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骆驼

阅读(169)

动物百科小编「傻Cat」给大家整理了骆驼的资料,包括骆驼的图片资料、骆驼的形态特征、骆驼的生活习性、骆驼的品种和种类、骆驼的寿命等与骆驼相关的详细信息。

骆驼

骆驼,头较小,颈粗长,弯曲如鹅颈。躯体高大,体毛褐色。极能忍饥耐渴。骆驼可以在没有水的条件下生存3周,没有食物可生存一个月之久。

骆驼是骆驼科骆驼属的动物,只有两种。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早在公元前3000年已经开始驯养骆驼,作为役畜,以供驮运和骑乘,有许多国家有倚赖骆驼为生的骆驼牧民,甚至有骆驼骑兵。单峰骆驼毛短,主要生活在北非洲和西亚洲、印度等热带地域,生活在沙漠地带的牧民以骆驼奶甚至骆驼血作为食物,目前全世界只有1400万头,全部都是家畜。

骆驼由于胃内附生有水俘,作储水用,故能耐渴。骆驼鼻子构造异常特别,鼻腔内布满弯曲微小气道。当骆驼大量消耗水分时,其分泌物变得干燥,形成硬膜。骆驼呼气时,这种硬膜能吸收来自肺部的水分;当它吸气时,贮藏在硬膜中的水分又被送至肺部,循环不已。

中文学名骆驼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哺乳纲亚纲真兽亚纲目偶蹄目亚目胼足亚目科骆驼科属骆驼属种骆驼英文名camel

目录

1物种学史2外形特征3生活习性4分布范围5生长繁殖6亚种分化7种群现状8价值皮毛驼峰驼奶役用性能疾病防御

物种学史

1000万年前生活在北美洲,骆驼远祖越过白令海峡到达亚洲和非洲,并演化出双峰驼和人类驯养的单峰驼。单峰骆驼在数千年前已开始在阿拉伯中部或南部被驯养。约于公元前2千年,单峰骆驼逐渐在撒哈拉沙漠地区居住,但是在前900年左右又再次消失于撒哈拉沙漠。它们大多是被人类捕猎的。后来埃及入侵波斯时,冈比西斯二世把已经被驯养的单峰骆驼传入波斯地区。被驯养的单峰骆驼在北非被广泛使用,而直到后来,罗马帝国仍然使用骆驼队带着战士到沙漠边缘巡逻。可是波斯骆驼并不适合用来穿越撒哈拉沙漠。在第4世纪,更强壮和耐久力更强的双峰骆驼首度传入非洲。开始有愈来愈多的人使用它们,因为这种骆驼较适合作穿越大沙漠的长途旅行之用,且可以装运更多更重的货物。这时,跨撒哈拉贸易终于得以进行。[1]

化石

北极并非生命的荒漠,加拿大的研究者就在北极发现了已灭绝的巨型骆驼的化石证据。他们利用在艾斯米尔岛上发现的骨骼碎片中的胶原蛋白遗存鉴别出了350万年前的骆驼化石,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北的骆驼。来自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的古脊椎动物学家NataliaRybczynski利用三个夏天搜集了这些化石碎片,碎片的一些特征表明它们可能是某种哺乳动物的部分胫骨,而3D重建则能帮助对其进行组装。然而Rybczynski仍然无法鉴定化石的种类,因此,在曼彻斯特大学的生物技术学家MikeBuckley的帮助下,他们利用一种被称为“胶原蛋白指纹”(collagenfingerprintin技术对化石碎片进行了分析。

研究者从骨骼碎片中找到了极少量的胶原蛋白,并利用肽作为标志物建立起了胶原蛋白的大致轮廓,之后将其与37种现代哺乳动物和1种育空地区的化石骆驼进行对比后发现,它们与现代的单峰骆驼和育空地区大冰期的巨型骆驼最为相似。再加上对组装后的胫骨进行解剖学分析后,研究者认为,这是一种比现生骆驼要大30%的巨型骆驼。新发现将骆驼在北美的分布范围向北扩展了1200公里。[2]

原来骆驼的眉骨特别高,是为了抵挡雪地反射强烈的阳光,研究还发现,古骆驼体型比现代骆驼大了30%;古代骆驼之所以能在极地存活,更是因为350万年前,间冰期的北极地区气温高,比现今7月月均温10度,还要高出14到22度,直到2百50万年前第四纪冰河期开始,全球温度越来越低,北美洲的骆驼经过白令海峡,从阿拉斯加往西伯利亚迁移,开始散布到亚洲和非洲。原来骆驼全身上下这么多生存法宝,都是为了适应极端气候,沙漠之舟的身世之谜,总算随着极区化石出土,一一破解![4]

外形特征

身高:成年骆驼一般到肩膀身高1.85米(6英尺),到驼峰身高可达2.15米(7英尺)。

体长:以双峰骆驼为例,体长可达3米。[5]

骆驼头较小,颈粗而长,弯曲如鹅颈。躯体高大,体毛褐色。眼为重睑,鼻孔能开闭,四肢细长,蹄大如盘,两趾、跖有厚皮,都是适于沙地行走的特征。尾细长,尾端有丛毛。背有1~2

个较大驼峰,内贮脂肪。胃分3室(缺少瓣胃),可以反刍。性情温顺,常单独活动,食粗草及灌木。寿命约30年。骆驼有两种:具有1个驼峰的,称为单峰驼(C.dromedarius),主要分布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及非洲北部;具有2个驼峰的,称为双峰驼(C.bac-trianus),体长约3米,高2米以上,前后两峰相距约0.5米。绒毛发达,颈下也有长毛。上唇分裂,便于取食。骆驼颇能忍饥耐渴,每饮足1次水,可数日不喝水,仍能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活动。由于它们鼻内有很多极细而曲折的管道,平时管道被液体湿润着,当体内缺水时,管道立即停止分泌液体,并在管道表面结出1层硬皮,用它吸收呼出的水分而不致散失体外;在吸气时,硬皮内的水分又可被送回体内。水分如此在体内反复循环被利用,故能耐渴。

生活习性

一般骆驼的速度14.5~16公里/小时。阿拉伯骆驼适应深深的沙土地和酷热的天气。它能驮运400磅(180公斤)重的货物每天走上40英里(64公里)的路程,连续走4天;用于比赛的骆驼速度可达每小时8英里(13公里)。冲刺速度可达40英里/时,长途持续速度可达25英里/时。这种骆驼的毛发很短,像羊毛,体格较瘦弱,它们比双峰骆驼更加温顺,也更加容易驯化。但到12月份的公驼发情季节,人们发现,在这个季节公驼追赶母驼或追逐骑马人的速度,远远超过平时的速度,每小时可达70~80公里,一般的骏马根本赶不上它。[6]

骆驼颇能忍饥耐渴,每饮足一次水,可数日不喝水,仍能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活动。由于它们鼻内有很多极细而曲折的管道,平时管道被液体湿润着,当体内缺水时,管道立即停止分泌液体,并在管道表面结出1层硬皮,用它吸收呼出的水分而不致散失体外;在吸气时,硬皮内的水分又可被送回体内。水分如此在体内反复循环被利用,故能耐渴。

胃分3室(缺少瓣胃),可以反刍。性情温顺,常单独活动,食粗草及灌木。

骆驼的体温晚间为34摄氏度,白天高达41摄氏度,只有在高于这个体温,骆驼才开始出汗。[1]

骆驼颇能忍饥耐渴,每饮足1次水,可数日不喝水,仍能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活动。鼻孔能开闭,足有肉垫厚皮,适合在沙漠中行走,背有肉峰,内蓄脂肪,胃有三室,第一胃室有20~30个水脬,可以贮水,红血球可以大幅膨胀吸水来贮水,所以耐饥渴,可以多日不吃不喝,一旦遇到水草,可以大量饮水贮存。

分布范围

1.世界骆驼的分布

从数量看,全世界1978年共有单峰、双峰骆驼约1699万峰左右,而2010年非完整统计数量升为1800万峰,其中单峰驼1600万峰,双峰驼200万峰。非洲数量最多,约占全世界骆驼总数的71.75%,特别是北非撒哈拉沙漠的东南边界的国家里,骆驼占有很重要的经济地位;亚洲次之,约占26.9%欧洲,大洋洲仅占1.35%。
  从分布的国家看,全世界共有23个国家中有骆驼.其中总数在290万峰以上的国家有苏丹、索马里;95万峰以上的国家有印度、埃塞俄比亚;20万峰以上的国家有中国、蒙古、毛里塔尼亚和巴基斯坦;10万峰以上的国家有乍得、尼日尔、肯尼亚、阿富汗、伊拉克、苏联和摩洛哥。[7] 
  2.中国骆驼的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双峰骆驼主要产地之一。全国约有骆驼28万峰左右,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约110万平方公里的干旱荒漠草原上。从数量看,以内蒙古自治区为最多,约占全国骆驼总数的67%,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次之,约占20%左右。
  从分布区域的广度看,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分布最广,几乎全区各县,市都有一定的数量。
  从分布的生态地理规律看,则是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荒漠化程度越高,其数量也就越多,即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向西部,骆驼的数量逐渐增加,直到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等草原荒漠化程度较高地带,乃是我国骆驼最集中的产地。这一地域约有25万平方公里,共有骆驼约24万余峰,占全国骆驼总数的40%左右。

澳大利亚中部有估计多至70万头野生化骆驼,它们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被引进作为运输用途的骆驼后代。这个种群数量以每年约11%的速度增加,由于侵占了饲养绵羊所需的有限资源,南澳大利亚政府已决定使用空中射杀的方法屠杀这些骆驼。[1]

生长繁殖

骆驼2年1胎1仔,孕期13个月。繁殖期4~5月,孕期12~14个月,雌骆驼每产1仔,很少两仔,4~5岁性成熟,寿命35~40年。

亚种分化

单峰骆驼和双峰骆驼

除单峰驼和双峰驼外,还有四种生活在南美洲的类似骆驼的骆驼科动物:大羊驼(Llama)、阿尔帕卡羊驼(Alpaca)、原驼(Guanaco)、小羊驼(Vicuna)。[1]

双峰驼

双峰驼原产在亚洲中部土耳其斯坦、中国和蒙古。至少在公元前800多年就被人驯化了。但野外仍有野骆驼(野双峰驼)。据称,在中国塔里木至柴达木盆地间,向东至蒙古有栖居。常栖息在干旱地区,随季节变化而有迁移。

野双峰驼的驼峰比家骆驼的小而尖,躯体比家骆驼的细长,脚比家骆驼的小,毛也较短。野双峰驼数量稀少,单独、成对或结成小群4~6只在一起,很少见12~15只的大群。

双峰驼十分能耐饥渴,它们可以十多天甚至更长时间不喝水,在极度缺水时,能将驼峰内的脂肪分解,产生水和热量。而一次饮水可达57升,以便恢复体内的正常含水量。它们以梭梭、胡杨、沙拐枣等各种荒漠植物为食,吃沙漠和半干旱地区生长的几乎任何植物(包括盐碱植物)。

双峰驼比较驯顺、易骑乘,适于载重:在四天时间中可运载170~270公斤东西每天走约47公里路,它们的最高速度是约每小时16公里。雄驼多单独活动,繁殖期争雌殴斗激烈,多一雄多雌成群活动,可形成30/40只的大群。2年1胎1仔,孕期13个月。是世界级珍兽。繁殖期4~5月,孕期12~14个月,雌骆驼每产一仔,很少两仔,4~5岁性成熟,寿命35~40年。

双峰驼有两层皮毛:一层是温暖的内层绒毛,和一层粗糙的长毛外皮。两层皮毛会混合成团状脱落,可以收集并分离加工。双峰驼每年可产约7公斤毛纤维,其结构类似于羊绒。双峰驼的绒毛通常为2~8厘米长,可用于纺纱或针织品。

单峰驼

单峰驼是一种大型的偶蹄目动物,产于非洲北部、亚洲西部,亦有部分是来自非洲之角、苏丹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

单峰骆驼在数千年前已开始在阿拉伯中部或南部被驯养。现时所知全球约有一千三百万头单峰骆驼已被驯养,大多是在西印度到巴基斯坦,再到伊朗至北非一带。它们原来的分布地已无未被驯养者,可是一些单峰骆驼后来传入澳大利亚,也有一些传入了美国,因此只有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单峰骆驼是野生的。

雄性单峰骆驼的上颚较软,使它们可以生出一个粉红色的袋子。在交配季节期间,这个袋子会吊在雄性单峰骆驼嘴的两旁,以吸引异性。单峰骆驼的睫毛很浓密,耳朵小而多毛。

单峰骆驼的妊娠期长约12个月。通常它们一次只生一只小骆驼,成年骆驼会一直亲自照顾小骆驼,直到小骆驼18个月为止。雌性单峰骆驼在3~4岁后就性成熟,而雄性单峰骆驼在5~6岁后才性成熟。它们的寿命一般为25年,而最长可达50年。成年的单峰骆驼可长达10尺,高达6到7尺。它们一般重1000~1500磅。

被驯养了的单峰骆驼可为人类提供奶和肉,也可用来装载货物或乘客。在埃及,很多警察骑着骆驼四处巡逻。单峰骆驼比双峰骆驼高,跑得更快,若有有人驾驭的话,可一直维持着时速13~14公里的速度。

混血骆驼

双峰驼有两个驼峰,是适合寒冷气候的动物。而单峰驼只有一个驼峰,并且更适于沙漠生活。两者的混血体型比两种骆驼都大,有一个驼峰,善于驮物。混血骆驼无论雌雄均有生殖能力。在哈萨克斯坦可以见到这样的混血骆驼。人为造成的骆驼与大羊驼的混血成为卡马,科学家想通过试验了解两个物种的相似程度。单峰驼重量是大羊驼的六倍,因此需要通过人工受精使雌性骆马受孕。而雌性单峰骆驼受孕没有试验成功。混血种体型甚至比大羊驼更小,有类似骆驼的短耳朵和长尾,没有驼峰,有类似大羊驼的分趾,而不是骆驼的大脚掌。卡马在4岁后开始性成熟,对雌性大羊驼和原驼感兴趣。之后又有一只雌性卡马通过人工授精出生。因为骆驼和大羊驼都有74条染色体,科学家希望雌性卡马可以生育。如果成功,意味着有可能增加南美类骆驼的体型。

种群现状

虽然今天单峰骆驼仍约有1千3百万存活,但是野生物种已经濒于灭绝。用于家畜的单峰驼主要见于苏丹,索马里,印度及附近国家,南非,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

传统理论认为现代骆驼的祖先4千5百万年前生活在北美,有可能体型巨大,没有脚趾,在大约3百万年前才横渡至亚洲,并进而达到中东和非洲。虽然骆驼曾统治北美一时,但在人类出现在美洲大陆不久后就随同其他曾生活在美洲的大部分物种一起消失了。在叙利亚中部发现的未知巨型单峰驼被认为生活在距今10万年前,令科学家重新审看现代骆驼的起源学说。

双峰驼曾经分布广泛,但是只剩余约1千4百万,主要为家畜。估计约有1000只野生双峰驼生活在戈壁滩,以及少量生活在伊朗,阿富汗,哈萨克斯坦。

少量引进的单峰和双峰驼在美国西南存活至20世纪。它们是从土耳其引进,曾经是美国骆驼部队试验的一部分,并被用于矿井驮畜。在项目结束后这些骆驼逃脱或者被释放。另外有23只双峰驼在淘金热期间被引进了加拿大。

价值

胃分三室(缺少瓣胃)第一个胃能贮藏水,第二个胃贮食,可以反刍;性情温顺,食粗草及灌木。寿命约30~50年。骆驼的皮毛很厚实,冬天沙漠地带非常寒冷,骆驼的皮毛对保持体温极为有利。骆驼的厚毛发可以反射阳光。被剃毛后的骆驼会多出50%的汗以避免过热。皮毛同时帮助骆驼隔热。它们的长腿也让它们远离火烫的地面。

骆驼有两种:具有1个驼峰的,称为单峰驼(C.dromedarius);具有2个驼峰的,称为双峰驼(C.bactrianus),体长约3米,高2米以上,前后两峰相距约0.5米。绒毛发达,颈下也有长毛。上唇分裂,便于取食。[1]

皮毛

骆驼的耳朵里有毛,能阻挡风沙进入;骆驼有双重眼睑和浓密的长睫毛,可防止风沙进入眼睛;骆驼的鼻子还能自由关闭。

这些“装备”使骆驼一点也不怕风沙。沙地软软的,人脚踩上去很容易陷入,而骆驼的脚掌扁平,脚下有又厚又软的肉垫子,这样的脚掌使骆驼在沙地上行走自如,不会陷入沙中。骆驼熟悉沙漠里的气候,有大风快袭来时,它就会跪下,旅行的人可以预先做好准备。骆驼走得很慢,但可以驮很多东西。他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把它看做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有“沙漠之舟”的美誉。

