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塞鲸

阅读(109)

动物百科小编狮虎兽给大家整理了塞鲸的资料,包括塞鲸的图片资料、塞鲸的形态特征、塞鲸的生活习性、塞鲸的品种和种类、塞鲸的寿命等与塞鲸相关的详细信息。

塞鲸Sei whale

塞鲸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鲸目 Cetacea
亚目: 须鲸亚目 Mysticeti
科: 须鲸科 Balaenopteridae
属: 须鲸属 Balaenoptera
种: 塞鲸 B. borealis
        ( Linnaeus, 1828 )
分布: 世界海洋均有分布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塞鲸(拼音:sāi jīng);
英文名:Sei whale;
学名:Balaenoptera borealis。
塞鲸,为须鲸的一种,为世界上第三大须鲸,仅次于蓝鲸与长须鲸。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域,尤其是在远离海岸的海洋深层,塞鲸倾向避开阳光与热带海域。塞鲸身长可以达到20米,体重则可达到45吨。估计每天需要900公斤的食物,主要是桡脚类动物与磷虾,有时还包括其它的软体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12-20米

身高:

体重: 20-45吨

生命: 65岁左右

食性: 肉食:磷虾,小鱼、软体动物

繁殖: 胎生,通常每胎1仔

习性:

分布: 世界海洋均有分布

塞鲸

塞鲸头部

塞鲸

塞鲸喷水

塞鲸

塞鲸的尾巴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塞鲸的身体颜色基本上是深铁灰色,腹部为亮灰色的,而且有一些不规则的白色斑纹。塞鲸在身体下方拥有32至60条的绉褶或沟纹延着喉部伸展,让牠们在觅食时可以将嘴部张开到最大。塞鲸的嘴部是尖的,鳍比起其它鲸鱼显得比较短,只占身体的9%至10%,而末端是较尖。牠们有一道隆起从嘴部的尖端延伸到一对鼻孔,这是须鲸独特的特征。塞鲸为世界上第三大须鲸,仅次于蓝鲸(可达到200吨重)与长须鲸(可达到77吨重)。塞鲸的成鲸身长一般为12至15米,体重可以达到20至30顿重。南塞鲸体型比北塞鲸大,而雌鲸被认为比雄鲸来的大。目前测量到最大的塞鲸为21米,重量介于40至45吨之间。刚出生的幼鲸一般长度为4至5公尺。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塞鲸在接近海水表面的地方觅食,一边游泳一边捕食大群的猎物,平均每天需要900公斤的食物。因为塞鲸的体型庞大,所以牠们以甲壳类或小鱼这些食物链中的位置较底的生物作为食物就显得令人注目。分析塞鲸的胃部与直接观察塞鲸的觅食行为后,得知牠们比较喜欢以甲壳类为主食。这件事也可以从分析收集来的塞鲸粪便来得知,它的外观类似褐色稀薄的云,在水中出现。这些用网子收集的粪便与水中的DNA物质分离开来,而且与已知的物种来逐一确认。塞鲸与其它几种生物来竞争的食物,包括了鲱鱼、姥鲨与露脊鲸。 塞鲸在北大西洋主要以桡足类的哲水蚤目为主食,特别是飞马哲水蚤。第二喜爱的食物则是磷虾,主要是北方磷虾。在北太平洋则同样以桡足类与磷虾目动物为食。除此之外,牠们也喜欢捕食比较大型的生物,例如一种日本乌贼与小型鱼类,其中包括鳀鱼、、南美拟沙丁与竹荚鱼等。这些鱼类中有一些是含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的。在加州中部6月至8月间,观察到塞鲸将凤尾鱼当成食物;9月至10月间则以太平洋磷虾为主食。塞鲸在南半球则以桡足类与南极磷虾为食。塞鲸会发出响亮的长低频率的声音。对塞鲸发出的特定叫声则所知较少,但是在2003年观察到牠们在南极半岛外海会发出多频率的声音,被形容是咆哮或嘶嘶声。许多塞鲸的叫声包括许多部分,每个部分频率相异。这个复合体被视为分辨塞鲸的叫声与其它鲸鱼的叫声的关键特征。大部分的叫声大约持续半秒,频率界于240-625赫兹之间,在这个范围内的声音大部份的人类都可以听见。在1帕斯卡且距离1公尺的情况下,这些叫声最高约达156分贝。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塞鲸的交配发生在冬季的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根据胎儿的成长模式,估计妊娠期约十个月又三个星期。新生的鲸鱼会在6至9个月大时断奶,当时身长约11至12米长,断奶则发生在夏季或秋季的觅食海域。雌鲸每2至3年繁殖1次,最高纪录为1次6只,不过1次1只是更普遍的。塞鲸的性成熟约8至10年,雄鲸约12米,雌鲸则为13米。塞鲸可以活到65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塞鲸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域,尤其是在远离海岸的海洋深层。塞鲸倾向避开阳光与热带海域,每年夏季时从寒冷或两极的海域迁移到温带海域,冬季则迁移到亚热带海域。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北方塞鲸(Balaenoptera borealis borealis)与南方塞鲸(Balaenoptera borealis schleglii)。这两种塞鲸的分布范围各自分开,并没有重叠。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目前塞鲸的全球数量估计只有54,000条,大约只有商业捕鲸前的15%。一份1991年于北大西洋进行的研究显示这个区域仅有4,000条。这项研究采用的是一个通用的计算方法,称为单位努力捕获量(catchperuniteffort,CPUE),试图根据在特定单位时间内,努力捕获的数量或重量来估计物种的总数量。这个方法在科学界遭到批评,而且不被认为是一个丰富的科学指引。据说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早期,挪威近海的塞鲸已经相当稀少,因为这个区域在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间有大量的塞鲸被猎捕。对于鲸鱼消失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由于过度的滥捕,而另一个解释则是:因为桡足类的数量于1960年代末在东北大西洋大幅的减少,导致塞鲸分布范围的改变。1987年在丹麦海峡的调查发现了1,290条塞鲸,在1989年则有1,590条。新斯科细亚外海的塞鲸估计在1,393条与2,248条之间,估计的下限为870条。一份1977年根据捉放法与CPUE资料的研究估计塞鲸在太平洋地区有9,110条。日本捕鲸业则对这个数字有所质疑,认为这是过时的资料,他们在2002年时宣布西北大西洋有超过28,000条塞鲸栖息,不过这个数字不被科学界所接受。在加利福尼亚州海域,从1991年至1993年间,经由航空与船只的调查显示只有1件确定及5件可能的目击报告,而且在奥勒冈州与华盛顿州没有任何目击报告。在商业捕鲸活动之前,北太平洋估计有42,000条塞鲸栖息。在捕鲸活动于1974年结束时,塞鲸在北太平洋的数量下降到7,260条至12,620条之间。根据在南冰洋进行的捉放法及CPUE的结果,塞鲸在南半球的数量估计界于9,800与12,000条之间。根据1978年至1988年间的调查,国际捕鲸委员会的报告估计有9,718条塞鲸。在商业捕鲸活动开始之前,估计有65,000条塞鲸生存于南半球。

