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孟加拉虎

阅读(110)

动物百科小编极速蜗牛给大家整理了孟加拉虎的资料,包括孟加拉虎的图片资料、孟加拉虎的形态特征、孟加拉虎的生活习性、孟加拉虎的品种和种类、孟加拉虎的寿命等与孟加拉虎相关的详细信息。

孟加拉虎Bengal tiger

孟加拉虎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猫科 Felidae
属: 豹属 Panthera
种: 虎 P. tigris
亚种: 孟加拉虎 P. t. tigris
        ( Linnaeus, 1758 )
分布: 孟加拉和印度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孟加拉虎(拼音:mèng jiā lā hǔ);
英文名:Bengal tiger;
学名:Panthera tigris tigris。
孟加拉虎,又名印度虎,是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虎的亚种。1758年,孟加拉虎被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定为虎(Panthera tigris)的模式种。孟加拉虎主要分布在孟加拉和印度。它也是这两个国家的代表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头尾长2.5-2.9米

身高:

体重: 140-180公斤

生命:

食性: 肉食:白斑鹿、印度黑羚和印度野牛等

繁殖:

习性: 夜间捕食、有吃人记录

分布: 孟加拉和印度

孟加拉虎

孟加拉虎舔舐爪子

孟加拉虎

孟加拉虎英文名 Bengal tiger

孟加拉虎

孟加拉虎 ©Frans Lanting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孟加拉虎在现存所有的老虎中,体型仅次于东北虎,雄性平均体长大约2.9米(头尾长),重量大约180公斤;雌性平均体长大约2.5米(头尾长),重量大约140公斤。孟加拉虎毛稀短,杏黄色,黑色条纹较窄;老体颊部生有鬃毛,腹部呈白色,头部条纹则较密,耳背为黑色,有白斑。孟加拉虎目前共发现了四种变种,分别是:   1.白虎,全身白色,有黑色斑纹,野生已灭绝,目前全世界的动物园里共饲养300余头白虎。   2.雪虎,全身白色,有淡淡的黑色斑纹,野生已灭绝,数量比白虎少得多。   3.金虎,全身金黄色,有黑色斑纹,野生已灭绝,数量比雪虎更加稀少。   4.纯白虎,全身白色,没有斑纹,目前全世界动物园里仅发现过两例。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孟加拉虎的栖息地较广,主要活动于印度孙德尔本斯三角洲的红树林,不过在其它地区的雨林和草原里也有它的踪迹。野生的孟加拉虎主食为白斑鹿、印度黑羚和印度野牛,有时也能爬树捕食灵长目的猎物。其它的捕食者,如豹、狼和鬟狗、豺、狐狸,鳄鱼,黑熊,懒熊,也可能成为孟加拉虎的猎物。在比较罕见的情况下,孟加拉虎也攻击小象和犀牛。孟加拉虎喜欢在夜间捕食。它瞄准猎物的咽喉,用它强大的咬劲直接咬断较小猎物的颈椎或让大型猎物窒息。它可在一餐内吃掉18至40公斤的肉,并在接下来几天内不进食。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孟加拉虎的活动范围和食物大大减少,导致孟加拉虎吃人事件频繁出现。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孟加拉虎主要生活在孟加拉和印度。在尼泊尔、不丹和中国也有少量的孟加拉虎。它们的栖息地较广,主要活动于孟加拉和印度的孙德尔本斯三角洲的红树林。

孟加拉虎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孟加拉虎为濒危物种,除了偷猎造成其物种数量减少外,还有一主要原因原因则是栖息地面积的骤减。根据2005年的数据,野生的孟加拉虎总数大约为4580只。其中3500—3750只在印度,300—440只在孟加拉,150—220只在尼泊尔,50—140只在不丹,而只有30—35只在中国。全球人工饲养的孟加拉虎有大约300只在印度。另有不足400只在泰国Si Racha──老虎动物园孟加拉虎目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捕杀及贩卖孟加拉虎在任何国家都是违法的。

孟加拉虎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engal tiger (Panthera tigris tigris) is the most numerous tiger subspecies. By 2011, the total population was estimated at fewer than 2,500 individuals with a decreasing trend. None of the Tiger Conservation Landscapes within the Bengal tiger’s range is considered large enough to support an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of 250 adult individuals. Since 2010, it has been classified as Endangered by the IUCN.
As of 2010, Bengal tiger populations in India have been estimated at 1,706–1,909. As of 2014, they have increased to an estimated 2,226 individuals. Bengal tigers in Bangladesh number around 440, in Nepal 163–253, and 67–81 in Bhutan.
Bengal is traditionally fixed as the typical locality for the binomen Panthera tigris, to which the British taxonomist Reginald Innes Pocock subordinated the Bengal tiger in 1929 under the trinomen Panthera tigris tigris.
It is the national animal of both India and Bangladesh.

马来亚虎

阅读(246)

动物百科小编龙★虎★豹给大家整理了马来亚虎的资料,包括马来亚虎的图片资料、马来亚虎的形态特征、马来亚虎的生活习性、马来亚虎的品种和种类、马来亚虎的寿命等与马来亚虎相关的详细信息。

马来亚虎Malayan tiger

马来亚虎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猫科 Felidae
属: 豹属 Panthera
种: 虎 P. tigris
亚种: 马来亚虎 P. t. jacksoni
        ( Luo S-J et al., 2004 )
分布: 马来西亚与泰国境内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马来亚虎(拼音:mǎ lái yà hǔ);
英文名:Malayan tiger;
学名:Panthera tigris jacksoni。
马来亚虎,又称马来虎,是体型最小的老虎亚种,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的马来西亚与泰国境内,是2004年新确认的老虎亚种。马来亚虎肉食性,主要猎食水鹿、麂、野猪和家畜。马来亚虎有过吃人的记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头尾长2-2.7米

身高:

体重: 100-120公斤

生命: 15-20年

食性: 肉食:水鹿、麂、野猪

繁殖: 孕期为103至105天,一胎生2至4仔

习性: 独居、擅长游泳、危险、有吃人记录

分布: 马来西亚与泰国境内

马来亚虎

马来亚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jacksoni

马来亚虎

马来亚虎咆哮

马来亚虎

马来亚虎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马来亚虎与苏门答腊虎一样,是体型最小的老虎亚种,它身上的条纹样式类似印度支那虎,但体型则与苏门答腊虎相近。雄虎和雌虎的平均体重各为120公斤与100公斤,从头到尾的体长则各测得约273厘米与200厘米。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马来亚虎猎食水鹿、麂、野猪和家畜。在马来西亚国家公园(Taman Negara)里的老虎也会捕食马来熊。其主食可能也包括印度野牛与马来貘。老虎在雨林里的分布密度不高,每100平方公里才有1.1到1.98只,这是猎物分布稀少所致。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逐偶期多发生在11月初至3月底之间,在这期间,每只雌虎大约只有七天左右处在发情状态,也就是说雌雄同居仅此一周而已,发情之初,雌雄虎依赖求偶呼声互相吸引。孕期为103至105天,一胎生2至4仔,幼仔随母虎生活到2岁左右。寿命15-20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马来亚虎只在马来半岛(即西马与泰南)被发现,而在婆罗洲(即东马、汶莱和加里曼丹)则没有出现过老虎的踪迹。在马来西亚,北起马泰边境的森林直至亚洲大陆的最南端,马来亚虎稀疏地散布在三个主要老虎保护区:主要范围(2.0万平方公里)、马来西亚国家公园(1.5万平方公里)和南部的森林地区(1.0万平方公里)。此外,一些孤立的小森林、次级植被、东海岸人烟稀少以及公路密度低的废弃农业地段也有老虎出没。其中,88%的马来亚虎可在霹雳、彭亨、吉兰丹和登嘉楼四州找到。