骆驼是偶蹄目骆驼科骆驼属两种大型反刍哺乳动物的统称,分单峰驼和双峰驼。单峰驼只有一个驼峰,双峰驼又称大夏驼,有两个驼峰。骆驼四肢长,足柔软、宽大,适于在沙上或雪上行走。胸部及膝部有角质垫,跪卧时用以支撑身体。奔跑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步态,同侧的前后肢同时移动。具有两排睫毛以保护眼睛,耳孔有毛;鼻孔能闭合,视觉和嗅觉敏锐,这些均有助于适应多风的沙漠和其它不利环境。经过训练和恰当管理的骆驼性情驯顺,饲养方便。有时也会发怒,尤其在发情期。发怒时口喷唾液,并会咬人、踢人,十分危险。骆驼原产于北美,约在4000万年前左右。后来其分布范围扩大到南美和亚洲,而在其产地则消失了。传统上骆驼被用作重要的驮畜。虽然双峰驼行进速度仅为每小时3~5公里,但能长时间地背负重物,每日可行50公里。单峰驼腿更长些,人骑坐时能保持每小时13到16公里的速度达18个小时。

驼峰

经解剖证实,驼峰中贮存的是沉积脂肪,不是一个水袋。而脂肪被氧化后产生的代谢水可供骆驼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有人认为,驼峰实际存贮的是“固态水”。经测定,1g脂肪氧化后产生1.1g的代谢水,一个45kg的驼峰就相当于50kg的代谢水。但事实上脂肪的代谢不能缺少氧气的参与,而在摄入氧气的呼吸过程中,从肺部失水与脂肪代谢水不相上下。这一事实说明,骆峰根本就起不到固态水贮存器的作用,而只是一个巨大的能量贮存库,它为骆驼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消耗的物质保障。

骆驼的瘤胃被肌肉块分割成若干个盲囊,即所谓的“水囊”。有人认为骆驼一次性饮水后胃中贮存了许多水才不会感到口渴。而实际上那些水囊,只能保存5~6L水,而且其中混杂着发酵饲料,呈一种粘稠的绿色汁液。这些绿汁中含盐分的浓度和血液大致相同,骆驼很难利用其胃里的水。而且水囊并不能有效地与瘤胃中的其他部分分开,也因为太小不能构成确有实效的贮水器。从解剖观察,除了驼峰和胃以外,再没有可供贮水的专门器官。因此可断定,骆驼没有贮水器。

驼奶

骆驼奶的味道比牛奶略咸,奶油味更浓。据科学家分析,100毫升骆驼奶与等量牛奶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3.8毫克与1.0毫克;1升骆驼奶含52单位的胰岛素,而等量牛奶的胰岛素含量仅为0.016单位。骆驼奶中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此外,骆驼奶的蛋白质含量与钙含量均高于牛奶,脂肪含量则低于牛奶。尤其特别的是,骆驼奶富含牛奶中缺少的乳铁传递蛋白和溶解酵素,这两种有杀菌作用的物质可强化人体的免疫系统。

役用性能

骆驼的役用性能是其主要的生产性能之一,它可用作骑乘、驮运、拉车、犁地等。

(一)骑乘骆驼是荒漠半荒漠地区,尤其是沙漠地区的主要的骑乘工具,也曾被广泛用于沙漠考察等工作。骆驼虽不善于奔跑,但其腿长,步幅大而轻快,持久力强,加之其蹄部的特殊结构,因此,适合作为沙漠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在短距离骑乘时,双峰驼的速度可达10~15千米/小时,长距离骑乘时,每天可行程30~35千米。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曾举办过骆驼的赛跑运动会,少数民族远动会上也有骆驼赛跑的项目,阿拉善骆驼5000米的成绩为3分58秒。

(二)驮运在沙漠、戈壁、盐酸地、山地及积雪很深的草地上运送物资时,其他交通工具往往难以发挥作用,而骆驼则是这些地区最为重要的驮畜,发挥着其他家畜及交通工具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也被广泛用于沙漠地区的探险、科学考察、运输等工作。骆驼在气候恶劣、水草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仍可坚持运输。一般说来,双峰驼的驮重约为体重的33.8%~43.1%,即100~200千克,短途运输时,可驮重250~300千克,行程每天可达30~35千米。

驮用单峰驮一般比骑乘用驮体格粗重,速度约为2~3千米/小时,负重为165~220千克。

(三)挽曳骆驼可用于耕地、挽车、抽水等。据报道,双峰驼挽车时,2驮1车可拉1.5~1.8吨;在进行农田作业时,单套步犁每天耕地5小时,可耕地3333平方米(5亩):双套双铧犁每天可耕地4667平方米(7亩),最高可达9333(14亩)。据测定,骆驼的最大挽力为369千克,相当于本身体重的80%,而三河马为321千克,秦川牛为312.5千克。

单峰驼的情况与双峰驼基本相似。据报道,在南非,1峰骆驼拉两轮车,负重可达750千克。在农业上,单峰驼也广泛用于农田作业,而且常和牛、马等动物配对使用。

疾病防御

骆驼传染性咳嗽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骆驼传染性咳嗽:传染性咳嗽在蒙古的双峰驼曾有报道,死亡率高达50%。
  【骆驼传染性咳嗽的病原】传染性咳嗽的病原可能为骆驼肺炎链球菌,其形态特点与人肺炎链球菌相似,带荚膜,常成对排列,不运动,革兰氏染色阳性。该菌在骆驼可复制出本病,对豚鼠、小鼠及犊牛有致病力,但对家兔、羔羊及仔猪无致病性。

【骆驼传染性咳嗽的症状】传染性咳嗽的主要症状为患病动物表现咳嗽,清晨起立及牵引时咳嗽加剧,呼吸加快。体温41.5℃~42℃,口渴,食欲减退,反刍停止。淋巴结特别是颈部的淋巴结、肩胛前淋巴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后肢常跛行。驼毛蓬乱,容易疲倦,迅速消瘦。病程为1~2个月。传染性咳嗽可视为一种急性全身性败血性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支气管肺炎而伴以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剖检病变主要以消瘦、淋巴结炎,胸腔、腹腔积液,胃肠道黏膜卡他性炎为主要特征。

【骆驼传染性咳嗽的诊断】取病驼肺、心、血等制成涂片,用瑞氏法染色镜检。如发现成双排列,形似瓜籽仁,尖端向外,具有荚膜的细菌,便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动物接种试验沙漠的温柔与残暴。

蓝鲸

阅读(135)

动物百科小编白兎i给大家整理了蓝鲸的资料,包括蓝鲸的图片资料、蓝鲸的形态特征、蓝鲸的生活习性、蓝鲸的品种和种类、蓝鲸的寿命等与蓝鲸相关的详细信息。

蓝鲸

蓝鲸(学名:Balaenopteramusculus)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属于须鲸亚目。共有四个亚种。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200吨。蓝鲸的身躯瘦长,背部是青灰色的,不过在水中看起来有时颜色会比较淡。与其他须鲸一样,蓝鲸主要以小型的甲壳类(例如磷虾)与小型鱼类为食,有时也包括鱿鱼。通常蓝鲸白天需要在超过100米深度的海域来觅食,在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蓝鲸在晚秋开始交配,并一直持续到冬末,雌鲸通常2-3年生产一次,在经过10-12个月的妊娠期后,一般会在冬初产下幼鲸。四大洋均有分布。

中文学名蓝鲸拉丁学名Balaenopteramusculus别称剃刀鲸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哺乳纲亚纲真兽亚纲目鲸目亚目须鲸亚目科鳁鲸科属鳁鲸属种蓝鲸亚种4亚种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英文名称BlueWhale英文名称PygmyBlueWhale英文名称Sibbald’sRorqual英文名称Sulphur-bottomWhale

目录

1外形特征2栖息环境3生活习性食物呼吸活动发声4分布范围5繁殖方式6亚种分化7种群现状8保护级别9相关知识物种分类物种命名

外形特征

蓝鲸不但是最大的鲸类,也是现存最大的动物,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哺乳动物。中生代的一些恐龙体长可能超过蓝鲸,但是体重却依然难以与之相比。一般体长为22-33米,体重为150,000-240,000千克,也就是说,它的体重相当于25只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个人的重量的总和。所幸的是,由于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陆生动物那样费力地支撑自己的体重,另外庞大的身躯还有助于保持恒定的体温。蓝鲸全身体表均呈淡蓝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细碎斑纹,胸部有白色的斑点,褶沟在20条以上,腹部也布满褶皱,长达脐部,并带有赭石色的黄斑。雌兽在生殖孔两侧有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头相对较小而扁平,有2个喷气孔,位于头的顶上,吻宽,口大,嘴里没有牙齿,上颌宽,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须板,每侧多达300-400枚,长90-110厘米,宽50-60厘米。在耳膜内每年都积存有很多蜡,根据蜡的厚度,可以判断它的年龄。在它的上颌部还有一块白色的胼胝,曾经是生长毛发的地方,后来,毛发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块疣状的赘生物,成了寄生虫的滋生地。由于这块胼胝在每个个体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着不同形状的“帽子”,所以可以据此区分不同的个体。背鳍特别短小,其长度不及体长的1.5%,鳍肢也不算太长,约为4米左右,具4趾,其后缘没有波浪状的缺刻,尾巴宽阔而平扁。整个身体呈流线形,看起来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称为“剃刀鲸”。[1-2]

蓝鲸的身躯是如此的巨大,以致于一条舌头就有2000千克,头骨有3000千克,肝脏有1000千克,心脏有500千克,血液循环量达8000千克,雄兽的睾丸也有45千克。如果把它的肠子拉直,足有200-300米,血管粗得足以装下一个小孩,脏壁厚达60多厘米,雄兽的阴茎长达3米。它的力量也大得惊人,所发出的功率约为1500-1700马力,堪称是动物世界中当之无愧的巨大霸和大力士。[1-2]

一头成年蓝鲸能长到非洲象体重的30倍左右。蓝鲸平均长度约25米,最高纪录为33.5米左右。雌鲸大于雄鲸,南蓝鲸大于北蓝鲸。上面观,吻宽而平。蓝鲸背鳍小,高约0.4m,位体后1/4处。鳍肢较小,其长占体长的15%。尾鳍宽为体长的1/3至1/4,后缘直线形。蜇沟55-88条,最长者达于脐。每侧须板270-395枚。体背深苍灰蓝,腹面稍淡,口部和须黑色。[1-2]

蓝鲸和其他种类的鲸不同,其他种类显得矮壮,而蓝鲸则身体长椎状,看起来像被拉长。头平呈U型,从上嘴唇到背部气孔有明显的脊型突起,嘴巴前端鲸须板密集,大约300个鲸须板(大概1米长)悬于上颚,深入口中约半米。60-90个凹槽(称为腹褶)沿喉部平行于身体。这些皱褶用于大量吞食后排出海水。

蓝鲸背鳍小,只有在下潜过程中短暂可见。背鳍的形状因个体而不同;有些仅有一个刚好可见的隆起,而其他的鳍则非常醒目,为镰型。背鳍大概位于身体长度的四分之三处。当要浮出水面呼吸时,蓝鲸将肩部和气孔区域升出水面,升出水面的程度比其他的大型鲸类(如鳍鲸和鲳鲸)要大得多。这经常可作为识别海洋物种的有用线索。当呼吸时,如果风平浪静,蓝鲸喷出的一道壮观的垂直水柱(可达12米,一般为9米)在几千米外都可以看到。蓝鲸的肺容量为5,000升。[1-2]

蓝鲸的鳍肢长3-4米。上方为灰色,窄边白色。下方全白。头部和尾鳍一般为灰色。但是背部,有时还有鳍肢通常是杂色的。杂色的程度因个体而有明显不同。有些可能全身都是灰色,而其他的则是深蓝,灰色和深蓝色相当程度的混合在一起(grey-blue)。

蓝鲸和其他鲸交互时冲刺速度可达50km/h(30mph),但通常的游速为20km/h(12mph)。当进食时,速度降到5km/h(3mph)。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蓝鲸当下潜时会抬起他们的尾鳍,其他的大部分蓝鲸则不会。

蓝鲸的头非常大,舌头上能站50个人。它的心脏和小汽车一样大。婴儿可以爬过它的动脉,刚生下的蓝鲸幼崽比一头成年象还要重。在其生命的头七个月,幼鲸每天要喝400升(100升美国加仑)母乳。幼鲸的生长速度很快,体重每24小时增加90千克。[1]

栖息环境

温暖海水与冰冷海水的交汇处,是蓝鲸绝佳的栖息地,冰冷的海水通常富含浮游生物和磷虾,蓝鲸通常就以这两种生物为食,蓝鲸呈世界性分布,以南极海域数量为最多,主要是水温5-20℃的温带和寒带冷水域,有少数鲸曾来游于黄海和台湾海域。

生活习性

食物

蓝鲸栖息的海湾大多由陆地的河水中冲入了极为丰富的有机质,使水质十分肥沃,促进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游生物,又引来了身体闪耀着钻蓝色光芒的大群磷虾。蓝鲸的胃分成四个,第一胃为食道部分膨大而变成的,所以胃口极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虾约200万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于2000千克,就会有饥饿的感觉。磷虾是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动物,广泛分布于南北极海区,正是由于如此丰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里没有支持体重的限制,所以蓝鲸才能发育得这样巨大。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时间张开大口游弋于稠密的浮游生物丛中,嘴巴上的两排板状的须像筛子一样,肚子里还有很多像手风琴的风箱一样的褶皱,能扩大又能缩小,这样它就可以将海水和磷虾一齐吞下,然后嘴巴一闭,使海水从须缝里排出,滤下小虾小鱼,吞而食之。蓝鲸的食物还有其他虾类、小鱼、水母、硅藻,以及各种浮游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蓝鲸,体型比生活于南极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认为这与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3]

蓝鲸以浮游生物为食,主食磷虾(krill)。一头蓝鲸每天消耗2-5吨食物。摄食时游速2-6km/h,洄游中5-33km,被追逐时最大20-48km。一般进行10-20次小潜水后接一次深潜水,浅潜水间隔12-20秒,深潜水可持续10-30分钟。喷出雾柱狭而直,高6-12m。磷虾是蓝鲸的主要食物,蓝鲸所吃的这类浮游生物因海洋区域不同而属不同的物种。在北大西洋,北方磷虾是蓝鲸的主要食物。而在南极,南极磷虾是蓝鲸的主要食物。蓝鲸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虾群,这意味着蓝鲸白天需要在深水(超过100米)觅食,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觅食过程中蓝鲸的潜水时间为一般为10分钟。潜水20分钟并不稀奇,最长的潜水时间记录是36分钟(西尔斯,1998年)。蓝鲸捕食的过程中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虾,同时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后挤压腹腔和舌头,将海水经鲸须板挤出。当口中海水排出干净后,蓝鲸吞下剩下的不能穿过鲸须板的磷虾。[3]

呼吸

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公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时先将肺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从鼻孔逐出体外,然后再吸进新鲜氧气。每当它的头部露出水面呼吸时,先将体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逐出体外,这股强有力的灼热气流冲出鼻孔时,喷射的高度可达10米左右,并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蓝色的海面上出现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喷泉,同时还发出犹如火车的气笛一般响亮的声音,人们称之为“喷潮”。人们可以根据蓝鲸喷气时发出的声音、喷潮的高度和形状,来确定它的位置。蓝鲸生活在各大洋中。我国海域极为少看到,黄海和南海曾有出现过蓝鲸的记录。它潜水一般不超过100米,但有的个体可潜至500米深,潜水时间可持续10-20分钟,随后是连续8-15次喷气。[3]

一般鲸类在潜水之前是不会升起尾巴的,但蓝鲸在潜水之前总是将尾巴露出水面,有时竟高高地跃出水面,然后迅速潜入30-40米的水中去寻觅食物。平时它也喜欢用尾鳍打水,这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和多种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戏,也可能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许是为了摆脱皮肤上的寄生虫的骚扰。[3]

活动

虽然有人曾见到50-60只蓝鲸成群活动,但一般很少结成群体,大多数是孤独的,或仅有2-3只在一起活动。双栖的蓝鲸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潜水、觅食和呼吸,宛如鸳鸯,形影不离,身后常常留下一条宽宽的水道。3只在一起的蓝鲸,大多为雌兽和一只幼仔鲸紧靠在一起,雄兽尾随其后,相距大约3米左右。

尽管体型巨大,平时行动缓慢,常常静止不动,却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灵活地摆动,既是前进的动力,也起着舵的作用,前进的时速高达28公里。[3]

发声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声的动物,蓝鲸在与伙伴联络时使用一种低频率,震耳欲聋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能超过180分贝,比你站在跑道上所听到的喷气式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音还要大,有一种灵敏的仪器曾在80千米外探测到蓝鲸的声音。通过距离蓝鲸1米参考压力一毫帕的测量,估算蓝鲸的声音在源头处可以达到155-188分贝。即使考虑到水和空气的不同的阻抗,不同的标准参考压力,空气中的等价声音范围仍有89-122分贝。作为比较,风钻的声音大约100分贝。但人类可能无法体会到蓝鲸是声音最大的动物。所有的蓝鲸种群发声的基频在10-40赫兹,而人类能够察觉的最低频率是20赫兹。蓝鲸的声音持续时间为10-30秒钟。有记录斯里兰卡海岸外蓝鲸的声音重复唱4个音符的“歌”,每次持续两分钟,使人想起驼背鲸之歌。研究者认为,因为这种现象没在其它种群中看到,它可能为B.m.brevicauda(侏儒)亚种独有。[4]

科学家并不知道蓝鲸为什么要发声,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提出了下面几个原因:

保持个体间的距离

同类和个体识别

环境信息传递(例如觅食,警告,求偶)

保持群体联系(例如雌性和雄性间的交流)

