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要分享

开启净值化新征程!“保本”渐次退出,银行理财子争相“逐鹿”理财市场

随着2021年末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2022年资管新规元年正式开启,银行理财市场进入全面净值化时代。自2018年4月资管新规正式发布以来,银行致力于理财产品转型,理财市场迎来大变革。

早在2018年4月,资管新规下发,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等,并且将过渡期规定在2020年底。但在资管圈内,自2019年下半年起,已经有不少机构反馈整改压力大,预计无法按期完成。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当时的情况也使得资管新规过渡期需要延长成为业界共识,不过此前争议点是采取一行一策的政策,还是统一划好“终点线”。

从之前的结果看来,监管最后决意采用整体延期一年的做法。有资管人士表示,统一安排延长期限有助于维持公平,防止有些机构由于地方主义整改不积极。

2020年7月31日,央行发布《优化资管新规过渡期安排 引导资管业务平稳转型》的通知,称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金融带来的冲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范转型面临较大压力,按既有安排资管新规过渡期将于2020年底结束。为平稳推动资管新规实施和资管业务规范转型,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

公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资管新规过渡期调整答记者问》表示主要出于三点考虑:

一是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延长过渡期1年,更多期限较长的存量资产可自然到期,有助于避免存量资产集中处置对金融机构带来的压力。

二是过渡期也不宜延长过多。过渡期安排的初衷是确保资管业务顺利转型,实现老产品向新产品的平稳过渡。将过渡期延长1年,可以鼓励金融机构“跳起来摘桃子”,在对冲疫情影响的同时,推动金融机构早整改、早转型。

三是最大化政策效用。过渡期延长1年,能够较好统筹存量业务整改和创新业务发展的关系,通过资管业务的转型升级,带动存量资产的规范整改。

资管新规出台之后,保本理财产品有序退出,自2019年开始,就不断有银行清零保本理财产品,交通银行、邮储银行、青岛银行、贵阳银行、长沙银行等率先清零保本理财产品。

在各大银行中,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保本理财产品规模最大,不过2021年初开始已经停发保本类理财产品,存量产品当年基本上自然消化。2021年发行保本理财产品的大多为地方性小型城商行及农商行。

根据资管新规,为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金融机构应当强化资产管理产品久期管理,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期限不得低于90天。

截至2021年末,90天以内封闭式理财产品已全部退出。目前理财市场上,3~12个月中短期理财产品依然占据市场主流,由于理财产品在封闭期内无法赎回,流动性偏差,投资者更倾向于购买中短期理财产品。不过产品期限有拉长趋势,尤其是理财公司发行的封闭式产品,平均期限已经超过400天。

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方面,各银行进展差异较大,地方性银行充分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产品净值化转型走在前列。根据上市银行公布的年报数据,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城商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平均在90%左右,股份制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平均不到80%,国有银行则平均不到70%。

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1月15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苏河湾峰会”上表示,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银行业保险业已于2021年底基本完成资管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整体符合预期。截至2021年末,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理财产品实现清零,绝大部分银行如期完成理财存量整改任务,特别是中小银行已按时完成整改工作,为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不过部分理财产品只是完成形式上的转型,在资产配置、产品估值方面需要加强监管,防止出现期限错配、过度使用成本法估值等行为。

进入2022年以来,只有中国银行、渤海银行等个别银行仍在发售非净值型产品,以对接未能按期处置的存量老资产,绝大部分银行已停发预期收益型产品。

另外一方面,理财产品正逐渐打破刚性兑付。

近些年来,理财打破刚性兑付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部分投资者都不再闭眼买理财,明白理财产品不再保本,银行不再兜底,产品亏损只能由投资者个人承担。

近两年,理财产品净值阶段性下跌,甚至跌破初始净值的现象很常见。根据零售金融新视角监测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末,理财公司有5240只人民币非现金管理类产品披露净值数据,其中37只产品累计净值低于1,占比0.71%;四季度首尾均披露净值的产品3315只,期间净值下跌的产品103只,占比2%。

从产品实际净值表现来看,净值波动较大的大多为中高风险理财产品,净值型产品整体亏损比例不高,投资者只要持谨慎态度,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银行及理财公司在投资者教育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通过宣传单、漫画、短视频等方式,以简单易懂的形式向投资者科普净值型产品,提升投资者的理财专业知识。

2022年1月9日,国内第八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浦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浦银理财”)开业。实际上,早在2020年8月,银保监会便发布公告,同意浦发银行出资50亿元人民币筹建浦银理财。同时银保监会要求浦发银行在筹建工作完成后,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中国银保监会提出开业申请。

1月9日,浦银理财开业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资料显示,浦银理财是浦发银行旗下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以“提升前台业务专业能力、稳固中台风控运营能力,集约后台支持保障能力”为原则,设置了投研、市场、中后台三个板块共16个部门。

该理财子公司业务范围为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理财产品、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浦发银行董事长郑杨表示,作为集团的重要新成员,浦银理财将立足上海、辐射全国,优化资本配置,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将依托上海资源禀赋和国际地位,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资产管理公司;将践行普惠金融,建立更为丰富多元的理财产品体系,让更多客户享受到经济发展红利。

据了解,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浦发银行总资产规模8.06万亿元,位列“2021全球银行1000强”第18位。截至2021年末,浦发银行理财规模超过1万亿元,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超过9600亿元。

目前,国有六大行的理财子公司均已开业,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除浙商银行外,剩下银行理财子公司均已开业或正在筹建。

据悉,浦银理财是第8家获准开业的股份制银行旗下理财子公司。其余7家分别为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光大理财、信银理财、华夏理财、平安理财、广银理财。

随着大中型银行陆续完成布局,不少中小银行也在抓紧发力设立理财子公司。2021年,多家中小银行申请开设理财公司。2021年9月,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投资不超过50亿元设立理财子公司;10月,乌鲁木齐银行、西安银行先后发布公告表示拟成立理财子公司;12月,贵阳银行发布关于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公告,拟出资10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贵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在理财公司规模扩大的同时,监管方面对于银行理财的规范力度也在加大。

2021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发布关于《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对开展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的金融机构或受其委托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经营者,做出了营销宣传行为、营销宣传内容等方面的规范。

2021年12月17日,银保监会出台《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办法涵盖了理财公司治理架构与管理措施、投资交易管理、认购与赎回管理等业务环节的规范,进一步完善了理财公司规则体系,该项政策将于2022年5月10日起施行。

此前2021年9月30日,财政部发布《资产管理产品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新规统一规范了各类资产管理产品的估值方式,进一步推进从摊余成本法向市值法转变的进程。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