知 识Knowledge

塞鲸属于须鲸科,这个科包括蓝鲸、大翅鲸、布氏鲸、长须鲸与小须鲸。须鲸在挪威语为röyrkval,意即「皱纹鲸鱼」,这是因为须鲸嘴部内拥有一系列纵向的皱褶或沟纹,随着身体下侧延伸。须鲸科被认为是在中新世中期从须鲸演化出来的。不过目前对于须鲸亚目中的几个科是如何演化的所知不多。栖息与迁移法罗群岛邮票上塞鲸的图绘人们可以在世界各地看到塞鲸的踪影,虽然牠们很少出现在极地或热带海域中。想要在海中分辨出塞鲸与布氏鲸是困难的,特别是布氏鲸在温暖的海域中是最常见的,而在一些情况下,长须鲸也会造成误认,因为分布的范围与出现的频率。 塞鲸在北大西洋东岸的分布范围从南欧或北非延伸到挪威,在北大西洋西岸,则从美国南部延伸到格陵兰,目前最南端的确定纪录是沿着墨西哥湾北岸与大安地列斯群岛。在塞鲸的分布范围中,牠们会试图避开半封闭的海域,例如墨西哥湾、圣罗伦斯湾、哈得孙湾、北海与地中海。塞鲸在深海中占有优势,不过更常出现在大陆架、沿岸之间的盆地或海底峡谷。在北太平洋,塞鲸冬天时会出现在北纬20°–23°,夏季时则是在北纬35°–50°之间出没。栖息在北太平洋的塞鲸大约有75%可以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边观察到,不过关于牠们在北太平洋整体分布的资料则是严重缺乏。两条塞鲸在加利福尼亚州附近的深海被作上标记,后来牠们在华盛顿州与英属哥伦比亚附近海域被发现,显示塞鲸在这些区域可能的移动路径,但是缺乏其它标记回收的数据使得这2个案例没有决定性。根据历史上的猎捕纪录,塞鲸在南半球夏季时分布在南纬40°–50°之间,冬季的分布则范围是未知的。大体来说,塞鲸每年夏季从寒冷与副极地的海域开始移动,等到冬季时牠们会迁徙到温暖的副热带的海域,这里的食物更加充足。在西北大西洋,根据目击与猎捕纪录显示,塞鲸在7月中旬到下旬间会沿着礁石边缘往北移动到乔治沙洲、缅因湾东北海沟与布鲁斯沙洲地区。牠们在8月与9月时会出现在纽芬兰南岸的海域,从9月中旬到11月中旬沿着新斯科细亚的沙洲往南方与西方移动,来开始向南迁徙。拉布拉多海的塞鲸在6月的第一个礼拜可能会进一步往北移动到格陵兰西南部的海域。在东北大西洋,塞鲸在冬季时会迁移到西非,然后在春天时沿着大陆坡往北移动。巨大雌鲸领导的往北迁移比起其它的阶级与性别更加可靠,牠们会比较早抵达丹麦海峡(大约在7月中旬抵达),然后直到9月中旬为止都待在这里。在这几年当中,雄鲸与年轻的雌鲸在夏季时仍然会停留在较低的纬度。尽管知道塞鲸大概的迁移模式,但是确切的移动路径是未知的,而且科学家无法真正预测出塞鲸族群在不同年份中将会出现在哪里。人们可能在某一年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可以看到许多塞鲸聚集,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反而可能看不到任何鲸鱼的踪迹。F.O.卡彭注意到格陵兰西部塞鲸出现的频率与注入这个地区的北大西洋洋流的出现有关。从塞鲸得到的标记数据中有一些迹象显示塞鲸个体每年会返回到冰岛近海。

资 料Information

塞鲸的邮票

塞鲸与人的比例

塞鲸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ei whale is smaller in size than the fin whale (Balaenoptera physalus), and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is similar species because it has symmetrical colouring on the lower parts of its head . It is also similar to Bryde’s whale (Balaenoptera edeni), but has only one ridge o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head, whereas Bryde’s whale has three . The ’blow’ or spout of the sei whale is a single thin cloud, which reaches about three metres in height . The skin is a mottled dark grey colour, with white grooves along the paler underparts . The baleen is grey to black with paler fringes and less than 80 centimetres in length . The dorsal fin is obvious, has a slightly hooked shape and is located two-thirds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body . The common name ’sei’ arose from the arrival of this whale off the coast of Norway tending to coincide with that of coalfish ’seje’ .

座头鲸

阅读(208)

动物百科小编人鱼小猪给大家整理了座头鲸的资料,包括座头鲸的图片资料、座头鲸的形态特征、座头鲸的生活习性、座头鲸的品种和种类、座头鲸的寿命等与座头鲸相关的详细信息。

座头鲸Humpback whale

座头鲸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鲸目 Cetacea
科: 须鲸科 Balaenopteridae
属: 座头鲸属 Megaptera
种: 座头鲸 M. novaeangliae
        ( Borowski, 1781 )
分布: 太平洋、大西洋及其边缘海域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座头鲸(拼音:zuò tóu jīng);
英文名:Humpback whale;
学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
座头鲸,又名大翅鲸、驼背鲸、巨臂鲸,属于须鲸亚目的海洋哺乳动物。其“座头”之名源于日文“座头”,意为“琵琶”,指鲸鱼背部的形状。全世界各大海洋都有座头鲸的踪迹。座头鲸部分栖息于太平洋一带。活动时多一双一对活动,性情温顺,有洄游习性,惟游泳速度较慢。主食为小甲壳类和群游性小型鱼类。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1.5 – 15米

身高:

体重: 25 – 30吨

生命: 60-70年

食性: 磷虾,小鱼,贝类

繁殖: 孕期约10个月,每胎产1仔

习性: 成对活动,性情温顺

分布: 太平洋、大西洋及其边缘海域

座头鲸

座头鲸与海豚伴游

座头鲸

座头鲸腹部

座头鲸

成年座头鲸与幼年座头鲸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座头鲸成体平均体长雄性为12.9米,雌性为13.7米,最大记录雌性18米。体重25-30吨。背鳍较小。鳍肢很长,约为体长的1/3,为鲸类中最大者,前缘具不规则的瘤状突起。尾鳍宽大,外缘呈不规则钳齿状。脸面褶沟较少,约14-35条。背部黑色,有斑纹,鳍肢上方白色,尾鳍腹面白色,边缘黑色。口大,进食时上下颌间特殊韧带结构可使口张开90度的角度。鲸须每侧有270~400片,须板和须毛皆黑灰色。座头鲸的背鳍很短小,胸部鳍状肢窄薄而狭长。座头鲸在海面经常作出各种精彩表演。座头鲸不但外貌奇异,而且智力出众。它们会使用气泡形成的柱网捕食,而且它们的叫声悦耳悠扬。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多成对活动,性情温顺,同伴间眷恋性很强。每年进行有规律的南北洄游:夏季洄游到冷水海域索饵,冬季到温暖海域繁殖,洄游期不进食。游泳速度较慢。每小时约为8~15公里,常发出类似“唱歌”的繁杂声音。座头鲸是有社会性的一种动物成体之间也常以相互触摸来表达感情,但在与敌害格斗时,则用特长的鳍状肢,或者强有力的尾巴猛击对方,甚至用头部去顶撞,结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鲜血直流。在它的皮肤上不仅常附着藤壶和茗荷等蔓足类动物,而且携带着许多诸如鲫鱼一类有吸盘的动物,加起来足有半吨重之多。座头鲸进食的方法也很奇妙,首先是冲刺式进食法,将下腭张得很大,侧着或仰着身子朝虾群冲过去,然后把嘴闭上,下腭下边的折皱张开,吞进大量的水和虾,最后将水排除出去,把虾吞食;第二种方法叫轰赶式进食法,将尾巴向前弹,把虾赶向张开的大嘴,这种方法也是只有当虾特别密集时才适用;第三种方法是从大约15米深处作螺旋形姿势向上游动,并吐出许多大小不等的气泡,使最后吐出的气泡与第一个吐出的气泡同时上升到水面,形成了一种圆柱形或管形的气泡网,像一只巨大的海中蜘蛛编结成的蜘网一样,把猎物紧紧地包围起来,并逼向网的中心,它便在气泡圈内几乎直立地张开大嘴,吞下网内的猎物。当猎物数量稀少时,座头鲸常常单独或仅有2~3只在一起觅食,而当猎物数量很多时,便形成8只左右的较大群体,有时不同群体之间还会互相争食。因此,食物的多少、分布和种类,也会直接影响座头鲸的数量。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雌性座头鲸每2年生育一次,孕期约10个月,每胎产1仔。座头鲸的寿命可达60-70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座头鲸在所有主要海洋中均有发现,它们分布在从南极冰缘到北纬65度的广阔海面。这是一个有迁移特点的物种,它们夏天生活在凉爽的高纬度水域,但是在热带或亚热带水域交配繁衍。座头鲸通常每年迁徙路程长达25,000公里(16,000英里),使它们成为哺乳动物中最好旅行者之一。但是生活在阿拉伯海的座头鲸是例外,它们长年都生活在那些热带海域。座头鲸在东地中海、波罗的海和北极海域未被发现。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在十九世纪中以前,全球座头鲸的数量达到150,000条,但在往后的一个世纪里,人类大规模进行商业捕鲸活动,过度捕杀座头鲸令座头鲸在1966年的数量只剩下仅仅20,000条。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了《全球禁止捕鲸公约》,严格禁止所有商业捕鲸活动,令座头鲸幸免于当时绝种。二十世纪座头鲸的种群数量正在持续增长,但直至今天仍只回升至35,000条,不足十九世纪中以前的四份一。保守估计有11,600条座头鲸生活在大西洋、7,000条在太平洋和约17,000条在南半球。