地貌特征定位

食物定位

上世纪60年代,一些科学家认为将大量扩音器放入世界上的海洋记录蓝鲸的歌声将是一个非常酷的做法。40年之后,一些已对蓝鲸歌唱研究了40年之久的人得出了一个奇怪的发现,世界上每一头蓝鲸的歌声每一年均变得越发深沉。但对于其中的原因,他们并不清楚。

尽管语言或者所在地存在差异,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每一年的说话速度均变得越发缓慢,越来越像詹姆斯·厄尔·琼斯。这种变缓幅度很小,每年只减少不到一个赫兹,但整个趋势却较为稳定并且具有持续性。

从全球气候变暖到噪音污染不断加剧,人们认为很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这种现象。但全球变暖对海洋造成的影响并不能解释通,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海水酸性和密度的变化上,蓝鲸发出的声音并不会因此发生较大变化。

相比之下,噪音污染可能是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解释。读者不妨想象一下,在人头攒动的酒吧,我们只能提高声调才能引起服务生的注意。假设蓝鲸无法接受高音调的叫声,这也并不意味着生活在这颗被诅咒的星球上每一个海洋的每一头蓝鲸同时以同样的方式改变它们的行为,并且是在长达40年内。[5]

分布范围

蓝鲸分布于从南极到北极之间的南北两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极附近的海洋中数量较多,但热带水域较为少见。

分布的国家有安哥拉、阿根廷、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贝宁、百慕大、巴西、喀麦隆、加拿大、佛得角、智利、中国、科科斯群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吉布提、厄瓜多尔、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法罗群岛、加蓬、加纳、直布罗陀、希腊、格陵兰、格林纳达、危地马拉、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日本、肯尼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墨西哥、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利亚、北马里亚纳、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秘鲁、菲律宾、皮特凯恩、葡萄牙、留尼汪岛、俄罗斯联邦、圣赫勒拿、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内加尔、塞舌尔、索马里、南非、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西班牙、斯里兰卡、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多哥、英国、美国、乌拉圭、西撒哈拉、也门。[7]

繁殖方式

蓝鲸在冬季繁殖,雌兽一般每2年生育一次,怀孕期为10-12个月,每胎只产1仔。幼鲸重约2吨半,长约7米。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兽要将幼仔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气,以后它就能自己呼吸了。雌兽的一对乳头长在生殖孔的两侧,哺乳的时候游在海水的上层,幼仔则紧跟在雌兽后方的下面,因为幼仔没有能动的嘴唇,不能自己衔着乳头吮乳汁,雌兽就凭借肌肉的收缩,将乳汁直接喷射到幼仔的嘴里,这也是它对水中生活的一种很好的适应。蓝鲸乳汁中的营养十分丰富,其中脂肪的含量是牛乳的10倍,而幼仔每天吸食的乳汁在1000千克以上,所以发育得很快,8个月以后,可增加到15米,体重增长到23,000千克,可以自己张嘴吃各种浮游生物了。到了2岁半至3岁时,体长即可超过20米。性成熟的年龄约为8-10岁,寿命一般都在50岁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岁。[8]

亚种分化

蓝鲸(4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英文名称

1.

侏儒蓝鲸

Balaenopteramusculusbrevicauda

pygmybluewhale

2.

印度洋蓝鲸

Balaenopteramusculusindica

IndianOceanbluewhale

3.

南蓝鲸

Balaenopteramusculusintermedia

AntarcticorSouthernbluewhale

4.

北蓝鲸

Balaenopteramusculusmusculus

Northernbluewhale

[9]

种群现状

在东北太平洋(西尔斯1998年报告)。蓝鲸的天敌是逆戟鲸。Calambokidis等人(1990年)调查发现25%的成年蓝鲸都有逆戟鲸攻击留下的伤痕。[10]

蓝鲸搁浅并不多见,由于其特殊的群体结构,因此从来没听过蓝鲸群体搁浅。但是当搁浅确实发生时,会倍受关注。1920年一头蓝鲸在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路易斯岛海滩搁浅,它的头部被捕鲸人射中,但鱼叉没有爆炸。和其他动物一样,蓝鲸本能地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呼吸,搁浅可以让它不至于溺死。

蓝鲸不容易捕杀和保存。蓝鲸的巨大体型、骇人体重、游泳速度和力量意味着它们通常不是早期捕鲸人的目标,他们选择捕杀抹香鲸和露脊鲸。当这两种鲸数量减少后,捕鲸人选择捕杀须鲸的数量增加,包括蓝鲸。1864年,挪威人斯文德·福因用专门设计捕捉大型鲸鱼的鱼叉装配了他的轮船。虽然最初很麻烦,但这种方法很快流行起来,19世纪末,北大西洋的蓝鲸数量开始渐渐减少。[10]

由于蓝鲸的皮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可以做肥皂,鞋油等。因此蓝鲸遭到了捕鲸人的大量捕杀。

蓝鲸的捕杀量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增长,到1925年,美国,英国和日本跟随挪威,加入了捕杀蓝鲸的行列,他们用“捕鲸船”捕杀后将蓝鲸升到巨大的“工厂船”进行处理。1930年,41艘船共宰杀了28325头蓝鲸。二战末期,蓝鲸种群已接近灭亡,1946年首次引入了国际鲸鱼交易配额限制。这些配额是无效的,因为约定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物种的区别。数量稀有的物种可以和数量较多的品种进行相等程度的捕杀。由于人类的捕杀和海洋环境的污染,1960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开始禁止捕杀蓝鲸,此时已有350000头蓝鲸被杀,全世界的种群数量已经减少到不到100年前的1%。世界只生存着不到50头的蓝鲸。

与船只发生碰撞或受困、纠缠在捕渔设备中时,蓝鲸可能会受伤,海里越来越多的噪音使他们难以互相沟通,甚至可能丧命。人类对于蓝鲸的潜在威胁包括制造会在蓝鲸体内累积的化学物品多氯联二苯(PCB)。随着全球暖化导致冰川与永久冻土层快速融化,并导致大量的淡水注入海中。有人担心一但流入海中的淡水量超过临界点,将会导致温盐环流瓦解。考量到蓝鲸根据海水温度的迁移模式,环流瓦解将导致温暖与寒冷的海水环绕全球,这可能会对蓝鲸的迁徙造成影响。蓝鲸夏季时处在寒冷、高纬度的海域,因为这里拥有丰富的食物;而冬季时则位于温暖、低纬度的海域,在这里它们可以交配与生产。[10]

20世纪初,在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海域中,蓝鲸的数量相当多。在超过40年后,捕鲸者疯狂的猎杀使它们几乎灭绝。直到国际社会在1966年开始保护蓝鲸后,蓝鲸的数量才逐渐上升。一份2002年报告估计世界上蓝鲸的数量在5,000至12,000只之间,并分布在至少5个族群中。对于侏儒蓝鲸的研究显示这个数字可能是低估了实际的数量。在人类的捕鲸活动开始前,蓝鲸最大的族群是在南极海域,估计大约有239,000只(范围介于202,000与311,000之间)。在东北太平洋、南极海与印度洋的数量已经比以前要减少非常多(大约各只有2,000只)。在北大西洋则有2个更大的集团,在南半球至少也有2个集团。[10]

蓝鲸是最重要经济种之一,脂肪量多。国际上规定用蓝鲸产油量作换算单位,即1蓝鲸=2长须鲸=2.5座头鲸=6大须鲸。从现代捕鲸开始的年代起,就对蓝鲸竞相滥捕,在高峰期的1930-31年度,全世界一年就捕杀蓝鲸近3万头。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宣布蓝鲸为禁捕的保护对象。未开发前蓝鲸至少有20多万头,现在估计最多有13000头。根据国际捕鲸委员会1989年发表的统计报告说,蓝鲸现在只有200-453头幸存者。这是根据在南半球经过8年的调查得出的,已经濒临灭绝。[10]

禁止捕鲸以来,全球蓝鲸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大概3000-4000头。从受胁物种红色列表创立开始,蓝鲸就已经被列为红色列表上的濒危物种。位于太平洋东北部的蓝鲸种群是最大的,由大约2000个个体组成,集中在阿拉斯加到哥斯达黎加之间,但在夏季常见于加利福尼亚。这个种群是长期以后蓝鲸数量回升的希望。有些时候他们会漂泊到太平洋西北部;曾有记载出现在堪察加半岛和日本北端之间。[10]

南大洋蓝鲸种群的数量在750-1200头之间,该种群迁移的方式还没良好理解。它们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区别于斯里兰卡东北沿海时常出现不确定数目的种群。南大洋种群的一部分蓝鲸接近南太平洋的东海岸。在智利,人们发现了蓝鲸聚集于智鲁岛沿岸觅食,因此智利鲸类保护中心,在智利海军的支持下,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和保护。[10]

在北大西洋生活着两个蓝鲸种群。第一个位于格陵兰,纽芬兰,新斯科舍和圣劳伦斯湾。估计有500头左右。第二个更靠东,春季出现在亚述尔群岛,而七八月份则出现在冰岛;据推测鲸群沿大西洋中脊在这两个火山岛之间活动。除了冰岛,虽然及其少见,蓝鲸还出现在更远的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科学家不清楚这些蓝鲸在哪里过冬。整个北大西洋的种群数量在600-1500之间。[7]

人类对蓝鲸种群的恢复造成威胁,多氯联二苯化学品会在蓝鲸血液内聚集,导致蓝鲸中毒和夭折,同时日益增加的海洋运输造成的噪音(thenoisepollution),掩盖了蓝鲸的声音,导致蓝鲸很难找到配偶。[10]

海洋温度的改变也会影响蓝鲸的食物来源,暖化趋势也会减少盐分的分布,这将会对的分布与密度造成重大的影响。[10]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7]

相关知识

物种分类

蓝鲸是须鲸科目的其中一个物种,这个科的成员还包括大翅鲸、塞鲸、布氏鲸、长须鲸与小须鲸。须鲸科被认为早在渐新世中期就和须鲸亚目的其他科分离。但是对于须鲸科的成员何时彼此分离演化还是未知的。蓝鲸通常被归类在须鲸属的其中之一,虽然有学者将它归类在另一个单型属-蓝鲸属(Sibbaldus)中,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并没有被其他学者接受。DNA序列分析显示,蓝鲸比其属中的其他物种在种系上更接近座头鲸和灰鲸。如果进一步的测试可以证实这种关系的话,将有把须鲸重分类的必要。

蓝鲸是鳁鲸属七个物种中的一种。但是DNA测序分析表明,蓝鲸比其属中的其它物种在种系上更接近驼背鲸和灰鲸。关于蓝鲸/鳍鲸杂交的成年后代至少有11项文献记载。也已知有蓝鲸与大翅鲸之间的杂交种。阿伦逊和格尔伯格(1983年)认为蓝鲸和鳍鲸的差别类似于人类和大猩猩的差别。普遍认为鳁鲸科早在渐新世中期就和须鲸亚目的其他科分离。但是不知何时这些科的成员彼此分离。

与蓝鲸相关的动物种系树一些权威把该物种分为三个亚种:B.m.musculus,包括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种群;B.m.intermedia,包括南大洋的种群;B.m.brevicauda(也称侏儒蓝鲸),包括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种群。更早的权威把把印度洋种群单独列为一个亚种称B.m.indica。但和其他三个亚种不同的是,最后一个亚类的名称并未出现在濒危物种红色列表上。两种分类方法仍旧受到一些科学家的置疑;遗传分析却表明只有两种亚种。[9]

物种命名

蓝鲸的物种名称musculus来自于拉丁语,有“强健”的意思,但也可以翻译为“小老鼠”。林奈在1758年的开创性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Naturae)中完成了该种类的命名,他可能知道这一点,然后幽默地使用了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双关语。蓝鲸在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记》中被称为硫磺底(Sulphur-bottom),因为矽藻附着在蓝鲸的皮肤上,使得它们的下侧呈现橘棕色或淡黄色,因此其也称为磺底鲸。其他常见的名称还有西巴德鲸、塞巴氏须鲸(Sibbald'sRorqual,由罗伯特·西巴德所命名),大蓝鲸(GreatBlueWhale)与大北须鲸、巨北须鲸(GreatNorthernRorqual),不过近几十年来这些名称渐渐被人们所遗忘。[9]

浣熊

阅读(197)

动物百科小编CoCo_小鱼er给大家整理了浣熊的资料,包括浣熊的图片资料、浣熊的形态特征、浣熊的生活习性、浣熊的品种和种类、浣熊的寿命等与浣熊相关的详细信息。

浣熊

浣熊,原产自北美洲,现为无危物种。浣熊特征为眼睛周围有一圈深色皮毛,体型较小,体长约40到70厘米。因其常在河边捕食鱼类让人误以为它在水中浣洗食物,故名浣熊。

有4种亚种。

中文学名浣熊拉丁学名Procyonlotor别称食物小偷、干脆面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哺乳纲亚纲真兽亚纲目食肉目亚目裂脚亚目科浣熊科族浣熊族属浣熊属种浣熊分布区域大部分分布在美洲

目录

1外形特征2分布范围3生活环境4生活习性5生长繁殖6别称由来7亚种分化8保护级别

外形特征

浣熊最大的特征是眼睛周围的黑色区域,与周围的白色的脸颜色形成鲜明对比。耳朵略圆,上方为白色毛,通常颜色深浅的灰色,也有部分为棕色和黑色、淡黄色,及罕见的白化种。越冬时,皮毛会增长到2~3cm。[1]前后脚有五趾,脚趾常分,能抓住东西,口中原本是裂肉齿,进化成能咬碎东西的牙齿。

浣熊尾长,有黑白环纹,也有少数为黄白相间,大约5~7个。树栖的蓬尾浣熊属和地栖的长鼻浣熊都有尾环,而卷尾浣熊的长尾(超过体长1.5~2.0倍)无环纹,前者的长尾有缠绕性。[2]

浣熊体长40到70cm,尾长20至40cm,肩膀的高度为23~30cm。成年浣熊的重量因栖息地的差别而差别很大,范围可以从2到14公斤,但通常是介于3.5至9公斤。曾在佛罗里达州南部发现了体型极小的浣熊,北部的浣熊体型较大。在冬季的开始,一只浣熊的重量会因脂肪储存而变为春天时的2倍。[3]

分布范围

浣熊原产于伯利兹,加拿大,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美国等北美地区。

在奥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时,捷克,法国,德国,卢森堡,荷兰,俄罗斯,瑞士,乌兹别克斯坦也有发现。[4]

生活环境

浣熊的栖息地必须临近水源,它们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森林地区,但也可以生活在农田、郊区和城市地区。

浣熊一般在树上建造巢穴,但是也会使用土拨鼠建筑的洞穴或生活在矿山、废弃物、谷仓、车库、下水道或人类的房子中。[2]

生活习性

浣熊是“游泳健将”,喜欢栖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树林中,它们大多成对或结成家族一起活动。浣熊白天大多在树上休息,晚上出来活动。经常在树上活动,巢也筑在树上。白天它们在空心树和岩石或地面上的洞中睡觉,当受到黑熊追踪时,它就会逃到树梢躲起来。到了冬天,北方的浣熊还要躲进树洞去冬眠。

浣熊是夜行性动物。晚上十二点后出门,加拿大人称之为神秘小偷。

虽然是食肉目动物,但浣熊偏于杂食。春天和初夏的饮食主要由昆虫、蠕虫等。夏末、秋季及冬天,它更喜欢吃水果和坚果,如橡子、核桃。浣熊极少吃活跃或大的猎物,例如鸟和哺乳动物。浣熊更喜欢更容易捕获的猎物,特别鱼,两栖动物和鸟蛋。[5]

生长繁殖

浣熊只在繁殖期才会成对。公浣熊会同时与几头母熊交配,但母熊一般只接受一位求偶者。平时温驯安详的公熊在交配季节常常会互相叫嚷和厮打。[2]

浣熊的交配季节为1或2月,妊娠期是63~65天,每年生产一次,在4或5月产下幼子(受天气影响),一胎3~7个,但通常是4个。其一般住在树洞、地洞或山洞中。幼仔夏末就能断奶,然后开始独立生活。浣熊并不冬眠,但严寒的冬季会匿藏起来。[2]

浣熊一般只能生活几年,野生的已知最长寿命为12年。

别称由来

小浣熊干脆面曾伴随很多人度过难忘的童年,包装袋上的小浣熊憨态可掬,形象各异,令人喜爱。鉴于小浣熊干脆面超强的“群众基础”,于是不少人又将小浣熊称之为“干脆面君”。

但已证明包装袋上的并不是浣熊,而是属于食肉目小熊猫属的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以及不丹、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周边国家,以竹笋、果实和昆虫为主食。由于它的长相与浣熊相似,而且也有吃东西之前洗一洗的习惯,所以经常容易被误认为是浣熊。关于这两种动物坚持“洗洗更健康”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其实这两种动物只是体型大小和生活习惯相似,其他的各方面,如前爪和吻部的形态等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7-8]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学名

1.

瓜德罗普岛浣熊

Ursuslotor

2.

巴哈马浣熊

Procyonlotorminor

3.

特岛浣熊

Procyonlotorinsularis

4.