马来亚虎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马来亚虎是2004年新确认的老虎亚种,分布于马来半岛南部的马来西亚与泰国境内,此前一直被归类为印度支那虎的一个种群。此新分类是Luo Shu-Jin等人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基因多样性实验室(Laboratory of Genomic Diversity)研究所得。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现在马来虎仅存650-700只,占原来东南亚虎种群的一半。

知 识Knowledge

当马来亚虎被肯定为老虎的一个独立亚种时,此消息在马来西亚受到欢迎,然而,这件事却很快地因马来亚虎的学名而起争议。研究者们提议以“杰克逊之虎”(Panthera tigris jacksoni)做为其学名,以记念动物学家彼得·杰克逊对大型猫科动物的研究贡献。然而,马来西亚动物园与水族馆协会(MAZPA)和马来西亚政府主张,马来西亚应有权参与其国家象征的命名。马来西亚坚持应以其地理位置——“马来亚”做为命名的参考,因此,在马来西亚,马来亚虎又以“马来亚之虎”(Panthera tigris malayensis)为学名。

马来亚虎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alayan tiger (Panthera tigris jacksoni) is a tiger subspecies that inhabits the southern and central parts of the Malay Peninsula and has been classified as endangered by IUCN in 2008 as the population was estimated at 493 to 1,480 adult individuals in 2003; none of the three major subpopulations likely harbours more than 250 mature breeding individuals, with a declining trend.
When in 1968 Panthera tigris corbetti was newly designated, the tigers inhabiting the Malayan Peninsula were included into this subspecies.In 2004, Panthera tigris jacksoni was recognised as a new subspecies when a genetic analysis found that they are distinct in mtDNA and micro-satellite sequences from Panthera tigris corbetti.
In Malay language the tiger is called harimau, also abbreviated to rimau.

东北虎

阅读(111)

动物百科小编羽鱼爪给大家整理了东北虎的资料,包括东北虎的图片资料、东北虎的形态特征、东北虎的生活习性、东北虎的品种和种类、东北虎的寿命等与东北虎相关的详细信息。

东北虎Tiger

东北虎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猫科 Felidae
属: 豹属 Panthera
种: 虎 P. tigris
亚种: 东北虎 P. tigris altaica
        ( Temminck, 1844 )
分布: 亚洲东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东北虎(拼音:dōng běi hǔ)
英文名:Siberian Tiger
学名:Panthera tigris altaica
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分布于亚洲东北部,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东北虎是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其中雄性体长可达3米左右,尾长约1米,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之美称,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2-2.3米

身高: 肩高1.1米

体重: 170-250公斤

生命: 15-20年

食性: 肉食:野猪、马鹿、狍子等

繁殖: 孕期为103至105天,一胎生2至4仔

习性: 内向、孤独、善游泳,善爬树,性凶猛

分布: 亚洲东北部

东北虎

东北虎咆哮

东北虎

东北虎行走

东北虎

东北虎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东北虎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朝鲜半岛,是现存体型最大和战斗力最强的猫科动物。野生成年雄性东北虎体重平均为250公斤 体长约为2.3米;成年母虎平均体重约为170公斤,体长约为2米,肩高1.1米左右,尾长1.3米左右。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和“万兽之王”之美称。耳短圆,背面黑色,中央带有1块白斑。成年东北虎的牙齿较强大,一般为30个。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犬齿十分粗大,呈圆锥状,齿尖部稍向后弯。长54~78mm,粗20~26mm。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东北虎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活动范围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夜行性,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善爬树,很少袭击人类。东北虎主要捕食鹿、羊、野猪等大中型哺乳动物,也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捕食方式为偷袭。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东北虎的孕期为103至105天,一胎生2至4子,两三年生一次崽子,野生可活15至17年,最高为20年,人工饲养情况下寿命为20-25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边区南部于滨海边区相邻的山地林区,滨海边区锡霍特山脉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与中国相邻的边界地区4个独立的分布区。   
中国东北东部山区:仅分布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山区。在黑龙江省主要分布于完达山东部林区,老爷岭林区和张广才岭南部有为数不多的孤立的游荡个体,由于这些分布区与俄罗斯和吉林省交界,这些个体可能在黑龙江与俄罗斯或吉林省境内相互流动。   
朝鲜北部山区:可能有东北虎少量的个体分布,因为缺乏野外调查资料,具体情况还不太清楚。

东北虎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传统看法认为其它虎亚种均为东北虎向亚洲其它地区扩展分化出来的。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据统计目前野生的东北虎仅500只,其中我国中国政府境内的只有不足20只。规定了严格的保护办法,对牛羊被虎捕食的农民由国家给予赔偿,并以法律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以虎为原料的中药,如虎骨膏、虎骨酒等,堵塞应用市场,但野生的东北虎仍然非常稀少。相反,人工养殖和私人笼养的却达到了3000多只。有关东北虎的调查、分布和种群数量: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对东北虎种群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调查,1974~1976年,调查结果为151只;1984~1985年,结果为20~30只;1988~1991年为16~22只,其中黑龙江省有10~14只,吉林省有6~8只;最近的两次调查分别是1998年3月,吉林省开展调查,结果发现其境内仅存4~6只虎和1998年10月至1999年11月,黑龙江省境内的调查,发现仅存5~7只。 最近一次,黑龙江省调查情况如下: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东北虎在黑龙江的分布区又明显向中俄边境地带退缩,并形成了老爷岭南部、完达山东部和张广才岭南部3个孤立的分布区,完达山西部和张广才岭北部林区可能没有虎的分布,老爷岭北部有无虎的分布待查。在以上的3个孤立分 布区的林业区内发现活动在老爷岭南部的2只个体可能为雄性,活动在完达山东部的虎至少有1只雌虎的1只亚成体虎,另两只不确定,可能为雌虎;活动在张广才岭南部1只不能确定性别。1958年,我国就在东北虎之乡的黑龙江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丰林红松原始自然保护区。1962年,国务院将东北虎列入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1977年,我国相关部门将东北虎列为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物种。2005年8月9日,吉林珲春东北虎生活区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北虎人工饲养繁育基地在1986年建立后,一直致力于研究东北虎的饲养繁育技术。最近10年又引进了具有国际谱系的东北虎种源,基地内的东北虎数量已由最初的8只,发展到今天的620余只。   但值得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东北虎野生自然保护林园——黑龙江哈尔滨东北虎林园,将打造“千虎之园”。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和探索,截至2009年末,基地东北虎的数量已达到900余只。黑龙江东北虎林园总工程师刘丹告诉记者,到2010年末,基地东北虎数量将首次突破1000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虎园”。东北虎人工繁育工作的成功之处不仅体现在东北虎数量的增多,更侧重优秀种群的培育。基地将从千余只东北虎中选择优秀个体,建立优秀保护种群,进一步开展野化训练工作,不断提高东北虎野外生存能力,为最终“放虎归山”打下深厚基础。