资 料Information

座头鲸的邮票

 

播放视频:座头鲸。视频尺寸1280*720;文件大小94M;片长2分47秒。

座头鲸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agnificent humpback whale (Megaptera novaeangliae) is renowned for its impressive leaping displays and for the mysterious ’singing’ of solitary males. The robust body is blue-black in colour, with pale or white undersides . The flippers may also be white and are the largest appendage of any animal; reaching up to five metres in length . On the underside of the mouth are 12 to 36 throat grooves, which can expand when filtering water during feeding . Humpbacks have characteristically knobbly heads, covered in many raised lumps (’tubercles’) and barnacles . There are two blowholes on the back and the spout of water can appear very bushy . The spreading tail flukes have a distinct indentation in the middle ; as the whale undertakes a deep dive it usually arches its back (hence the common name) so that the tail flukes are raised above the water and clearly visible . The pattern on the underside of the flukes is unique and can be used to photo-identify and track individuals .

雪豹

阅读(163)

动物百科小编ペ笨笨猪@给大家整理了雪豹的资料,包括雪豹的图片资料、雪豹的形态特征、雪豹的生活习性、雪豹的品种和种类、雪豹的寿命等与雪豹相关的详细信息。

雪豹Snow Leopard

雪豹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Carnivora 
科: 猫科Felidae
属: 豹属 Panthera
种: 雪豹 P. uncia
        ( Schreber, 1775 )
分布: 亚洲中部山区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雪豹(拼音:xuě bào);
英文名:Snow leopard;
学名:Panthera uncia。
雪豹,猫科大型动物,珍稀濒危,在中国也被称为“艾叶豹”、“荷叶豹”、“草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因终年生活在雪线附近而得名,外形似虎,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猫科动物。雪豹敏感、机警、喜欢独行。捕食山羊、岩羊、斑羚、鹿,兼食黄鼠、野兔等小型动物或以旱獭充饥,有时也袭击牦牛群、咬倒掉队的牛犊。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100 – 130 厘米;尾长80-100厘米

身高:

体重: 45 – 55 公斤

生命: 8-13年

食性: 肉食

繁殖: 怀孕期100天,每胎1-3仔

习性: 昼伏夜出,善于跳跃,性情凶猛异常,好奇心强

分布: 中亚和南亚的高原地区

雪豹

雪豹休息

雪豹

雪豹奔跑

雪豹

雪豹学名:Panthera uncia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雪豹周身长着细软厚密的白毛,上面分布着许多不规则的黑色圆环,外形似虎,头小而圆,尾粗长,略短或等于体长,尾毛长而柔。体长100~130厘米;尾长80~100厘米,体重45-55公斤。全身灰白色,布满黑斑。头部黑斑小而密,背部、体侧及四肢外缘形成不规则的黑环,越往体后黑环越大,背部及体侧黑环中有几个小黑点,四肢外缘黑环内灰白色,无黑点,在背部由肩部开始,黑斑形成三条线直至尾根,后部的黑环边宽而大,至尾端最为明显,尾尖黑色。 耳背灰白色,边缘黑色。鼻尖肉色或黑褐色,胡须颜色黑白相间,颈下、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及尾下均为乳白色,冬夏体毛密度及毛色差别不大。雪豹无法发出令人震慑的叫声,虽然它的舌骨具有成骨作用,先前认为雪豹具有的成骨作用基本上有助于它可以咆哮,但研究显示猫科动物咆哮的能力是来自其他的组织特征,特别是喉头,而雪豹没有喉头。 与平原豹不同的是,它前掌比较发达,因为其是一种崖生性动物,前肢主要用于攀爬。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雪豹具有夜行性,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黄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其行动敏捷机警,动作非常灵活,善于跳跃。3-4m的高崖可纵身而下,据说最多有一跃跳过15m宽的山涧的记录。雪豹在行走时爪不伸开,梅花状的脚掌非常漂亮且独特,行走时步幅在1米以内,跑动时步幅达到1.6米。而在白天,雪豹很少出来,有时会躺在高山裸岩上晒太阳。其上下山有一定的路线,喜走山脊和溪谷,经常沿着踩出的小径行走。雪豹性情凶猛异常,但在野外从不主动攻击人。雪豹有很强的好奇心,这点类似于大部分猫科动物。雪豹一年换一次毛,它将它和它的幼崽的毛收集起来压在身下,日久月长就成了一片豹毛毡。雪豹以岩羊、北山羊、盘羊等高原动物为主食,也捕食高原兔、旱獭、鼠类等小动物以及雪鸡、马鸡、虹雉等鸟类,在食物缺乏时也盗食家畜、家禽。其猎食往往采取伏击或偷袭的方法,常在野羊活动地区附近隐藏,由于其身上的花纹色彩与裸岩块斑相似,故野羊难以辨别。待羊走近时,雪豹便一跃而起,扑倒猎物。其进食时一般先食腹部、内脏,然后再吃肌肉,最后食头。食时用前爪抓肉,类似小猫,并以臼齿撕裂咬食。为了猎食,雪豹往往出去很远,常按一定的路线绕行于一个地区,需要许多天才能返回。这符合它的进食周期, 雪豹饱食后可以一个星期不进食。雪豹在袭击牧民的羊群时,总是先悄悄地潜伏在岩石峭壁的缝隙里,等牧民转身离开时再一声不响地实施伏击,而且一次只猎杀一只。这点与大面积屠杀,一次咬死一大片的狼完全不同。雪豹也吃植物,原因尚不清楚。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雪豹多成对同居,其一般发情期在冬末1-3月,此时它们食欲不振,经常嘶叫相互寻找,夜间、清晨和傍晚常常发出高昂的叫声。这种叫声拖得很长,类似哀号。若两只雄兽相遇,则必有恶斗。雌兽发情期每次为5-7天,妊娠期98-103天,于4-6月产仔,每胎通常可产2-3只幼雪豹。母雪豹每次的生育间隔约为两年。刚出生的幼豹体重约300-700克,体长约24cm,尾长16-18cm,通体带有浅玫瑰紫色,身上的黑色环斑轮廓不清、黑灰相杂,到7-9天才睁眼,10天后开始爬行.在幼豹出生的半个月内,母豹会精心哺育它的幼崽,很少离开。小雪豹一个半月后可吃一些碎肉,2个月后可随母亲外出,3、4个月后可参与捕食,约在18-22个月后离开母亲,独立生活。一旦独立,它们将会离开故土,长途跋涉,穿越广袤的地带以寻求新的栖息地。这可能有助于减少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雪豹约2-3岁时性成熟。雪豹在野外的寿命一般8-13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雪豹是中亚和南亚山地的特产,分部为斑状分布,常栖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地区。分布面积广达123万平方公里,跨越中亚的12个国家,历史上也曾在缅甸有分布。具体而言,其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前苏联的中亚各国、蒙古、阿富汗、印度北部、尼泊尔、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地,以及中国的西藏、四川、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等省区的高山地区,如喜马拉雅山、可可西里山、冈底斯山、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唐古拉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乌拉尔山等等。这些地方大多为没有人类居住的地区,仅生长着极少的高山垫状植被。在平原地区偶尔也有踪迹。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两个亚种分布:
中亚及东北方的蒙古和俄罗斯
中国西部地区和喜马拉雅山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雪豹的个体总数估计只有4,080至6,590只,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也有约600-700只雪豹。1972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雪豹确定为全球性的濒危物种,并将其纳入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单。在其2008年的评估中,仍维持这一威胁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雪豹列为濒危动物。在中国,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此同时,一些保护工作也在开展。有众多组织正开展工作以保护雪豹和其受到威胁的山地生态系统。这些组织包括国际雪豹基金会,雪豹保护协会,全球雪豹网络以及世界保护联盟猫科动物专家组。这些团体和许多雪豹分布区的政府部门最近一同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届国际雪豹会议。他们关注于研究与调查雪豹及其栖息地,同时教育工作也在开展,旨在让人们理解雪豹的需求与雪豹栖息地上村民和牧民的需求同样重要。20世纪七十年代初,雪豹皮毛制品的国际贸易正式被禁止。1971年,国际皮毛制品贸易联合会忠告其会员国家终止雪豹皮毛的交易活动;1975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雪豹列为附录一物种,严令禁止雪豹的皮毛交易。在中国,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1年,在新疆琼台兰河上游苏布塔西放牧的一位牧民因夹获一只雪豹被捕,判刑十年。2002年,新疆自治区拜城县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对捕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司马义·苏甫尔判处有期徒刑7年,罚金2万元,同时对倒卖雪豹的2名卖主各处罚款5000元。在以下自然保护区内有雪豹生活。吉德拉尔国家公园,位于巴基斯坦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 荷米斯国家公园,在印度拉达克的查谟-克什米尔邦。 红其拉甫国家公园,位于巴基斯坦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 楠达戴维山国家公园,位于印度北阿坎德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西藏。吐鲁番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新疆天山。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青海。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青海。萨加玛塔国家公园,位于尼泊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花谷国家公园,位于印度北安查尔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希-佛克桑多国家公园,位于尼泊尔德尔帕。 多尔帕坦禁猎保护区,位于尼泊尔巴格隆。 安娜普娜保护区,位于尼泊尔西部。 晋美多吉国家公园,位于不丹。 葛凡赛汗国家公园,位于蒙古。 Ubsunur Hollow保护区,位于蒙古和图瓦共和国及俄罗斯的领土边界。 迪邦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印度阿尼尼。 Aksu-Djabagly自然保护区,位于哈萨克斯坦。 sarychat Ertash国家自然保护区 ,位于吉尔吉斯斯坦。 卡通河自然保护区,位于俄罗斯。 Kibber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印度。 针谷国家公园,位于印度。 大喜马拉雅山脉国家公园,位于印度。