巴岛浣熊

Procyonlotorgloveralleni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4]

图册来源[6]

树懒

阅读(216)

动物百科小编荷兰猪给大家整理了树懒的资料,包括树懒的图片资料、树懒的形态特征、树懒的生活习性、树懒的品种和种类、树懒的寿命等与树懒相关的详细信息。

树懒

树懒是哺乳纲披毛目下树懒亚目(学名:Folivora)动物的通称,哺乳动物,共有2科2属6种。形状略似猴,动作迟缓,常用爪倒挂在树枝上数小时不移动,故称之为树懒。树懒是唯一身上长有植物的野生动物,它虽然有脚但是却不能走路,靠得是前肢拖动身体前行。分布于南美洲。毛被蓬松长厚;头短圆,耳小并隐于毛内;尾短;前肢3指,后肢3趾,均有可屈曲的锐爪,前肢长于后肢;上颚有齿5对,下颚4对,共18枚;胃分数室;颈椎9节,为哺乳动物中最多者;全身毛色灰褐因身上毛被附着有藻类植物,外表呈现绿色。[1]

终年栖居树上,用爪钩住树枝倒挂身躯,并在树上移行,可防备食肉兽的袭击,天敌为蟒蛇和猛禽。嗅觉灵敏,视觉和听觉不很发达。夜行性,以树叶、果实为食。多数种类春季繁殖,妊娠期随种类而异,4-6个月或9个月。每胎1仔。产于热带森林中,分布于南美洲。

中文学名树懒拉丁学名Folivora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哺乳纲亚纲真兽亚纲目披毛目亚目树懒亚目科二趾树懒科、树懒科属树懒属、二趾树懒属种6种命名时间Delsucetal,2001

目录

1分类标准2形貌体征3栖息环境4生活习性5分布范围6该目种类7种群现状8保护级别9突变的树懒

分类标准

树懒科(Bradypodidae)包括三趾树懒(Bradypus)和二趾树懒(Choloepus)两个属,每属因分类体系不同而各有一至数种,共6种。

树懒主要分布于中美和南美热带雨林。三趾树懒前后肢均三趾,二趾树懒后肢三趾而前肢二趾。二者颈椎数目也不相同,其中三趾树懒颈椎9枚,是哺乳动物种最多的,而二趾树懒则和多数哺乳动物一样是7枚。由于三趾树懒和二趾树懒结构上的区别较大,有人将二者置于不同的科,树懒科只保留三趾树懒,而二趾树懒则和已经灭绝的大懒兽类的大地懒亲缘关系很近,可置于大地懒科Megalonychidae,并且三趾树懒可以自成一个三趾树懒总科,而大地懒科与大懒兽科组成另一个大懒兽科总科。

形貌体征

树懒的适应范围与同属贫齿目的食蚁兽十分不同,它是严格的树栖者和单纯的植食者。

它的头骨短而高,鼻吻显著缩短,颧弓强但不完全。科颈椎数偏离一般哺乳动物的七椎模式,二趾树懒为6~7个,三趾树懒有9个。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种间,甚至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的颈椎数也不同。外表能见的趾不超过3个,并趾足。三趾树懒三趾等长,跤骨基部及附骨愈合,爪强而成钩状,体型较小,体重4~7公斤,体毛长而粗,毛被为藻类提供了生存条件,雨季时,藻类在毛表的凹陷处生长,使浅色毛皮变成绿色。[2]

栖息环境

树懒已高度特化成树栖生活,而丧失了地面活动的能力。平时倒挂在树枝上,毛发蓬松而拟向生长,毛上附有藻类而呈绿色,在森林中难以发现。三趾树懒分布较广,北到洪都拉斯,南到阿根廷北部,二趾树懒分布略狭窄,北到尼加拉瓜,南到巴西北部。

这些严格的植食者主要吃树叶、嫩芽和果实。难得下地,靠抱着树枝,竖着身体向上爬行,或倒挂其体,靠四肢交替向前移动。它们能长时间倒挂,甚至睡觉也是这种姿势。前肢增大,明显长于后肢。在地上时,四肢斜向外侧,不能支持身体,只得靠前肢爬,拖着身体前进。在热带盆地,雨季地面泛滥时,树懒能游泳转移。

树懒栖息的热带环境,那里温度比较稳定。树懒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全,静止时体温变幅在28~35℃之间。当环境温度降至27℃时,便有发抖现象,可见它适应温度的范围是有限的。[3]

生活习性

树懒是唯一身上长有植物的野生动物,它虽然有脚但是却不能走路,靠得是前肢拖动身体前行。所以它要移动2公里的距离,需要用时1个月。尽管如此,在水里它却是游泳健将,对于树懒来说最好的食物是低热量的树叶,吃上一点要用好几个小时来消化。人们往往把行动缓慢比喻成乌龟爬,其实树懒比乌龟爬得还要慢。树懒生活在南美洲茂密的热带森林中,一生不见阳光,从不下树,以树叶、嫩芽和果实为食,吃饱了就倒吊在树枝上睡懒觉,可以说是以树为家。

树懒是一种懒得出奇的哺乳动物,什么事都懒得做,甚至懒得去吃,懒得去玩耍,能耐饥一个月以上,非得活动不可时,动作也是懒洋洋的极其迟缓。就连被人追赶、捕捉时,也好像若无其事似的,慢吞吞地爬行。像这样,面临危险的时刻,其逃跑的速度还超不过0.2米/秒。[4]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美洲及南美洲,包括委内瑞拉、圭亚那、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巴西、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5]

该目种类

树懒(2科、2属、6种)

树懒科Bradypodidae

树懒属Bradypus

侏三趾树懒
  

Bradypuspygmaeus

鬃毛三趾树懒
  

Bradypustorquatus

白喉三趾树懒 Bradypustridactylus
褐喉三趾树懒 Bradypusvariegatus

二趾树懒科Megalonychidae

二趾树懒属Choloepus

霍氏树懒
  
Choloepushoffmanni
  
二趾树懒
  
Choloepusdidactylus
  

[6]

种群现状

树懒防御天敌的方法:

1树懒的皮毛很密,一般能够防御中小食肉动物的的抓咬;

2树懒的保护色很好,又是树上活动,天敌相对较少,且不易被发现。美洲豹,角雕,虎猫以及蟒蛇的食谱上都有它。

3树懒的肉不好吃,这是进化带来的利于生存的好处。一般色彩显著、缺少御敌手段的动物味道都会很差。捕食者不会耗费自己的能量去吃难吃的猎物的。

4树懒的爪子很厉害,劲头很大,爪很锋利,也是防御手段。

综上所述,树懒的生存不会受到天敌的威胁。倒是人类破坏美洲森林会给树懒带来灭顶之灾。

保护级别

6种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5]

突变的树懒

“中央社”援引英国“每日邮报电子报”(MailOnline)报道,巴拿马蓝山(CerroAzul)的洞穴出现一只生物,外表类似2008年发现的蒙淘克怪兽(MontaukMonster)。

恐慌的巴拿马青少年拾起石块攻击它,之后拿起棍棒将它殴打至死,最后将尸体丢到湖里的岩石上,稍后才折回,拍下这只动物的照片。

英国部分小报将这只动物比喻为电影“魔戒”里的咕噜,同时形容它的外表像人类一样。

巴拿马国家环境局(NationalEnvironmentAuthority)正在调查这具尸首,动物学家猜测这只动物可能是突变的树懒。哥斯达黎加1996年也发现类似的动物遗骸,查明确定是树懒。1996年时,还没有创造出“蒙淘克怪兽”这个名词。[7]

豹子

阅读(210)

动物百科小编、铃铛羊给大家整理了豹子的资料,包括豹子的图片资料、豹子的形态特征、豹子的生活习性、豹子的品种和种类、豹子的寿命等与豹子相关的详细信息。

豹子

豹(学名:Pantherapardus)在四种大型猫科动物(其余三种为狮、虎及美洲豹)中体型最小,平均全长2米左右,平均体重50千克。奔跑时速可达70公里。体呈黄或橙黄色,全身布满大小不同的黑斑或古钱状的黑环。豹可以说是敏捷的猎手,身材矫健,动作灵活,奔跑速度快。既会游泳,又会爬树。性情机敏,嗅觉听觉视觉都很好,智力超常,隐蔽性强,长长的尾巴在奔跑时可以帮助豹保持平衡。它亦是少数可适应不同环境的猫科动物。金钱豹多指亚洲的亚种,非洲的亚种多称花豹。

栖息于森林灌丛、热带雨林、山地、丘陵、平原、干旱地、湿地,甚至荒漠。

中文学名豹拉丁学名Pantherapardus别称豹子、金钱豹、文豹、银钱豹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哺乳纲亚纲真兽亚纲目食肉目亚目裂脚亚目科猫科亚科豹亚科属豹属种豹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英文名leopard

目录

1外形特征2栖息环境3生活习性领域捕食发声4繁殖方式5亚种分化传统划分基于遗传学的划分6种群现状野生种群致危原因饲养情况保护措施7地理分布8保护级别

外形特征

体长1-1.4米,尾长0.7-1.0米,平均体重50公斤左右,最重可达95公斤。躯体细长,四肢粗短有力,爪强锐。

头圆较大,颈稍短,四肢强壮,前肢较后肢略宽大,前足5趾,后足4趾,趾

上均具灰白色锐爪。趾间、趾掌垫间长有浓密的短毛。

毛色:头部毛短,鼻端裸露呈肉色。鼻部毛极短,为黄色,上无黑斑点。嘴的侧上

方各有5排斜形白色胡须。额部、眼间、眼下及颊部均布满小黑斑点。耳背黑色,耳尖黄色,耳的基部也为黄色,并具稀疏的小黑点。颈背部黄色稍深,上具黑斑点和黑环圈,常常在颈背中央有毛旋。颈下为浅黄色,有数块不成形的黑斑,毛略长。前肢外侧棕黄、内侧乳白,肩部有黑环圈,腿部内外均有黑斑点。上部斑点较大而疏,下部斑点较小而密。背部黄色最深,背脊中央黑环不清晰,长形的黑斑排列似纵线状,背脊两侧的黑环圈多为椭圆形,胸侧、腹侧的黑圈似圆形和梅花状。胸腹部毛长,色乳白或淡黄,上具少量的、较大的黑块斑。后肢外侧黄色,内侧淡黄,股部黑环圈和黑色斑相间,胫部内侧为黑褐色。尾背部毛色深黄,靠近基部的黑斑成条状,中部黑斑较大,有的黑斑形成圈状,端部为黑色,上有2~4道窄白环。尾下乳白色,具黑斑。尾顶端为白色。眼上有十余根白色眉须。

眼虹膜呈黄色。强光照射下瞳孔缩为圆形。夜晚眼睛可有磷光闪耀。

舌表面长有许多角质化小刺,倒生。腹下有3对乳头。

肛门褶皱部有一对腺体孔。

头骨:颅形略长。吻部短。鼻骨较长,鼻骨额突与上颌骨额突几等长。额骨面较平,眶后突比颧骨眶突钝、眼窝似圆形。成兽的人字嵴、矢状嵴发达。上枕骨中央有一较明显的枕突。枕部呈一等边三角形。听泡长而高,翼骨的突起向后伸出如钩状。下颌下缘略呈弧形。

牙齿:门齿横列,最中央的一对门齿较小,第二门齿稍大,最外侧的门齿大而尖。犬齿发达、锋锐,呈圆锥状。上颌第一前臼齿缺如,第二前臼齿最小,个别的缺如。第三前臼齿呈“山”字形,中央齿尖高大,前后各有一小齿尖。第四前臼齿(上裂齿)最大,具5个齿尖,其中4个齿尖纵列一线,第二齿尖高大,靠近内侧还有一较低齿尖。臼齿较小,仅一枚,位置横列。下颌前臼齿仅2枚,均呈“山”字形,3个齿尖,中间齿尖最大。臼齿一枚形大,呈“凹”字形,前后各有一几乎等大的齿尖。齿式为:(枚)。[1]

栖息环境

豹的适应性很强,它可生存于多种多样的环境,包括森林、灌丛、热带雨林、山地、丘陵、平原、干旱地、湿地、甚至荒漠等。在中国境内,豹主要生活在有森林的山地中,也有的豹生活在丘陵地带。东北的豹可以在零下30℃的雪地中活动,而中国南方的豹也能适应炎热的气候。青藏高原地区的豹,一般是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1]

生活习性

豹性情孤僻,平时单独活动。白天在树上或岩洞中潜伏,黄昏时开始出来游窜,直到黎明时方休息。在食物比较丰富的地方,活动的范围较固定。在食物缺少的情况下,往往作数十公里的移动。豹在平时没有固定的巢穴、休息时常常爬到较高的树上,选择在叉枝、横枝干上爬卧。有时也在草丛中或悬崖石洞中睡觉。豹虽会游泳,但它不喜欢水,从不到水中游耍。

领域

豹有它自己一定的活动领域,领域的大小因各地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北方领域(中国)的活动范围要比南方的大,雄豹比雌豹的领域要大,食物充足的环境则领域范围相对小。领域范围主要是以它的粪便或尿溺来标志。在自己的领域内是不允许同性的豹来共栖。在密度较大的地方,领域边缘是可以重叠的。在自己领域范围内,可以允许其它猛兽并存。

捕食

豹四肢矫健,动作灵活,跳跃力很强,更善于攀缘。它常常伏在树叶茂密的树叉上,待有猎物路过时,一跃而下,抱住背部,咬其喉咙,死后方就食。捕猎时还采取追

猎方式;发现猎物时便隐蔽在草丛中,借助树木的掩护,轻轻地逐渐接近,潜至一定距离时,突然跃起,经几窜跳,即能捕获猎物。豹的性格非常残暴,胆子也大,敢于进攻身体较大、凶猛的动物如雄鹿、公野猪等。它的食物包括麂、羊等有蹄类动物,也吃一些猫类动物、鼬科动物以及猴子、兔子、鼠类等。另外也偶然捕食鸟类、鱼类。食物缺乏时,也食青蛙、蝼蛄、蝗虫等。有时,还吃较甜的植物性果子。有的豹常守在村外,等到夜晚偷偷爬进村庄盗食猪、羊等家畜家禽。当捕到中型或大型动物,便把剩余之肉衔到隐蔽地用树叶或杂草等物掩饰,留待下次再进食。有时把猎物衔至高树上来吃,剩下的肉骨便挂在树枝上。它不敢袭击野牛、象、虎等猛兽,也很少去攻击牛、马、骡、鹿等大型有蹄类动物。

豹的性情虽然残暴,但很少去主动攻击人,只有在被逼迫得绝望的情况下,它才进行反扑;偶然也有性格变态的豹会主动去攻击人,但是,一般多伤害小孩和妇女。豹偶然会遭到豺的攻击,除豺外,几乎没有其它天敌。

发声

豹在夜晚也吼叫,其吼鸣虽不及狮、虎那么嘹阔宏亮,但在静夜深谷里咆哮起来也能传音至数里以外。豹在求偶期也鸣叫,叫声不如平时那么响。[1]

繁殖方式

豹的交配期在冬季和春季(12月~5月)。这时,雌雄相互寻找,配偶期为数日或十余日,雌雄在一起每日交配十余次,每次交配时间很短,仅数秒钟。配偶期过后雌雄便各自分开。若没有受孕,雌兽过20余日或一个多月又继续发情寻找配偶。怀孕期约96天(90~105天),3~8月份产仔。母兽在产仔前觅寻岩穴、乱石、倒木或草丛的凹处作窝,窝构造极简单,仅为一平缓的凹处,内铺设一点干草和自己身上的落毛。每胎2~4仔,初生幼仔体重550~750克,刚出生的幼仔眼闭,约至10日左右方睁眼。母兽哺育时间不长,约1年幼兽即可离开亲兽营独立生活。幼兽两、三年后性成熟。寿命10~20年。[1]

亚种分化

从18世纪的林奈开始,直到20世纪初的波科克,过去动物学家根据形态学而命名的豹亚种多达27个。然而,根据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1996年Miththapala等人确立了其中8个亚种为有效,2001年Uphyrina等人又进一步添加了一个阿拉伯豹,总共9个有效亚种。

传统划分

豹(27亚种)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01 豹桑给巴尔岛亚种(桑给巴尔豹) Pantherapardusadersi Pocock,1932
02 豹厄立特里亚亚种(厄立特里亚豹) Pantherapardusantinorii deBeaux,1923
03 豹高加索亚种(高加索豹) Pantherapardusciscaucasicus Satunin,1914
04 豹印支亚种(印度支那豹) Pantherapardusdelacouri Pocock,1930
05 豹乌干达亚种(乌干达豹) Pantheraparduschui Heller,1913
06 豹伊朗亚种(伊朗豹) Pantherapardusdathei Zukowsky,1959
07 豹华南亚种(华南豹、印度豹) Pantherapardusfusca Meyer,1794
08 豹刚果亚种(刚果豹) Pantherapardusiturensis J.A.Allen,1924
09 豹华北亚种(华北豹) Pantherapardusjaponensis Gray,1862
10 豹西奈岛亚种(西奈豹) Pantherapardusjarvisi Pocock,1932
11 豹斯里兰卡亚种(斯里兰卡豹) Pantheraparduskotiya Deraniyagala,1956
12 豹西非亚种(西非豹) Pantherapardusleopardus Schreber,1775
13 豹南非亚种(南非豹) Pantherapardusmelanotica Günther,1885
14 豹爪哇岛亚种(爪哇豹) Pantherapardusmelas G.Cuvier,1809
15 豹克什米尔亚种(克什米尔豹) Pantherapardusmillardi Pocock,1930
16 豹索马里亚种(索马里豹) Pantherapardusnanopardus Thomas,1904
17 豹阿拉伯亚种(阿拉伯豹) Pantherapardusnimr Hemprichetal.,1833
18 豹东北亚种(远东豹) Pantherapardusorientalis Schlegel,1857
19 豹普通亚种(巴巴里豹) Pantheraparduspanthera Schreber,1777
20 豹指名亚种(苏丹豹) Pantheraparduspardus Linnaeus,1758
21 豹喀麦隆亚种(喀麦隆豹) Pantherapardusreichenowi Cabrera,1918
22 豹波斯亚种(波斯豹) Pantherapardussaxicolor Pocock,1927
23 豹中非亚种(中非豹) Pantherapardusshortridgei Pocock,1932
24 豹俾路支亚种(俾路支豹) Pantherapardussindica Pocock,,1930
25 豹东非亚种(东非豹) Pantherapardussuahelicus Neumann,1900
26 豹安那托利亚亚种(安那托利亚豹) Pantherapardustulliana Valenciennes,1856
27 豹尼泊尔亚种(尼伯尔豹) Pantherapardusperniger Hodgson,1863[2]

