「傻Cat」给大家整理了马赛长颈鹿的资料,包括马赛长颈鹿的图片资料、马赛长颈鹿的形态特征、马赛长颈鹿的生活习性、马赛长颈鹿的品种和种类、马赛长颈鹿的寿命等与马赛长颈鹿相关的详细信息。

马赛长颈鹿Masai giraffe

马赛长颈鹿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长颈鹿科 Giraffidae
属: 长颈鹿属 Giraffa
种: 长颈鹿 G. camelopardalis
亚种: 马赛长颈鹿 G.c. tippelskirchi
        ( Matschie, 1898 )
分布: 肯尼亚、坦桑尼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马赛长颈鹿(拼音:mǎ sài cháng jǐng lù);
英文名:Masai giraffe;
学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tippelskirchi。
马赛长颈鹿,或称乞利马扎罗长颈鹿。外表斑点似葡萄叶,边缘呈锯齿状,底色为深巧克力色。分布于肯尼亚中部和南部、坦桑尼亚。是世界上最大的长颈鹿亚种和最高的陆生哺乳动物,成年雄性高6米,雌性高5-5.5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保护依赖(CD)

体长:

身高: 5-6米

体重:

生命:

食性:

繁殖:

习性:

分布: 肯尼亚、坦桑尼亚

马赛长颈鹿

马赛长颈鹿Masai giraffe

马赛长颈鹿

马赛长颈鹿头部特写

马赛长颈鹿

马赛长颈鹿奔跑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马赛长颈鹿分布图:

马赛长颈鹿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asai giraffe, also spelled Maasai giraffe, or the Kilimanjaro giraffe (Giraffa camelopardalis tippelskirchi), is the largest subspecies of giraffe and the tallest land mammal. It is found in Kenya and Tanzania.

亚洲狮

阅读(99)

动物百科小编荷兰猪给大家整理了亚洲狮的资料,包括亚洲狮的图片资料、亚洲狮的形态特征、亚洲狮的生活习性、亚洲狮的品种和种类、亚洲狮的寿命等与亚洲狮相关的详细信息。

亚洲狮Asiatic lions

亚洲狮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猫科 Felidae
属: 豹属 Panthera
种: 狮 P. leo
亚种: 亚洲狮 P. l. persica
        ( Meyer, 1826 )
分布: 亚洲印度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亚洲狮(拼音:yà zhōu shī);
英文名:Asiatic lions;
学名:Panthera leo persica。
亚洲狮,是现今只存活在印度的狮子亚种。它们曾一度分布在地中海至印度,占据了大部份的西南亚,故其名为“波斯亚种”。亚洲狮现今在野外的数量只有250-350只,都只生活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吉尔森林国家公园。肉食动物,猎物主要是水鹿、花鹿、蓝牛羚、印度瞪羚、野猪及家畜。21世纪初,印度共和国国徽上的图案就是取材自阿育王石柱上的亚洲狮型。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1.6-2.1m

身高:

体重: 100-200kg

生命: 30年左右

食性: 肉食:水鹿、花鹿、蓝牛羚等

繁殖: 每胎产2~3只幼狮

习性: 成群栖息于森林,集体捕猎

分布: 亚洲印度

亚洲狮

亚洲狮雄性与雌性

亚洲狮

亚洲狮追逐打斗

亚洲狮

亚洲狮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亚洲狮与非洲狮相比,身躯略小,体长1.6-2.1m,全长体重100-200kg,亚洲狮的雄狮不但脖子长有长长的鬃毛,在它的前肢肘部也有少量长毛,而它的尾端球状毛也较大,被毛较厚、体毛丰满。幼狮有斑点,毛色以棕黄为主。 雄狮及雌狮的腹部都有明显折叠的皮肤。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亚洲狮喜欢栖息在辽阔的森林,成群一起生活,也常集体捕食,但大多是母狮捕食,雄狮则坐享其成。它们由一头狮子将猎物赶到其他狮子的下风,然后一起扑向猎物。它们吃饱后需喝大量水,而亚州狮生活的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时间很少,时常出现干旱,因此捕食后常需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找到水源。这种恶劣环境不但使亚州狮饮水困难,就连它们的猎物也很少。幼仔成活率低也是饮水及食物不足所致。它们还会吃动物腐尸。亚洲狮的猎物主要是水鹿、花鹿、蓝牛羚、印度瞪羚、野猪及家畜。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亚洲狮雌性2岁半即可性成熟,而雄性亚洲狮需4年,交配时间在10月和11月。母狮的妊娠期一般有100-119天,母狮每胎产2~3只幼狮,但幼狮死亡率较高,一般只成活1仔,幼狮3个月后便可同母亲一起参加狩猎活动,需同母亲一起生活两年。 圈养下的狮寿命超过30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印度的吉尔森林国家公园约有359只亚洲狮,生活在1412平方公里的丛林及辽阔的落叶林。

亚洲狮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印度的吉尔森林国家公园约有359只亚洲狮,生活在1412平方公里的丛林及辽阔的落叶林。于1907年获得全面保护时,它们估计就只有13只存活。到了1936年,第一次替吉尔森林国家公园内的亚洲狮进行统计,它们就有234只存活。 孟加拉虎曾与亚洲狮一同生活在印度,而现在亚洲狮却退居东南一隅。亚洲猎豹喜欢栖息在辽阔的草原,而亚洲狮则喜欢栖息在辽阔的森林。由于人类人口的暴涨,使得它们的栖息地不断减少。

知 识Knowledge

到1908年,亚洲狮只剩下最后13只,为了不让它们彻底走向灭绝,人们把它们全部捕捉进行人工饲养,从此亚洲狮在野外消失了,并被宣布野外灭绝。人们为了能亚洲狮更好的生存和繁殖又把它们放到了印度西部的吉尔森林中并建立了保护区。截止至2008年底,亚洲狮虽繁殖有350多只,但由于全部是13只祖先的后代,已经形成了种族退化,极容易受疾病和基因的影响而导致全部灭绝。在印度,它们是和宗教以及王权最紧密相连的动物。梵语中狮子叫僧伽彼,即“众僧”的意思。作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象征动物,在佛经《涅槃经》和《大智度论》中均有有关狮子的描述。   亚洲狮同样是皇室尊贵和权力的象征,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Emperor Ashoka)曾经在沙尔兰特(印度境内最重要的佛教遗迹之一,当年释迦牟尼就是在沙尔兰特的竹林精舍初次对弟子说法)的石柱上刻上狮子的形象,用意是宣扬非暴力、宽容与尊重所包含的生命信息。   阿育王可能是最早宣扬动物保护观念的统治者之一,21世纪初,印度共和国国徽上的图案就是取材自阿育王石柱上的亚洲狮型。

亚洲狮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Asiatic lion (Panthera leo persica), also known as the Indian lion or Persian lion, is a lion subspecies that exists as a single population in India’s Gujarat State. It is listed as Endangered by IUCN due its small population size. The lion population has steadily increased in the Gir Forest National Park, more than doubling from a low of 180 individuals in 1974 to 411 individuals comprising 97 adult males, 162 adult females, 75 sub-adults, and 77 cubs as of April 2010.
The Asiatic lion was first described by the Austrian zoologist Johann N. Meyer under the trinomen Felis leo persicus.
The Asiatic lion is one of five big cat species found in India, apart from Bengal tiger, Indian leopard, snow leopard and clouded leopard. It formerly occurred in Persia, Mesopotamia, Baluchistan, from Sind in the west to Bengal in the east, and from Rampur and Rohilkund in the north to Nerbudda in the south. It differs from the African lion by less inflated auditory bullae, a larger tail tuft and a less developed mane.