知 识Knowledge

国际雪豹基金会(英文:Snow Leopard Trust)致力于雪豹保护,在中国、蒙古、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五个关键的雪豹分布国均有项目及工作人员。另外,雪豹基金会还支持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不丹和尼泊尔的当地保护项目。雪豹基金会的核心理念是:只有同时满足雪豹以及生活在其栖息地上的人们的需要,雪豹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同时该基金会致力于雪豹研究工作。

雪豹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eautiful snow leopard (Panthera uncia) is a white to smokey-grey colour, with yellow tinged fur and patterned dark-grey to black rosettes and spots . The snow leopard has many adaptations for its cold habitat; long body hair and thick, woolly belly fur, large paws and a well-developed chest and enlarged nasal cavity that warms the cold air as it is breathed in . The long, thick tail is almost a metre in length and is used for balance and as added insulation when wrapped around the body and face at rest . The short forelimbs and long hind limbs enable this leopard to be particularly agile in its steep and rugged habitat .

远东豹

阅读(205)

动物百科小编◆◇嘻哈猴。给大家整理了远东豹的资料,包括远东豹的图片资料、远东豹的形态特征、远东豹的生活习性、远东豹的品种和种类、远东豹的寿命等与远东豹相关的详细信息。

远东豹Amur Leopard

远东豹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Carnivora 
科: 猫科Felidae
属: 豹属 Panthera
种: 豹 P. pardus
亚种: 远东豹 P. p. orientalis
        ( Schlegel, 1857 )
分布: 俄罗斯远东、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远东豹(拼音:yuǎn dōng bào);
英文名:Amur leopard;
学名: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
远东豹,又名东北豹、朝鲜豹、阿穆尔豹,是豹的一个亚种,是北方寒带地区体型仅次于东北虎的大型猫科动物,也是世界上最稀少的猫科动物。曾经广泛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森林中。已被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Ⅰ,受到俄罗斯、朝鲜和中国政府的严格保护。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极危(CR)

体长: 0.8-1.4米;尾长1米

身高:

体重: 32 – 48公斤

生命: 15-20年

食性: 食肉

繁殖: 每胎2~3仔

习性: 独自生活,昼伏夜出,擅长跳跃

分布: 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

远东豹

远东豹面部特写

远东豹

远东豹栖息地

远东豹

远东豹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远东豹体长0.8-1.4米,尾长1米左右,体重32 – 48公斤,雄性比雌性略大,毛色较浅,春夏季节漂亮的金黄色体毛长约2.5厘米,冬季长出7厘米长的淡灰色长毛御寒。 躯体均匀,四肢中长,趾行性。头大而圆,吻部较短,视、听、嗅觉均很发达。犬齿及裂齿极发达;上裂齿具三齿尖,下裂齿具2齿尖 ;臼齿较退化,齿冠直径小于外侧门齿高度;齿式。皮毛柔软,具显著花纹。前足5趾,后足4趾;爪锋利,可伸缩。尾发达。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远东豹栖息于寒温带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地区,独自生活,昼伏夜出,领地意识强,但几只豹的领地有可能相互重叠。 远东豹捕食梅花鹿、麝、狍子、驯鹿、野猪、兔子等食草动物,身体强健,可以越过6米宽的沟渠、跳上3米高的峭壁。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远东豹每年1~2月交配繁殖,母豹的妊娠期95-105天,每胎2-3仔,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多达6仔,哺乳期4~6个月,小家伙跟随母亲生活1年后独立,3-4岁性成熟,寿命15-20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现(截至2012年4月)仅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部分地区以及朝鲜北部的部分地区。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俄罗斯远东地区(1998年估计)有40只野生远东豹;朝鲜(1998年估计) 有大约10头野生远东豹保留在森林里;中国野生远东豹的数量估计为10 到15只;韩国的最后一头野生远东豹在1969 年被射杀了。远东豹1999 年统计,有223只远东豹被饲养在71个动物园。其中有95头在北美洲的动物园。2011年,全世界动物园中人工饲养的远东豹大约还有300只左右。2005年左右,远东豹野生存量全世界仅在40只左右,中国数量仅为7至12只。 2011年4月13日,在吉林珲春发现一只野生远东豹。 2011年9月19日,在吉林省延边州发现一只野生远东豹。2012年4月5日,在吉林珲春发现两只野生远东豹。

远东豹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Amur leopard (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ly endangered big cats in the world, with just 35 remaining in the wild, all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 It is one of ten living subspecies of leopard (according to the most recent genetic study) but it is especially distinctive due to a particularly pale coat compared to most other subspecies, and dark rosettes which are large and widely spaced with thick, unbroken rings . This beautiful leopard is well adapted to living in the harsh, cold climates of its range, with a thick coat that can grow as long as 7 cm in winter . Leopards give a distinctive rasping call, rather than a growl, as their main vocalisation .