资 料Information

东北虎的邮票:

东北虎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iberian tiger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also known as the Amur tiger, is a tiger subspecies inhabiting mainly the Sikhote Alin mountain region with a small population in southwest Primorye Province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In 2005, there were 331–393 adult and subadult Amur tigers in this region, with a breeding adult population of about 250 individuals. The population had been stable for more than a decade due to intensive conservation efforts, but partial surveys conducted after 2005 indicate that the Russian tiger population is declining.
The Siberian tiger and Bengal tiger subspecies rank among the biggest living cats.A comparison of data on body weights of Siberian tigers indicates that up to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both males and females were on average heavier than post-1970 ones. Today’s wild Siberian tigers are smaller than Bengal tigers. Their reduced weight as compared to historical Siberian tigers may be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causes: when captured, they were usually sick or injured and involved in a conflict situation with people.

亚平宁棕熊

阅读(255)

动物百科小编偷懒的猪猪给大家整理了亚平宁棕熊的资料,包括亚平宁棕熊的图片资料、亚平宁棕熊的形态特征、亚平宁棕熊的生活习性、亚平宁棕熊的品种和种类、亚平宁棕熊的寿命等与亚平宁棕熊相关的详细信息。

亚平宁棕熊Apennine brown bear

亚平宁棕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熊科 Ursidae
属: 熊属 Ursus
种: 棕熊 U. arctos
亚种: 亚平宁棕熊 U. a. marsicanus
        ( Altobello, 1921 )
分布: 意大利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亚平宁棕熊(拼音:yà píng níng zōng xióng);
英文名:Apennine brown bear;
学名:Ursus arctos marsicanus。
亚平宁棕熊,又名马尔西坎棕熊,生活在在意大利阿布鲁佐国家公园境内和德尔莫罗山区(Montagne del Morrone)总数大约80只。杂食动物,它的食谱中植物占90%,主要是根、块茎、水果和浆果,由于营养需求它们会吃一些小型动物或死尸。亚平宁棕熊寿命平均20岁左右。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是意大利特有的濒危物种。

体长:

身高: 直立高度1.9 -2米

体重: 200公斤

生命: 20岁左右

食性: 杂食:主食植物

繁殖: 每胎产通常产2仔

习性: 独居,具有领地性,夜间活动

分布: 意大利

亚平宁棕熊

亚平宁棕熊头部特写

亚平宁棕熊

亚平宁棕熊觅食

亚平宁棕熊

年幼的亚平宁棕熊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亚平宁棕熊是意大利最大的食肉动物,直立高度1.9-2米,重达200公斤,雌性较小。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亚平宁棕熊是一种很害羞的动物,独居,具有领地性,通常在夜间活动觅食。它的食谱中植物占90%,主要是根、块茎、水果和浆果,由于营养需求它们会吃一些小型动物或死尸。亚平宁棕熊在冬季会冬眠。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亚平宁棕熊繁殖率低,雌性孕期6个月,每胎产通常产2仔,母熊会照顾幼熊到3岁,在此期间母熊会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亚平宁棕熊寿命平均20岁左右。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亚平宁棕熊,又名马尔西坎棕熊,生活在在意大利阿布鲁佐国家公园境内和德尔莫罗山区(Montagne del Morrone)总数大约80只。

亚平宁棕熊分布图:


亚平宁棕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Apennine brown bear (Ursus arctos marsicanus), also known as the Apennine brown bear, is a highly threatened, unrecognized subspecies of the Brown bear, with a range restricted to the Abruzzo National Park, and possibly the Montagne del Morrone in Italy. The population of the bear is estimated at between 30 and 40. The male Marsican bears can weigh up to 200 kg (440 lb), with an upright height of 1.9 to 2 metres (6 ft 3 in to 6 ft 7 in), while females are roughly 25% smaller. They are among the largest carnivores in Italy. The remaining population is under threat, particularly from the shift from local agriculture to development in Abruzzo, as well as poaching and poisoning.

眼镜熊

阅读(97)

动物百科小编猫╄→小沫给大家整理了眼镜熊的资料,包括眼镜熊的图片资料、眼镜熊的形态特征、眼镜熊的生活习性、眼镜熊的品种和种类、眼镜熊的寿命等与眼镜熊相关的详细信息。

眼镜熊Spectacled bear

眼镜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熊科 Ursidae
亚科: 眼镜熊亚科 Tremarctinae
属: 眼镜熊属 Tremarctos
种: 眼镜熊 T. ornatus
        ( Cuvier, 1825 )
分布:南美洲中西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眼镜熊(拼音:yǎn jìng xióng);
英文名:Spectacled bear;
学名:Tremarctos ornatus。
眼镜熊,也叫安第斯熊,是南美洲特产的一种熊科动物,也是南美唯一的一种熊。眼镜熊具有黑色的体毛,脸部和前胸部为白色。眼睛周围有一对像眼镜一样的圈,故而被称为眼镜熊。它们生活在南美洲中西部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西南部以及巴拿马南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120-200厘米

身高: 肩高70-90厘米

体重: 60-175公斤

生命: 20-25年

食性: 杂食,主要吃水果

繁殖: 每胎1-3仔

习性: 善攀爬,性温顺,不冬眠

分布: 南美洲中西部

眼镜熊

眼镜熊面部特写

眼镜熊

眼镜熊爬树

眼镜熊

眼镜熊进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头体长:120 – 200厘米;肩高70-90厘米;尾长度:7厘米雄性重量:100-175公斤;雌性重量:60-80公斤;眼镜熊具有黑色的体毛,脸部和前胸部为白色。眼睛周围有一对像眼镜一样的圈,故而被称为眼镜熊。还有一点颇为独特的是,眼镜熊只有13对肋骨,而不是像其他熊科动物那样有14对。在分类学上,眼镜熊是与大熊猫亲缘关系最近的现存熊科动物。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眼镜熊是十分喜爱果类食物的杂食性动物,例如各种水果、仙人掌、蜂蜜、植物根茎、竹子,甘蔗。另外它们也会捕食那些小型啮齿类动物、鸟类和昆虫。如果实在没多少可吃,它们还会偷袭牛。眼镜熊是颇为温顺的动物,不会到处惹事生非,没有杀人记录。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眼镜熊的交配季节大约在每年的4-6月,其间交配数次。熊仔通常在11月至翌年2月降临尘世,孕期长达5.5至8.5个月。这么长的孕期或许也因为同样存在受精卵延迟着床现象的缘故。每次会生下1-3个熊仔。幼仔刚出生的时候只有300-360克重。它们的眼睛在42天左右睁开,等长到3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跟随母熊外出。圈养状态下的眼镜熊寿命大约有20-25年,最长的记录是39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眼镜熊分布于南美洲中西部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西北部以及巴拿马东部。

眼镜熊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眼镜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pectacled bear (Tremarctos ornatus), also known as the Andean bear or Andean short-faced bear and locally as jukumari (Aymara), ukumari (Quechua) or ukuku, is the last remaining short-faced bear (subfamily Tremarctinae) and its closest relatives are the extinct Florida spectacled bear,and the giant short-faced bears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o Late Pleistocene age. Spectacled bears are the only surviving species of bear native to South America, and the only surviving member of the subfamily Tremarctinae.

