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伊登》是2019年出品,皮耶特罗·马切罗导演的意大利剧情片,饰演男主角的卢卡·马里内利以本片获得威尼斯影帝。
故事根据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半自传小说改编,场景从旧金山搬到意大利那不勒斯。描述出身贫寒的马丁伊登,爱上中产阶级的文青伊琳娜,就此研读文学名著,立志成为作家。然而,马丁与伊琳娜的阶级差异与思想隔阂,让他们渐行渐远。一日,多次被退稿的马丁,终于获得某家杂志的赏识,作品一时洛阳纸贵,爱人也回头恳求再续前缘。
杰克伦敦以《白牙》、《野性的呼唤》等作品为人熟知,《马丁伊登》前半部拼命投稿,却无人赏识,算是他的亲身经历,而结尾更是令后世把他冠上「一个把自己写死的作家」的原因。
马丁伊登小学没读完就辍学,四处打工、航海,练就健壮身材与见义勇为的精神。当他接触文学,把书当食物一样细细品尝,不免被姐夫视为不事生产的米虫,那份无人理解却让他一脚踏入文学创作。
故事描绘一个作家的崛起,必定历经艰辛。马丁为了专心写作,避开总是语带嘲讽,只想把他纳为员工的姐夫,于是搬到乡下,住在火车上认识的玛丽亚家,成日捧着打字机敲敲打打。马丁不仅要忍受创作的孤独,也必须接受一再退回来的稿件,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可说是每个有梦想却一再受到打击的人,看了会心有戚戚焉的桥段。
热血沸腾的写作过程,是故事最有活力与希望的部分。当马丁的稿子首得刊载,收到稿费的当下,从病榻上坐了起来,喜极而泣,堪称最鼓舞人心的片段。可是,成名后的马丁反而郁郁寡欢,甚至自甘堕落。一席马丁出席新书发表会的言论,究竟是哗众取宠,还是真的疯癫,没有人细探,只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已经衣着亮丽的马丁,在乎的是他的盛名,而非吃尽苦头,从底层爬上来的过程。
片子讲述两段马丁的感情,一是心爱的未婚妻,二是曾一夜温存的女侍。前者劝说马丁回去读书,自始自终不信任马丁会成功,只期望他变成可以匹配中产阶级的对象,而后者则跟马丁一舞定情,缠绵一夜就不了了之,却在多年后不惜为马丁抛弃男友,在他心碎时给予温暖。
两相比较,你会陷入哪段爱情呢?爱上丹妮丝萨迪斯科演的女侍不意外,毕竟她可以为了真爱一卡皮箱走天下,充分了解男人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是脆弱的心,而她正可以发挥温柔体贴的特质,也不用马丁改变底层阶级出身所造就的词汇使用以及顽强性格。然而,洁西卡克雷西演的伊琳娜,绝佳的气质与谈吐,男人的确会一见倾心,可是末了文青形象一夕粉碎,骨子里难改中产阶级的高高在上,爱情的背叛宛若一把利刃插在马丁的胸口。文青女神给的伤害,让马丁看清社会的现实,对人性彻底绝望,注定走向毁灭。
如果时间停在马丁与女侍共度春宵的夜晚,没有伊琳娜的出现,必定少了大作家的出现,可是按照生命的演进,马丁必然走向悲剧。他的生命就是一部血泪史,被看轻或吹捧,懂斯宾塞与达尔文,能与年轻法官激辩社会主义、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又如何?他终究无人能理解,内心的孤独可想而知,最惨的是发现爱情无法纯粹的现实。
看完片子,我自问马丁的结局是否要归于谁的错?是成名后的他变了?还是这世界太不可理喻,看见名人就换个嘴脸?无论如何,电影给我一个凄凉悲壮的收尾,初看错愕不已,深思后又觉得有那么点道理。不是因为用脑袋去理解他的处境,而是用心去感受,体会到他经过劳动的苦难、爱情的劫难,最终,比悲伤更悲伤的是过不去自己这一关,他无法回到劳动赚钱买书的喜悦,也不能忍受名利世界的污浊。
《马丁伊登》以复古质感、粗颗粒的画面穿插其中,有种欣赏纪录片与老电影的趣味。路卡马林内利成功诠释一个作家的崛起与堕落,外型与思想谈吐变化性十足,可以饰演满脸木炭、黑眼圈掉到脸颊的苦工,也能当起伸展台模特儿,穿起西装只为了匹配未婚妻的社会地位。最妙的当属发言像射箭一样精准又连续,一幕被记者朋友拱上台的戏,高谈阔论社会主义革命者的盲点,工人从老板的奴隶,变成工会的奴隶,可能比老板还可恶,仿佛一记重拳打在人家脸上。
片子用味道来形容,是融合血与土的浓郁。有底层阶级最直接的凝视、被压榨的艰辛乃至反抗的爆发,用哲学与文学穿插其中,有脑袋激辩与美感呈现,看完会让人觉得醉醺醺的,很过瘾,也想让人再看一遍。
相关推荐:
- 《绿里奇迹》颖评:认真活着还是比较重要
- 范迪塞尔《星际传奇》电影:危险下的人性挣扎
-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挚爱梵高》观后感:一部令人惊艳的美丽艺术作品
-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充满着古老经典电影的魅力,值得人们为它沉醉一次
- 《雨人》电影颖评:是一部感情非常内敛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 《纽约的一个雨天》电颖评价:精准又诙谐的剧本,字字珠玑、处处笑点
- 墨西哥电影《我们的时光》:活泼开场,烂泥收尾
- 《告别有情天/长日留痕》电影颖评:隐晦之爱永流传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