花豹

阅读(305)

动物百科小编米兔 ゝ给大家整理了花豹的资料,包括花豹的图片资料、花豹的形态特征、花豹的生活习性、花豹的品种和种类、花豹的寿命等与花豹相关的详细信息。

花豹Leopard

花豹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亚纲: 真兽亚纲Eutheria 
目: 食肉目Carnivora 
科: 猫科Felidae
属: 豹属 Panthera
种: 豹 P. pardus
        ( Linnaeus, 1758 )
分布: 亚洲非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花豹(拼音:huā bào);
英文名:Leopard;
学名:Panthera pardus。
花豹,是属猫科豹属下一种动物,又名金钱豹。食肉目,猫科,头小、耳短。分布范围广泛,包括非洲、中东、亚洲东部、西南及南部等地的森林、草原、树丛。肉食性,以各种大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善于隐身的能手。属于夜行动物,习惯在夜间狩猎。花豹行踪不定,通常出没于河边或崎岖的山区。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

体长: 100 – 190厘米;尾长70 – 95厘米

身高: 肩高45 – 80厘米

体重: 30 – 70公斤

生命: 22-30年

食性: 肉食

繁殖: 每胎3至4子

习性: 善于跳跃和攀爬,一般单栖,性凶猛

分布: 广泛分布非洲亚洲

花豹

豹面部特写

花豹

豹进食

花豹

花豹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头躯干长100 – 190厘米,尾长70 – 95厘米,30 – 70公斤,全身黄褐色;额头至肩部有数条黑色纵带,颈侧及体侧具有大块云黑斑,腹部近白色,腹部及四肢间杂有不规则黑褐色斑纹;尾巴有11~14个黑色环称,犬齿发达。前后肢具四趾,趾具钩爪,平时隐藏于掌内,捕捉猎物时始自皮鞘中伸出。栖息在热带稀树草原地区的花豹,往往有一个更淡红色或黄褐色身体,而沙漠豹子通常是淡淡的奶油色或棕黄色。较冷的区域和高山上的豹通常有灰金色皮毛。豹是一个极好的肉食动物,豹有肌肉发达的身体,功能强大的的爪子。其强大的颚,使其能够杀死和肢解猎物,长而敏感的胡须让豹适合夜间狩猎。在眉毛的几个长毛有助于保护眼睛,因为它通过在灌木丛间移动不至于刮伤 。豹也是一个非常灵活的登山者,肩部和前肢大量发达的肌肉,这有助于它爬坡和把猎物拖到树上 。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为大型肉食性动物,夜行性,栖息于植被浓密的原始阔叶森林中;单独行动,习性隐密,善于攀树,在树上行动灵活;会捕食树上的猴子、松鼠及鸟类答中小型动物,会潜伏树上,俟羌、鹿等猎物自下面经过时飞扑而下咬其颈部致死而食。多以山羊、狍子、鹿、麝、麂、野猪、野兔、猴类等为主要食物,有时也吃鱼、鸟类,以及袭击家禽、家畜等。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3至4月份发情交配,6至7月份产子,每胎3至4子。性成熟约7-9岁 ,寿命22-30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豹的栖息环境多种多样,从海拔100米的低地到海拔3000米的高山都有。适应力顽强,生境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沼泽、沙漠、雪地等。豹喜欢隐伏在大树上。亚洲非洲等地,从西非到苏门答腊,华北至华南也有豹的踪影。但是,欧洲就不产豹,澳洲(有袋类动物的老家)也不产豹。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桑给巴尔岛亚种 – P. p. adersi (极危, 可能灭绝)
华南亚种 – P. p. fusca (低危)
印度支那亚种 – P. p. delacouri (易危)
华北亚种 – P. p. japonensis (易危)
西奈半岛亚种 – P. p. jarvisi (极危, 可能灭绝)
斯里兰卡亚种 – P. p. kotiya (濒危)
爪哇亚种 – P. p. melas (濒危)
阿拉伯半岛亚种 – P. p. nimr (极危)
东北亚种 – P. p. orientalis (极危)
北非亚种 – P. p. panthera (极危, 可能灭绝)
指名亚种 – P. p. pardus (低危)
波斯亚种 – P. p. saxicolor (濒危)
欧洲亚种 – P. p. sickenbergi (灭绝)
小亚细亚亚种 – P. p. tulliana (极危, 可能灭绝)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中国豹最早从渐新世中期即已出现,这表示这种动物至少已生存过50万年了。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花豹在非洲及热带亚洲部分地区依然常见,然而,其分布范围正在缩小当中,原因是栖息地丧失或被分割,加上被商业捕猎、或被视为害兽,其中数个亚种也处于濒危状态,因而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整体评估为近危物种。估计数量:全世界20万只。濒危因素:因毛皮鲜艳而被大量捕杀;因会袭击家畜而被处以“害兽”的罪名被大量捕杀。 保护措施:2000年豹已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花豹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Combining opportunism, stealth and speed, the leopard is a fearsome predator. The distinctive coat of this species provides excellent camouflage and enables the leopard to conceal itself in the undergrowth or among rocks. It has exceptionally acute vision and hearing, and it is able move slowly and silently, frequently stalking to within metres of its prey without being detected . The leopard is also capable of moving extremely quickly and, when in pursuit of prey or fleeing from danger, it may run at speeds of more than 60 kilometres an hour . Although the leopard does most of its hunting on the ground, it is an exceptionally agile climber, and will frequently store large kills in trees . This habit is more common in areas where other large carnivores are also present .
When hunting, the leopard first locates its prey from a vantage point, such as a tree, rock or ridge, or at places where prey may go to feed or drink . It takes a wide variety of prey species, ranging from arthropods, reptiles, small birds and small- to medium-sized mammals, to large mammals such as antelope . There have even been several observations of a leopard killing a young giraffe, estimated to weigh up to three times the leopard’s body weight .

黑犀牛

阅读(269)

动物百科小编不喝牛奶的猫给大家整理了黑犀牛的资料,包括黑犀牛的图片资料、黑犀牛的形态特征、黑犀牛的生活习性、黑犀牛的品种和种类、黑犀牛的寿命等与黑犀牛相关的详细信息。

黑犀牛Black rhinoceros

黑犀牛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犀科 Rhinocerotidae
属: 黑犀属 Diceros
种: 黑犀 D. bicornis
        ( Linnaeus, 1758 )
分布: 非洲东部和南部的小范围地区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黑犀牛(拼音:hēi xī niú);
英文名:Black rhinoceros;
学名:Diceros bicornis。
黑犀牛,又叫尖吻犀、黑犀,是犀科黑犀属的唯一一种,产于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喀麦隆、南非、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尽管名叫黑犀,它们的体表颜色实际上更接近于灰白色,这个名字一般被用来区别于白犀,事实上这两种犀牛的区别不在于颜色,而主要在于体型,黑犀要比白犀小许多,吻部尖且能伸缩卷曲,头抬起,以树叶为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280-330厘米