马来熊

阅读(191)

动物百科小编ペ笨笨猪@给大家整理了马来熊的资料,包括马来熊的图片资料、马来熊的形态特征、马来熊的生活习性、马来熊的品种和种类、马来熊的寿命等与马来熊相关的详细信息。

马来熊Malayan sun bear

马来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熊科 Ursidae
属:  马来熊属 Helarctos
种:  马来熊 H. malayanus
        ( Raffles, 1821 )
分布:  东南亚和南亚一带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马来熊(拼音:mǎ lái xióng);
英文名:Malayan sun bear;
学名: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又名太阳熊,是熊科动物中体型最小的成员。成年体高约120-150厘米,体重35-75公斤。体态伶俐、矫捷,坐着的时候就象一只肥胖的小狗。马来熊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中,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缅甸等地。1972年在中国云南南部边境山地首次发现,数量极少。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

体长: 120-150厘米

身高: 肩度:70厘米

体重: 35-75公斤

生命: 19-25年

食性: 杂食

繁殖: 每胎1-3仔

习性: 热带生活,擅长爬树,不冬眠

分布: 东南亚和南亚一带

马来熊

马来熊爬树

马来熊

马来熊的长舌头

马来熊

马来熊睡觉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马来熊成年体高约120-150厘米,体重35-75公斤。马来熊全身黑色,前胸通常有一块明显的”U”型斑纹,斑纹呈浅棕黄或黄白色。马来熊头部比较宽,口鼻突出,裸露无毛,呈浅棕或灰色,耳朵圆而小,位置较低。全身毛短绒稀,乌黑光滑;鼻与唇周为棕黄色,眼圈灰褐;两肩有对称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个毛旋,尾约与耳等长,趾基部连有短蹼。马来熊舌头很长,便于吞食白蚁或其他昆虫。马来熊的脚掌向内撇,尖利的爪钩呈镰刀型,极其擅长爬树家。马来熊颈部周围的一圈皮肤极松弛,在脖子上的皮被敌人咬住后,它可以马上扯起松弛的皮反咬攻击者。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马来熊是林栖动物,居住在茂密的热带林中,喜欢在夜间出来活动。由于是出色的爬树高手,它们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离地2-7米的树杈上度过的,胆子小。冬季的马来熊并不冬眠。马来熊是杂食性动物,以果实、椰子树苗、蜂蜜、无脊椎动物、浆果为食物。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马来熊没有固定的交配季节,普遍情况是交配期在每年5—6月,9月产仔,每胎l—3仔。小熊刚出生大约300克左右,全身也没有毛发,一般和母亲生活至2岁。寿命大约19-25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马来熊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包括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苏门答腊,婆罗洲)、缅甸、和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等地,在中国的云南绿春以及西藏芒康也有少量分布。

马来熊分布图:

棕色-现存的,黑色-已消失,深灰色-不确定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威胁马来熊生存的主要还是人类活动,包括森林砍伐造成的栖息地丧失等等。1972年在我国云南南部边境山地首次发现,数量极少。马来熊是数量少的不能再少的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熊类专家组会议11月10日在墨西哥蒙特雷闭幕,会议上专家组更新了7种陆地熊的保护级别。在新的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世界最小熊种马来熊已经被列入“易危”级别。马来熊生活在东南亚大陆、苏门答腊岛和婆罗州,该种熊此前的级别是“数据缺乏”(Data Deficient),意味着对这一物种的了解程度不足以将之纳入红色名录中。

马来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un bear (Helarctos malayanus) is a bear found in tropical forest habitats of Southeast Asia. It is classified as Vulnerable by IUCN as the large-scale deforestation that has occurred throughout Southeast Asia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has dramatically reduced suitable habitat for the sun bear. It is suspected that the global population has declined by more than 30% over the past three bear generations.
The Malayan sun bear is also known as the "honey bear", which refers to its voracious appetite for honeycombs and honey.However, "honey bear" can also refer to a kinkajou, which is an unrelated member of the Procyonidae.

紫貂

阅读(142)

动物百科小编”椛绵菟丶给大家整理了紫貂的资料,包括紫貂的图片资料、紫貂的形态特征、紫貂的生活习性、紫貂的品种和种类、紫貂的寿命等与紫貂相关的详细信息。

紫貂Sable

紫貂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鼬科 Mustelidae
属: 貂属 Martes
种: 紫貂 M. zibellina
        ( Linnaeus, 1758 )
分布:亚洲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紫貂(拼音:zǐ diāo);
英文名:Sable;
学名:Martes zibellina。
紫貂,也叫黑貂、林貂,为哺乳纲鼬科动物。紫貂是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它们分布于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地。在中国只产于东北地区,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东北三宝”。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

体长: 30-40厘米

身高:

体重: 1公斤左右

生命: 15年左右

食性: 肉食

繁殖: 孕期8-9个月,每胎1-3仔

习性: 独居,行动快捷,性凶残

分布: 亚洲北部

紫貂

紫貂学名:Martes zibellina

紫貂

紫貂树洞巢穴

紫貂

紫貂捕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紫貂形似黄鼬,体长30-40厘米,体重大约1公斤尾巴短而粗,长约11-19厘米,约占体长的30~40%,末端毛很长,耳朵大;身体为暗褐色,头部颜色较浅;爪很尖利,适合于爬树。它的四肢短健,后肢比前肢稍长,前后肢均具五趾,还具有肉垫,弯曲的利爪有半伸缩性,非常适于爬树。尾毛蓬松。野生的紫貂全身为棕黑色或褐色(家养的紫貂有黑、白、蓝、黄等颜色);稍掺有白色针毛;头部淡灰褐色,耳缘污白色,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眼睛大而有神,耳壳大且直立,略呈三角形。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紫貂生活于海拔800~1600米的气候寒冷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多在树洞中或石堆上筑巢。 除交配期外,多独居;其视、听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昼夜均能活动觅食,但以夜间居多。食物短缺时,白天也出来猎食,活动范围在5~10平方公里之内。多在地上捕捉猎物,攀援爬树也很灵活。冬季食物短缺时,就迁移到低山地带,待天气转暖时再返回。 在地面行动时的步态主要有小步跑和跑跳步两种,行进中总是跑跑停停、边嗅边看,有时昂首向四周张望。捕食和避敌的时候则连跑带跳,一般纵跳可达30厘米左右,也有人认为它可以跳到2米远。它的足迹在深雪中为一个深窝,在略覆薄雪的冰面上可以看到清晰的爪痕。主要天敌是黄喉貂和猛禽。以松鼠、花鼠、田鼠、姬鼠、鼠兔、野兔、雉鸡、松鸡、小鸟、鸟卵和昆虫等为食,有时也捕鱼,采食蜂蜜、各类坚果和浆果等。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紫貂的发情交配期是6至8月间。雌貂妊娠期约229-276天,受精卵有滞育期,至翌年2-3月间才能着床发育。紫貂胎1-3仔。据饲养观察,3-6岁的母貂产仔率最高,7-10岁的雌貂仍有产仔能力。雄性约3岁半性成熟,雌貂要早些。寿命为15年左右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紫貂广泛分布在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地。紫貂于中国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老爷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吉林的长白山和辽宁的桓仁县境内气候寒冷的林海雪原中,以及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等地,呈间断性分布。