基于遗传学的划分

豹(9亚种)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01 豹印支亚种(印度支那豹) Pantherapardusdelacouri Pocock,1930
02 豹华南亚种(华南豹) Pantherapardusfusca Meyer,1794
03 豹华北亚种(华北豹) Pantherapardusjaponensis J.E.Gray,1862
04 豹斯里兰卡亚种(斯里兰卡豹) Pantheraparduskotiya Deraniyagala,1956
05 豹爪哇岛亚种(爪哇豹) Pantherapardusmelas G.Cuvier,1809
06 豹阿拉伯亚种(阿拉伯豹) Pantherapardusnimr Hemprichetal.,1833
07 豹东北亚种(远东豹) Pantherapardusorientalis Schlegel,1857
08 豹指名亚种(非洲豹) Pantheraparduspardus Linnaeus,1758

09

豹波斯亚种(波斯豹)

Pantherapardussaxicolor

Pocock,1927[3]

种群现状

野生种群

中国

豹是大型猛兽,在中国分布范围又很广,调查全国范围的种群数量有一定难度。然而,由于1950~60年代“打虎除害”同时也除“豹害”,加之栖息环境的改变,以致30多年来许多地区的豹数量急剧减少或已绝迹不见。

华南豹:1950年代初,华南豹在江南诸省的种群数量还相当多,由于认为的过量捕杀,豹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华北豹:山西为主。陕西省土地总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60年代被捕获的1750只豹的平均密度为1只/86km²,而70年代1224只豹的平均密度为1只/122.5km²,平均下降了60%。1980年代捕杀量少喝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宣传不无关系,但豹的自然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也是客观事实。估计山西的豹约一百多只之数。已有报道,甘肃的豹已绝迹(陈钧,1993),河南、河北的豹已不再有报道。

东北豹:大兴安岭南部30年代曾有豹的记载(Loukashkin,1936),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黑龙江省全境已无踪迹,吉林省境内的豹已基本绝迹(李彤等,1993;冯江等,1993)。1980年代,中国境内野生的东北豹已经绝迹。

依据皮毛收购情况分析和估计,到1980年代末全国豹的野生种群数量可能尚有数百只。[4]

全球

尚无该物种在非洲大陆的可靠种群统计,通常的估算值约700,000只(MartinanddeMeulenaar,1988)。在印度,根据野外豹类足迹调查,估计有9,844只(2001)。豹的许多亚种正在缓慢增长(Singh2005),人豹冲突处于高风险状态(Singhetal.,2008)。[3]

致危原因

1、长期的过度猎捕是主要原因。认为豹为害家畜,其皮毛或骨骼代虎骨用,故而遭到大量猎捕。

2、栖息地的破坏是豹数量剧减的另一个原因。

3、种群过小且相互隔离,导致种群退化,也是致危原因之一。[4]

饲养情况

国际圈养豹的谱系由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河岸动物园负责整理发布,据记录截止1985年12月31日,共42个单位保存华北豹105(52雄,53雌)只;共16个单位保存东北豹50只(30雄,20雌)(Shoemaker,1985)。中国各动物园饲养不少豹,多数已能繁殖,但长期以来,缺乏严格的谱系管理。从长远看,对繁殖种群的管理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保护措施

在中国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无专为保护豹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但其分布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实际上亦保护了豹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源地,如空灵山保护区(河北)、棉山保护区(河北)、七星砬(lá)子保护区(黑龙江)、桑植八大公山保护区(湖南)等。

保护措施建议

1、严格执法,制止盗猎,确保残存的种群得以保存。

2、在残存野生豹较集中的地区经过专业人员调查研究后可增设保护区。在食物困难季节可考虑进行人工补充投食等必要的人工措施,以保证自然存活和安全繁殖。

3、调查各动物园养豹的情况,加强饲养种群管理,建立严格的谱系并和国际豹的谱系管理系统接轨。[4]

地理分布

原生种分布: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亚美

尼亚、阿塞拜疆、孟加拉、贝宁、不丹、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中国、刚果、刚果(金)、科特迪瓦、吉布提、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印度、印度利西亚(爪哇岛)、伊朗、以色列、约旦、肯尼亚、朝鲜、老挝、利比里亚、马拉维、马来西亚、马里、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俄罗斯、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斯里兰卡、苏丹、斯威士兰、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泰国、多哥、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越南、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已灭绝区域:香港、科威特、利比亚、新加坡、叙利亚、突尼斯。[3]

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除了台湾、辽宁、山东、宁夏和新疆外,各省区皆有分布。[1]

保护级别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3]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6]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IUCNRedList):近危物种(NT),2008年评估。[3]

裸鼹鼠

阅读(185)

动物百科小编不喝牛奶的猫给大家整理了裸鼹鼠的资料,包括裸鼹鼠的图片资料、裸鼹鼠的形态特征、裸鼹鼠的生活习性、裸鼹鼠的品种和种类、裸鼹鼠的寿命等与裸鼹鼠相关的详细信息。

裸鼹鼠

裸鼹鼠是哺乳动物的杰出代表,其种群生活方式像蜜蜂、蚂蚁,和蚂蚁、蜜蜂、黄蜂以及白蚁一样有组织。但是,裸鼹鼠比它们个头更大,长得也更难看。裸鼹鼠表面皮肤上几乎无毛,并完全没有疼痛感。这些古怪的动物生活在地下巢穴里,数量可多达100只。裸鼹鼠用不成比例的大门齿挖洞,这些牙齿位于嘴唇前面,这样,它们便不会吞下泥土。裸鼹鼠的寿命可达到30岁,是其它鼠类生物寿命的10倍。其身体中具有癌症的天然抗性物质,为此裸鼹鼠成为健康科学家们的最爱。

中文学名裸鼹鼠拉丁学名Heterocephalusglaber二名法Heterocephalusglaber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动物纲亚纲兽亚纲目啮齿目亚目豪猪亚目科滨鼠科亚科异头鼠亚科属裸鼹鼠属种裸鼹鼠分布区域非洲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

目录

1简介2种群分布3物种特征4生态习性5长寿之星

简介

鼹鼠英文学名"Heterocephalusglaber",属于哺乳动物,其身体中含有癌症的天然抗性物质,因此裸鼹鼠成为健康科学家们的最爱。裸鼹鼠产于非洲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体小,重不过五六十克。它们在地下掘成复杂的隧道,中央宽阔处是它们的居室。每群裸鼹鼠有一只相当肥硕的王后和几只雄鼠。

种群分布

裸鼹鼠产于非洲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体小,重不过五六十克。它们在地下掘成复杂的隧道,中央宽阔

处是它们的居室。每群裸鼹鼠有一只相当肥硕的王后和几只雄鼠,其余无论雌雄均为工鼠。工鼠可能受王后尿中外激素的抑制而失去了生殖能力,它们的任务是采集食物(树根、菜根等),天冷时紧靠为王后保温,挖掘隧道等。所以,裸鼹鼠的社会和昆虫的社会十分相似,裸鼹鼠的这种社会结构在脊椎动物中可说是绝无仅有。这可能是“趋同进化”的结果。

物种特征

裸鼹鼠裸鼹鼠其实并不全裸,在它们的身体两侧,从头到尾长着大约40根像猫的胡须一样的长毛。它们

并不是皮毛的残余,而是对触觉极其敏感的触须,触动其中任何一根触须,都能让裸鼹鼠把头伸向刺激点。

裸鼹鼠终身生活在黑暗的地下,眼睛派不上用场,就是靠这些触须来辨认方向的:前进时,摆动头部,后退时,则摆动尾巴,都是为了让触须触摸到隧道壁,就像我们在黑暗的地道中用手扶着墙壁走一样。它们的眼睛高度退化,几乎完全丧失了视觉,大脑皮层中负责视觉的区域也大大减小,被改为用于感受触觉了。

裸鼹鼠是变温的冷血动物,在所有非洲鼹形鼠中,裸鼹鼠是体型最小的。裸鼹鼠为什么变成变温动物了呢,保持恒定体温的优势在于生理活动基本不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

在夜间和比较恶劣的天气都能出来活动,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觅食和寻偶。不过,裸鼹鼠生活在地下,和天气多变的地面相比,地下冬暖夏凉,温度变化不大,保持恒定体温就不那么重要了。

但是,同样在地下生活的其他十几种非洲鼹形鼠都是恒温的,与裸鼹鼠的习性最接近的达马拉兰鼹鼠也是恒温的。

由于体积小的物体的表面积相对比较大,使得小动物的身体比大动物更容易丧失热量,要保持恒定的体温也就更加困难。

鼹鼠的身体体积(也即产热总量)大约是达马拉兰鼹鼠的2.0%,但是身体表面积却大约是达马拉兰鼹鼠的10%,这样,散热速度就是其2倍。裸鼹鼠如果要像达马拉兰鼹鼠那样维持恒定的体温,就必须以2倍的速度加速产生体热的代谢过程,以增加体热的生产弥补体热的散失。

这就需要大量地摄入食物和氧气。但是裸鼹鼠的食物主要是低能量的块茎,而地下氧气又非常稀薄,为此要付出的代价太高昂了,所以还不如干脆就不再试图去维持恒定体温了,尽量降低基础代谢率节省能量。裸鼹鼠的基础代谢率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低的,与爬行动物的相当。

生态习性

鼹鼠哺乳动物和鸟类是恒温动物,能够让体温保持恒定,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裸鼹鼠虽然是哺乳动物,却基本丧失了这一功能。它们和冷血动物一样,主要通过与环境的热交换来调节体温:要升温,就跑到上层的洞穴,紧贴被太阳晒热的墙壁;要降温,就躲到寒冷的底层洞穴。它们有时也通过大家扎堆挤在一起来取暖。它们的皮肤为此变得裸露无毛,因为皮毛不仅不再能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反而会妨碍热交换。

在非洲鼹形鼠中,裸鼹鼠所生活的地区是最热最干旱的,年降雨量平均只有200~400毫米,一年就集中下几天雨。鼹形鼠的主要食物——块茎储存着大量的水分和养分,同样由于体积和表面积的比例关系,块茎越大,就越不容易失水干燥,因此干旱地区的植物倾向于制造少量但是大型的块茎,而不是众多的小块茎。越是干旱的地区,块茎会越大,但是数量也越稀少。有的块茎的重量能是裸鼹鼠体重的上千倍,碰巧挖到一个的话,一窝裸鼹鼠一年的口粮就全有了。

但是在地下乱挖地道,刚好碰上块茎的几率极低,而且只有下雨的那几天、土壤比较潮湿时才适宜挖地道,即便如此,挖地道也要耗去大量能量,是静止时的3~5倍。很可能挖了几天地道、精疲力竭了也还一无所获。在如此严酷的条件下,独居的鼹形鼠存活的机会极为渺茫,要提高生存机会,必须组织起来,分头去找食物,有谁碰巧找到了就一起分享。独居的鼹形鼠只生活在比较湿润的地区,而干旱地区的鼹形鼠都是社会性的,这并非偶然。

一群裸鼹鼠分头去找稀少的食物,当然是成员数量越多,找到食物的机会越大。但是成员数量多了,也意味着吃饭的嘴多了,找到的食物又会不够分了。既要增加个体数量,又不增加对食物的总需求量,那就要把每一个成员的饭量减小,也就是说,让它们的身体变小。

所以,进化的结果就是,社会成员的数量增加了,但是体型变小了。一窝裸鼹鼠平均有七、八十只,能多达300只,但是每只工鼠的体重只有大约30克。达马拉兰鼹鼠的体重是裸鼹鼠的5倍,但是一窝成员的数量就少多了,平均有十几只,最多也就40只。

长寿之星

裸鼹鼠的寿命可达到30年,大概是其它鼠类动物[1]寿命的十倍,它们从来不会出现身体恶化,直到死亡一直可以繁殖,并保持外貌和大脑组织不会衰老。英国牛津大学威康信托中心的科学家表示,未来有一天裸鼹鼠基因将使人类实现延长寿命且保证旺盛的生殖能力。

人体93%基因与裸鼹鼠相同,因此科学家希望从科学角度解释裸鼹鼠的长寿之谜,我们将从延长的健康寿命中受益。科学家乔纳森-弗林特(JonathanFlint)教授说:“身体衰老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我们人类如何延长寿命并没有难以逾越的条件限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老人的寿命都达到了80岁或者90岁。

如果我们理解生物进化发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那么从理论上人类可以活到200岁。裸鼹鼠具有一些奇怪的特征,使科学家也无法解答。它们不单纯是一种冷血哺乳动物,还能够抵御癌症,它们可以随意地吃有毒植物,能够应对高温环境。而另一方面,它们的视力非常糟糕,生命的多数时间都是在地下洞穴中度过。

2011年英国利物浦大学首次绘制出裸鼹鼠的基因结构图,希望理解是何种原因使它们保持如此健康长寿。研究负责人乔昂-马加赫伊斯(JoaoMagalhaes)博士说:“裸鼹鼠具有奇特的免疫力,尤其是癌症,可能为我们提供重要线索解释为什么一些动物更容易患病。我们希望将裸鼹鼠作为第一种能够抵御慢性衰老症的动物模型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实现人类长生不老。”[2]

在2013年的nature杂志中,有报告指出裸鼹鼠体内富含高分子量的透明质酸(High-molecular-masshyaluronan,HA),含量是人类或其他鼠类的五倍以上,这种透明质酸使其细胞彼此间变得很敏感,一旦接触过紧则会停止分裂,其功能可以使裸鼹鼠具有抵抗癌症的功能,这种机制可能也是裸鼹鼠长寿的原因之一。

白鲸

阅读(145)

动物百科小编”椛绵菟丶给大家整理了白鲸的资料,包括白鲸的图片资料、白鲸的形态特征、白鲸的生活习性、白鲸的品种和种类、白鲸的寿命等与白鲸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鲸

白鲸(学名:Delphinapterusleucas)额头向外隆起突出且圆滑,嘴喙很短,唇线宽阔。身体颜色非常淡,为独特的白色。白鲸与其他鲸类相比,惟一明显不同的是:当夏季皮肤呈淡黄色的色调时,可以蜕换。

游动时通常比较缓慢,在海浪和浮冰中难以辨识。白鲸喜欢生活在海面或贴近海面的地方;潜水能力相当强,对于北极的浮冰环境有很好的适应力。

世界上绝大多数白鲸生活在欧洲、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北的海域中。几个白鲸集中的地区已成为赏鲸圣地,包括加拿大东部的圣劳伦斯河下游与哈德逊湾西部的丘吉尔河河口。

其他直播

有错误280已反馈

有错误5518338已反馈

有错误48826已反馈

有错误66071已反馈

有错误2230557已反馈

有错误8456已反馈

纠错

关闭纠错

直播-长隆横琴海洋王国的白鲸百科海洋馆,14种珍稀海洋生物直播中

收起
>

白鲸1-长隆横琴海洋王国

白鲸2-长隆横琴海洋王国

收起
>

录播片段

看回放

中文学名白鲸拉丁学名Delphinapterusleucas别称贝鲁卡鲸、海金丝雀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哺乳纲亚纲真兽亚纲目鲸目亚目齿鲸亚目科一角鲸科属白鲸属种白鲸分布区域北冰洋及附近海域命名人及年代Pallas,1776年英文名BelugaWhale,WhiteWhale

目录

1外形特征2栖息环境3生活习性群居发音迁徙摄食天敌4地理分布5繁殖成长6种群现状7生存威胁8保护级别9趣闻轶事

外形特征

躯体粗壮,呈白色或黄色,头圆、喙短,没有背鳍。成熟

的白鲸整个躯体会呈现独特的白色,头部在比例上显小,上有额隆,喷气孔后有轮廓清晰的褶皱。

躯体表面常布疤痕,也可能有褶皱与脂肪褶层。背脊取代背鳍,位于上部中后位置,尾鳍后缘或呈暗棕色,中央缺刻明显,尾叶外突随年龄增长愈加明显。颈部可自由活动,能够点头及转头。胸鳍宽阔呈刮刀状,活动自如;唇线宽。雄性胸鳍上弯,随年龄增长愈加明显。[1]

