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要分享

练功者不要精神失养

修习气功讲调身、调息、调心。调身最易,一学就会。调息稍稍费事,但也绝非难以做到。唯独调心,非千锤百炼不能成功。我们都知道,人的思维意识、情志感受是最不稳定的,有所谓“人在屋中坐,心飞千里外”之喻。练气功就是要把杂乱无章的思绪、迁转不停的念头,忽冷忽热的情感把握住,使情感真正成为身体的主人,而不是盲从瞎逛的游客。这样,身体才会健康,人才会长寿。练气功是为了使人身、心两方面都处于最佳状态,而“调心”(修养精神、涵养道德)即是达到身心高度和谐统一的唯一可靠的办法。古人在这方面留给我们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下面就介绍一下嵇康的《养生论》在这方面的论述。

练功者不要精神失养

嵇康,三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精通养生之道,为当时的“竹林七贤”之一。他所著的《养生论》,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炼养的许多要点,其文意明辞美,流传甚广,多被后世的炼养家们所推崇。文中对精神与肉体的关系,及涵育精神对养生的重要性都有精辟的阐述。其文曰:“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寐;内怀殷忧,则达旦不暝。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话的意思是说:吃药发汗不见得能如愿,而心中惭愧则可能会出汗。一顿早餐没吃,就会感到饥饿,希望马上能吃到东西;而曾子在守哀的七天内竟没有感到饥饿。半夜坐守,则会困倦思睡;如果是心中有忧虑的事情,则整夜都不会想睡。用梳子理直头发,喝酒使脸面发红,还需费点时间。但大怒之人,却满面通红,怒发冲冠。从这里可以看出,精神对肉体而言,就象国家的君主。精神如在内里烦乱,则肉体在外就会受到损害,就如同君主昏昧不明,国家就会大乱一样。

文中继续写到:“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般人们认为,偶尔一次发怒不会伤害性情,偶尔一次悲哀不会影响身体,故而不予重视,结果是经常情绪不稳定。知道如何养生的人,懂得身体是靠精神的稳定才能保持健康;同样,精神是依赖身体的存在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身体是极易受到伤害的,偶尔一次的愤怒、悲哀都足以损伤性命。故此,善于养生的人,涵养道德以保全精神,稳定情绪以避免损伤身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受七情的惑乱,因此能使身康体泰,气机平和。再加上习练气功,服用适当的补药及食品,保持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阴阳平衡。

嵇康批评那些不懂养生道理不注重精神修养的人:“惟五谷是见,声色是眈,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夭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同时,嵇康也批评了那种想养生长寿却又抱有过多欲望的人:“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文中认为,这两种人在气功养生方面是不会成功的。

嵇康在文中最后指出了气功养生的正确途径,他说:“善养生者,则不然矣(同上面说过的两种人不一样)。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不是勉强禁止欲望,而是懂得这其中的道理)。识厚味之害性,故弃了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与“道”相符)……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羡门、王乔都是传说中长寿得道之人)。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