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阿拉伯大羚羊

阅读(105)

动物百科小编苯苯猪给大家整理了阿拉伯大羚羊的资料,包括阿拉伯大羚羊的图片资料、阿拉伯大羚羊的形态特征、阿拉伯大羚羊的生活习性、阿拉伯大羚羊的品种和种类、阿拉伯大羚羊的寿命等与阿拉伯大羚羊相关的详细信息。

阿拉伯大羚羊Arabian oryx

阿拉伯大羚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长角羚属 Oryx
种: 阿拉伯大羚羊 O. leucoryx
        ( Pallas, 1766 )
分布: 阿拉伯半岛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阿拉伯大羚羊(拼音:ā lā bó dà líng yáng);
英文名:Arabian oryx;
学名:Oryx leucoryx。
阿拉伯大羚羊,又名阿拉伯羚、阿拉伯直角羚羊或阿拉伯剑羚,是长角羚属中最细小的成员,栖息在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及草原。食物包括草、树叶、浆果、块茎等,这种动物极其耐旱,仅靠舔吸植物上的晨露就可以健康的生活在45~50℃的高温下。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160厘米

身高: 肩高81-102厘米

体重: 80-90公斤

生命: 20年

食性: 食草:草、树叶、浆果

繁殖: 孕期8-9个月,每胎产1仔

习性: 小群活动,极其耐旱

分布: 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大羚羊

阿拉伯大羚羊学名:Oryx leucoryx

阿拉伯大羚羊

阿拉伯大羚羊休息

阿拉伯大羚羊

阿拉伯大羚羊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阿拉伯大羚体长为160厘米,肩高81-102厘米,雄性平均体重90公斤,雌性平均体重80公斤。它们的毛色接近雪白色,腹部及脚都是褐色的,在头部及颈部之间、前额、鼻子及由角经眼睛至口部都有黑色斑纹。雄羊及雌羊都有直立的环角,长达半米。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阿拉伯大羚栖息于热带沙漠、荒原地区;集群生活,每群5~30头,超过100头的群族也曾出现过。它们一般都不带有攻击性,故群族可以和平共存。由一头成年雄性率领;夜行性,白天躲在树荫中休息避暑,黄昏时分觅食活动。阿拉伯大羚羊的天敌只有狼。食物包括草、树叶、浆果、块茎等,这种动物极其耐旱,仅靠舔吸植物上的晨露就可以健康的生活在45~50℃的高温下,另外阿拉伯大羚羊似乎能够预知风雨,如果某处阴云密布的话,远隔百里的它们会疾驰到该地等候甘霖,一夜之间可迁移50公里。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阿拉伯大羚羊一年四季均可发情交配,但主要集中于10月-翌年5月间,一雄配多雌,繁殖期内雄性之间大打出手以争夺交配权,雌兽的妊娠期约8-9个月,每胎仅产1仔,哺乳期约3-5个月,幼仔跟随母亲生活1年左右后独立,1-2岁性成熟,最高寿命20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阿拉伯大羚羊栖息在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及草原。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阿拉伯大羚羊于1972年前就差不多被猎杀至灭绝。于1982年初期在阿曼就开始了重新引入的计划,但数量仍然由1996年的450头下降至2003年的106头,这是因非法的捕猎及在沙特阿拉伯群族的壮大所致。在沙特阿拉伯的数量就由1997年的400头增加至2003年的700头,连带以色列的群族也有所增加。于2007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就在阿布扎比放生了100头阿拉伯大羚羊,目标是于2012年引入达500头。菲尼克斯动物园也在保护阿拉伯大羚羊的保育工作上出一份力。于1962年,她们开展了第一个饲养阿拉伯大羚羊的计划。最初开始时只有9头,至今已有超过200头。这些饲养的阿拉伯大羚羊被送往其他动物园开展新的群族。到了1990年,它们的数量就有超过1300头,包括112头饲养的被重新送到野外。于2007年6月28日,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成为第一个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除名的世界遗产。理由是因阿曼政府大幅减少其九成的面积,用来开采石油。

资 料Information

阿拉伯大羚羊的邮票:

阿拉伯大羚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Arabian oryx (Oryx leucoryx) or white oryx is a medium-sized antelope with a distinct shoulder bump, long, straight horns, and a tufted tail. It is a bovid, and the smallest member of Oryx genus, native to desert and steppe areas of the Arabian Peninsula. The Arabian oryx was extinct in the wild by the early 1970s, but was saved in zoos and private preserves and reintroduced into the wild starting in 1980.
In 1986, the Arabian oryx was classified as endangered on the IUCN Red List, and in 2011 it was the first animal to revert to Vulnerable status after previously being listed as extinct in the wild. It is listed in CITES Appendix I. In 2011, populations were estimated at over 1,000 individuals in the wild, and 6,000–7,000 individuals in captivity worldwide.

金狮狨猴

阅读(206)

动物百科小编人鱼小猪给大家整理了金狮狨猴的资料,包括金狮狨猴的图片资料、金狮狨猴的形态特征、金狮狨猴的生活习性、金狮狨猴的品种和种类、金狮狨猴的寿命等与金狮狨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金狮狨猴Golden lion tamarin

金狮狨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卷尾猴科 Cebidae   
属: 狮面狨属 Leontopithecus   
种: 金狮面狨 L. rosalia 
        ( Linnaeus, 1766 )
分布: 巴西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金狮狨猴(拼音:jīn shī róng hóu);
英文名:Golden lion tamarin;
学名:Leontopithecus rosalia。
金狮狨猴,也叫金狮面狨、金狨,是卷尾猴科的一种新世界猴。原产于巴西的大西洋沿岸地区。目前为濒危动物,野生金狮狨猴大约还有1000只,圈养数量为500只。保护组织正在采取各种措施防止金狮狨猴绝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26-33厘米

身高:

体重: 400-800克

生命: 8-15年

食性: 昆虫、水果

繁殖: 孕期126-130天,每胎产两仔

习性: 树栖性,小群活动

分布: 巴西

金狮狨猴

金狮狨猴学名:Leontopithecus rosalia

金狮狨猴

金狮狨猴特写

金狮狨猴

金狮狨猴面部特写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金狮狨猴的体毛为金黄色。脸部周围得毛较长较深,呈鬃毛的形状。四肢细长,由锋利的爪子,擅长攀爬和跳跃。尾巴和爪子显黑色。雌性差异不大,雄性略重一些。头体长26-33厘米;尾长32-40厘米;重量400-800克。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金狮狨猴主要生活在巴西的潮湿森林中,目前的栖息地已经由于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而急剧缩减。主要为树栖性。一般组成一个小于14头的小群体,由一对成年金狮狨猴带领,偶尔也会有其他的雄性加入,活动区域约为400,000平方米,晚上睡在树洞里。 金狮狨猴以昆虫为食,此外也吃其他小动物和水果。同时它们被猛禽、大型猫和蛇类等捕食。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繁殖季节为每年的9月到次年3月。孕期为126-130天,通常每胎产两仔。每年可产两胎。断奶期为90天,幼仔成活率不到50%。2-3年完全成熟,但一般18个月即可繁殖后代。寿命8-15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金狮狨猴分布于巴西东南部的大西洋沿岸地区,里约热内卢,圣埃斯皮里图州等地。

金狮狨猴分布图:

金狮狨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golden lion tamarin (Leontopithecus rosalia, Portuguese: mico-leão-dourado ) also known as the golden marmoset, is a small New World monkey of the family Callitrichidae. Native to the Atlantic coastal forests of Brazil, the golden lion tamarin is an endangered species with an estimated wild population of about 3,200 individuals spread between four places along southeastern Brazil, and a captive population maintained at about 490 individuals among 150 zoos.

华南虎

阅读(102)

动物百科小编萌虎给大家整理了华南虎的资料,包括华南虎的图片资料、华南虎的形态特征、华南虎的生活习性、华南虎的品种和种类、华南虎的寿命等与华南虎相关的详细信息。

华南虎South China tiger

华南虎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猫科 Felidae
亚科: 豹亚科 Pantherinae
属: 豹属 Panthera
种: 虎 P. tigris
亚种: 华南虎 P. t. amoyensis
        ( Hilzheimer, 1905 )
分布: 中国中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华南虎(拼音:huá nán hǔ);
英文名:South China tiger;
学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华南虎,又叫厦门虎、中国虎或南中国虎,是虎的一个亚种,肉食性,生活在中国的南部,是虎现存所有种类中最为濒临灭绝的一种,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现在被判为“已经在1994年野外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野外绝灭(EW)

体长: 2.3-2.5米

身高:

体重: 110-150公斤

生命: 22岁

食性: 食肉:有蹄类动物为主

繁殖: 孕期约为103天,每才产仔2-4只

习性:

分布: 中国中南部

华南虎

动物园的华南虎

华南虎

华南虎进食

华南虎

华南虎饮水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华南虎的个体较小,是虎类中个体最小的几个亚种之一,雄虎头体长约2.5米,重约150公斤。雌虎身长约2.3米,体重约110公斤。尾长80-100厘米。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条纹,条纹的间距较孟加拉虎、西伯利亚虎的大。识别特点:华南虎较其他虎种原始,头骨长度与头骨宽度的比值较大,体型修长,腹部较细。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华南虎以猎食约30至400磅的有蹄类动物为主。雄性华南虎则会攻击较大型的猎物,如黑熊及马来熊等。华南虎虽不喜欢长途泅水,却能游过较狭窄的海峡,出现在像厦门等地的岛屿上。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华南虎的怀孕期约为103天,平均每次可以产两三头幼虎。一般情况下,体质弱的华南虎每次仅产1~3仔,体质好一些的每胎有可能会有2~4仔。产仔最高纪录:一胎5仔。 华南虎的人工繁殖始于1963 年的贵阳黔灵公园。1958年从贵州清镇捕获1 只野生雄性华南虎,于1963 年先后与1958年从贵州长顺捕获的1只野生雌性华南虎、和1959 年从贵州毕节捕获的1只野生雌性华南虎交配。两只雌性华南虎分别产下1雄1雌2只幼仔,38年来全国圈养华南虎共有122胎产仔287只,除32只死亡外,存活雄体151只,雌体104只。在46年的圈养中,华南虎共死亡250只。可以准确确定死亡年龄的有191只,其寿命之和为10179岁。记录的266只幼体,在出生后30 天内死亡的有117只,死亡率高达44%;成体的死亡率在4~12岁时为4%~5%,超过13岁的死亡率增大。   有记录的最大年龄约24岁(雌体) 。该个体的谱系号为“25”,于1966 年在湖南野外捕获,当时约2岁,送到长沙圈养。1980 年转送到重庆,1982年又运到洛阳,于1988年6月9日死去,在圈养条件下生活了22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在过去,华南虎几乎遍布中国各个林地,数量也最多。其分布远除华南以外,还包括华东、华中、西南的广阔地区,甚至陕南、陇东、豫西和晋南等个别地区亦曾发现过。如今,野生华南虎存在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很多专家都认为,华南虎已于野外灭绝。

华南虎分布图: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华南虎”一词源自我国。其实华南虎远不止分布于我国的华南地区,过去就连华东、华中、西南地区也有广泛分布。它是我国独有亚种,称为“中国虎”会更加合适。华南虎于二百万年前起源自中国,它是自然界中所有老虎的始祖。老虎公认的9个亚种包括现存的6个亚种皆是自此衍生而来。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在过去,华南虎几乎遍布中国各个林地,数量也最多。其分布远除华南以外,还包括华东、华中、西南的广阔地区,甚至陕南、陇东、豫西和晋南等个别地区亦曾发现过。如今,野生华南虎存在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很多专家都认为,华南虎已于野外灭绝。截至2010年10月,全世界人工饲养华南虎数量共有110只左右。华南虎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的十大物种之一。于1981年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Ⅰ保护名单。

华南虎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outh China tiger (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is a tiger subspecies that was native to the provinces of Fujian, Guangdong, Hunan, Jiangxi in southern China, and has been classified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by IUCN since 1996 as it is possibly extinct in the wild, making it the most threatened tiger subspecies. There is a small chance that some individuals are still extant. But already in the late 1990s, continued survival was considered unlikely due to low prey density, widespread habitat degradation and fragmentation, and other human pressures. No official or biologist has seen a wild South China tiger since the early 1970s, when the last verified record is of an individual brought into captivity.
Since the 1980s, the South China tiger is considered a relict population of the "stem" tiger, living close to the possible area of origin. Morphologically, it is the most distinctive of all tiger subspecies.
The name Amoy tiger was used in the fur trade.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South Chinese, the Chinese, and the Xiamen tiger.

