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要分享

保险业围城:代理人数量骤减,银行驻点玩“空城计”

王琅

2021年,险企分支机构的撤销正在提速。

据北京商报不完全统计,截止2021年12月20日,共有45家保险公司获批撤销分支机构多达1737家。其中,人身险公司撤销分支机构达1146家,财产险公司撤销分支机构为591家。

业内资深人士介绍,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线下营销与服务被线上取代;另一方面,是因为分支机构出现不具备基本经营条件、服务能力严重欠缺等风险隐患,从而导致险企采取撤销分支机构的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线上保险业务对线下业务的替代。但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受监管发布的新规影响,富邦财险、海保人寿、昆仑健康、富德产险、小康人寿、三峡人寿等多家险企纷纷宣布退出互联网渠道。

突如其来的“风向”转变,分析人士认为,接下来险企在撤销线下分支机构的决策上会更加谨慎。

2021年,险企分支机构的撤销正在提速。

据北京商报不完全统计,截止去年12月20日,共有45家保险公司获批撤销分支机构多达1737家。同期,仅少数第二、三梯队险企积极设立分公司等分支机构。所撤销分支机构以人身险公司为主。其中,人身险公司撤销分支机构达1146家,财产险公司撤销分支机构为591家。

所撤销的分支机构与所在地区市场的成熟程度也有所关联。参与这场“撤离潮”的集中于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和一些乡镇;中小险企撤销支公司较多,以营销服务部为主。但也不乏大型上市险企。比如: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头部公司。

资料显示,对于兼具营销与服务属性的保险业务而言,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可帮助险企扎根于局部市场,有利于业务推进和品牌价值加固,也是综合实力的体现。为何今年那幺多险企却选择从市场中撤离分支机构?

对于险企撤销分支机构的原因,业内资深人士向《金融理财》介绍,一方面,是险企调整了战略布局,改变经营策略,部分线下营销与服务被线上取代;另一方面,是分支机构出现不具备基本经营条件、服务能力严重欠缺等风险隐患,当分支机构业绩难达目标时,险企就会撤销分支机构节约成本。

据悉,险企分支机构的层级依次为分公司、中心支公司、支公司、营业部或者营销服务部,险企在住所地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业务,首先必须设立分公司。

一般来说,险企撤销的都是后三者,基本不会撤销分公司。而在二三线城市开设一家支公司,大概需要投入的前期费用约300万元,人力配置约60人,包括5-10位内勤人员和约50位销售人员。但在互联网、电话营销等方式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撤销末端的部分营业部、支公司,能够在不影响保险公司经营区域范围和服务保障能力的情况下,节约经营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行业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从市场产品结构角度分析,越是下沉的市场,所售产品相对会越简单。但现在“80后、90后”群体更倾向线上消费,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自主选择保险产品进行投保,这导致部分“机械化”产品销售人员的价值迅速被替代。

另外,保险行业发展低迷,也进一步助推了作为保险行业销售主力军的保险代理人大量离职。代理人数量骤减,已经成为当下保险业改革“阵痛”的关键词之一。

根据上市险企披露的三季报数据,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中国人寿的总销售人员105.2万人,比下降38.6%;这一规模较2020年底的145.8万人,减少了40.6万人为。代理人规模为98万,已跌破百万关口。

中国平安的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为70.62万人,环比下降31%;这一规模较2020年年末的102.38万人,减少了31.76万人。

虽然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和中国人保三家上市险企没有公布三季度代理人数量的变动详情,但代理人数量下滑的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2021年半年报披露,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和中国人保五大上市险企的寿险代理人总量已经较2020年年末的419万人减少了83万人。

保险代理人正在迅速流失,没有销售人员和客户的构网点只能陆续关停。

对此,业内指出,保险行业现在正站在新起点转型和变革的重要之年。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需要保险业上下齐心协力积极探索。以产品创新引领市场趋势,以科技赋能加速业务发展。通过积极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差异化增值服务体系,帮助广大客户享受更高品质的健康生活。

互联网线上保险业务的迅速发展成为险企加速撤销分支机构的原因之一。

保险业务从线下转为线上,险企可以节约经营成本。但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渠道保险业务格局正在洗牌。线上保险业务如今并不容易开展,主要原因在于监管不久前刚刚加强了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规范。

去年10月,监管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互联网人身险新规改革力度空前,对互联网人身险产品的经营门槛、产品范围及费用控制都有了更为严格的界定。

按照《通知》要求,已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的险企应于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存量互联网人身险业务整改,不符合《通知》有关条件的主体和产品2022年1月1日起不得通过互联网渠道经营。

据悉,险企若想申请审批或者使用新备案的保险期间十年以上的普通型人寿保险(除定期寿险)和保险期间十年以上的普通型年金保险产品,必须符合“高阶要求”,即公司“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溢额超过30亿元”,“连续四个季度(或两年内六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在A类以上”等要求。

申万宏通证券研报指出,按照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满足上述要求的险企仅22家。

再加上即便是险企拿到互联网保险“门票”,也不一定能覆盖所有互联网保险产品,因此险企被迫“心生退意”。近期富邦财险、海保人寿、昆仑健康、富德产险、小康人寿、三峡人寿等多家险企纷纷宣布退出互联网渠道。甚至诸如信泰人寿这类行业黑马也只能偃旗息鼓。

一边是受线上保险业务渠道加速发展的影响,险企在今年加速撤销线下实体分支机构;另一边是由于此前险企违规经营、联网渠道投诉激增、竞争无序,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导致现在监管开始卡线上开展保险业务的“门槛”。

业内资深人士向《金融理财》分析指出,“‘一正一负’之间,接下来险企在撤销线下分支机构的决策上会更加谨慎。毕竟无论是设立分支机构还是撤销,都是需要监管同意和付出真金白银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