紫貂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阿尔泰亚种(Martes zibellina averin)
大兴安岭亚种(Martes zibellina princeps
小兴安岭亚种(Martes zibellina linkouensis
长白山亚种(Martes zibellina hamgyenensis)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由于紫貂的繁殖力不算太强,加上长期大量猎捕,以及大面积采伐森林和喷洒鼠药所造成的污染,使其数量锐减。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滥猎,大兴安岭地区的紫貂灭绝多年。根据70年代初貂皮收购记录的分布来看,大兴安岭紫貂产量约占总收购量的10%;长白山紫貂产量约占30%,主产区为吉林省抚松、长白、蛟河、敦化、安图、和龙等县和黑龙江省五常市;小兴安岭紫貂产量占总收购量的60%以上,主产区是尚志、方正、延寿、宁安、海林、林口、依兰等县及伊春市。新疆阿尔泰紫貂的产量未作统计。根据貂皮收购资料估计,若猎捕率为25%-30%,则我国东北紫貂资源储量约6000只左右。 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已将紫貂列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在紫貂分布区内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有黑龙江的呼中、汗马、诺敏河、洪河、山河、镜泊湖、丰林、龙凤湖和吉林长白山老向顶子等自然保护区。保护等级: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

知 识Knowledge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侍从们爱用貂的尾巴来做帽的装饰。《晋书˙赵王伦传》中记载,当时由于任官太滥,貂尾不足,就用狗尾代替。因此人们讽刺道:“貂不足,狗尾续。”,“狗尾续貂”这句成语就来自于此。在清朝,有过严格规定,只有高官显爵才能穿着貂皮,以少数毛皮来抬高少数统治者的身价。实际上,当时官府垄断了貂皮的生产,因此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说法:“头品玄狐二品貂、三品四品穿倭刀。”(倭刀是青狐的别称,毛色兼黄黑,贵重次于玄狐)。

资 料Information

为了宣传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意义,中国原邮电部于1982年6月20日发行一套《紫貂》特种邮票,全套2枚。由著名邮票设计家孙传哲设计,北京邮票厂印制。(由于某些原因,本邮票原定1981年发行,因而邮票画面上仍印有1981年。)

紫貂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able (Martes zibellina) is a species of marten which inhabits forest environments, primarily in Russia from the Ural Mountains throughout Siberia, eastern Kazakhstan, northern Mongolia, China, North and South Korea and Hokkaidō in Japan.Its range in the wild originally extended through European Russia to Poland and Scandinavia.It has historically been hunted for its highly valued fur, which remains a luxury good to this day. While hunting of wild animals is still common in Russia, most fur in the market is now commercially farmed.

亚洲黑熊

阅读(226)

动物百科小编人鱼小猪给大家整理了亚洲黑熊的资料,包括亚洲黑熊的图片资料、亚洲黑熊的形态特征、亚洲黑熊的生活习性、亚洲黑熊的品种和种类、亚洲黑熊的寿命等与亚洲黑熊相关的详细信息。

亚洲黑熊Asiatic black bear

亚洲黑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熊科 Ursidae
属: 熊属 Ursus
种: 亚洲黑熊 U. thibetanus
        ( G. Cuvier、1823 )
分布:亚洲中东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亚洲黑熊(拼音:yà zhōu hēi xióng);
英文名:Asiatic black bear;
学名:Ursus thibetanus。
亚洲黑熊,别名黑瞎子、月牙熊、狗熊,是食肉目熊科的哺乳动物。体型比棕熊稍小,身体粗壮。擅长上树和游泳。亚洲黑熊喜欢在海拔1000到3000米的山林居住。它们的分布地区分为两处:从西伯利亚东部地区到中国东北地区和日本;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到越南和泰国,现多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台湾、日本等地的森林地带。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

体长: 1.4-1.9米

身高:

体重: 80-90公斤

生命: 30岁左右

食性: 杂食

繁殖: 孕期6-7个月,每胎1-3仔

习性: 嗅觉和听觉灵敏,北方黑熊冬眠

分布: 亚洲中东部

亚洲黑熊

亚洲黑熊学名:Ursus thibetanus

亚洲黑熊

树端上的亚洲黑熊

亚洲黑熊

亚洲黑熊打斗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体型比棕熊稍小,通常体长140至190厘米,体重80-200公斤。肩部较平,臀部稍大于肩部。头部宽圆;吻较短;鼻端裸露;眼小;耳长约10至12厘米,被有长毛。颊后及颈部两侧的毛甚长,形成两个半圆形毛丛。胸部有一明显的倒人字形白色或黄色斑。尾很短,约长7至8厘米。四肢粗健,前后肢都具五趾,爪弯曲呈角黑色,前足爪长于后足爪。前后足均肥厚,前足的腕垫宽大,与掌垫相连,掌垫与趾垫间有棕黑色、灰黑色短毛;后足蹠垫宽大肥厚,蹠垫与趾垫间也有棕黑色、灰黑色的短毛。体毛黑色而富有光泽。因东、西部地域差异,毛的长度有些区别。东部的黑熊毛较短,背毛长4至5厘米,颈侧毛长6至10厘米;西南部的黑熊毛较长,背毛长4至6厘米,颈侧毛长6至14厘米。黑熊胸部的毛较短,一般都未超过4厘米。毛皮一年脱换一次,旧毛的脱落和新毛的长出,为连续而缓慢的过程。一些黑熊的毛皮没有绒毛,一些黑熊毛皮进入冬季时有绒毛。东、西部的黑熊的毛色均为富有光泽的漆黑色。其中鼻部毛呈黑褐色、棕褐色;眉额处常有稀疏白毛。胸部由白色、淡黄色、赭色短毛形成“V”字形或“U”字形,部分黑熊胸斑较小,且多呈黄色和赭色。背部毛基灰黑,毛尖深黑,绒毛也呈灰黑色。幼体毛色黑褐,头部颜色稍淡,呈棕褐沾灰黑,四肢毛色较深,胸部的白斑极为明显。黑熊的头骨略呈长圆形,与棕熊相比,前短后长。吻部较短,鼻骨长度约等于头骨在第一上臼齿前的横宽;眼眶前缘至中央门齿齿槽前缘的距离小于左右眶后突之间的距离。额骨平缓,中央不下陷。顶骨较宽;即使老龄个体也达不到顶骨的三分之一处;乳状突很发达,致使头骨后部显得宽大。颧弓较弱。腭骨延伸到后臼齿的后面。鼓室扁平。下颌骨短,最后下臼齿位于眼窝前缘的后边。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亚洲黑熊是典型的林栖动物,杂食性,春天以山毛榉等的新芽为食,夏天主要以蚂蚁、蜜蜂等昆虫为食,秋天主要橡树、栗子等果实为食。北方的黑熊有冬眠习性,秋天会大量进食,以准备冬眠。冬季在大树的树洞、岩洞或地洞等冬眠,整个冬季蛰伏洞中,不吃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至翌年三、四月份出洞亚洲黑熊从低海拔600米的热带雨林到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干旱河谷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以及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都有栖息。有垂直迁徙的习惯,夏季栖息在高山,入冬前从高地逐渐转移到海拔较低处,甚至到干旱河谷灌丛地区。亚洲黑熊的嗅觉和听觉很灵敏,顺风可闻到半公里以外的气味,能听到300步以外的脚步声。但视觉差,故有“黑瞎子”之称。亚洲黑熊可以像人类一样直立行走,也能像人一样坐着,但行动谨慎又缓慢,很少攻击人类。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亚洲黑熊孕期6-7个月,每胎1-3仔,3-5岁性成熟,寿命约30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亚洲黑熊的分布地区分为两处:从西伯利亚东部地区到中国东北地区和日本;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到越南和泰国,现多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台湾、日本等地的森林地带。