树袋熊

阅读(231)

动物百科小编白兎i给大家整理了树袋熊的资料,包括树袋熊的图片资料、树袋熊的形态特征、树袋熊的生活习性、树袋熊的品种和种类、树袋熊的寿命等与树袋熊相关的详细信息。

树袋熊Koala

树袋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下纲: 有袋下纲 Marsupialia
目: 双门齿目 Diprotodontia
亚目: 袋熊亚目 Vombatiformes
科: 树袋熊科 Phascolarctidae
属: 树袋熊属 Phascolarctos
种: 树袋熊 P. cinereus
        ( Goldfuss, 1817 )
分布: 澳大利亚的东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树袋熊(拼音:shù dài xióng);
英文名:Koala;
学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
树袋熊,即无尾熊、树熊或考拉,是澳大利亚的特有种有袋类动物,是澳大利亚的国宝,又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属哺乳类中的有袋目考拉科。全世界仅分布在澳洲的东部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地区低海拔、不密集的桉树林中。英语名称 Koala 是澳洲原住民的方言,意指“不喝水”。1798年一位探险家在澳洲布鲁山脉首次发现。树袋熊每天18个小时处于睡眠状态。树袋熊只吃桉树树叶。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68-78厘米

身高:

体重: 6.5-12公斤

生命:

食性: 只吃桉树树叶

繁殖: 一年繁殖一只小仔

习性: 性情温驯,行动迟缓

分布: 澳大利亚的东部

树袋熊

树袋熊母子

树袋熊

树袋熊攀爬

树袋熊

树袋熊熟睡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树袋熊体态憨厚,长相酷似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软的浓密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内耳皮毛呈灰白色,生有一对大耳朵,耳有茸毛,鼻子裸露且扁平。它的尾巴经过漫长的岁月已经退化成一个“座垫”,臀部的皮毛厚而密,因而考拉能长时间舒适潇洒地坐在树叉上睡觉。考拉四肢粗壮,利爪长而弯曲,它的爪尖利,每只五趾分为两排,一排为二,一排为三,善于攀树,且多数时间呆在高高的树上,就连睡觉也不下来。北部考拉体型数据:雄性头体长为70厘米、重量6.5公斤;雌性头体长为68厘米、重量5.1公斤南部考拉体型数据:雄性头体长为78厘米、重量12公斤;雌性头体长为72厘米、重量8.5公斤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考拉以桉树叶和嫩枝为食,几乎从不下地饮水,这是因为树袋熊从桉树叶中得到了足够的水分,因此,一般很少饮水,所以当地人称它“克瓦勒”,意思就是“不喝水”。考拉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桉树上,但偶尔也会因为更换栖息树木或吞食帮助消化的砾石下到地面.它们的肝脏十分奇特,能分离桉树叶中的有毒物质。桉树叶是他们唯一的食物。正是因为考拉的主要食物——桉树叶含有毒物质,考拉的睡眠时间很长以消化有毒物质,每日需睡眠17-20小时。 考拉通过发出的嗡嗡声和呼噜声交流,也会通过散发的气味发出信号。白天,考拉通常将身子蜷作一团栖息在桉树上,晚间才外出活动,沿着树枝爬上爬下,寻找桉叶充饥。它胃口虽大,却很挑食。600多种桉树中,只吃其中12种。它特别喜欢吃玫瑰桉树、甘露桉树和斑桉树上的叶子。一只成年树袋熊每天能吃掉1千克左右的桉树叶。桉叶汁多味香,含有桉树脑和水茴香萜,因此,树袋熊的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馥郁清香的桉叶香味。考拉性情温驯,行动迟缓,从不对其他动物构成威胁。它的长相滑稽、娇憨,是一种惹人喜爱的观赏类型动物。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考拉的繁殖季节为8月至次年2月,雌性考拉一般3-4岁时开始繁殖,通常一年只繁殖一只小仔。新生的考拉有一对大耳朵,耳有毛绒,鼻子裸露且扁平,没有尾巴。22-30周龄时,母考拉会从肓肠中排出一种半流质的软质食物让小考拉采食。这种食物非常重要,不但非常柔软,易于小考拉采食,而且营养丰富,含有较多水分和微生物,易于消化和吸收。这种食物将伴随着小考拉度过从母乳到采食桉树叶的这段重要的过渡时期,直到小考拉可以完全地采食桉树叶为止,就像人类婴孩在吃固体食物之前,会吃一段时间的粥状的半流质食物一样。 小考拉生活在育儿袋口中直至1岁左右,小考拉会继续与母考拉一起生活,直至下一胎的小考拉出生为止。这时,小考拉就不得不离开母亲,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域。如果母考拉不是每年都繁殖的话,那么,小考拉会与母亲一起生活更长时间,所以,小考拉成活的机会也就越大。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树袋熊是澳大利亚的特有物种。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四千五百万年以前,在澳洲大陆脱离南极板块,逐渐向北漂移的时候,考拉或类似考拉的动物就已经首先开始进化了。目前的化石证明,二千五百万年前,类似考拉的动物就已经存在于澳洲大陆上。在漂移的过程中,气候开始剧烈变化,澳洲大陆变得越来越干燥,桉树、橡胶树等植物也开始改变并进化,而考拉则开始变得依赖于这些植物,20世纪40年代,考拉曾被认为灭绝。 一般认为,土著居民于6万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经来到了澳洲大陆。如同其它澳洲动物一样,考拉,也成为土著文化与文明中许多神话与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考拉虽然一直是土著居民的一项重要食物来源,可是,这并不妨碍它们繁荣昌盛。1788年,欧洲人第一次登上澳洲大陆以后,John Price成为第一个记录考拉这种动物的欧洲人。他在进入悉尼附近的Blue Mountains时详细地描述了考拉。1816年,考拉第一次有了学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意即为“灰袋熊”。后来,人们发现,考拉根本就不是熊,于是,一个哺乳动物研究小组的成员将考拉叫做“marsupials”(意为“有袋类动物”),即刚出生的幼兽发育并不完全且需要在育儿袋中继续发育的动物。现在,诸如考拉之类的大多数有袋类动物均分布于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1930年,公开猎杀考拉的暴行迫使政府宣布,考拉在所有的州均成为被保护动物。然而,却没有法律来保护那些考拉赖以生存和隐蔽的桉树林,除了最近新南威尔士颁布了相关的法律之外。   2012年4月,澳大利亚环境部长托尼·伯克30日宣布,政府将把栖居在东部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和首都直辖区的考拉列入濒危保护动物之列。