身高: 肩高143-160厘米

体重: 800-1400公斤

生命: 35-50年

食性: 食草

繁殖: 孕期约为15-16个月,每胎一仔

习性: 独栖或2~3只同栖,性情极为粗野

分布: 非洲东部和南部的小范围地区

黑犀牛

黑犀牛头部特写

黑犀牛

黑犀牛饮水

黑犀牛

左侧为白犀右侧为黑犀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黑犀牛体长约3.5米,肩高1.5~1.7米,尾长约70厘米,体重约1.8吨,鼻端有2个角,前后排列,前角长70~90厘米,后角长不足40厘米。皮肤黑灰色。无下门齿,明显特点是上唇长并有伸缩性。黑犀牛脚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角长在鼻子上。它们胆小,爱睡觉,喜群居,小牛犊十分依恋母亲。皮肤虽很坚硬,但其褶缝里的皮肤十分娇嫩,常有寄生虫在其中,为了赶走这些虫子,它们要常在泥水中打滚抹泥。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黑犀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独栖或2~3只同栖,并有一定势力范围,用尿来标记领域。它们以树叶、灌丛、落地果实和杂草为食,一般在早晨和傍晚出来觅食,每天至少要喝一次水。白天在树荫下休息,天气炎热时在泥水中滚来滚去。它们的视觉和嗅觉灵敏,但视力差。黑犀素有脾气不好的恶名,有时会攻击车辆和人。它们的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45公里。雄性虽然是独居,但在一个水塘相遇时却能相互容忍,但有时也会对后来者进行驱逐,驱逐方式是大声喷鼻和用脚掌拍打地面。雄性之间是很少相互接触的。 非洲的黑犀牛身上会生长一些讨厌的扁虱和其它寄生虫,而小犀牛鸟非常喜欢这种食物,它们通常停在犀牛的身上到处找这些寄生虫吃,犀牛感到非常惬意,当然这是有回报的,当有大型猛兽出现时,犀牛鸟会发出一种很小的警告声音,犀牛便会警惕起来并及早做好反击或逃跑的准备。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成年黑犀为独居动物,只在交配的时候在一起生活。交配的黑犀会议起生活2~3天甚至几周。   孕期约为15~16个月。每胎一仔,出生时的小黑犀重量约为35~50公斤。哺乳期长达2年。断奶期为2年,2~3年后即离开母亲。母黑犀的性成熟期为5年,公黑犀为7年。野生黑犀的平均寿命为35~50年。人工饲养下,寿命可达45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黑犀牛是分布最广、现存最多的一种,产于非洲东部和南部,北至苏丹东北部,西至尼日利亚东北部。栖息在丛林地带。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东部黑犀 D. b. michaeli
西部黑犀 D. b. longipes
中南部黑犀 D. b. minor
西南部黑犀 D. b. bicornis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20世纪,黑犀曾经是所有犀牛总数量最多的一种。但在20世纪后半叶,黑犀的数量急剧 下降,从70,000下降到1981年的10,000到15,000头。1990年左右该数量又降到2500头以下。根据2003年的资料显示,黑犀的数量已有回升,约3,610头。主要威胁: 黑犀的主要威胁是偷猎和栖息地的减少,人们猎取黑犀的目的是获取它们的角。   2011年11月10日非洲西部黑犀牛宣告灭绝。

知 识Knowledge

1、黑犀由于其经常在泥土中打滚而成黑色,它的皮厚无毛,常用稀泥保 护身体以防昆虫叮咬。在鼻骨的一个突起上长两只角,纵向排列,前面的角较长,最长可达1.2米。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上唇具卷绕性,在取食时能用来剥枝条上的叶子。2、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又称大独角犀,有一个鼻角,身上的皮肤似甲胄,体型较大,是仅次于白犀的大型犀牛。印度犀现分布于印度北部和尼泊尔等地,虽然数量不多,仅千余头,但仍是目前亚洲数量最多的犀牛。 3、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又称小独角犀,外形和印度犀很接近,但是体型略小,仅雄性有角。爪哇犀原分布于东南亚广大地区,现在仅存于爪哇岛极西部和越南一处森林中,总数不过几十头,且无人工饲养,是现存最珍贵的动物之一。 4、苏门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是现存体型最小和唯一披毛的犀牛,和爪哇犀一样原分布于东南亚的广大地区,现在分布较零星,但尚比爪哇犀分布广泛,数量也略多,现存数百头。

黑犀牛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lack rhinoceros (Diceros bicornis) is the most well known of the five living rhinoceros species, with its aggressive reputation and highly publicised international conservation drive. Black rhinoceros are in fact grey in colour and ar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other African species (which is also grey) the white rhinoceros (Ceratotherium simum), by its pointed, prehensile upper lip; white rhinoceros have square lips . Both African rhinoceros species possess two horns, made from clumped fibres rather than bone, and the taller front horn may be 60 centimetres or longer .

白犀牛

阅读(102)

动物百科小编「傻Cat」给大家整理了白犀牛的资料,包括白犀牛的图片资料、白犀牛的形态特征、白犀牛的生活习性、白犀牛的品种和种类、白犀牛的寿命等与白犀牛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犀牛White Rhinoceros

白犀牛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犀科 Rhinocerotidae
属: 白犀属 Ceratotherium 
种: 白犀 C. simum
        ( Burchell, 1817 )
分布: 非洲东部和中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白犀牛(拼音:bái xī niú);
英文名:White rhinoceros;
学名:Ceratotherium simum。
白犀牛为食草动物,又叫方吻犀、宽吻犀等,体大威武,形态奇特,是体形最大的犀牛。仅栖息非洲赤道南北草原,常2-5只成群。食草。喜泥水浴。北方亚种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中部的乌干达和尼罗河上游,目前极度濒临灭绝。南方亚种主要分布于南非,种群情况较好,约有11,600头,是数量最多的一种犀牛。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300—450厘米