亚洲黑熊的分布图:

棕色-现存的;黑色-灭绝;深灰色-不确定存在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台湾亚种U. t. formosanus:分布于台湾。
U. t. gedrosianus:分布于伊朗和巴基斯坦。
U. t. japonicus:分布于日本。
长毛亚种U. t. laniger:分布于阿富汗、伊朗东南和中国南部。
四川亚种U. t. mupinensis:分布于中国西南部。
指名亚种U. t. thibetanus:分布于喜马拉雅和印度支那。
东北亚种U. t. ussuricus:分布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中国黑熊的野生种群估计为12000~18000头,最高估计也不过两万头。 每年,全世界有七千多只亚洲黑熊在四百多个熊场上受着残酷的活熊取胆折磨。熊场上的熊最多只能活它们正常寿命的1/3。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于1994年起开始在中国资助亚洲黑熊的保护项目,在广东番禺成立了黑熊养护区,号召人们不买熊胆制品,尽量使用草药代用品;不吃有熊掌或其它熊器官的食品;不参观熊场,不光顾出售熊类制品的商店、饭店;向有关机构和新闻单位揭发和举报非法狩猎、非法交易以及虐待动物的行为等。 保护级别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UCN的红皮书濒危等级:易危(vu)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亚洲黑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Asian black bear (Ursus thibetanus) is also known as moon bear and white-chested bear. It is a medium-sized bear species and largely adapted to arboreal life.It is found in the Himalayas, in the northern parts of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Korea, northeastern China, the Russian far east, the Honshū and Shikoku islands of Japan and Taiwan. It is classified as "Vulnerable" by the IUCN, mostly because of deforestation and hunting for its body parts.
The species is morphologically very similar to some prehistoric bears, and is thought by some scientists to be the ancestor of other extant bear species (aside from pandas and spectacled bears).Though largely herbivorous, Asian black bears can be very aggressive toward humans, who frequently trap or kill them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have frequently attacked people without first suffering wha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sufficient provocation. The species was described by Rudyard Kipling as "the most bizarre of the ursine species."

美洲黑熊

阅读(116)

动物百科小编啪啪兔给大家整理了美洲黑熊的资料,包括美洲黑熊的图片资料、美洲黑熊的形态特征、美洲黑熊的生活习性、美洲黑熊的品种和种类、美洲黑熊的寿命等与美洲黑熊相关的详细信息。

美洲黑熊American black bear

美洲黑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熊科 Ursidae
属: 熊属 Ursus
种: 美洲黑熊 U. americanus
        ( Pallas, 1780 )
分布: 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美洲黑熊(拼音:měi zhōu hēi xióng);
英文名:American black bear;
学名:Ursus americanus。
美洲黑熊,是生存于北美洲的一种熊科熊属的动物。分布范围除从阿拉斯加南部一直到墨西哥北部。喜欢生活在森林和灌丛,如潮湿草地、山背顶、被烧过地区、河岸地区和山崩斜道。它们也常出入在较潮湿硬木树和针叶树森林。食物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为植物。美洲黑熊体型硕大,四肢粗短。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2-1.9米

身高: 肩高0.7-1米

体重: 60-220公斤

生命: 25年左右

食性: 杂食

繁殖: 孕期8-9个月,每胎1-4仔

习性: 冬眠、凶猛

分布: 北美洲

美洲黑熊

美洲黑熊学名:Ursus americanus

美洲黑熊

美洲黑熊休息

美洲黑熊

美洲黑熊爬树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美洲黑熊体长1.2-19米,四肢粗短。雌性重量大约60到220公斤,雄性重量大约50到150公斤。刚出生的黑熊大约200到450克。成年的黑熊有细小的眼睛,圆耳朵、长鼻子,躯干大和短尾巴。它们嗅觉灵敏,即使多数黑熊有很长的黑毛,但它们的毛色会因不同的亚种而有不同的毛色, 由密西西比河西部常见的白色到巧克力棕色、肉桂棕色、金黄色、再到东部的黑色。另外偶然也有些黑熊有突变的白纹在胸部。黑熊能只用后肢站立和行走,但它们一般都回用所有四肢站立和行走。由基于脚底扁平,黑熊行走缓慢,后肢也较前肢稍长。它们的掌有五只强壮的爪,用来时撕裂,挖洞和攀爬。它们的前掌更足以杀死一只成年的美洲赤鹿。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喜欢生活在森林和灌丛,如潮湿草地、山背顶、被烧过地区、河岸地区和山崩斜道。它们也常出入在较潮湿硬木树和针叶树森林。美洲黑熊在冬眠后的春天,它们会在南面的低斜坡觅食,之后在夏天搬到北面和东面的高斜坡。黑熊用稠密的盖来藏起自己和保热功能,相好像被子一样。当它们遇到危险时会爬到树上,和用森林地区作为行走回廊。黑熊在冬天冬眠,并在树洞、圆木或石下、河堤边、山洞、暗沟和浅洼地建立巢穴。美洲黑熊是杂食性动物,食物范围广泛,但主要食物为禾本科植物、草本植物、水果和树木的果实、种子,也吃昆虫。美洲黑熊较喜欢吃死了的生物,因此人类会在被黑熊攻击时不要装死。像很多动物,黑熊很少会无故攻击其他生物,黑熊捕食人类更是罕见,有统计指出在北美的过去100年,有56个被黑熊杀害的个案。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美洲黑熊在四至五岁成熟,每隔二至三年生殖,并在春季怀孕(6,7月),而授精卵要到黑熊妈妈在冬休期间才开始成长。但是如果冬眠时食物不足和熊妈妈摄取脂肪不足而仅能维持它自己,那么胚胎便会不能再发育。幼熊通常会在1或2月出生,双胞胎也很常见,但4胎则以上则少见。首次生育的熊妈妈通常只生一只幼熊。幼熊出生时看不清东西,在春天暖和后,黑熊开始离开巢穴,幼熊也充满能量,好奇和爱玩。当它们妈妈感觉到危险,它就会叫那些幼熊爬上树上。幼熊通常在首年的7至9月断奶,并在首个冬天和熊妈妈一起生活。而第2年冬天它们已独立生活。幼熊的生存完全是依靠熊妈妈教它们觅食的技能,哪里找和怎样找食物,哪里找洞穴,和在何时和哪里找庇护来保暖和避开危险。美洲黑熊寿命通常在25岁左右,也有30岁以上的记录。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分布范围除从阿拉斯加南部一直到墨西哥北部,包括了美国39个州和的加拿大除爱德华王子岛的所有省份,目前主要生存在北美洲的各个国家公园和山区间。