树袋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koala ( Phascolarctos cinereus or, inaccurately, koala bear ) is an arboreal herbivorous marsupial native to Australia. It is the only ex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family Phascolarctidae, and its closest living relatives are the wombats.[3] The koala is found in coastal areas of the mainland’s eastern and southern regions, inhabiting Queensland, New South Wales, Victoria and South Australia. It is easily recognisable by its stout, tailless body; round, fluffy ears; and large, spoon-shaped nose. The koala has a body length of 60–85 cm (24–33 in) and weighs 4–15 kg (9–33 lb). Pelage colour ranges from silver grey to chocolate brown. Koalas from the northern populations are typically smaller and lighter in colour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further south. It is possible that these populations are separate subspecies, but this is disputed.

非洲水牛

阅读(102)

动物百科小编金丝刺猬给大家整理了非洲水牛的资料,包括非洲水牛的图片资料、非洲水牛的形态特征、非洲水牛的生活习性、非洲水牛的品种和种类、非洲水牛的寿命等与非洲水牛相关的详细信息。

非洲水牛African buffalo

非洲水牛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非洲水牛属 Syncerus
种: 非洲水牛 S. caffer
        ( Sparrman,1779 )
分布: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非洲水牛(拼音:fēi zhōu shuǐ niú);
英文名:African buffalo;
学名:Syncerus caffer。
非洲水牛,食草动物,又称好望角水牛,非洲野牛,是一种产于非洲的牛科动物,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脾气暴躁,性情凶猛,虽是纯素食动物,但却是非洲最可怕的猛兽之一。会主动攻击人类,有杀人记录,高度危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2.1-3.4 米

