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要分享

《最后一课》电影观后感:在又哭又笑中思考生死议题

《最后一课》电影观后感:在又哭又笑中思考生死议题

《最后一课》电影观后感:在又哭又笑中思考生死议题

 

 

法国电影《最后一课》剧情描述曾是法国女权运动推手的玛德莲年事已高,弯腰、开车都嫌吃力,一件毛衣的重量都无法承担,忍受身体老化痛苦的她决心在自己的生日派对向子女宣布自己的死亡日期,引来子女的不谅解与冲突。

 

身体衰退能做的事有限,导演一直特写玛德莲的手,你看到岁月的痕迹,也看到她多努力有条不紊地整理遗物,一件件收拾包装、贴便条纸,只有她才了解自己的身后事,然而她的子女从来没准备好面对哀伤失落的历程,尤其儿子对母亲长年在外忙碌的怨怼,他怎能接受母亲决定死期,千方百计要阻止母亲的计划,发简讯给家族的人痛斥妹妹黛安支持母亲、疯狂对母亲怒吼。黛安的内心也不好过,她看见母亲穿上尿布了解母亲慢慢失去身为人的尊严,决心陪母亲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陪着她吃大餐、钻医疗漏洞拿药、见挚爱,靠着家庭录影带想起过往的美好,却也逃不过内心的罪恶做噩梦。

 

 

《最后一课》电影观后感:在又哭又笑中思考生死议题

 

 

有人说尊严死就是合理化的自杀,这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是忍受身体的病痛让人同情,后者是拒绝为人生负责,多数时刻是为了逃避人生课题。一个人要死需要下很大的决心,通常自杀都会被说成「轻生」、「想不开」,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来看,想自杀的人可能是情感性疾患或是精神病患,他们大脑分泌出现问题,精神上的痛苦以致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最后一课》电影观后感:在又哭又笑中思考生死议题

 

 

世界各地掀起讨论尊严死的风潮,要讨论死就不能不正视生。如果人生的最后一段像玛德莲一样痛苦,身体无法动弹,连从马桶上站起来关火都有困难,这样活下去还有意义吗?子女有未完的遗憾,但玛德莲的问题恐怕不是有人照顾就能解决,即使有乐观的非裔女看护相伴,以及温暖女儿的陪伴,也还是无法阻止身体逐渐丧失功能的问题,对生命逐渐凋零的无奈,既不是忧郁或老年失智,更不是幻想,而是活生生地等待死神的迎接。

 

 

《最后一课》电影观后感:在又哭又笑中思考生死议题

 

随着高龄化社会的来临,老人安养的议题逐渐被重视,也许我们的社会还不到可以讨论尊严死的时刻,连是否要签署放弃急救同意书都还会有争论,至少我们可以先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如何打造对老人友善的环境,比方说居住环境的改造,有电梯让老人不用承担爬楼梯的苦,浴室加装辅助手把让老人站立不会滑倒,这些都是政府可以效法北欧国家的地方,不然会有多少人像电影里玛德莲的儿子一样只想把母亲送进安养院。

 

《最后一课》让你思考生死议题,一部法国片总让人又哭又笑,观众跟着女主角承担失去母亲的痛,儿子空有开冲浪店的不切实际,丈夫对有机蔬果的喋喋不休,生活紧绷到极点还有个看护小鲜肉冒出来教她跑步放松,陌生人的意外安慰抚慰人心,幸好没演变成一段恋曲,不然剧情的走向恐怕会歪掉。很多人说法国女人最优雅,看到黛安穿上母亲的红洋装是继承身型上的优雅,玛德莲的优雅离去令人惊叹,黛安的放手优雅也让人佩服。电影题材的多元是法国电影的优势,不见得有大卡司,扣人心弦的故事才是让电影永久流传的关键。

 

《最后一课》电影观后感:在又哭又笑中思考生死议题

相关推荐:

  1. 《太子妃升职记》电视剧:小成本剧带来的笑料
  2. 《追风筝的人》电影:珍贵的勇气犹如灿烂千阳
  3. 《智能大反攻》电影:充满娱乐性的动画电影
  4. 《猎杀T34》电影:剧本不足真的是硬伤
  5. 《所见所闻》电影:所有的素材在概念上都是囫囵吞枣,有点可笑
  6. 《天堂山》电影:人生,富人就有得选?
  7. 《复仇战姬》电影:步调流畅快速、暴力程度毫不手软、色调与图示意象细腻
  8. 《血染黄沙》电影:即使电影结构松散,仍然有着独特的魅力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