多加瞪羚

阅读(169)

动物百科小编银 小猫╮给大家整理了多加瞪羚的资料,包括多加瞪羚的图片资料、多加瞪羚的形态特征、多加瞪羚的生活习性、多加瞪羚的品种和种类、多加瞪羚的寿命等与多加瞪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多加瞪羚Dorcas gazelle

多加瞪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羚羊亚科 Antilopinae
属: 瞪羚属 Gazella
种: 多加瞪羚 G. dorcas
        ( Linnaeus, 1758 )
分布: 北非和中东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多加瞪羚(拼音:duō jiā dèng líng);
英文名:Dorcas gazelle;
学名:Gazella dorcas。
多加瞪羚,又名小鹿瞪羚,草食性,其众多的亚种可以生活在草原、旱谷、沙漠和半沙漠地带,是分布最广的瞪羚。从北非到阿拉伯甚至到印度东部都是它们的分布地区。他们能高度适应沙漠环境,它们可以毕生不用喝水,透过在摄食的植物水份维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90-110厘米

身高: 肩高55-65厘米

体重: 15-20公斤

生命:

食性: 食草:叶、枝及果实

繁殖: 妊娠期为6个月,一胎一仔

习性: 耐高温、奔跑快、少饮水

分布: 北非和中东

多加瞪羚

多加瞪羚站立

多加瞪羚

多加瞪羚采食

多加瞪羚

多加瞪羚奔跑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多加瞪羚体长90-110厘米;肩高55-65厘米;尾长15-20厘米;重量15-20公斤。多加瞪羚的样子很像山瞪羚,但体型较小。多加瞪羚的耳朵更长。雌雄都有角,但雌性的角较小且并后弯,雄性的角较大,其角先往后弯,再往前弯。生活于北非的亚种的毛色通常为浅黄褐色。腹部为白色,在腹部与身体侧部的交界处有一条沙色的条纹。头部的毛色比身体其他部分的颜色都深。生活于撒哈拉北部的亚种毛色更深,其脸上有条纹。在以色列和红海的亚种毛色为红褐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多加瞪羚能高度适应沙漠环境。它们可以毕生不用喝水,透过在摄食的植物水份维生。不过当水源充足时,它们也是会喝水的。它们可以忍受高温,在酷热时它们只会在黎明、黄昏及晚上活动。若在受人类捕猎的地区,它们会倾向于在晚上出没,以避开捕猎。环境较艰难时,多加瞪羚会成对的生活。但当环境较充裕时,它们会组成群族,当中有一头成年雄性,多头雌性及幼羚。多加瞪羚可以奔跑达每小时80公里。当受到威胁时尾巴会擅动,并会不断昂首跳跃表示它看见捕猎者。多加瞪羚吃不同品种的金合欢树叶、花朵及荚,以及不同灌木的叶、枝及果实。它们有时会以后脚站立往树上摄食,而在下雨后会挖树根。天敌有有猎豹、豹及狮子等。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多加瞪羚会于九月至十一月之间交配。妊娠期为6个月,一胎一仔,出生后的第一个小时,幼羚会尝试站立,并会在首日哺乳。在头两个星期,幼羚在母羚接近喂哺时会卷曲在地上或在灌木下磨擦身子。幼羚接着会模仿母羚吃固体食物。经过三个月时间,幼羚会完全断乳。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多加瞪羚从北非到阿拉伯甚至到印度东部都是它们的分布地区。

多加瞪羚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多加瞪羚的数量在下降。它们的自然捕猎者包括有猎豹、豹及狮子,但因猎杀的关系,这些动物亦相继地减少。而最大的主要威胁却是人类不断扩张的开发,令它们的栖息地减少,变成了农田,且引入绵羊及山羊,与它们争夺粮食。

多加瞪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dorcas gazelle (Gazella dorcas), also known as the ariel gazelle, is a small and common gazelle. The dorcas gazelle stands about 55–65 cm (1.8-2.1 ft) at the shoulder, with a head and body length of 90–110 cm (3-3.6 ft) and a weight of 15–20 kg (33-44 lb). The numerous subspecies survive on vegetation in grassland, steppe, wadis, mountain desert and in semidesert climates of Africa and Arabia. About 35,000 – 40,000 exist in the wild. The extinct Saudi gazelle from the Arabian Peninsula has been previously considered as a subspecies of the dorcas gazelle.

抹香鲸

阅读(124)

动物百科小编€受伤。锝小猫给大家整理了抹香鲸的资料,包括抹香鲸的图片资料、抹香鲸的形态特征、抹香鲸的生活习性、抹香鲸的品种和种类、抹香鲸的寿命等与抹香鲸相关的详细信息。

抹香鲸Sperm whale

抹香鲸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鲸目 Cetacea
科: 抹香鲸科 Physeteridae
属: 抹香鲸属 Physeter
种: 抹香鲸 P. macrocephalus
        ( Linnaeus, 1758 )
分布: 全世界不结冰的海域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抹香鲸(拼音:mò xiāng jīng);
英文名:Sperm whale;
学名:Physeter macrocephalus。
抹香鲸,又称巨抹香鲸、卡切拉特鲸,是世界上最大的齿鲸。它们在所有鲸类中潜得最深、最久,因此号称为动物王国中的“潜水冠军”。除了过去被视为头号目标的捕鲸时期以外,抹香鲸可能是大型鲸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种名 macrocephalus 源自希腊文,意为“大头”。抹香鲸广泛分布于全世界不结冰的海域,由赤道一直到两极都可发现它们的踪迹。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8-20米

身高:

体重: 25-45吨

生命: 70年

食性: 肉食:大型乌贼、章鱼、鱼类

繁殖: 胎生,每胎1仔

习性: 群居、擅潜水、游速快

分布: 全世界不结冰的海域

抹香鲸

抹香鲸Sperm whale

抹香鲸

抹香鲸

抹香鲸

抹香鲸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抹香鲸隶属齿鲸亚目抹香鲸科,是齿鲸亚目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与身躯比较,抹香鲸的头部显得不成比例的重而大,具有动物界中最大的脑,而尾部却显得既轻又小,这使得抹香鲸的身躯好似一只大蝌蚪。成年雄鲸的头部尤为突出,一般头部占身躯全长的四至三分之一,外表大致呈方体。它的鼻孔就位于这个巨大的长方体顶部左前方的两侧。异常的是,抹香鲸虽有两个鼻孔,但只有左侧鼻孔畅通,用来呼吸,而右侧的鼻孔则天生阻塞,这致使抹香鲸在浮出水面呼吸时,总是身躯偏右,水雾柱以约45°角向左前方喷出。抹香鲸的下颔短小且狭窄,似棒状,长度要比头部的上颔短,很不相称,由侧面观看时不易分辨。它的下颌虽小但骨骼结实且强有力。下颌颌面上生有数颗圆锥体牙齿,环绕下颌20多厘米长。而抹香鲸的上颌则不生牙齿,只有被下颌牙齿刺出的一个个圆锥形的小洞。身体中后段的皮肤表面通常有许多水平方向的折皱,这点与其他鲸类平滑紧实的皮肤不同,肥胖个体的皮肤折皱通常较不明显。喷气孔位于头部前方且偏左,这是因为抹香鲸的头骨在发育过程中会极严重地向左边歪斜。背部相对于背鳍的位置有低矮的隆起,其后有一连串较小的突陵一路延伸至尾鳍,尾柄厚实。胸鳍短而宽阔,尖端浑圆,尾鳍呈三角形,边缘笔直。抹香鲸的性别体型差异很大,成年雄鲸的身长通常比雌鲸长三分之一,体重可达雌鲸的二倍。下颚有二十至二十六对大而呈圆锥状的牙齿,上颚的牙齿小而埋于牙龈中,或仅具牙槽。抹香鲸背面肤色深灰至暗黑,在明亮的阳光下呈现为棕褐色。腹部银灰发白。上唇与下颚近舌头部位为白色。侧腹处通常有不规则的白色区块。抹香鲸体态数据:雄性长度:11-20米雌性长度:8.2-17米成年体重:25-45吨出生时长:4米出生时体重:500公斤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因为抹香鲸的潜水时间很长,在海面上看到的机会不大,但其特殊的外形与喷气使其不易与其他大型鲸类混淆。两次下潜的间隔抹香鲸会在海面漂浮或缓慢游动,外观上很像巨大的漂流木;左倾约45度的喷气低矮而呈树丛状。经常有跃身击浪或鲸尾击浪的动作。长期稳定的雌鲸群构成抹香鲸社会的核心单位,此类小群可达12头成年雌鲸,并伴随其雌性与年轻雄性后代,一般游速每小时5~3 海里,受惊时可达7~12海里。身长达12至17米的年老雄鲸多半独自在大洋中悠游,极少发现持续达1日以上的交流情形。整群的抹香鲸有时会在沙滩上搁浅。抹香鲸的食物为主食大型乌贼、章鱼、鱼类,而乌贼、章鱼主要吃虾、蟹、等甲壳类动物和鱼类。每天要消耗相当于体重3%至3.5%重量的食物。雄鲸同样以枪乌贼为食,不过偏好猎物的体型通常更大,例如大王酸浆鱿。曾经在一头抹香鲸的胃中发现一只尚保持完整,长12米、重达200公斤的大王乌贼。在抹香鲸的嘴边与身上有时会有类似被抓伤的刮痕与圆形的吸盘印痕,推测可能是与这类大型猎物搏斗时,由枪乌贼触须所留下的伤痕,曾有发现直径达十厘米的吸盘印痕的记录。抹香鲸的听觉相当灵敏,最常发出的声音是一连串的滴答声。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抹香鲸在北半球,交配期可能自1月一直到7月,而以3至5月为高峰;南半球的抹香鲸交配期在8月与12月之间,集中在10月。雌鲸约9岁大后性成熟,每4至6年才产一胎,较老的雌鲸生殖间隔可能更长。怀孕期至少在1年以上,可能长达18个月。雌鲸哺乳期至少2年,有时更长。寿命大约70年,最长可达一百余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抹香鲸广泛分布于全世界不结冰的海域,由赤道一直到两极都可发现它们的踨迹,其中以深且富生产力的海域为最。成年雄鲸与雌鲸的分布情形有明显的不同,雌鲸通常栖息于水深1,000米以上、纬度40度以内的海域 但在北太平洋可达北纬50度左右 ;雄鲸幼年时跟随母亲在热带海域生活,成长后会离群逐渐向较高纬度移动,体型越大、年龄越老的雄鲸,分布范围也越偏高纬度,甚至会接近两极浮冰地带。雌鲸与未成年抹香鲸群通常会停留于1,000公里宽的区域内至少10年,而成年雄鲸移动情形宽广的多。

抹香鲸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比起那些已濒临灭绝的大型须鲸,抹香鲸的处境似乎好上许多,现今世上估计仍有数十万头抹香鲸,其食物来源并非人类渔业的主要目标,而它们位于较深海域的栖地在污染与人类破坏上也比较轻微。然而,捕鲸的后遗症已开始浮现。过去捕鲸者会选择性的捕捉体型较大的成年雄性,雄鲸大量被捕杀的结果可能减少怀孕率并增加雌鲸、幼鲸群遭虎鲸攻击的可能性;另外有研究发现抹香鲸族群之间的基因歧异度异常地少,原因可能也跟雄鲸大量被捕杀有关。今日对抹香鲸最主要的威胁是渔具缠绕与船只的碰撞意外。