身高: 肩高175—205厘米

体重: 2000—3500千克

生命: 20—25年

食性: 食草

繁殖: 全年可交配,每胎产1仔

习性: 性情教温和,喜群居

分布: 非洲东部和中部

白犀牛

白犀-南白犀

白犀牛

白犀-北白犀

白犀牛

白犀牛泥潭中休息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白犀又名方吻犀。白犀体大威武,是陆生脊椎动物中居于第三位的庞大动物,仅次于大象以及河马,但比黑犀大。一般体长为300—450厘米,尾长为55—65厘米,肩高175—205厘米,体重2000—3500千克。体躯浑圆粗壮,皮肤光滑,厚约2—3厘米,只有耳边和尾端才有毛,也没有大褶和皱纹形成的甲胄,头部特长,大约为120厘米,眼睛很小,分别长在头部两侧,观察物体时,首先用一个眼睛盯着看,然后再用另外一个眼睛看。管道状的耳朵可以旋转,听觉较为灵敏。嘴里的颊齿为非常厚的石灰质层。上唇平而宽,呈方形,故有宽吻犀及方吻犀之称,由于接触面积大,吃起草来就像割草机一样。大多数食草动物的角都是长在头顶上,而它的角却长在鼻子上,两只角一大一小、一前一后。白犀的角也是所有犀牛中最长的,最高纪录为158.7厘米,细长如鞭,高高耸立,极为特殊,而通常前角较长而稍微向后弯曲,长度为60—90厘米,后角较短,长度为50厘米左右,雌兽的角较雄兽的更长。它的角不是骨质的,而是上皮组织的衍生物,由角质纤维堆积而成,所以并没有长在骨头上,而是长在皮肤上,但却格外坚硬和锋利,是其自卫和进攻的武器。虽然名叫白犀,但它的体表却呈灰色,充其量也只是略微发白而已,所以有人认为这个名字的来源可能是由于在南非的土著人的语言中,方吻犀或宽吻犀的发音与白犀相近,以至于以讹传讹的缘故。它的肩部由发达的髓棘形成隆起的肩峰,髓棘连接着韧带以支持头部,四肢粗壮有力,前后肢均具有3趾。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白犀生活于非洲丛林以及草原地带。其性情温和,喜群居。每群3-5只或10-20只。它们在一处埋头吃草,7-8个小时也移动不了一公里,吃过的草地,如剪草机剪过一样整齐。白犀有固定地点排便的习性,往往粪便堆积如山,从粪便可追寻白犀的踪迹。白犀牛的名称来自于荷兰语“weit”,意思为“wide” (宽平),针对它们宽平的嘴唇而言,后来被人误称为“white” (白色),故称“白犀牛”,又名“方嘴犀”。它们宽平的唇部,可像割草机般啃食地上的草。草食性,也食麦片、粒状饲料、苜蓿草粒、青牧草。还有说法是白犀牛的白色指的是它白色的角,或者身上的白色的干泥巴。与其他几种犀不同的是通常结成小群或整个家族在一起生活,其他犀一般都是独居的。它们主要是在傍晚、夜间和清晨活动,白天在茂密的丛林或草丛中休息,休息场所有时距水源数公里远。白犀牛的视力很差,主要依靠听觉和嗅觉,奔跑时速可达40km。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白犀没有固定的发情期,全年均可以交配,雄兽在求偶时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作为情歌。雌兽每3年生产一次,怀孕期为547天左右,每胎仅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重为45—50千克,叫声很尖,较为耐寒,小白犀牛出生后三天会一直跟随在母亲的身后,之后一般会跑在母亲的前方。 哺乳期大约为一年,但从3个月后小白犀牛就会啃咬草皮了。1岁时体重可达218千克左右,6—9岁性成熟。寿命为20—25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白犀产于非洲的乍得、苏丹、扎伊尔、乌干达、安哥拉和罗得西亚等地。由于人类滥捕,数量已很少。1922年宣布为保护动物。白犀是动物园的珍稀观赏动物。 白犀的分布区被分割为相距大约3000公里的南北两块,分别栖息着2个不同的亚种。北方亚种又叫北白犀,分布于苏丹南部和乌干达接壤的地区,现在还有2000只左右;指名亚种又叫南白犀,与前者不同的是有一个凹形的前额,分布于南非的纳塔尔、苏禄兰等地。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南部白犀牛–以前生活在安哥拉东南部、莫桑比克中部和南部、津巴布韦、博茨瓦纳、东部纳米比亚、以及北部和东部南非。
北部白犀牛–以前分布在许多非洲国家,现在我们只能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加兰巴国家公园中看到。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由于乱捕滥猎,白犀的数量在急剧下降,因此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白犀被列入附录I。持续遭受内战及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影响,那些曾经流浪在乌干达、苏丹和刚果地区的北方白犀牛的数量持续下降。到2000年,刚果仅余30只白犀牛。在上个世纪末仅剩有几十只,几乎绝灭,但在1920年后,由于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使野外数量得以恢复和发展,现在已经达到2000只以上。为了保护濒危的犀牛类动物,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特别是严禁犀牛角的贸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在2003年4月为30只,其后有6只被杀,4只新出生。

知 识Knowledge

1、犀牛分5种:白犀牛,黑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印度犀牛和爪哇犀牛。 黑、白犀牛和苏门答腊犀牛都长有一前一后一对角,印度和爪哇犀牛只有一只角。 白犀牛的体形是5种犀牛中最大2、白犀牛的视力很差,主要依靠听觉和嗅觉,奔跑时速可达40km。3、非洲犀牛总数已从1970年代约6万5千只,减少到目前1万8千多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并将南非白犀牛列为濒危动物,其他地区的白犀牛则列为“濒绝动物”,其数量目前仅存不到10只。

白犀牛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Amongst the most charismatic and recognisable of Africa’s mega-fauna , the white rhinoceros is the largest of the five rhinoceros species and one of the world’s biggest land animals, second only to the African and Asian elephant in size . Unlike its common name suggests, this enormous, virtually hairless mammal is not in fact white, but slate-grey to yellowish-brown in colour . The ‘white’ likely comes from a mistranslation of the Afrikaner word for ‘wide’, referring to the animal’s wide mouth . Indeed, this species is often called the ‘square-lipped rhinoceros’ because of its broad, square, rather than pointed, flexible upper lip, differentiating it from the black rhino (Diceros bicornis). The white rhinoceros can also be distinguished from its African cousin by its longer skull, less sharply defined forehead and more pronounced shoulder hump . Like the black rhinoceros and Sumatran rhinoceros, this species has two horns, the front being longer and averaging 60 cm in length, but occasionally reaching up to a enormous 1.5 m .

东部花栗鼠

阅读(229)

动物百科小编千面狐给大家整理了东部花栗鼠的资料,包括东部花栗鼠的图片资料、东部花栗鼠的形态特征、东部花栗鼠的生活习性、东部花栗鼠的品种和种类、东部花栗鼠的寿命等与东部花栗鼠相关的详细信息。

东部花栗鼠Eastern chipmunk

东部花栗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松鼠科 Sciuridae
属: 花栗鼠属 Tamias
种: 东部花栗鼠 T. striatus
        ( Linnaeus, 1758 )
分布: 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东部花栗鼠(拼音:dōng bù huā lì shǔ);
英文名:Eastern chipmunk;
学名:Tamias striatus。
东部花栗鼠,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国东部和加拿大南部,栖息于茂密的落叶林和市区公园中。擅长攀爬,建巢穴在地下,除交配季节外通常独居。白天觅食,杂食性,以种子、水果、坚果、绿色植物、蘑菇、昆虫、蠕虫和鸟蛋为食。野生东部花栗鼠寿命3-5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全长19-30厘米

身高:

体重: 66-150克

生命: 3-5岁

食性: 杂食:种子、水果、坚果、绿色植物、蘑菇、昆虫

繁殖: 每胎产3-5仔

习性: 独居,擅长攀爬

分布: 北美洲

东部花栗鼠

东部花栗鼠学名:Tamias striatus

东部花栗鼠

东部花栗鼠树枝休息

东部花栗鼠

东部花栗鼠静立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东部花栗鼠,头体长11.5-18.6厘米;尾长7-11.5厘米;重量66-150克。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东部花栗鼠栖息于茂密的落叶林和市区公园中。擅长攀爬,建巢穴在地下,除交配季节外通常独居。白天觅食,杂食性,以种子、水果、坚果、绿色植物、蘑菇、昆虫、蠕虫和鸟蛋为食。在冬季东部花栗鼠行动缓慢,常常处于麻木状态,但不是真正的冬眠。东部花栗鼠的天敌有鹰、狐狸、浣熊、黄鼠狼、蛇、山猫、猞猁和家猫。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东部花栗鼠每年繁殖1-2胎,每胎产3-5仔。野生东部花栗鼠寿命3-5岁,人工饲养的寿命可达8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东部花栗鼠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国东部和加拿大南部。

东部花栗鼠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Although it sometimes climbs trees and shrubs to find food, the eastern chipmunk spends most of its time on the ground, where it excavates fairly extensive burrow systems . The burrow is usually built beneath a log or rock, at the base of a tree or under the edge of a building , and generally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interconnected tunnels with multiple entrances . A nest of crushed or chewed leaves is built in an enlarged chamber, while other chambers are used to store food . On rare occasions, the eastern chipmunk has also been known to rear its young in a nest in a hollow tree .