美洲黑熊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Ursus americanus altifrontalis 由加拿大卑诗省中部至加州北部和内陆到爱德荷州北端和英国哥伦比亚的太平洋西北岸。
Ursus americanus amblyceps 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西得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东半部到 墨西哥北部;犹他州东南部。
Ursus americanus americanus 由蒙大拿州东到大西洋镇;由阿拉斯加州南部和东部到加拿大到大西洋镇和南至得克萨斯州
Ursus americanus californiensis 加州中部山谷, 奥勒岗州的南部至北部。
Ursus americanus carlottae 夏洛特皇后群岛和阿拉斯加州。
Ursus americanus cinnamomum 爱达荷蒙大拿,蒙大拿蒙大拿西部,和怀俄明州,华盛顿州和奥勒岗州东部,犹他州东北部。
Ursus americanus emmonsii 阿拉斯加州东南部。
Ursus americanus eremicus 墨西哥东北部。
Ursus americanus floridanus 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南部和阿拉巴马州。
Ursus americanus hamiltoni 纽芬兰岛屿。
Ursus americanus kermodei 卑诗省亚中岸。
Ursus americanus luteolus 得克萨斯州东部,路易西安纳州,密西西比州南部。
Ursus americanus machetes 墨西哥中北部。
Ursus americanus perniger 阿拉斯加州的基奈半岛。
Ursus americanus pugnax 阿拉斯加州的阿历山大群岛。
Ursus americanus vancouveri 卑诗省的温哥华岛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人类未抵美洲前,曾有上百万只,全新世前一度减少到二十万只,现在大约已增加到六十万只。经过美国及加拿大严格的保育计划,数量已逐渐恢复,尤其在新泽西,数量从1970年的大约100只增加到最近的1500只以上。另外随着棕熊数量下降,黑熊有增加的趋势。现时对美洲黑熊的最大威胁就是偷猎,非法捕杀,和供应到亚洲市场的的熊胆和熊掌,因为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都认为这些有东西有药用价值。这些部份的需求也都影响到灰熊和北极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一个包括超过120个国家的联盟,提供了一系列措施去防止国际间的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这帮助黑熊免被偷猎。

知 识Knowledge

黑熊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在野外遇上仍有一定程度危险性,再野外露营时最好注意下列事项:1不要把食物带进帐篷内,因为这不只会吸引蚂蚁进内,可能也会吸引到其他动物。 2使用没有香气的肥皂和水彻底地清洗所有煮食用具,如锅,平锅和烤架等,并确定没有留下任何能令动物到闻到的食物痕迹。 3不要把食物随便放置在周围。用膳后,要清理所有东西,并把未吃完的食物放在塑胶袋或其他容器里面。 4不要以为把食物和供应品放在车里是安全的。如果一定要放置供应品在车内,请把它们锁在汽车车尾的行李箱里。因为不能预知黑熊是否会打破挡风玻璃和车窗。 5不要穿着你煮食时的衣服去睡觉,把肮脏的衣物放在帐篷外。 6如果可以,使用熊罐去安全保管食物或吊高你的食物到离地10呎和离熊袋4呎的树上。 7抛弃剩菜时要小心,尝试把剩菜抛弃在远离营地的指定设备里。 8避免带甜味的物品,例如有香味的肥皂或咳嗽单糖浆(因为黑熊会以为那些是食物)。如果一定要带,应放在熊袋或熊罐,然后吊在树上。并在下午四点后不要穿着任何带气味的衣物,包括有防臭药和防昆虫剂的味的。 9不幸被熊取走食物,请不要试图去拿回。这是不值得的打斗。 10不要喂黑熊。(你想想当黑熊知道你再没有其他食物喂它时,它会怎样?) 11如果你同时带了宠物一起,确定它安全和有用皮带一直系住。

饲 养Raise

黑熊吃很多类型的植物和坚果,如下列所示。这显示了不同栖息地居住的黑熊,由大草原至沼泽到森林东西部。橡树 (Quercus spp.) 的果实或种子。 榛 (Corylus spp.) 的果实或种子。 山梣 (Sorbus spp.) 树层 水木 (Cornus spp.) 石南属的矮木 小红莓 (Viburnum spp.) 蓝莓和黑果 (Vaccinium spp.) 黑莓和木莓 (Rubus spp.) 野蔷薇的果实 (Rosa spp.) 鹅莓 (Ribes spp.) 菝契 (Aralia nudicaulis) 大黄 (Polygonum alaskanum) 羽扇豆 (Lupinus spp.) 北美商陆木 ( Phytolacca americana) 北部蓬子菜 (Galium boreale) 马光蒿属植物 (Pedicularis spp.) 拉布拉多茶树 (Ledum groenlandicus) 加州咖啡莓 (Rhamnus californicus) squawroot (Conopholis americana) 蒲公英 (Taraxacum officinale) 苜蓿 (Trifolium spp.) 蓟 (Cirsium spp.) 黑胡桃 (Juglans nigra) 布法罗莓 (Shepherdia canadensis) 松果 栗子和栗树的果实或种子。(Castanea dentata, C. pumila) 野生葡萄 (Vitis riparia, V. labrusca) 野生草莓 (Fragaria virginiana, F. californica) 蜂蜜 山胡桃属植物 mast, including pecans (Carya spp.) 木瓜 (Asimina triloba) 美洲柿子 (Diospyros virginiana) 野生樱桃 (Prunus spp.) 野苹果 (Malus sylvestris) 山毛榉 mast ( Fagus grandifola, F. mexicana) 黄樟 (Sassafras albidum) 接骨木属植物的果实 (Sambucus canadensis) 另外,黑熊也会吃鲑鱼、亚口鱼科、短吻鳄蛋、淡水螯虾、尊鱼和搜捕果园、蜂窝、和农作物。

美洲黑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American black bear (Ursus americanus) is a medium-sized bear native to North America. It is the continent’s smallest and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bear species. Black bears are omnivores with their diets varying greatly depending on season and location. They typically live in largely forested areas, but do leave forests in search of food. Sometimes they become attracted to human communities because of the immediate availability of food. The American black bear is the world’s most common bear species.