知 识Knowledge

龙涎香抹香鲸对巨乌贼的嗜好,是一种最珍贵的海产品———“龙涎香”的来源。抹香鲸把巨乌贼一口吞下,但消化不了乌贼的鹦嘴.这时候,抹香鲸的大肠末端或直肠始端由于受到刺激,引起病变而产生一种灰色或微黑色的分泌物,这些分泌物逐渐在小肠里形成一种粘稠的深色物质呈块状重100~1000克,也曾有420公斤的。其最大直径为165厘米,这种物质即为“龙涎香”。它储存在结肠和直肠内,刚取出时臭味难闻,存放一段时间逐渐发香,胜“麝香”。龙涎香内含25%的龙涎素,是珍贵香料的原料,是使香水保持芬芳的最好物质,用于香水固定剂。同时也是名贵的中药,有化痰、散结、利气、活血之功效。但不常有,偶尔得到重50~100公斤的一块,便会价值连城,抹香鲸便由此而得名。因此经常遭捕杀,现数量稀少,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抹香鲸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perm whale (Physeter macrocephalus), or cachalot, is the largest of the toothed whales and the largest toothed predator. It is the only living member of genus Physeter, and one of three extant species in the sperm whale family, along with the pygmy sperm whale and dwarf sperm whale of the genus Kogia.
Mature males average at 16 metres (52 ft) in length but some may reach 20.5 metres (67 ft), with the head representing up to one-third of the animal’s length. The sperm whale feeds primarily on squid. Plunging to 2,250 metres (7,380 ft) for prey, it is the second deepest diving mammal, following only the Cuvier’s beaked whale.The sperm whale’s clicking vocalization, a form of echolo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ay be as loud as 230 decibels (re 1 µPa at 1 m) underwater, making it the loudest sound produced by any animal. It has the largest brain of any animal on Earth, more than five times heavier than a human’s. Sperm whales can live for more than 60 years.

黑冠猕猴

阅读(195)

动物百科小编银 小猫╮给大家整理了黑冠猕猴的资料,包括黑冠猕猴的图片资料、黑冠猕猴的形态特征、黑冠猕猴的生活习性、黑冠猕猴的品种和种类、黑冠猕猴的寿命等与黑冠猕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黑冠猕猴Crested black macaque

黑冠猕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属: 猕猴属 Macaca
种: 黑猴 M. nigra
        ( Desmarest, 1822 )
分布: 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及临近的岛屿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黑冠猕猴(拼音:hēi guàn mí hóu);
英文名:Crested black macaque;
学名:Macaca nigra。
黑冠猕猴,也称黑冠猴,凤头黑猕猴,苏拉威西黑冠猴,为猕猴属下的一种,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及临近的岛屿。其通体大部分为黑色,头顶有一缕竖起的毛发,寿命约25年。杂食性:食物包括果实、树叶、昆虫、鸟卵等。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45-60厘米

身高:

体重: 5-10公斤

生命: 25年左右

食性: 杂食,以水果为主,也食昆虫

繁殖: 孕期5.5个月,每产1仔

习性: 群居、白天活动

分布: 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及临近的岛屿

黑冠猕猴

黑冠猕猴嚎叫

黑冠猕猴

黑冠猕猴好奇

黑冠猕猴

黑冠猕猴群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黑冠猕猴体长45厘米至60厘米,尾长1-3厘米,重5至10公斤。黑冠猕猴是中型到大型的猴子,身体敦实,尾巴短小。体色全黑,体毛短而浓密,脸长,眼睛为棕色。臀部有明显的粉红色,雄性面积小,呈心形;雌性面积大颜色较暗,呈圆形。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黑冠猕猴栖息环境广泛,多在白天活动,夜晚休息;群居,数十至数百只一群。族群成员间相互梳理皮毛和发出呼噜声,表示关系友好,成年雄性黑冠猕猴打“哈欠”,显示其巨大的犬齿,为了维护统治地位,避免冲突 。在地面与在树上同样敏捷,善于游泳。食物包括果实、树叶、昆虫、鸟卵、蟹、蜥蜴 。有时食物不马上吃,而是存储在颊囊一段时间。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全年可交配,4岁性成熟。孕期5.5个月,每产1仔。寿命约25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黑冠猴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北部。

黑冠猕猴分布图:

黑冠猕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Celebes crested macaque (Macaca nigra), also known as the crested black macaque, Sulawesi crested macaque, or the black ape, is an Old World monkey that lives in the Tangkoko reserve, northeast of the Indonesian island of Sulawesi (Celebes), as well as on smaller neighboring islands.

爪哇犀

阅读(121)

动物百科小编精灵鼠小弟给大家整理了爪哇犀的资料,包括爪哇犀的图片资料、爪哇犀的形态特征、爪哇犀的生活习性、爪哇犀的品种和种类、爪哇犀的寿命等与爪哇犀相关的详细信息。

爪哇犀Javan rhinoceros

爪哇犀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犀科 Rhinocerotidae
属: 独角犀属 Rhinoceros
种: 爪哇犀牛 R. sondaicus
        ( Desmarest, 1822 )
分布: 印尼爪哇岛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爪哇犀(拼音:zhǎo wa xī);
英文名:Javan rhinoceros;
学名:Rhinoceros sondaicus。
爪哇犀,又称小独角犀,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属奇蹄目犀科,与印度犀牛是近亲。目前几近绝种,只剩下五十至六十头左右,主要生活在印尼爪哇岛的乌戎库隆国家公园。爪哇犀草食性,有泥浴的习惯,胆子小。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头体长2.5-3.4米

身高: 肩高1.6米

体重: 900-2300公斤

生命: 35-40年

食性: 鲜枝、嫩芽、水果

繁殖: 孕期16个月,每胎1仔

习性: 独居、胆小

分布: 印尼爪哇岛

爪哇犀

爪哇犀进食

爪哇犀

爪哇犀渡水

爪哇犀

爪哇犀行走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爪哇犀皮肤呈灰色。除了耳边和尾端有硬毛外,全身无毛,很厚的皮肤像盔甲一样。皮肤也有厚摺,身上的3条厚摺上下完全接连(背部)。身体肥大,四肢短粗,显得很笨拙。雄犀有一只角,雌犀没有角。爪哇犀比印度犀牛略小:头体长2.5-3.4米,肩高1.6米,体重900-2300公斤。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爪哇犀牛喜欢独来独往,据说幼仔很早就单独生活。爪哇犀喜欢生活在野草密布、有大片芦苇的低地雨林环境中,清晨和傍晚是采食的主要时间,有泥浴的习惯。爪哇犀很胆小谨慎,一旦有一点异常动静,它就会立马逃之夭夭。视力不佳,但有敏锐的嗅觉和听觉。爪哇犀几乎从不主动攻击人,除非是近距离受到惊吓或正在抚养幼崽,它的活动范围一般在20平方英里之间。 以鲜枝、嫩芽、树枝、嫩叶、果子、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雌犀成熟在三到四岁间,雄性成熟在六岁之后,爪哇犀怀孕期间是16个月,每次交配间隔达4~5年。每胎只生一头幼犀,幼犀哺乳为1~2年。爪哇犀平均寿命35~40年,最长的可达50多年。爪哇犀从未在动物园中繁殖成功过。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目前已知的爪哇犀牛大多生活在爪哇岛上,在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可能还有少量残存,是全球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爪哇犀牛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印支亚种越南亚种
印度亚种北部亚种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爪哇犀牛曾在亚洲广泛分布,包括中国南部(1957年以前)以及中原地带(汉朝以前),1957年以前在云南仍有分布,甚至90年代还有目击记录。爪哇犀牛在1999年曾于越南的吉仙国家公园用红外线照相机拍到,相信至少还有不到10只的族群,越南的最后一头爪哇犀牛于2010年4月被盗猎者射杀于吉仙国家公园,因此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国际犀牛基金会(IRF)宣布,爪哇犀牛已绝迹于越南。

