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要分享

理所当然的意思

“坐”

今: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持身体重量。

古:因为

助教君先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杜牧的《山行》是小学课文,相信大家都有印象,全诗风格恬淡、简单易懂,但大家都没有留意第二句的“坐”字是“因为”的意思。

因为从表面上来看,这个句子似乎可以理解成我们停下车子然后坐下来欣赏这令人喜爱的晚霞下的枫林,似乎有点“理所当然”。

但把“坐”翻译成“因为”,意思就不一样了:我们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晚霞下的枫林。前一句是顺接陈述,后一句是因果陈述

除了这个被大家“理所当然”理解错的“坐”,《陌上桑》里的“坐”也是同样被误解得“理所当然”。

《陌上桑》

汉乐府

来归相怨怼,但观罗敷。

因为《陌上桑》前文讲述了达官贵人和田间农夫都被秦罗敷美貌吸引住而驻足欣赏的画面,而这一句就可以“理所当然”理解为:家回来之后都相互埋怨,但是还是坐下来接着贪看秦罗敷的美貌(这样解释,画面感是不是很强~)。

说实话当初我也是这么“理所当然”理解,但当“坐”解释为“因为”,意思就是:大家回来之后都相互埋怨,只是因为贪看了秦罗敷的美貌。这个差别就很大了。不仅“坐”的翻译有影响,“但”的翻译也影响很大。

不得不提一下,《陌上桑》里还有一个大家现在很熟悉的字——“怼”。“怼人”是如今对话中很常见的用词。“敢和我叫板,大家怼他!”所以“怼”的意思是用语言对对方进行攻击

这个意思不能说和“怼”原意差别很大,因为“怼”原意指怨恨,由怨恨可以引申出对抗的意思。但问题不在意义,而在于读音——大家一般读第三声,duǐ,其实这个字从一开始就是读第四声

清代无论是许慎《说文解字》还是《康熙字典》里都记载“怼”是会意字,义从“心”音从“对”(针锋相对的对),所以大家怼人之前不要忘了“怼”是第四声哦~

“谢”

今:表示感谢

古:告诉

现代对于“谢”的阐释是很直接单一的,就表示感谢。所以在读古文时,理解成感谢,是很“理所当然”的。

《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

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况且《孔雀东南飞》里还用了“多谢”,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多谢”?那刘兰芝和焦仲卿恐怕要从地底下气得跳起来:what?世人干了啥了,把我们逼死了,还要多谢他们?谢你个锤子!

当然人家这里是想说:多多告诉世人,定要警戒和重视此事,不要忘记这样的悲剧,更不要让悲剧重演!

《汉书·李广苏建传》

东汉·班固

单于视左右而惊,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

所以第二个例子里,当然也不是“感谢汉使”,而是“告诉汉使”哦~

“更衣”

今:换衣服

古:上厕所,讳饰的说法。

现在大家很少用“更衣”这个词,太文雅~,但大家看了那么多古装剧,对于“更衣”一词还是不陌生的。所以当大家在古文里看到“更衣”这个词时,也会“理所当然”一下。

《赤壁之战

北宋·司马光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用“理所当然”式解释的话,《赤壁之战》里这句话就是:孙权起来换衣服,鲁肃追到廊檐下。好像没啥问题?

没问题才有鬼!

人家孙权是去如厕,不是换衣服。其实古人用“更衣”指代上厕所或许除了含蓄之外,也和古人实际生活有关——古人的衣着

因为古代服饰都是以系带为固定方式,既无拉链、松紧带也无皮带,且古代服饰和现代相比普遍宽衣博带”。

所以如厕之时,总是不那么方便。且越是达官贵人服饰越是宽大华丽,如厕自然越不方便,所以在古代有的富贵人家真的是如厕和更衣一系列进行的。

南朝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的中就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世说新语·汰侈

南朝·刘义庆

石崇厕,常有十馀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

当时国内大富豪石崇家里厕所不仅相当豪华,而且在厕所里还专门有一排(注意,是一排十几个!)

婢女伺候如厕之人上完厕所后更衣净手——这画面相当尴尬,导致客人都不好意思如厕~

大家看了这些是不是有些吓一跳呢?或者大家有知道其他印象深刻的古今异义用词,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