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要分享

【】王昌龄《从军行》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本文分享和从军行王昌龄。希望大家喜欢。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共七首,此是其四。 《从军行》是乐府平调曲名,最早为三国魏左延年作,后代多有人以此题写诗,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从军生活。

这首《从军行》写的是边塞征戍者的艰苦战斗生活和他们誓死卫土守边的坚定意志。作者在诗中显示了同情军士身历艰辛、思归不得的思想,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边塞征戍者苦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的敬赞态度。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是戍守之地环境氛围的特点。青海一带在当时是战事频繁之地。唐政府的军队和吐蕃族军事集团曾激烈地争夺过这一地区。诗中的戍守者就是生活在这个背景下的这个环境里。在荒凉的青海高原上,由于两军时常对阵,战氛惨烈,使得天空的云霭层层交叠连接,长贯天宇,遮覆雪山,戍守者向西部的更远的地方望去,云天瀰漫,视野茫茫,从心理上深感到大漠荒凉,无可依托。

戍守者在心感天低云暗的时候,把心神收归,举目遥望回归的长路,于是出现了“孤城遥望玉门关”的这一承接句。在玉门关以西很远很远的地方,戍守者登上大漠中的一个制高点,回望玉门关这一来时烽火征程上的一个重要关隘,那里是走向塞外征程的起点,也是戍返故园之日真正归路的起点,因此用尽了目力,在瀚海中搜寻。真是喜出望外,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城关,那一定是玉门关!那里虽不是家园,但却是离家乡更近的地方。目送归心,所能看到的地方,也正是目光所能达到的最远之处;心神的感知,因目所能见,得到了具体物象的肯定。

征戍者在边远荒漠之地生活,只要时间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就不能平息归心,这是客观环境所决定的一种心理状态。但由于戍守的战士在边塞还有他们经常性的战斗生活,这种生活中的艰辛、壮烈,对于意识到卫国戍守责任的战士来说,也能激起他们的慷慨、豪壮之情,并能使乡心平息,继而发出男儿豪气、英雄壮志。诗中有这种生活反映,也有这种感情抒发。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征戍者屡战沙场,身上的盔甲被敌人的刀箭洞穿无数,这境遇是艰苦的、惨烈的,也催人以激昂的态度,认真地对待这种不容倦怠的生活。因而在一场大战过后,查看身上的铁衣,抚摸甲上的孔洞,思归的心情又让位给更高的情志,激励起战斗到底,不胜不归的勇敢豪情,决心要打败侵掠这里的敌兵。

这首诗在手法上,由远天云山写到归路城关,把边苦与乡情融成一体,最后让战士的壮心统御思归的寂苦愁情,真实自然地转升入格调高昂的境界,显示了诗情的壮美。可以说,前两句是为结尾两句作了有力的铺垫与反衬,更强烈地突现出戍边将士的英勇、刚毅、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使这首诗历久弥新,激人奋发。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