爪哇犀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unda rhinoceros, lesser one-horned rhinoceros, or more popularly Javan rhinoceros, Rhinoceros sondaicus, is a very rare member of the family Rhinocerotidae and one of five extant rhinoceroses. It belongs to the same genus as the Indian rhinoceros, and has similar mosaicked, armour-like skin, but at 3.1–3.2 m (10.2–10.5 ft) in length and 1.4–1.7 m (4.6–5.8 ft) in height, it is smaller (in fact, it is closer in size to the black rhinoceros of the genus Diceros). Its horn is usually less than 25 cm (10 in), small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rhino species. Only adult males have horns; females lack them altogether.

印度犀牛

阅读(197)

动物百科小编€受伤。锝小猫给大家整理了印度犀牛的资料,包括印度犀牛的图片资料、印度犀牛的形态特征、印度犀牛的生活习性、印度犀牛的品种和种类、印度犀牛的寿命等与印度犀牛相关的详细信息。

印度犀牛Indian rhinoceros

印度犀牛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犀科 Rhinocerotidae
属: 独角犀属 Rhinoceros
种: 印度犀牛 R. unicornis
        ( Linnaeus, 1758 )
分布: 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印度犀牛(拼音:yìn dù xī niú);
英文名:Indian rhinoceros;
学名:Rhinoceros unicornis。
印度犀牛,大型食草动物,目前主要分布在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栖息于草原、森林和喜马拉雅山附近,野外不足2500头,处于濒危状态。属于奇蹄目犀科独角犀属,与数量更为稀少的爪哇犀牛是近亲。印度犀牛奔跑时速可达55公里/小时,并且游泳技能优秀。印度犀牛的听觉和嗅觉都极佳,而视力相对较差。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头体长3.2-3.8米

身高: 肩高1.6-1.86米

体重: 1600-2200公斤

生命: 50年左右

食性: 食草:芦苇、细树枝

繁殖: 孕期16个月,每产一仔

习性: 擅长游泳、听觉和嗅觉俱佳

分布: 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

印度犀牛

印度犀牛行走

印度犀牛

印度犀牛进食

印度犀牛

印度犀牛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成年印度犀牛体型庞大,头体长3.2-3.8米(有4.2米的纪录);肩高1.6-1.86米,是所有犀牛中平均身高最高的;体重1600-2200公斤。印度犀身上有明显的皮褶,皮上还有许多圆钉头似的小鼓包,好像披着一层厚厚的铠甲,但皮褶之间的皮肤却很细嫩,容易受到蚊虫叮咬,因而它们几乎每天都进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虫叮咬。 印度犀牛鼻上只有一只角,是世上体型最大的大单角犀牛,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坚硬,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大独角犀牛”。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印度犀牛单独生活,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草、芦苇和细树枝等,觅食时它们一次能吃下50磅的植物。印度犀牛奔跑时速可达55公里/小时,并且游泳技能优秀。它们几乎每天都进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虫叮咬。印度犀牛的听觉和嗅觉都极佳,而视力相对较差。性情暴躁,有伤人纪录。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雄性的印度犀牛在九岁达到性成熟期,而雌性则在五岁就达到,一般在6-8岁产下第一胎。孕期为16个月,每产一仔,断奶期为18个月,繁殖间歇期约为三年。新生幼犀体长1-1.2米,肩高约60厘米,体重约65公斤,幼犀每天可增重2-3公斤,约两岁断乳。寿命可达50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印度犀现在生长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不丹五国。

印度犀牛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印度犀由于分布范围相对偏小,所以只有一种,没有形成亚种。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印度犀(独角犀)是一种比较“新”的犀牛,于40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出现。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印度犀现在生长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不丹五国,在中国于1934年区域性灭绝。世界上现存印度犀约3000只,印度犀属于易危珍稀类保护动物,也是以上五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是亚洲数量最多的犀牛。由于印度政府对偷猎的有效打击和对保护区防卫的不断增强,它们的数量再日益上升。

印度犀牛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Indian rhinoceros (Rhinoceros unicornis), also called the greater one-horned rhinoceros and Indian one-horned rhinoceros, belongs to the family Rhinocerotidae. Listed as a vulnerable species, the large mammal is primarily found in north-eastern India’s Assam and in protected areas in the Terai of Nepal, where populations are confined to the riverine grasslands in the foothills of the Himalayas.
The Indian rhinoceros once rang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stretch of the Indo-Gangetic Plain, but excessive hunting reduced their range drastically. Today, more than 3,000 rhinos live in the wild. In 2014, 2,544 of which are found in India’s Assam alone, an increase by 27 percent since 2006, although in early 1900s, Assam had about 200 rhino only.

苏门答腊犀牛

阅读(99)

动物百科小编米兔 ゝ给大家整理了苏门答腊犀牛的资料,包括苏门答腊犀牛的图片资料、苏门答腊犀牛的形态特征、苏门答腊犀牛的生活习性、苏门答腊犀牛的品种和种类、苏门答腊犀牛的寿命等与苏门答腊犀牛相关的详细信息。

苏门答腊犀牛Sumatran rhinoceros

苏门答腊犀牛

界: 动物界 Animal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犀科 Rhinocerotidae
属: 双角犀属 Dicerorhinus
种: 苏门答腊犀牛 D. sumatrensis
        ( Fischer, 1814 )
分布: 马来半岛,苏门答腊与婆罗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苏门答腊犀牛(拼音:sū mén dá là xī niú);
英文名:Sumatran rhinoceros;
学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苏门答腊犀牛,双角犀属的唯一一种,是现存最小的犀牛。身披厚厚的红棕色的长毛。苏门犀是独居动物,仅在发情与扶养幼仔时相聚。它们是犀牛中最吵的。现仅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与婆罗洲有零星分布,生活在雨林,沼泽和云林中。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240-315厘米

