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要分享

父女理想不一样,父亲选择自杀成全女儿

父女理想不一样,父亲选择自杀成全女儿在民国历史上,有一对父女,他们志向不同,立场不同,由此引出了数年的特殊父女情。他们的人生可能都是成功的,但这样的家庭,结局是悲壮的。他们就是陈布雷和他的女儿。

陈布雷(1890年1月-1948年11月),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他早年做过记者、报纸主编,20多岁就因为文笔好而在报纸界名声很大。1935年起,他历任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副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

正因为陈布雷文章写的好,他被称为国民党的“领袖文胆”、“总裁智囊”和“国民党第一支笔”。抗日战争期间,陈布雷曾为蒋介石写了一篇著名的抗日“檄文”,其中几句是:“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记得中学历史教材上引用过这几句。

陈布雷是受旧式教育长大的文人,他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因此唯蒋介石命令是从,但陈布雷心里是有是非观的,所以他一直为跟从蒋介石“上错船”而后悔。

1948年底,国民党在大陆大势已去,陈布雷选择了自杀,据说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矛盾的心理而引起,但具体因为什么,不得而知。

陈布雷的“旧思想”还表现在迷信方面。1919年陈布雷的小女儿陈琏出生,陈琏出生后不久,母亲杨宏农(品仙)就因产褥热去世。陈布雷以为这个女儿“克母”,将丧妻之痛归于小陈琏,把在襁褓中的女儿扔出窗外。

幸而陈琏命大,被窗外的天棚接住。当然,也许这是陈布雷的一时激动。等他清醒后,对大难不死的陈琏格外疼爱。这时的陈布雷也许以为小陈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以为她长大后能成大事。

随着女儿的长大,她表现出了与陈布雷不同的性格特质,陈布雷看到国民党腐败无能后,只是叹息默认,而陈琏是选择了加入共产党。抗战时国民党退守重庆,陈琏在重庆读了高中,这期间她与中共地下党秘密接触。1939年7月陈琏在高中期间,为了追求理想,加入了共产党。

陈琏高中毕业后即打算去延安,结果被党组织劝阻,要她以大局为重,让她留在父亲陈布雷身边从事地下工作。后来陈琏和她的上线袁永熙相爱了,1947年8月,袁永熙和陈琏在北平完婚。二人不仅是夫妻、也是知己、战友,彼此恩爱,谱写了一章战地爱情故事。

“陈布雷的女儿”这块招牌为他们夫妻开展地下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掩护。但不久,由于叛徒出卖,军统特务知道了北平中共地下党的活动地点。袁永熙引起了特务怀疑,1947年9月,军统特务包围了陈琏夫妇的住房,刚刚度过蜜月的新婚夫妇双双进了牢房。但军统特务并没有搜出什么直接证据,也没有从他们口中审讯出什么。这就为陈布雷营救女儿创造了条件。

陈布雷一向很受蒋介石尊重,在国民党高级官员里陈布雷淡泊名利,不拉帮结派深得蒋介石认同。蒋介石觉得应该给陈布雷这个面子,在陈布雷的保释下,陈琏夫妻重新获得自由。他俩遵照地下党组织的指示,继续潜伏在陈布雷身边,从事秘密的地下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陈琏任共青团中央少儿部部长。1967年11月19日,陈琏写下遗书,跳楼自杀,结束了才48岁的生命。也许这就是她的宿命,刚出生时候被父亲扔下楼没死,最后还是死于坠楼。她的一生是值得褒扬的,她立场坚定,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是了不起的。胡耀邦同志赞美陈琏曰“家庭叛逆,女中英豪。”

最后,再看看陈布雷自杀的原因,基本都认为他一方面是对国民党失去信心,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庭,才选择了自杀。其实,他确实有一方面是因为家庭选择自杀,但也许他不是因为无法面对这样的家庭才自杀,而是为了成全女儿、让女儿没有后顾之忧、没有家庭负担的在理想道路上前进,才自杀吧。

如果是这样,那这样的父亲挺伟大的,面临丢车保帅、父女只能存一的时候,他的抉择是伟大的。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