身体大部分皮肤很粗糙。成鲸的白色皮肤有时会在夏季发情时稍带淡黄色调,但蜕皮后即消失。白鲸体色会随年龄而改变,从初生时的暗灰色转变成灰、淡灰及带有蓝色调的白色;当白鲸长到5至10岁性别特征成熟时,就会变成纯白色,而背脊、胸鳍边缘以及尾鳍终身都保持暗色调。

发声时额隆改变形状,并可能产生共鸣。齿式:16~22/16~18。

初生仔鲸长1.5~1.6米,重80公斤;成体约3~5米,重0.4~1.5吨。[1]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河道入口、峡湾、港湾以及北冰洋常年有光照的温暖浅海,夏季也会出现在河口水域。栖息地水温一般8~10℃。[2]

生活习性

白鲸群进入河口迁徙目的地时显得十分兴奋,虽然已经进行了长距离迁徙,但似乎一点儿都不觉得累。除了用不同的歌喉不停地“交流”之外,还用自己宽大的尾叶突戏水,将身体半露出水面,姿态十分美丽。白鲸还可以借助各种“玩具”嬉耍游玩。一根木头、一片海草、一块石头都可以成

为它们的游戏对象。它们可以顶着一条长长的海藻,一会儿潜泳,一会儿浮升,嘴里不停地发出欢快的声音。有时它们迷上了一块盆子大小的石头,先是用嘴拱翻石头玩,接着把石头衔在嘴里跃出水面,更绝的是它们会把石头顶在头上像杂技演员那样在水面上表演。[3]

白鲸不仅体态优雅,也极爱干净。许多白鲸刚游到河口三角州时,全身附着许多寄生虫,外表和体色显得十分肮脏,这时它们纷纷潜入水底,在河底下打滚,不停地翻身。还有一些白鲸则在三角洲和浅水滩的砂砾或砾石上擦身。它们天天这样不停地翻身,一天长达几个小时。几天以后,白鲸身上的老皮肤全部蜕掉,换上白色的整洁漂亮的新皮肤,体色焕然一新。[3]

群居

白鲸是群居动物,成百上千头的白鲸会结成群体,鲸群组成方式尚不确定,似乎年龄和性别在组群中起主导作用。[2]

发音

白鲸是鲸类王国中最优秀的“口技”专家,能发出几百种声音,而且发出的声音变化多端。为了解白鲸的声音,科学家在河口三角洲白鲸迁徙目的地进行了现场水下录音,结果非常出乎想像,他们竟听到了猛兽的吼声、牛的哞哞声、猪的呼噜声、马嘶声、鸟儿的吱吱声、女人的尖叫声,病人的呻吟声、婴孩哭泣声,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白鲸还可以发出铰链声、铃声、汽船声等。白鲸不停地“歌唱”,实际上是在自娱自乐,同时也是同伴之间的一种交流,这是它们夏季迁徙的一个重要内容。[3]

迁徙

每年7月,成千上万头白鲸从北极地区出发,开始它们的夏季迁徙。它们少则几只,多则几万只,浩洁荡荡游向目的地,一路上一边悠闲游玩.一边不停地表演。它们的迁徙目的地大都集中在纬度靠北的地方。不过有些调皮的白鲸似乎有离群独立漫游的癖好,有时白鲸会独自南下,游上几百公里,在黑龙江口、苏格兰福斯河口或莱茵河中露出尊容,带给人们意外的惊喜。[3]

摄食

白鲸会享用各种猎物,包括胡瓜鱼、比目鱼、杜父鱼、鲑鱼和鳕鱼,也食用无脊椎动物,如蟹、虾、蛤蚌、蠕虫、章鱼、鱿鱼以及其它海洋底栖生物。由于没有太多的锋利大牙咬食猎物,它们一般把食物整个吸入口中,所以猎物不能太大,否则有可能被噎住。[2]

天敌

已知的天敌是虎鲸与北极熊。北极熊以攻击海豹的方式攻击白鲸,一般等待在白鲸受困冰层的出气口周围,以其强有力的前掌给予重击后,再把它们拖到冰面上食用。虎鲸8月左右到来,白鲸通常能辨别出它们的声音,另外,虎鲸突出的鳍肢阻碍了自身在冰层中的灵活移动,所以虎鲸攻击白鲸的方式有所不同。[2]

地理分布

沿环北极、亚北极的加拿大、阿拉斯加、格陵兰、

挪威和俄罗斯的沿海分布。[2]

原产地(海域):加拿大、格陵兰、俄罗斯、斯瓦尔巴特群岛、扬马延岛、美国。

漫游地(海域):比利时、丹麦、法罗群岛、法国、德国、冰岛、爱尔兰、日本、荷兰、挪威、瑞典、英国。[5]

繁殖成长

繁殖季一般在2月末到4月初,妊娠期持续14个月,不过,也可能有胚胎延迟着床的现象。幼兽在5~7月的夏日诞生,初生仔鲸全身暗灰色。

雌鲸分娩时,有护卫鲸群在周围巡视,分娩完成后,鲸群主力撤离,仅留下年轻的育幼雌鲸,育幼地一般选在水温10℃左右,靠近河流的水域,这对仔鲸很重要,因为它们没有成年鲸那样多的御寒鲸脂。仔鲸被两个成年雌鲸护在中间,由雌鲸顺水流拖着游动。白鲸哺乳期1.5~2年。[2]

雄鲸7~9年,雌鲸4~7年发育成熟,生殖间隔2~3年,雌鲸二十出头停止生育。[2]

种群现状

已分辨出5种主要的白鲸种群:栖息在白令海、楚科奇海与霍姆次克海的种群约有2.5~3万头;加拿大北极高纬区与西格陵兰种群约1~1.4万头;加拿大哈德逊湾与詹姆斯湾种群约9000~1.2万头;斯瓦尔巴海种群约5000~1万头;加拿大圣劳伦斯河湾种群约300~500头。[1]

生存威胁

自从17世纪以来,由于捕鲸的高额利润,捕鲸者对白鲸进行

了疯狂地捕杀,致使白鲸数量锐减。更加可悲的是白鲸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一批批白鲸相继死亡。科学家们经过尸体解剖才找到了引起死亡的因素:由于受到一系列有毒物质的侵害,使其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些白鲸患过胃溃疡穿孔、肝炎、肺脓肿等疾病;更有甚者,有的白鲸患了膀胱癌,这在鲸类动物中真是闻所未闻的。更重要的是,白鲸体内已发现一些污染物,如聚氯联苯、DDT及某些剧毒农药,有的白鲸大脑组织中含有大量已发生代谢变化的可致癌的PAH(多环芳烃)苯嵌二素,这种东西已经转变成基因的一部分,导致了白鲸基因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6]

保护级别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5]

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Ⅱ。[7]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IUCNRedList):近危物种(NT),2008年评估。[5]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鲸目*其它鲸类)[8]

趣闻轶事

1535年,当法国探险家雅克·卡提尔发现圣劳伦斯河时,他的船队受到白鲸的迎候。这些白鲸在水中载歌载舞,歌声悠扬动听,响彻百里以外,其美妙悦耳的声音令船上队员们惊叹不已,他们便亲切地送给白鲸一个美丽的称呼“海洋中的金丝雀”。[6]

2012年的报道,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国家海洋哺乳动物基金会饲养的一只白鲸,在好几年时间中一直模仿人类说话,不停地发出“人语声”,甚至还屡屡对水下的潜水员喊“出去!”,让毫不知情的潜水员误以为是同事在跟他说话。美国“国家海洋哺乳动物基金会”的科学家们用水下仪器对水中的声音来源展开了调查,最后发现,此类“人语声”竟来自一只名叫“诺克”的白鲸。诺克显然是在故意模仿人类的声音说话,而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它想和人类进行沟通和交流。[9]

山羊

阅读(109)

动物百科小编羽鱼爪给大家整理了山羊的资料,包括山羊的图片资料、山羊的形态特征、山羊的生活习性、山羊的品种和种类、山羊的寿命等与山羊相关的详细信息。

山羊

中国山羊饲养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代就有养羊文字记载。一千多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就开始饲养山羊,后逐步形成规模。山羊生产具有繁殖率高、适应性强、易管理等特点,至今在中国广大农牧区广泛饲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山羊业发展迅速,成就显著。中国山羊分布的地区广,遍及全国,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区)山羊头数超过绵羊。南方一些省(区)不能养绵羊的地方却可以养山羊。

中文学名山羊拉丁学名Capraaegagrushircus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哺乳纲亚纲真兽亚纲目偶蹄目亚目反刍亚目科牛科亚科羊亚科族羊族属山羊属亚属羊种山羊英文名goat

目录

1起源驯化2品种分类3常见品种4种群分布5形态特征6生活习性好动性觅食性合群性多胎性喜洁性7饲养方式一般技术圈养方式8疾病防疫9杂交改良目的意义选择组合饲养问题圈养好处秋配冬产10高新技术推广11圈养技术12品种价格13饲管要点

起源驯化

多数学者认为现代家山羊起源于中亚细亚一带的角羊(C.aegagrus),后者身高90厘米,公羊有长达1米以上的长角。现尚见于小亚细亚、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地山区。也有人认为,栖息于克什米尔、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山区的螺角羊(C.falconeri)和欧洲的野山羊(C.prisca)也是家山羊的祖先。驯化开始年代约在近8000年以前,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

品种分类

中国是世界上山羊品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

家。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经过辛勤劳动和精心选择,培育出了黑山羊等近40个品质优良而又各具特色的山羊品种。

全球已有一百五十多个山羊品种,可以分为以下类别:奶山羊、毛山羊、绒山羊、毛皮山羊、肉黑山羊和普通地方山羊。根据权威部门不完全统计资料全球饲养山羊为10.74亿只。大部分分布在亚非国家,90年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充分发挥,随着全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生产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于优质的肉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按其经济用途分为:乳用型、肉用型、绒用型三类。

一、乳用型

这是一类以生产山羊乳为主的品种。乳用山羊的典型外貌特征是:具有乳用家畜的楔形体型,轮廓鲜明,细致紧凑型表现明显。产乳量高,奶的品质好。

乳用山羊的代表—关中奶山羊,因产于陕西省关中地区,故名。关中奶山羊为我国奶山羊中著名优良品种。其体质结实,结构匀称,遗传性能稳定。头长额宽,鼻直嘴齐,眼大耳长。关中奶山羊以产奶为主,产奶性能稳定,产奶量高,奶质优良,营养价值较高。一般泌乳期为7~9个月,年产奶450~600公斤,单位活重产奶量比牛高5倍。鲜奶中含乳脂3.6%、蛋白质3.5%、乳糖4.3%、总干物质11.6%。与牛奶相比,羊奶含干物质、脂肪、热能、维生素C、尼克酸均高于牛奶,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脂肪球小,酪蛋白结构与人奶相似,酸值低,比牛奶易为人体吸收。·是婴幼儿、老人、病人的营养佳品,是特殊工种、兵种的保健食品。

二、肉用型

这是一类以生产山羊肉为主的品种。山羊的典型外貌特征是:具有肉用家畜的“矩形”体型,体躯低垂,全身肌肉丰满,细致疏松型表现明显。早期生长发育快。产山羊肉量多,肉质好。其中波尔山羊、黑山羊等为现代农区发展的经济性养殖品种。

三、绒用型

这是一类以生产山羊绒为主的山羊品种。绒用山羊的外貌特征是:体表绒、毛混生,毛长绒细,被毛洁白有光泽,体大头小,颈粗厚,背平直,后躯发达。产绒量多,绒质量好。

辽宁绒山羊是我国珍贵的产绒山羊品种,所产山羊绒因其优秀的品质被专家称作“纤维宝石”,是纺织工业最上乘的动物纤维纺织原料。辽宁绒山羊在绒毛品质、产绒量等方面,居世界同类品先进,被誉为“中华国宝”.辽宁绒山羊是世界上绒毛品质优良、产绒量最高的白绒山羊品种,属绒肉兼用品种,产绒量高,适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改良各地土种山羊效果显著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常见品种

一、沂蒙黑羊

沂蒙黑山羊是山东省地方优良黑山羊,也是山东省十大畜禽种质资源

获重点保护。平邑特产,是在山区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一个肉、绒、毛、皮多用型品种,属绒、毛、肉兼用型羊。子婴黑山羊具有体格大、耐粗饲、适应性强,生产性能高、体貌统一、遗传性能稳定、肉绒兼用等特点,适宜山区放牧。其羊绒质量高、光泽好、强度大、手感柔软;其肉质色泽鲜红、细嫩、味道鲜美、膻味小,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氨基酸的营养保健食品。沂蒙黑山羊共有“花迷子”、“火眼子”、“二粉子”和“秃头”四个品系。沂蒙黑山羊主要特点是头短、额宽、眼大、角长而弯曲(95%以上的羊有角)。颔下有胡须,背腰平直,胸深肋圆,体躯粗壮,四肢健壮有力,耐粗抗病,合群性强。该羊生长在沂蒙山区海拔较高的突出地带蒙山、鲁山及沂、沭河上游。那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树木、水草茂盛,饲料资源丰富。该山羊灵敏活泼、喜高燥,爱洁净,抗病力强,耐粗饲,适应性强,爱吃吊草,善于爬山,常年放牧,素有“山羊猴子”之称。它善于爬山,能在高山悬崖陡壁上放牧采食;喜高燥,爱干净,不吃污染饲草。饲养方式是长年放牧。抓膘期在农历七、八、九月份。成年公羊体重40~50千克,成年母羊体重35~40千克,产仔率1.5/胎。子婴黑山羊肉质细嫩,脂肪少,味道鲜美,无膻味,营养丰富,出肉率为43%,膘情好的出肉率可达50%;产绒量高,成年公羊年产绒450~550克/只,成年母羊年产绒400~500克/只,且绒纤维细长,柔软,有光泽,杂质少,是高档毛绒原料。

二、沧山黑羊

沧山黑山羊全名沧山黑山羊,肌纤维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膻味极小,营养价值高,被认定为绿色山羊品种,养殖中摄取多种中药成分的草食,肉质并具有药用沧山黑山羊价值,经权威部门进行肉质分析,蛋白质含量高达20%,脂肪低于3%,胆固醇含量仅为60mg/kg,15种氨基酸含量齐全,特别是人体必须氨基酸尤为丰富,滋补作用极强,长期食用,可补虚、强体,特别适用于年老、体弱、多病者

,常食用黑山羊或配以适宜的滋补药品,以达到补虚、健康、延年的作用.经过养殖发现沧山黑山羊适宜规模圈养或放养的。沧山黑山羊全身纯黑光亮,无杂毛,皮呈青缎色,是一种极其珍贵食品资源。肉质优良等特点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酒店餐饮行业,肉制品加工业对此的需求日益上升,是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及港澳台地区享有较高声誉、传统专供香港的优质山羊品种。该羊抗病力强,耐寒、耐热、耐粗饲,能适应产区0~40℃的气温环境,繁殖率高,一般可年产两胎,每胎可产两羔,养殖沧山黑山羊经济效益好是山区农民发家致富的一个重要的养殖门路。饲草资源丰富的山区农民可大力发展山羊生产。湖南地区特有的沧山黑山羊是经湖南常德鼎城区黑山羊种苗繁育基地多年培育的山羊品种,纯绿色草食动物,是我国确认的无公害草食类肉用性地方良种羊之一,业已被列为中国黑山羊保护种群。沧山黑山羊主要采食于天然牧草和无公害绿色植物,其毛色纯黑,有着体型高健,性情温顺,出生重,生长快,耐潮湿炎热,抗病力强,出肉率高,肉质好等优势特点,幼羊出生重达3~5公斤,成年羊最重可达100公斤左右,出肉率高达58.9%至60%,为纯绿色最佳肉食品;其毛皮光泽度强,为优质板皮。随着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山羊肉作为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绿色安全食品市场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沧山黑山羊已成为最抢手的绿色肉食品,被国内外市场普遍看好,供不应求。沧山黑山羊以其容易繁殖生长,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旺,为无公害草食类肉用性动物,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波尔山羊

波尔山羊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肉用山羊品种,具有体型大、生长快、繁殖力强、产羔多、屠宰率高、产肉多、肉质细嫩、适口性好、耐粗饲、适应性强和抗病力强的特点。

波尔山羊被毛白色,头颈部和耳、尾部为棕红色;头部粗壮,眼大棕色,耳大下垂;胸深、颈粗、体宽、背直、臀腿肌肉丰满,四肢短而粗壮。波尔山羊成年公羊体重95~110千克,母羊65~70千克;8月龄公羔体重50千克,母羔体重40千克。平均屠宰率48.1%,发情周期平均21天,妊娠期150天,一年2胎或两年3胎,产羔率151%~190%。波尔山羊适宜在农区、半农半牧区饲养,可舍饲,也可以放牧。波尔山羊与本地山羊杂交生产肉羊,以育肥羔羊为宜。一般1~2月配种,6~7月产羔,8~9月断奶,冬春季出售。波尔山羊是优良公羊的重要品种来源,作为终端父本能显著提高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

种群分布

分布于草原、山地等干燥区域;主要分布于温带。人类也有驯养。

形态特征

角细,它的角很长,向两侧开张。

山羊的瞳孔在扩大时,其形状就接近矩形,这是由山羊眼睛玻璃体的光学特性、视网膜的形状和敏感度,以及山羊的生存环境和需要决定。事实上,大多数蹄趾类动物的瞳孔在放大时,都近似于矩形。