身高: 肩高大约130厘米

体重: 大约700公斤

生命: 30-45年

食性: 食草:番樱桃属的植物

繁殖: 孕期15-16个月,每胎1仔

习性: 经常鸣叫、泡泥澡、不好斗

分布: 马来半岛,苏门答腊与婆罗洲

苏门答腊犀牛

苏门答腊犀牛行走

苏门答腊犀牛

苏门答腊犀牛亲昵

苏门答腊犀牛

苏门答腊犀牛进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成年苏门犀肩高大约130厘米,体长在240-315厘米,体重大约700公斤,不过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1000公斤以上。苏门犀长有两个突角,这一点与非洲的白犀和黑犀相似,而不同于亚洲的印度犀和爪哇犀。前角较大,通常为15-25厘米,不过最大的记录有81厘米,后角较小,通常是少于10厘米。角的颜色呈黑灰色或黑色,雄性的角大于雌性,不过此外两性没有区别。四腿之后有两片褶皱的皮肤,颈部有一片较小的皱肤。皮肤较薄,有10-16厘米厚。野外个体没有皮下脂肪。毛有浓有稀,幼仔的毛较密,毛色为红棕色。野外的毛较难观察因为它们身上通常覆盖着泥。饲养个体的毛较粗农因为与草木的摩擦较少。耳中的毛较长,尾尖有一簇浓密的毛。与其他犀牛一样,苏门犀的视力很差。虽然它们看似笨重,但它们可以轻松的翻山越岭。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苏门犀在低地与高原都有出现,生活在雨林,沼泽和云林中。栖息于接近水源的丘陵地带,尤其是灌木较浓的山坡地带。苏门犀是独居动物,雄性的生活范围可达50平方公里,雌性为10-15平方公里。雌雄的地盘经常重叠。目前没有发现因争夺地盘而搏斗的行为。它们会挖泥土,排便,或把树苗弯成独特的样式来表示它们的地盘。通常黄昏和清晨出来觅食,白天待在泥池里休息。在雨季会迁徙到海拔较高的地区,在较寒冷的季节迁回山谷。苏门犀几乎不停的发声,最常见的三种声音包括“咦”,鲸歌与尖哨声。“咦”是一种长约1秒的尖叫,是最常见的声音。它们也会发出与露脊鲸相似的声音,故名鲸歌。尖哨声是三种声音中最响的,苏门犀花很长一段时间泡泥澡。当泥坑变小时,它们会用角与脚去挖深。泥坑会被用上2-12周,然后被抛弃。苏门犀通常在黄昏和清晨出来觅食:以小嫩叶、树苗、水果、嫩芽和细枝为食,每天可吃掉50公斤。最常见的被食种类为番樱桃属的植物。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雌性在6-7岁达到性成熟,雄性则要达到10岁以后。孕期为15-16个月,每胎1仔。幼仔体重通常为40-60公斤,在15个月后断奶,并在1-3岁时待在母亲身边。在野外生殖间歇期为4-5年。野外寿命大约为30-45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苏门答腊犀牛现仅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与婆罗洲有零星分布。

苏门答腊犀牛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苏门答腊亚种或西部亚种D.s. sumatrensis是苏门犀的指名亚种,现分布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和缅甸可能还有存在,仅剩220头。
婆罗洲亚种或东部亚种D.s. harrissoni体型较小,现仅分布于马来西亚婆罗洲的沙巴和印尼,在沙捞越与加里曼丹有未证实的记录,野外仅存18-35头。
北方亚种D.s. lasiotis体型较大,曾广布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泰国、孟加拉、不丹、中国、有可能已灭绝。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犀牛最早出现于早始新世,DNA的对比表明犀牛与马在5000万年前“分家”。现存的犀科在晚始新世的欧亚大陆出现,现存犀牛的共同祖先生存在中新世。 苏门犀是现存犀牛中最原始的一种,因为它保留了许多祖先的特征。最早的双角犀属的化石记录出现在中新世早期,大约2300-1600万年前。基因研究表明双角犀在2590±190万年前就已与其他犀牛分歧。目前有三种对于苏门犀与其他现存犀牛的亲缘关系的假说。一说苏门犀与非洲的黑犀与白犀是近亲,因为它们都有两只角。其他的分类学者认为苏门犀与印度犀和爪哇犀更接近,因为它们的分布区很接近。近期研究则表明两种非洲犀牛,两种亚洲独脚犀和苏门犀各自代表三种自2590万年前分裂的不同的世系,而哪一支先分歧目前仍不确定。目前,一说苏门犀和两种非洲犀、两种亚洲独角犀的亲缘关系一样远,二说和两种亚洲独角犀的亲缘关系更贴近一点点。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苏门犀在东南亚的数量曾经很多,现在野外仅存300头。虽然综合数量比爪哇犀要多,但苏门犀灭绝的威胁更大因为当地较严重的捕猎与栖息地的丧失,而且它们的种群相隔比较远。相反几乎所有的爪哇犀都生活在爪哇岛的Ujung Kulon半岛。另外苏门犀的数量正在下降,而爪哇犀的数量则比较稳定。两种犀牛都被列为极危动物。偷猎与栖息地的丧失导致它们仅存于人类几乎无法到达的地域。苏门犀曾经遍布于苏门答腊,婆罗洲,印度,印度支那和中国华南甚至中原地区(中国早期的记载并没有鉴别种类,所以并不确定是否苏门犀和爪哇犀两种都有。从现有文物来看,如小臣艅犀尊 、战国错金银云纹铜犀尊均为双角,似以苏门犀为主)。现仅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与婆罗洲有零星分布。未证实的记载在各地都有,不过缅甸有存活种群的证据,可惜该国的政治混乱阻止了进一步的调查。

资 料Information

苏门答腊犀牛纪念币:

苏门答腊犀牛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umatran rhinoceros (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is a rare member of the family Rhinocerotidae and one of five extant rhinoceroses. It is the only extant species of the genus Dicerorhinus. It is the smallest rhinoceros, although it is still a large mammal. This rhino stands 112–145 cm (3.67–4.76 ft) high at the shoulder, with a head-and-body length of 2.36–3.18 m (7.7–10.4 ft) and a tail of 35–70 cm (14–28 in). The weight is reported to range from 500 to 1,000 kg (1,100 to 2,200 lb), averaging 700–800 kg (1,500–1,800 lb), although there is a single record of a 2,000 kg (4,400 lb) specimen. Like both African species, it has two horns; the larger is the nasal horn, typically 15–25 cm (5.9–9.8 in), while the other horn is typically a stub. A coat of reddish-brown hair covers most of the Sumatran rhino’s body.
Members of the species once inhabited rainforests, swamps, and cloud forests in India, Bhutan, Bangladesh, Myanmar, Laos, Thailand, Malaysia, Indonesia, and China. In historical times, they lived in southwest China, particularly in Sichuan. They are now critically endangered, with only six substantial populations in the wild: four on Sumatra, one on Borneo, and one in the Malay Peninsula. Their numbers are difficult to determine because they are solitary animals that are widely scattered across their range, but they are estimated to number fewer than 100. Survival of the Peninsular Malaysia population is in doubt, and one of the Sumatran populations may already be extinct. Total numbers today may be as low as 80. The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Sumatran rhinoceroses is attributed primarily to poaching for their horns, which are highly valu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etching as much as US$50,000 per kg on the black market.

苏门答腊虎

阅读(229)

动物百科小编灰兔雪牙给大家整理了苏门答腊虎的资料,包括苏门答腊虎的图片资料、苏门答腊虎的形态特征、苏门答腊虎的生活习性、苏门答腊虎的品种和种类、苏门答腊虎的寿命等与苏门答腊虎相关的详细信息。

苏门答腊虎Sumatran tiger

苏门答腊虎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猫科 Felidae
属: 豹属 Panthera
种: 虎 P. tigris
亚种: 苏门答腊虎 P. t. sumatrae
        ( Pocock, 1929 )
分布: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苏门答腊虎(拼音:sū mén dá là hǔ);
英文名:Sumatran tiger;
学名:Panthera tigris sumatrae。
苏门答腊虎,是同类物种中体型最小的老虎,雄性体重100-150kg ,雌性体重75-100kg,脸部周围的颊毛较长,胡须也长,全身鹅黄色。是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一个虎的亚种。苏门答腊虎是除巴厘虎和爪哇虎外,生活在印尼境内的第三个虎亚种;由于前者两个虎亚种均已灭绝,故它也是目前印尼境内仅存的唯一一个虎亚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头尾长:1.9-2.4米

身高:

体重: 90-120公斤

生命: 15年左右

食性: 肉食:水鹿、野猪、豪猪、小型动物

繁殖: 孕期约103天,每胎2-4仔

习性: 体型小、擅游泳、性凶猛

分布: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苏门答腊虎

苏门答腊虎英文名 Sumatran tiger

苏门答腊虎

苏门答腊虎渡河

苏门答腊虎

苏门答腊虎饮水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苏门答腊虎脸部周围的鬃毛浓密,颊毛较长,胡须也长,全身鹅黄色,苏门答腊虎拥有所有老虎中最暗的毛皮,它的黑色条纹显著,条纹之间的间隔很小,而且条纹常是一对对排列,前腿也有条纹。苏门答腊虎是现存所有老虎亚种中最小的亚种:成年雄性体长平均2.4米(头尾长),体重平均120公斤;成年雌性体长平均1.9米(头尾长),体重平均90公斤。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苏门答腊虎栖息在苏门答腊群岛的热带雨林,主要食物是水鹿、野猪、豪猪、鳄鱼、幼犀和幼象等。不同于生活在平原地带的猎豹和狮子,雨林中的苏门答腊虎必须依靠潜伏袭击猎物。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苏门答腊虎一年四季均可交配,但集中于冬末春初,雌虎怀孕期约103天,每胎生2-4只幼崽,刚出生时虎崽约重1kg-1.4kg。这时的幼崽还未睁开眼睛,体质也极其脆弱,雌虎需时刻保护幼崽,使其免受雄虎或其它动物的伤害。十天后,幼崽眼睛睁开,从第1到第8个星期之间完全依赖母乳为生。哺乳期约5-6个月,幼虎在最初8个星期内完全依赖母乳为生,大约6个月后雌虎开始教它们捕猎技巧,幼虎2岁左右独立生活,4岁性成熟,野生的苏门答腊虎最长寿命为15年,人工圈养下最最长寿命为20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是现存唯一的仅分布在岛屿上的虎。目前野生苏门答腊虎仅存400只,人工养殖的有300只不到。

苏门答腊虎分布图: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苏门答腊虎由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著名兽类学家Pocock于1929年定名并确立为新物种。苏门答腊虎其祖先源自更新世早中期的大陆虎类。12000年前海平面上升,使得苏门答腊地区与亚洲大陆隔绝,数以万计的野生虎被分离形成差异显著的新亚种。苏门答腊虎身上有深橘色的皮毛与密集的条纹,这些典型特征使它与大陆虎种明显分别开来。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由于人类入侵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开采,苏门答腊虎栖息地已不断减少,并被切割成碎块。1978年进行的勘测,估计野生苏门答腊虎的数量约1000只。而1985年,印尼林业局的勘测人员估算有26个自然保护区有虎存在的迹象,数量为800只左右。而到了1992年,印尼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协会(PHPA)做出了统计,还有400只虎分布在苏门答腊5个国家公园里,它们包括: 1.Gunung Leuser国家公园:110-180只成年虎2.Kambas国家公园:36只成年虎3.Kerinci Seblat国家公园:76只4.Bukit Tigapuluh国家公园:和Bukit Tigapuluh国家公园之间存在着一条生态走廊,它为野生虎种群提供了基因交流的基础。5. Bukit Barisan Selatan国家公园:40-43只成年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苏门答腊虎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umatran tiger (Panthera tigris sumatrae) is a rare tiger subspecies that inhabits the Indonesian island of Sumatra. It was classified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by IUCN in 2008 as the population was estimated at 441 to 679 individuals, with no subpopulation larger than 50 individuals and a declining trend.
The Sumatran tiger is the only surviving member of the Sunda Islands group of tigers that included the now extinct Bali tiger and Javan tiger. Sequences from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es of 34 tiger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Sumatran tigers are diagnostically distinct from mainland popu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