土狼

阅读(132)

动物百科小编小兔崽崽给大家整理了土狼的资料,包括土狼的图片资料、土狼的形态特征、土狼的生活习性、土狼的品种和种类、土狼的寿命等与土狼相关的详细信息。

土狼aardwolf

土狼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鬣狗科 Hyaenidae
属: 土狼属 Proteles
种: 土狼 P. cristatus
        ( Sparrman, 1783 )
分布: 非洲东部和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土狼(拼音:tǔ láng);
英文名:aardwolf;
学名:Proteles cristatus。
土狼,产于南非的一种鬣狗科食肉动物。罕见。体细长,黄色具黑条纹。居干燥平原。主要食白蚁。栖地穴(常寻土豚的废弃洞穴)。居住于荒地及草原。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不适于强力咀嚼肉类,除进食柔软的腐肉、鸟卵外,主要食物是白蚁,舌较长而发达,可舐食白蚁。晚上出来寻食。土狼在尾根下有1囊状腺体,其分泌物用于标记领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体长55-80cm长,尾巴长20-30cm

身高: 肩高约40-50cm

体重: 9-14公斤

生命:

食性: 肉食

繁殖: 冬末产仔2-5只

习性: 群居;性凶猛;善奔跑

分布: 非洲东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

土狼

土狼警觉

土狼

土狼学名Proteles cristatus

土狼

土狼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外形与鬣狗颇相似,体长80厘米,肩部高而臀部低;从头后到臀部的背中线具有长鬣毛;全身棕色,但体侧和四肢均有棕褐色条纹;尾长30厘米,尾毛长而蓬松。它的前脚有5个脚趾,不同于有四个脚趾的其他鬣狗。短、无鬃毛;上额犬齿不发达,但下颌强大,能将9千克重的猎物拖走100米。雌性个体明显大于雄性。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土狼见于视野开阔的生境,如长有仙人掌的石砾荒漠和半荒漠草原、低矮的灌丛等。成群活动,每群约80只左右,雄性个体在群体中占优势。由于只在夜间活动,所以极难见到踪影。天敌是锦蛇和豹。许多食肉动物在威胁敌人时都要张开血口展示牙齿,但土狼却闭口不露牙齿,而是将毛竖起,以增大身体。敌害袭击时,由肛门放出臭液。性凶猛,可以捕食斑马、角马和斑羚等大中型草食动物。进食和消化能力极强,一次能连皮带骨吞食15千克的猎物。善奔跑,时速可达40-50公里,最高时速为60公里。是目前数量最多的捕食动物,在维持被捕食动物种群数量方面具有作用。鬣狗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也是最著名和捕食性最强的一种,可以成群捕食较大的猎物。无论猎豹,还是狮子,它们都斗不过土狼。原因是土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雄性2岁、雌性3岁性成熟。怀孕期90~100天。全年都能繁殖,但雨季为产仔高峰期。每次产仔2~5只,雌雄兽共同哺育。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较开阔地区,南至南非联邦。

土狼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aardwolf (Proteles cristata) is a small, insectivorous mammal, native to East Africa and Southern Africa. Its name means "earth wolf" in the Afrikaans / Dutch language. It is also called "maanhaar jackal" (Literally "mane jackal" in Afrikaans) or civet hyena, based on the secretions (civet) from their anal glands.  The aardwolf is in the same family as the hyenas. Unlike many of its relatives in the order Carnivora, the aardwolf does not hunt large animals, or even eat meat on a regular basis; instead it eats insects, mainly termites – one aardwolf can eat about 250,000 termites during a single night by using its long, sticky tongue to capture them. The aardwolf lives in the scrublands of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 these are open lands covered with stunted trees and shrubs. The aardwolf is nocturnal, resting in burrows during the day and emerging at night to seek food. Their diet consists mainly of termites, and insect larvae.

环尾狐猴

阅读(248)

动物百科小编萌虎给大家整理了环尾狐猴的资料,包括环尾狐猴的图片资料、环尾狐猴的形态特征、环尾狐猴的生活习性、环尾狐猴的品种和种类、环尾狐猴的寿命等与环尾狐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环尾狐猴Ring-tailed lemur

环尾狐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狐猴科 Lemuridae
属: 狐猴属 Lemur
种: 环尾狐猴 L. catta
        (Linnaeus, 1758)
分布: 马达加斯加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环尾狐猴(拼音:huán wěi hú hóu);
英文名:Ring-tailed lemur;
学名:Lemur catta。
环尾狐猴,总长度95-110厘米,分布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南部,生活于干旱多岩石地区。白天活动,喜欢在地面上活动。群居,雌性占主导地位,没有严格的领地性。主要吃素,但是有时也吃昆虫、鸟蛋甚至幼鸟。野生环尾狐猴寿命15-16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总长95-110厘米

身高:

体重: 2-2.4公斤

生命: 15-16岁

食性: 主食植物,也吃昆虫、鸟蛋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喜欢在地面上活动,群居

分布: 马达加斯加

环尾狐猴

环尾狐猴奔跑

环尾狐猴

环尾狐猴学名:Lemur catta

环尾狐猴

环尾狐猴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环尾狐猴头体长:38.5-45.5厘米;尾长:56-62.5厘米;平均重量:2-2.4公斤。环尾狐猴头小,额低,耳大,两耳都长很多茸毛,头部两侧也是长毛丛生,吻部长而突出,下门齿呈梳状,使得整个颜面看上去宛如狐狸,所以被称为狐猴。浑身毛色浅灰,背部略显棕红色,腹部灰白色,额部、耳背和颊部为白色,吻部、眼圈呈黑色,环尾狐猴得名于其尾部黑白相间的11-12条环状花纹,这一特征是其它种类狐猴所没有的。环尾狐猴的后肢比前肢长,因此攀爬、奔跑和跳跃能力都非常强,可以在树枝间一跃9米,它的掌心和脚底长着长毛,可以增加起跳和落地时的摩擦力从而不会滑倒,它甚至能够像人一样直立行走,长尾巴起到的平衡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由于前肢短软无力,所以环尾狐猴下树的时候头上脚下倒退着地。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环尾狐猴交配季节在4-5月份,雌猴孕期130-144天,通常每胎产1仔,偶尔产2仔。小猴出生时体裸无毛,母猴或背或抱携带幼仔一起生活,2-3岁性成熟。野生环尾狐猴寿命15-16岁,人工喂养的最高寿命记录是27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环尾狐猴产于马达加斯加南部。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狐猴的历史比原先认为的更长,种类也更多。古代的灵长类动物:3500万年前的灵长动物Wadilemur elegans的化石表明,狐猴的起源比旧化石证据所显示的要早得多。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环尾狐猴在IUCN红色名录内被列入“易危”级别,即在中期内可能有比较高的灭绝威胁。而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亦被列入《附录I》中,禁止在国际间的交易。

资 料Information

电影《马达加斯加》

环尾狐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ring-tailed lemur (Lemur catta) is a large strepsirrhine primate and the most recognized lemur due to its long, black and white ringed tail. It belongs to Lemuridae, one of five lemur families, and is the only member of the Lemur genus. Like all lemurs it is endemic to the island of Madagascar. Known locally in Malagasy as maky spelled maki in French) or hira, it inhabits gallery forests to spiny scrub in the southern regions of the island. It is omnivorous and the most terrestrial of lemurs. The animal is diurnal, being active exclusively in daylight hours.
The ring-tailed lemur is highly social, living in groups of up to 30 individuals. It is also female dominant, a trait common among lemurs. To keep warm and reaffirm social bonds, groups will huddle together. The ring-tailed lemur will also sunbathe, sitting upright facing its underside, with its thinner white fur towards the sun. Like other lemurs, this species relies strongly on its sense of smell and marks its territory with scent glands. The males perform a unique scent marking behavior called spur marking and will participate in stink fights by impregnating their tail with their scent and wafting it at oppon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