生活习性

好动性

山羊勇敢活泼,敏捷机智,喜欢登高,善于游走,属活泼型小反刍动物,爱角斗。

觅食性

山羊的觅食力强,食性杂,能食百样草,对各种牧草、灌木枝叶、作物秸秆、菜叶、果皮、藤蔓、农副产品等均可采食,其采食植物的种类较其他家畜广泛。据对5种家畜饲喂植物的试验,山羊能采食的植物有607种,不采食的有83种,采食率为88%,而绵羊、牛、马、猪的采食率分别为80%、64%、73%和46%(如下表)

几种家畜采食植物的种类数量比较

家畜种类
  
试喂食物种数
  
采食数
  
不采食数
  
采食率(%)
  

山羊

690

607

83

88

绵羊

655

522

133

80

655

420

235

64

685

502

183

73

314

145

169

46

在饲草匮乏的情况下,山羊觅食力较强。在荒漠、半荒漠地区,牛不能利用的多数植物,山羊也能有效利用。山羊的采食时间大多集中在白天,日出时开始采食,但并不连续采食,而是在每天的一定时间内摄食量大,而在其他时间进行反刍、休息。据测定,每天清晨和黄昏,山羊的采食量大。因此,在舍饲或半舍饲半放牧时,供给山羊的草料应多样化,且需少食多餐。

合群性

山羊具有较强的合群性。无论放牧还是舍饲,山羊总喜欢在一起活动,其中年龄大、后代多、身强体壮的羊担任“头羊”的角色。在头羊带领下,其他羊只能顺从地跟随放牧、出入、起卧、过桥及通过狭窄处。合群性给山羊的大群放牧提供了便利。

多胎性

山羊性成熟早,繁殖力强,具有多胎多产的特点。大多数品种的山羊每胎可产羔2~3只,平均产羔率200%以上,比绵羊产羔率高得多。山羊的多胎性使其繁殖效率远大于绵羊,为自繁自养,发展肉羊规模养殖创造了条件。

喜洁性

山羊喜清洁、爱干燥,厌恶污浊、潮湿,其嗅觉高度发达,采食前总是先用鼻子嗅一嗅,凡是有异味、沾有粪便或腐败的饲料,被污染的饮水或被践踏过的草料,山羊宁愿受渴挨饿也不采食。因此,羊场应选择在干燥、通风、向阳的地方,喂给的草料要少给勤添,饮水要放在水槽或水盆里,保持清洁卫生。

饲养方式

山羊的饲养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放牧饲养、舍饲圈养两种方式。放牧饲养可以节省草料、设备等费用、饲养成本低、但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尤其是冬季放牧是得不偿失。提倡舍饲圈养、使羊能均衡发育,还能合理利用饲料,饲料利用率相对较高,易形成养殖规模,提高商品率。

一般技术

合理分解。种公羊50只,育成公羊群200~300只,成年母羊群200~250只,育成母羊250~300只为一组,羊群不宜过大,不便于管理。

训练头羊。羊群的合群性强,必须训练头羊,使羊群按牧民的意图行事,便于管理。

及时啖盐和饮水。要让羊喝上卫生的流动水、防止饮用池塘不流动的死水、以免感染寄生虫和病菌。同时要采取盐砖等形式及时补充食盐。

合理补饲。根据羊的需要,结合放牧情况要及时补充麸麦、棉籽饼、玉米等精料、并补充骨粉和维生素A等添加料,保证羊群有足够的营养。

要多吃少运动。放牧游走要慢,采食均匀,吃得要饱,防止过量的运动,减少体内消耗。

圈养方式

山羊的舍饲一般采取散放式,羊场和专业户饲养的羊群都有专用的羊舍和运动场设有草架、饲槽和饮水器具,保证有充足的粗饲料和饮水,饲养原则

定时,定量,定质,定人。要按时喂羊,使羊形成条件反射,利于消化吸收。根据不同羊只,确定喂草量.料量:即能吃饱,又不浪费。要保证饲料的质量和花色品种:有条件的要按饲养标准配合日粮:饲养人员也要相对固定。

草料、饮水要清洁,不喂霉变草料,饲草不能带水,冬天饮用温水。

保持羊舍清洁、干燥,做到冬暖夏凉,粪便要经常打扫。

搞好春秋两次防疫和经常性的驱虫。

搞好羊场平时的卫生、消毒工作,羊粪要堆积发酵处理后在使用。

增加羊只运动,保持羊体卫生。

由于山羊养殖具有周期短、投资少、效益好的特点,因此加快山羊养殖业的发

展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广大的农村和农场正面临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关键时刻,将山羊养殖业作为突破口,实行农牧结合,建设一个农牧结合生态体系,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措施。因此,在持续、稳定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发展高效节粮型的山羊养殖业,种植业为养羊业提供物质基础(饲草、饲料),养羊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彼此互为供求关系。农作物秸秆及农副产品的"过腹还田",是节粮型或生态型畜牧业的重要基础。"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可为农业提供大量的优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从而实现农、牧良性循环。

疾病防疫

山羊养殖中的疾病是养羊生产的一大威胁、应重点搞好山羊的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驱除羊体内外寄生虫、注意圈舍的卫生消毒、在日常管理中经常观察羊只精神、饮食、粪便等是否正常,做到没病早防,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杂交改良

目的意义

我国山羊的肉用性能生产缺乏优良品种。所以提高山羊的肉用生产力,主要靠杂交改良。山羊的生产潜力70%受父母遗传的控制,一个劣种山羊在再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也收不到较好的效益。引进良种山羊与本地品种的山羊进行杂交,可以产生杂交优势,提高生产性能,获得高产、优质、成本低的商品山羊,一般产羔率提高20~30%,增重率提高30%左右,羔羊成活率提高40%

选择组合

1、杂交父本的选择。应选择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产肉性能好的品种、品系或种用类群作为杂交父本。因为这些性状的遗传力较高,容易遗传给后代。波尔山羊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肉用山羊,主要用作肉羊生产的终端父本,南江黄羊可以作为肉羊生产的第一父本。

2、杂交母本的选择。应选择本地区数量多、适应性强、繁殖力高、母性好、泌乳力强的山羊品种、类群或品系作杂交母羊。因为母羊需要的数量大,适应性强,容易在本地区推广;繁殖力高,可以生产大量商品肉羊;母性好、泌乳力强,影响到杂交后代在哺乳期的成活与发育,直接影响到杂种优势的发挥。我国主要地方山羊品种或类群,如马头山羊、麻城黑山羊、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均可作为杂交母羊。

3、杂交组合。杂交组合包括二元、三元及四元杂交。二元杂交常见的组合有波尔山羊(公)×本地山羊(母),南江黄羊(公)×本地山羊(母);三元杂交常见的组合有波尔山羊(公)×(南江黄羊公×本地山羊母)。

饲养问题

环境、气候、草料与引进地悬殊太大,该品种羊的引进饲养将很难表现出与引进地一致的优越性。引种时首先考虑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广的山羊品种。

科学饲养

全放牧饲养方式因季节的变化或草场载畜量过大造成的草料短缺,或因山羊本身的生理、病理因素,很难保证采食到山羊本身生长、生产与繁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难以发挥出山羊本身的生产能力,因此应改变这种饲养方式为舍饲。舍饲应根据山羊的性别、年龄、强弱、生理阶段进行分栏饲喂,在喂给充足草料的同时进行适当补料。精粗搭配、青干搭配、保持合理的草料结构,添加微量矿物元素及维生素,以弥补草料的不足,严把质量关,以防食入霉烂变质的草料。舍饲的山羊应有适当的运动并且保证充足的水源。

加强防疫

引进山羊时一定要进行检疫,健康合格的才能引进。

规模养殖山羊应严格进行预防注射。由于集中饲养传染病的危害潜伏着造成羊场彻底失败的隐患,必须根据当地疫情选择疫苗进行注射。

驱虫工作常规化。完全放牧的山羊寄生虫感染率几乎为100%。养羊者应定期对羊群驱虫,通常一个季度驱体内寄生虫一次,体被寄生虫经常性预防。规模养殖场可选合适的季节给山羊药浴。

环境卫生要制度化

规模养羊一定要注意羊场、羊舍、饲喂工具、放牧草场的消毒。通常羊场、羊舍、饲喂工具可用烧碱水、百毒杀等消毒,放牧草场则用生石灰消毒。羊场内的排污道与清洁通道分设,创造洁净的环境,杜绝疫病的发生。

防止近亲繁殖

实践证明近亲繁殖是造成本品种性能低下的重要因素。农村规模养殖山羊作种用考虑应保证有六个血缘,这样可进行选优选配,避免近亲。

圈养好处

能合理利用包括农作物秸秆在内的饲草资源和有限的土地资源,多数不宜放牧的田间地头,果园种草都可以刈割养羊。可以田间种草、林间套草、以草养羊。据测定,一亩良田种草可养羊6~8只,收入是粮食作物的3~5倍。同时羊粪肥田,有助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有利于大积农家肥,羊粪尿是氮、磷、钾等多种元素含量较高的复合有机肥,有利于改良土壤,提高单产和降低费用,尤其是冷浸田效果明显。

能充分利用闲散劳力资源,达到家家户户养养的目的。"出门带把镰,回来一捆草",不仅解决了靠山养羊的矛盾,也为发展规模化养羊奠定了基础。解决了闲散劳力就业出路,迅速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现实意义。

便于对羊群实行科学饲养管理。减少羊群疾病,提高养羊生产效益。

可缓解羊群受季节性牧草制约,牧草资源不足,损坏草场植被等矛盾。同时也解决了养羊夏肥、秋壮、冬瘦、春死的不良循环,发展了养羊业。

便于科学处理粪便,改善人居环境,人畜分居,减少人畜共患疾病。根治生态环境的面污染,有效防止牧区土地和水源的污染。

便于集中产奶,由于山羊奶营养价值极高且产量有限,同时也受山羊哺乳期的限制,圈养对于提高产奶的集中度和奶产量的提高,以及后期化的处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秋配冬产

每年9、10月份母山羊发情普遍旺盛,公山羊性欲强,加上天气凉爽,气候适宜,饲料资源丰富,羊的膘情好,秋季配种的母羊冬季所产羔羊体质好。
  1、加强营养
  秋季,养羊户除了加强适配母羊的饲养管理,使之具有良好种用体况外,还要特别注意种公羊的营养。配种开始后,让种公羊采食充足的青草,并视其体质、性欲强弱、配种任务,每天每头补喂豆类、麦麸、饼类等精料0.5~1公斤、骨粉10克、鸡蛋2~3个、食盐15克,分3次喂给,晚上可多喂一些,让其在夜间休息时消化吸收,以恢复体力,有利于第2天配种。
  2、疫病防治
  秋季是疫病多发和流行的季节,除应用左旋咪唑或丙硫咪唑对羊群进行驱虫,同时注射疫苗免疫预防传染病发生外,还要对山羊的常见病进行防治。如感冒咳嗽可用紫苏梗、薄荷、柑皮煎水,加食盐少许灌服,或用黄栀子、枇杷叶煎水灌服;胃肠炎可用土茯苓煎水灌服。此外,勤清除羊舍残渣残草,保持舍内干燥清洁。定期用3%石炭酸溶液、2%火碱溶液或2%福尔马林溶液消毒。经常刷拭羊体,加强血液循环,增强抗病能力。
  3、适期配种
  要掌握好母羊的发情期,做到适时配种。母羊发情表现为食欲减退,鸣叫不安,外阴部潮红肿胀,阴道流出分泌物,频频摇尾,发情持续期为1~2天。发情后30~40小时开始排卵,所以发情后30小时左右配种最易受胎。母羊配种较顺利,尤其在发情末期,配种一次即可受孕。在生产实践中,通常采取两次配种的办法,第一次配种后间隔12小时进行第2次配种,可提高母羊的受胎率。

4、保胎
  母羊配种受孕后,如饲养管理不当,很容易引起早产或流产。要禁喂发霉变质和有毒饲草;严禁空腹饮冰水;严禁在放牧中急跑、受惊、跳跃等,特别是在出入圈门或补饲时要防止互相挤压;对有习惯性或先天性流产的母羊,宜在一定时间注射兽用保胎针液预防。

高新技术推广

第一、为推动山羊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和无公害方向迈进,我国正大力推广良种和生产实用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养羊户的专业知识和生产管理水平。

第二、联系生产实际,下力气抓好实用技术组装配套推广应用工作。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摸索总结了山羊高床舍饲配套技术,并及时在全国山羊主产区县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加快了山羊品种改良步伐,对提高养殖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积极引进应用先进的科学实用新技术。引用胚胎移植技术,开展山羊胚胎移植,在我国众多区县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加快了山羊良种化进程。

第四、积极抓好无公害基地建设工作。优质、无公害的产品是新的市场格局所必须,建立无公害基地是生产无公害产品的基础。

第五、全国的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正在组织专家制定山羊养殖小区建设标准和养殖模式的技术规程,为推广山羊标准化养殖、抓好山羊养殖小区建设,全面推进山羊产业的大发展夯实基础。

第六、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张勇飞等专家根据《黄帝内经˙素问˙萎论》“脾主身之肌肉”原理和现代生物分子学理论,以中药为手段,建立了以柏籽、柏叶等多味中药组成的“JFZ—浓缩柏籽饲料”的风味添加剂,在山羊宰前60天添加饲喂“JFZ—浓缩柏籽饲料”2.5~3.0公斤,可使普通羊肉转化为柏籽羊肉。这种生产柏籽羊肉的技术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生产优质羊肉建立了新型平台。

柏籽羊肉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表

项目
  
指标(X±S)
  

蛋白质(%)

22.20±1.00

脂肪(%)

5.80±1.90

矿物质(%)

1.10±0.03

苏氨酸(%)

1.38±0.11

缬氨酸(%)

1.40±0.33

蛋氨酸(%)

0.90±0.27

异亮氨酸(%)

1.94±0.71

圈养技术

1、羊舍的要求与设计栏舍应建于干燥、通风、排水方便之处,坐北朝南,面积按预定的生产规模计算,每只羊(适繁母羊和种公羊)需1.2~1.5平方米。羊床高于地面1米,用板条或竹条扎成漏缝式羊床。舍内靠寺用竹条设置草架,间隔出15厘米宽的采食缝隙,草架高1米左右。料槽可用水泥或木板制成长槽,一般上宽25厘米、下宽22厘米、深24厘米,槽底呈弧形,最好留1个向外的出水孔。养羊必须有运动场,略带倾斜,栽有落叶乔木,夏天有树阴,冬天可晒太阳。
  
  2、饲料要求可用来喂羊的青饲料主要有红薯藤、花生藤、大豆秸、蔬菜叶、野草、牧草、树叶等。必须保证青饲料的供应,饲喂量可占饲料总量的80%~90%。粗饲料主要指成熟后的农作物秸秆、秕壳等。粗饲料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羊的采食量和健康,一般应低于30%,有条件的要进行氨化、碱化等处理。在青料旺季,用不完

的青料康,一般应低于30%,有条件的要进行氨化、碱化等下理。在青料旺季,用不完的青料应制作成青贮料,以备淡季使用。圈养羊还应初充一些精料,尤其是幼羊和怀孕、泌乳母羊以及种公羊、出栏前的肉羊等更应初充。精料中一般谷物类占40%~60%、蛋白类占10%~25%、糠麸类占20%~30%、矿物质占3%,尿素可添加到1%。饲喂时宜先粗后精、先干后青。 
  3、饲养管理将草料置于草架,任羊自由采食,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坚持定时定量给料,做到量少次多,一般1天添草和水3~4次。
  
  4、防疫保健①定期驱虫:春秋各1次;交替使用咪唑片和丙硫咪唑片每公斤羊体重用药100毫克,一次性灌服。有吸虫流行的地区每年在小满、霜降时节用硝氯酚片分别驱虫1次。②药浴:每年药浴两次以上,一般可用1%的敌百虫或0.5%的甲醛溶液或500×10-6双甲脒溶液选晴好天气;水温35℃左右,让羊在药液中洗浴1~2分钟。③改善环境卫生:每天清扫羊舍,清洗料槽、水槽。填平羊舍周围及运动场上的水洼地,使排尿沟流畅,不积尿水。使用高效低毒灭蚊剂或用烟熏法驱蚊。每年春、夏、秋每季对羊舍、运动场用200×10-6的速灭杀丁溶液喷雾除螨来蜱。④防疫:做好羊链球菌病、布氏杆菌病、五号病、传染性脓疱口膜炎、传染性胸膜炎等重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及综合防治工作。定期交叉轮用10%~20%生石灰或30%的热草木灰水消毒圈舍和用具。

品种价格

品名
  
月龄
  
体重(市斤)
  
体高(厘米)
  
价格(元)
  

西门塔尔牛价格

3~4个月

260~330

100~110

3500~4200

4~6个月

330~500

110~125

4200~5800

夏洛莱牛、利木赞牛

3~5个月

260~350

95~105

3450~4100

5~7个月

350~500

105~125

4100~5700

鲁西黄牛

3~6个月

300~400

100~115

3400~4500

6~8个月

450~600

115~130

5000~6500

小尾寒羊

3~6个月羔羊

50~80

60~75

550~950

成年孕羊

120~150

80~90

800~950

1100~1500

绒山羊

2~3代

30~40

55~60

380~460

4~5代

50~80

60~70

550~850

亚洲黄羊

     