身高: 1.4-1.7米

体重: 425-900 公斤

生命: 20-25年

食性: 食草

繁殖:

习性: 大群活动,脾气暴躁

分布: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

非洲水牛

非洲水牛的警戒状态

非洲水牛

非洲水牛头部特写

非洲水牛

非洲水牛特写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非洲水牛平均体长约2.1-3.4 米,高度1.4-1.7米,体重约 425-900 公斤。非洲水牛胸膛宽阔,四肢粗壮,头大角长,雄性的角会像大盾一样覆盖在头顶,身体覆盖稀疏的黑毛,耳朵大而下垂。雄性个体大于雌性,角也更大更长。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非洲水牛为群居动物,经常可看到大群的水牛,只有年老或受了伤的才会落单。牛群中最强壮的母牛会成为族群的领袖,统领牛群,并享有吃最好草粮的权利。非洲水牛可说是无水不欢,每天至少喝水一次,从不远离水源。它们是夜行动物,日间会避开烈日高温,常躲在阴凉处或浸泡在水池或泥泞中使身体较凉快。非洲水牛其实是几种非洲最危险的动物之一 (其他是大象、黑犀牛、河马和鳄鱼),是攻击性最强和脾气最暴躁的,亦是非洲伤人最多的动物之一。受了伤、落单或带着小牛的母牛尤其具攻击性,较人见人怕的狮子和豹更危险。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非洲水牛雌性通常5岁左右诞下第一胎,之后隔年生产,雄性大概7岁开始交配。每年3至5月为发情期,怀孕期330至345日,出生后几小时便可自己走动。小牛夭折率高达80%,10 个月大断奶,15 个月大左右便会被逐出牛群,要自行投靠其他同龄牛群。平均寿命20-25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非洲水牛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

非洲水牛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森林水牛
西非热带稀树草原水牛
中非热带稀树草原水牛
南部热带稀树草原水牛

非洲水牛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African buffalo or Cape buffalo (Syncerus caffer), is a large African bovine.
It is no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lightly larger wild Asian water buffalo, and its ancestry remains unclear. The African buffalo is not the ancestor of domestic cattle, and is only distantly related to other larger bovines. Owing to its unpredictable nature, which makes it highly dangerous to humans, the African buffalo has never been domesticated unlike its Asian counterpart, the water buffalo.

大犰狳

阅读(192)

动物百科小编极速蜗牛给大家整理了大犰狳的资料,包括大犰狳的图片资料、大犰狳的形态特征、大犰狳的生活习性、大犰狳的品种和种类、大犰狳的寿命等与大犰狳相关的详细信息。

大犰狳Giant armadillo

大犰狳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贫齿目 Cingulata   
科: 犰狳科 Dasypodidae   
属: 大犰狳属 Priodontes 
种: 大犰狳 P. maximus
        ( Kerr, 1792 )
分布: 南美洲东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大犰狳(拼音:dà qiú yú);
英文名:Giant armadillo;
学名:Priodontes maximus。
大犰狳,也叫巨犰狳,是贫齿目犰狳科大犰狳属的唯一一种,体型较大,通常体重为27千克,最重可达32.3千克,身长89.5厘米,身体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的部分是尾巴。大犰狳分布于南美洲东部的巴拉圭、阿根廷、委内瑞拉、圭亚那和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等地靠近水边的地区。大犰狳以白蚁和蚂蚁为食。目前数量稀少。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75-100厘米

身高:

体重: 25-37公斤

生命: 12-15年

食性: 蚂蚁、白蚁、蛴螬、甲虫

繁殖: 每窝产1-2仔

习性: 夜间活动,擅长游泳、掘土,嗅觉灵敏

分布: 南美洲东部

大犰狳

大犰狳出洞

大犰狳

大犰狳头部特写

大犰狳

大犰狳掘洞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大犰狳是犰狳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色黑褐,体长为75—100厘米,尾长约50厘米,体重60千克。在它的头顶上被有鳞片,就像戴着一付头盔,两侧长着一对圆形的小耳朵,嘴巴尖而长,口中生有100多颗同型的牙齿,超过一般哺乳动物数倍之多,但这些牙齿均弱小而无力,并且缺少门齿和犬齿,不能进行自卫,老年以后逐渐脱落。身体可以分为前、中、后三段,外面都被有一层由小骨片组成的、如瓷砖般排列的骨质鳞片,如同硬甲一般保护着身体,前段和后段的骨质鳞片连成像乌龟壳一样的整块结构,不能伸缩,中段的鳞片呈条带状环绕而形成“绊”,有筋肉相连,其中3—4条在颈部,11—13条在背部,可以自由伸缩,从而增加了身体的灵活性,甚至可以快速奔跑。拖在身后的长长的尾巴和四肢上也均有鳞甲,鳞片之间长有稀疏而粗糙的毛。腹部没有鳞,生长着较为浓密的毛。它的四肢十分粗壮,趾上的爪尖锐而强硬,十分有力,其中第三爪较为弯曲,全长20厘米左右,但只适于挖掘而不适于与天敌搏斗。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大犰狳喜欢在夜间爬到地面上活动,白天则大多在洞穴中睡觉。令人惊奇的是它还有游泳的本领,可以先吸入大量的空气,使肚子膨胀起来,这样就能让披着沉重盔甲的身体在水面上漂浮起来,每吸一口气可以在水中游上6分钟。在陆上行走时,其身上的鳞甲可以防止草丛、灌丛中的荆棘伤害它的皮肤。由于腿短,不善奔跑,也不善于与天敌博斗,所以每当遇到敌害无法逃脱的时候,就马上把身体蜷缩成一只硬甲球,将较为柔软的头、胸、腹等部位全部藏在盔甲之内。较大的食肉兽类,或者当地土著的印地安人的猎犬,其锋利的牙齿能够咬穿它的鳞甲,所以这些动物也就成了它的主要天敌。大犰狳还具有高超的掘土能力,能在坚硬的土地上掘洞逃脱敌害,甚至能掘开水泥地面,其掘洞的速度和力量都十分惊人,常常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全身埋入土中。此外,它还有很多逃避敌害的办法,例如跳入水中,潜水而逃;钻入稠密的灌丛中,使敌害无法进入;从肛门中喷出一股奇臭无比的热液,趁对手的眼睛被熏得灼痛难睁时,迅速逃走等等,只有极少的情况下才用爪子进行反抗。它的食性很杂,包括蚂蚁、白蚁、蛴螬、甲虫、蝎子等昆虫,以及蠕虫、蜗牛、蜘蛛、蜥蜴、蛇、蟾蜍、小鸟、鸟卵,甚至腐肉等,都是它的食物,有时为了寻觅害虫也会毁坏庄稼,所吃害虫的量也十分惊人。视力很差,就依靠灵敏的嗅觉寻觅食物,能够准确地寻找到在1米以下深度隐藏的蚂蚁、白蚁等的巢穴。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大犰狳每窝产1—2仔,寿命为12—15年以上。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大犰狳分布于南美洲东部的巴拉圭、阿根廷、委内瑞拉、圭亚那和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等地靠近水边的地区。

大犰狳分布图:

大犰狳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giant armadillo ( Priodontes maximus ), colloquially tatou, ocarro, tatu-canastra or tatú carreta, is the largest living species of armadillo (although the extinct glyptodonts were much larger). It was once found widely throughout the tropical forests of South America and now ranges throughout varied habitat as far south as northern Argentina. This species is considered vulnerable to extinction.
The giant armadillo prefers termites and some ants as prey, and often consumes the entire population of a termite mound. It also has been known to prey upon worms, larvae and larger creatures, such as spiders and snakes, and plants.
At least one zoo park, in Villavicencio, Colombia – Los Ocarros – is dedicated to this ani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