婆罗洲猩猩

阅读(214)

动物百科小编☆唐老鸭★给大家整理了婆罗洲猩猩的资料,包括婆罗洲猩猩的图片资料、婆罗洲猩猩的形态特征、婆罗洲猩猩的生活习性、婆罗洲猩猩的品种和种类、婆罗洲猩猩的寿命等与婆罗洲猩猩相关的详细信息。

婆罗洲猩猩Bornean orangutan

婆罗洲猩猩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人科 Hominidae
属: 猩猩属 Pongo
种: 婆罗洲猩猩 P. pygmaeus
        ( Linnaeus, 1760 )
分布:婆罗洲岛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婆罗洲猩猩(拼音:pó luó zhōu xīng xīng);
英文名:Bornean orangutan;
学名:Pongo pygmaeus。
婆罗洲猩猩,是原住于婆罗洲的猩猩。它们与体型较小的苏门达腊猩猩是亚洲仅有的两种类人猿。野生婆罗洲猩猩的寿命可以达35-40岁;饲养的可以活到60岁。白天活动,吃无花果、红毛丹、芒果、蜂蜜、鸟蛋、幼鸟、甲壳类、鲜菜以及植物嫩芽。栖息于热带雨林,平时性温驯,发怒时很可怕。分布于印尼加里曼丹岛和马来西亚沙捞越。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身高: 75-100厘米

体重: 40-90公斤

生命: 25-40年

食性: 杂食,以植物为主,也食昆虫

繁殖: 胎生,每胎1仔

习性: 喜欢独自生活,白天活动

分布: 婆罗洲岛

婆罗洲猩猩

雄性婆罗洲猩猩

婆罗洲猩猩

婆罗洲猩猩母子

婆罗洲猩猩

婆罗洲猩猩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婆罗洲猩猩体棕红色。体型庞大,雄性约为雌性两倍,成年雄性身高大约100厘米,体重约60 – 90千克;雌性身高大约78厘米,约40 – 50千克。有颊囊,雄性尤其发达。随着雄性年龄的增长、老迈,面颊部皮肤松弛向两翼扩张而形成巨大面盘。与人类一样,肋骨12对,但腰椎4枚;手腕部有中心骨,此骨随年龄老迈而与其后的骨块愈合,这两点与人类不同。年老者有长而红的颌须。拇指很小,脚发达,适于握物。脑容积,雌性320~400cc,雄性为405~540c。双臂很长,张开宽达23-24厘米,站立时双臂下垂可达脚踝部;腿短,且不如臂粗壮;体毛稀疏,暗红褐色,肩和背部有20余厘米长毛;前额突出,嘴突出,唇薄,眼、耳、鼻均小,眼间距较窄;成年雄性的脸侧具有叶状的厚肉垫,在肉叶下面有一气囊,它与喉部相连,充气后鼓起很大,发声时起共鸣作用;有的颏下有胡子;手脚窄长,臂和手粗壮有力,手长约28厘米,脚长约32厘米;犬齿发达,牙齿32枚,齿式与人类同。无尾。   树栖生活类群。除少数种类外,拇指(趾)多能与它指(趾)相对,适于树栖攀爬和握物。锁骨发达,手掌(及蹠部)裸露,并具有两行皮垫,有利于攀缘。指(趾)端除少数种类具爪外,多具指甲。眼眶周缘具骨,两眼前视,视觉发达,嗅觉退化。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婆罗洲猩猩主要栖息于低地和丘陵的热带雨林,生活在海拔高度为800米-1500米之间。它们栖息在树上,并会随食物而去到很远的地方雄性单独生活,雌性单独生活或与小猩猩在一起。白天活动,大部分时间用于觅食,活动不如猴类迅速敏捷,以手脚交替抓握树枝移动身体。能在地面直立行走,但要靠拳指支撑,腰不能直立。臂力强大,除虎豹外,无其他天敌。在距地面8~12米的树杈上用树枝架窝,上面覆以树叶,夜晚睡在树上。平时性温驯,发怒时很可怕。雨天使用大树叶遮盖身体。较其他类人猿,它更长时间在树上,在地上可用四肢行走。动作迟钝缓慢,不能在树间跳跃,只能手脚并用,慢慢移动。通常单独行动,幼仔与母亲一起活动或形成暂时性小型群体,由一只雄性和携带幼仔的二、三只雌性组成。   婆罗洲猩猩的饮食包括超过400种水果的食物,如野生无花果和榴莲、菌类,占60%左右,主要吃树叶、嫩芽、蜜果、生果、树枝、树皮及鸟蛋,亦会吃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但是占食物中的数量很少。偶尔会吃富含矿物质的土壤。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筑巢于树上,并将附近的树枝及蔓条弄平,盖上树枝即成只能住一晚的巢,第二天晚再另筑新巢。是所有哺乳动物物种的繁殖速度最慢,出生的间隔大约在8年间。孕期235至270天,每胎一仔,初生时体重约1.6千克,一生下来便能反射性抓握东西,可抓住母亲的长毛吮奶,幼仔与母亲共同生活约5年后,独立生活。寿命约为25-40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婆罗洲猩猩分布于印尼的加里曼丹岛,马来西亚的沙捞越,文莱(存在不确定性)。是猩猩种中唯一分布在亚洲的种类,分布区狭小,数量不多。

婆罗洲猩猩的分布: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婆罗洲猩猩共有三个亚种:
西北婆罗洲猩猩(P. p. pygmaeus)生活于马来西亚的沙劳越及印尼加里曼丹西北。
中央婆罗洲猩猩(P. p. wurmbii)生活于加里曼丹西南及中部。
东北婆罗洲猩猩(P. p. morio)生活于加里曼丹东部及沙巴。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在地理上孤立的婆罗洲猩猩有基因流传的证据。婆罗洲猩猩及苏门达腊猩猩约于150-170万年前分化,当时正值婆罗洲及苏门达腊的分裂。这两个物种彼此较为疏远,比黑猩猩及倭黑猩猩更甚。这两个物种以往都被认为只是亚种,直至将它们的线粒体DNA序列出来才升级为物种。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008年濒危物种—濒危(EN)。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濒危物种。

婆罗洲猩猩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ornean orangutan, Pongo pygmaeus, is a species of orangutan native to the island of Borneo. Together with the Sumatran orangutan, it belongs to the only genus of great apes native to Asia. Like the other great apes, orangutans are highly intelligent, displaying advanced tool use and distinct cultural patterns in the wild. Orangutans share approximately 97% of their DNA with humans.
The Bornean orangutan is an endangered species, with deforestation, palm oil plantations and hunting posing a serious threat to its continued exis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