200~400

黑白花荷斯坦

产奶50~80斤/天

1000~1300

140~150

6000~8000

小奶牛

3~6

100~125

 

1500~2600

饲管要点

一、抓绒和剪毛

肉绒用山羊每年春季要进行抓绒和剪毛。当发现山羊的头部、耳根及眼圈周围的绒毛开始脱落时,就开始抓绒。抓完绒以后约一周进行剪毛。抓绒时先将羊只卧倒,用绳索将两前腿及一后腿捆在一起,然后用稀梳顺毛方向由颈、肩、胸、背、腰及股各部由上至下将沾在羊身上的碎草及粪块轻轻梳掉。再用密梳逆毛而梳,其顺序为由股、腰、背、胸及肩部。抓子要贴近皮肤,用力要均匀,防止抓破皮肤。

二、去角

将生后5~7天的羔羊侧面卧倒、用手指触摸其角基,感到有一硬的突起、然后将该处的毛剪去,周围涂上凡士林。取苛性钾(钠)棒一支,一端用纸包好、另一端沾水后在角的突起部位反复磨擦、直到微出血为止。磨擦后在角基上撒上一层止血消炎粉,将羔羊单独放在小栏中与母羊隔开、防止吃奶时将药液沾在母羊的乳房上、损伤乳房。

三、修蹄

一般在雨后进行,修蹄时将羊坐在地上、人站在羊背后使羊半躺在人的两腿中间,将羊的后腿跷起使羊不能起来。修蹄时从前肢开始、先用果树剪将生长过长的角尖剪掉,然后用刀将蹄底的边沿修整到和蹄底一样平齐。直到蹄底可见淡红色的血管为止。如果修剪过度造成出血可涂上碘酒消炎。若出血不止可将烙铁烧到微红色、快速把蹄底烧烙一下。要求整形后的蹄底平整、羊蹄前端呈方圆形。

四、刷拭

乳用山羊应每天进行刷拭以保持羊体清洁、促进血液循环。刷拭山羊时最好用硬草刷自上至下,从前向后将羊体刷拭一遍。羊身上如有粪块污染,可用铁刷轻轻梳掉或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擦干。

此外,对于乳用山羊,在产羔后应将羔羊隔离进行人工挤乳。母羊每天挤乳次数应根据泌乳量的多少而定。日产奶3公斤以下者挤乳2次、产乳5公斤左右者日挤乳3次,6~10公斤者日挤乳4~5次。

羚羊

阅读(208)

动物百科小编米熊 ゝ给大家整理了羚羊的资料,包括羚羊的图片资料、羚羊的形态特征、羚羊的生活习性、羚羊的品种和种类、羚羊的寿命等与羚羊相关的详细信息。

羚羊

羚羊系列是长安铃木生产的经济型轿车,目前有羚羊03款和OK款两种车型。

中文名羚羊外文名Antelope性质汽车品牌所属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目录

1羚羊简介2羚羊报价

羚羊简介

其中羚羊OK款采用直列四缸16气门电喷发动机MPI/1.3L、三元催化净化装置、电子式前排双安全气囊、四轮制动防抱死系统(ABS)、前部及后尾部安全碰撞吸能区、碰撞吸能式转向柱、三点约束式后座安全带、开门报警蜂鸣器、高位制动灯、前雾灯、后窗除霜器、窗式天线、绿色玻璃、铝合金车轮、中立柱黑色贴膜、消音器口不锈钢装饰筒、后围镀铬立体字标、浅色

豪华座椅面料、浅色内饰、一体式T形中控面板、四辐条方向盘、浅色豪华门内饰板面料、行李箱盖装饰件、搁物板喇叭装饰盖、带腰部支撑的可升降式驾驶员座椅、中央门锁、动力转向、四门电动车窗、环保型无氟空调、电动调节后视镜、后排下部空调出风口、VFD大屏幕显示6碟CD、六喇叭、前盘后鼓式制动器、双回路真空助力制动系统、麦弗逊式独立前悬架/多连杆式独立后悬架。

两款车都根据配置的不同有普通型,标准型、实用型、舒适型,豪华型

五种,为不同需要的人提供合适的选择。

羚羊报价

车型名称

变速器

指导价/万

1.3L排量[1]

2012款三年或10万公里

手动变速箱(MT)

4.18万

2012款1.3标准型

手动变速箱(MT)

4.68万

2012款1.3舒适型

手动变速箱(MT)

5.28万

2011款1.3标准型

手动变速箱(MT)

4.58万

2011款1.3舒适型

手动变速箱(MT)

5.18万

2011款1.3基本型

手动变速箱(MT)

4.18万

棕熊

阅读(191)

动物百科小编骑着蜗牛赶太阳给大家整理了棕熊的资料,包括棕熊的图片资料、棕熊的形态特征、棕熊的生活习性、棕熊的品种和种类、棕熊的寿命等与棕熊相关的详细信息。

棕熊

棕熊(学名:Ursusarctos),亦称灰熊。头大而圆,体形健硕,肩背隆起。主要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多在白天活动,行走缓慢,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平时单独行动。食性较杂,植物包括各种根茎、块茎、草料、谷物及果实等,喜吃蜜,动物包括蚂蚁、蚁卵、昆虫、啮齿类、有蹄类、鱼和腐肉等。冬眠,在冬眠时体温、心跳和排毒系统都会停止运作,以减少热量及钙质的流失,防止失温及骨质疏松。奔跑时速度可达56公里/时。冬眠期间产仔,每胎1-4仔,春季雌熊常带小熊在林中玩耍。分布于欧亚大陆,以及北美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中文学名棕熊拉丁学名Ursusarctos别称灰熊、马熊、人熊、罴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哺乳纲亚纲真兽亚纲目食肉目亚目裂脚亚目科熊科亚科熊亚科属熊属种棕熊亚种20亚种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英文名称BrownBear英文名称GrizzlyBear

目录

1外形特征2栖息环境3生活习性4分布范围5繁殖方式6亚种分化7种群现状8保护级别

外形特征

棕熊是陆地上食肉目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体长1.5-2.8米,肩高0.9-1.5米,雄性体量135-545千克,雌性体重80-250千克。[1]最重的科迪亚克棕熊可达800千克,直立时高可达3米。最轻叙利亚棕熊的只有90千克。体形健硕,肩背和后颈部肌肉隆起。被毛粗密,冬季可达10厘米;颜色各异,如金色、棕色、黑色和棕黑等。在美洲,因为它们颜色偏浅,毛发的末梢为银灰色(从“grizzled”一词而来,意思是“带灰色的”),因此棕熊也被称为“灰熊(grizzly)”。棕熊强壮的脚掌上的毛皮颜色根据其分布区域的不同而变化,从近乎全黑到巧克力棕色和灰色,再到红色和淡棕色不等。

棕熊嗅觉极佳,是猎犬的7倍,视力也很好,在捕鱼时能够看清水中的鱼类。棕熊肩背上隆起的肌肉使它们的前臂十分有力,前爪的爪尖最长能到15厘米。由于爪尖不能象猫科动物那样收回到爪鞘里,这些爪尖相对比较粗钝。前臂在挥击的时候力量强大,“粗钝”的爪子可以造成极大破坏。棕熊的爪子虽长,却并不擅长爬树,和硕大的头颅比起来,它们的耳朵显得颇小,当它们换上厚厚的长毛冬装,那对小耳朵只能若隐若现。棕熊的吻部比较宽,有42颗牙齿,其中包括两颗大犬齿。和其他熊科动物一样,它们也是跎型动物,并长有一条短尾巴。[2]

栖息环境

棕熊是一种适应力比较强的动物,从荒漠边缘至高山森林,甚至冰原地带都能顽强生活。生活在北美的棕熊更喜欢开阔地带,例如苔原区域和高山草甸,在海岸线附近也常能见到它们的足迹。欧亚大陆上的棕熊则更喜欢居于茂密的森林之中,方便白天隐藏。[2]主要栖息在山区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等森林地带,林中有枯立木、风倒本,火烧迹地、沼泽地、河谷地等多种生境类型,并且随着季节的变化,有垂直迁移的现象,夏季在高山森林中活动,春、秋季多在较低的树林中生活。

生活习性

棕熊是杂食性动物。它们的食谱会随着季节的不同发生变化。一般来说,植物性食物占了60%以上,这其中包括各种植物根茎、块茎、草料、谷物及各种果实等等。其余则为动物性食物,例如昆虫、啮齿类动物、有蹄类动物(例如麋鹿、驯鹿、驼鹿、野牛等等)、野猪、鱼和腐肉等等。居住在海岸线周围的棕熊每年在鲑鱼产卵的季节会捕食鲑鱼。[2]阿拉斯加的棕熊特别喜欢吃迁徙的鲑鱼。北美灰熊则对腐肉有特别的偏好。

棕熊善于游泳和在湍急的河水中捕鱼,也能爬树和直立行走,但动作不够灵活,平时行走很缓慢,这是走路的时候总是同一侧的前后两腿一起并进的缘故,但奔跑时的速度也相当快,有时可以轻而易举地追赶上猎物。

棕熊主要在白天活动。性情孤独,除了繁殖期和抚幼期外,都是单独活动。在森林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领域,常常在树干上留下用嘴咬的痕迹,站起身来用爪子在树干上抓挠而留下的痕迹和在树上用身体擦噌而留下的痕迹等,作为各自领域边界的标志,以免互相侵犯。居住在内陆的棕熊领地很大,公熊的领地将近700-1000平方公里之巨,即便是成年母熊也有100-450平方公里需要巡视;而那些生活在岛屿海边的家伙们领地则要小不少,公熊通常只有133-219平方公里,母熊则是28-92平方公里。棕熊们领地相交的情况是较为常见的,公熊的领地有时也会和几只母熊相交错。[2]

季节的变化会带来食物种类和资源的变化,例如鲑鱼产卵和浆果高产的丰收时节,这时会暂时步行几百公里,迁移到食物最丰富的地方。此时棕熊们大群地聚集在一起,级别最高的是那些体型庞大的大公熊,它们会站居最有利的地形,而级别最低,威胁性最小的则是那些刚刚独立不久的青年男女。带着孩子的单身母熊虽位列第二,但却是相当具有危险性的,出于对幼子的爱护,这些母熊们十分好斗。[2]

棕熊们一般在晨昏时分外出活动,而大白天则躲在窝里休息,也有些棕熊任何时候都可能四处走动。棕熊的窝通常建在隐蔽得比较好的山坡上,或是大石头底下,大树的树根间,它们有时会自己动手挖个窝,然后搜罗一些干草之类的东西铺进窝里,这样一个窝有时会用好几年。[2]

棕熊有冬眠的习性,从10月底或11月初开始,一直到翌年3-4月。为了积累用于冬眠期间所需的大约50千克脂肪,秋天必须吃掉400-600千克的浆果和其他食物。冬天临近时便开始准备洞穴,选择那些遍地是倒木枯枝,寒风较弱的向阳地带,多选择大树洞或岩石隙缝处居住,有时也在沼泽地上的干土墩上挖掘地穴。用前爪洞穴中以枯草、树叶或苔藓作铺垫物。一般每个个体独居一个洞穴,只有雌兽与3岁以下的幼仔才同居在一起。进洞前先围着洞口转一阵,然后跳钻进去,或者后退着进窝,或者把自己的足迹弄乱,以免被天敌发现洞穴,更好地隐蔽自己。在冬眠期间主要靠体内贮存的脂肪维持生命,如果有危险,随时都会醒来。在较温暖的日子里,有时会到洞外活动一段时间。

因为棕熊在冬眠期间新陈代谢的速率并非象那些真正冬眠的动物那样下降到很低,而且这些熟睡中的熊可能随时都会醒来。并不是所有的棕熊都会冬眠的。例如那些居住在南边的棕熊,气候不那么恶劣,冬季的食物也还算有所保障,棕熊冬眠的时间就可能很短暂。棕熊们重新开始活跃的季节在第二年的3-5月,但具体时间要取决于居住的地点、气候等等因素。[2]冬眠期间依靠储备的脂肪生活。为保存能量,它们的体温降低大约4摄氏度,心跳和呼吸的频率也降低。

棕熊是相当好斗的动物,特别是在保护领地和食物的时候。为了保护食物,它们会赶走狼群和山狮,也会打跑侵入它们领地的其他熊。不过多数的打斗仍然集中在交配季节。母棕熊为了抚育孩子,通常每隔3-5年才会交配一次,为了让母熊们尽早进入交配阶段,公熊们会找机会杀死这些母熊的孩子,尽管勇敢的母亲们在遭遇这些身型大它1.5倍甚至两倍的家伙的时候奋力搏斗,但在幼子死亡事件中仍有45%是公熊们的作为。[2]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印度北部、伊朗、伊拉克、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马其顿、蒙古、黑山、尼泊尔、挪威、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土耳其、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塔吉克斯坦、乌克兰、美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可能灭绝:不丹

地区灭绝:阿尔及利亚、埃及、德国、匈牙利、以色列、黎巴嫩、列支敦士登、墨西哥、韩国、摩尔多瓦、摩洛哥、巴勒斯坦、葡萄牙、圣马力诺、瑞士、叙利亚。[4]

繁殖方式

棕熊的婚配季节一般是在每年的5-7月。母熊的妊娠期约有6-9个月,初春时生育,会在过冬的洞穴里产2-4仔,通常是两个。母熊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抚养小熊。小熊们刚出生的时候非常小,只有300克重,全身无毛,眼睛紧闭,30-40天后才能睁开,半岁以后开始以植物和小动物为食。幼仔特别喜欢直立行走,活泼可爱,互相之间常常游戏、打闹。它们会和妈妈一起待到两岁半至四岁半,学习生存所需的一切本领,之后它们必须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地。棕熊的雄兽并不承担养育后代的任务,有时甚至攻击幼仔,幼熊要长到4-6岁才会性成熟,生理成熟要到10-11岁左右。在野外生活的棕熊们寿命约有20-30年,在圈养条件下,寿命最长的棕熊活到了50岁。[2]

亚种分化

棕熊(20亚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阿拉斯加棕熊

Ursusarctosalascensis

2.

欧洲棕熊

Ursusarctosarctos

3.

堪察加棕熊

Ursusarctosberingianus

4.

加利福尼亚州灰熊

Ursusarctoscalifornicus

5.

西伯利亚棕熊

Ursusarctoscollaris

6.

阿特拉斯棕熊

Ursusarctoscrowtheri

7.

半岛巨棕熊

Ursusarctosgyas

8.

北美灰熊

Ursusarctoshorribilis

9.

喜玛拉雅棕熊

Ursusarctosisabellinus

10.

高加索棕熊

Ursusarctosmeridionalis

11.

科迪亚克岛棕熊

Ursusarctosmiddendorffi

12.

墨西哥灰熊

Ursusarctosnelsoni

13.

波斯棕熊

Ursusarctospersicus

14.

西藏棕熊

Ursusarctospruinosus

15.

比利牛斯棕熊

Ursusarctospyrenaicus

16.

锡特卡棕熊

Ursusarctossitkensis

17.

斯蒂金河棕熊

Ursusarctosstikeenensis

18.

叙利亚棕熊

Ursusarctossyriacus

19.

日本棕熊

Ursusarctosyesoensis

20.

东北棕熊

Ursusarctoslasiotus

种群现状

棕熊属于受贸易威胁的动物之一,它们的数量

在20世纪初期至中期下降的极为厉害。至2012年,全世界棕熊的数量估计在10万头左右。西亚、西南亚、中国西藏和克什米尔的棕熊已经濒临绝迹。欧洲棕熊在以前分布的地区已经大面积灭绝了。有些地区还有少量的棕熊,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俄罗斯、斯洛文尼亚、比利牛斯山脉,以及意大利的阿布鲁齐群山(Abruzzimountains)和特伦蒂诺山谷(Trentinovalley)。

除了人类,棕熊在野生状态下基本没有天敌。由于棕熊需要较大空间觅食和生活,其活动范围将近要达到1,300平方公里。但是,伴随着人类定居点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延伸,伐木业、采矿业的兴起,以及公路建设等等人类活动都让棕熊的栖息地逐渐缩小。棕熊的自然生境受到极大限制,从而威胁到它们的生存。随着大批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棕熊的数量开始锐减。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棕熊的数量从最初的100,000只减少到目前的10,000只。

出于商业开发、居住和休闲等目的,人们把道路修进了森林地带和平原地区,迫使棕熊不得不向山上迁移。由于棕熊的觅食空间缩小,迫使它们进入人类居住的空间,而在这里棕熊被认为威胁着家畜的安全。人们常常把棕熊当作战利品加以猎杀,偷猎者则相信熊掌和熊胆具有神奇的药效。人类的猎杀、娱乐和摄取熊胆等商业行为也是野生种群减少的主要因素。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WideFundforNature)认为,现在迫切需要更多保护棕熊的计划。[1-2]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4]

喜马拉雅棕熊和墨西哥灰熊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级保护动物;其余棕熊则列入附录II。

中国境内的三个亚种,喜玛拉雅棕熊、东北棕熊和西藏棕熊,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级。[2]

注:棕熊全部图册网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