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要分享

附庸风雅

周末,几名初中研究生同学相约一聚,说到个有诗意的地方,在春风十里。春风十里,是这两年开发的景区。据说这里是创意园区,文旅小镇,是日照创意文化的新地标,“自由自在”是这里的名片。在这里可以寄兴风雅、赏花品茶。小镇刚运作不久,记得有文化人点评,说“春风十里”名字不雅,没什么文化。其依据是杜牧的送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首诗是杜牧离任扬州,和自己喜爱的妓女分别,难舍难分的感慨。小镇主街宣传使用七个字:“春风十里不如你”。这七个字,出自现代诗人冯唐《三十六大之大喜》,是他在大醉之后,信手涂鸦:“春水初生,春林茂盛,春风十里,不如你”。他醉梦中经历了什么,谁都不知。小镇用了这七个字,意思是我起名春风十里,与杜牧无关,乱指摘的好事者,不要唧唧歪歪。春风十里,已经被影视剧和歌曲用滥了。就是因为地毯式轰炸这四个字,人们脑子里才觉得春风十里特别有情调。因此觉得到春风十里赏花品茶喝咖啡,读书拍照晒阳光才是幸福生活的真谛,才有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惬意。小镇还是别有韵味的,满腹经纶的游客可以向同行者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细菌。对村民来说,流转自己闲置不用的房屋,闲暇时卖点休闲小吃,虽然收入不高,也算有了新的经济来源。吃饭的地方,定在了“小院儿书屋”。刚开始说在这里吃饭的时候,我挺纳闷,书屋里吃什么饭?沿小镇主街向南走五六趟房屋,便是小院儿书屋。书屋门朝东,是偏房。进得门来,迎面就是俩书橱,满满当当的全是书。书橱成了路线的指引,顺着书橱的摆放,右拐再左转,便看到书屋的全貌。书屋是普通的农家小院改造而成,堂屋是日照农村常见的五间瓦房,出大檐,东西各建了偏房。东偏房是会客厅,摆满书橱、字画,正房东边三间打通,安放了几张适合四人吃饭的长条桌。西边两间打通,东边这间算是一个餐厅,摆放一圆桌,可以满足十个人吃饭的需求。西偏房的北边是厨房,南侧是卫生间。院内中间有一凉亭,中间摆一古色古香木桌,六个人围坐吃饭绰绰有余。院内偏西,支了四个大锅,目测是六印锅。都盖着锅盖,热气从锅盖边腾出来,肉香扑鼻。原来所谓书屋,其实就是饭店,可以同时满足三十到四十人就餐吧!我们九个人,预约了大桌。三十年前因书而结缘,三十年后,到书屋来叙说三十年尘缘。虽说是来吃饭,但也算附庸风雅一番,到了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初中研究生同学,仅仅一年,毕业后各奔东西。同学之间的联系,单线比较多,没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关系反倒更单纯。在桌上谈起来三十年人生浮沉,不由唏嘘不已。都没能脱离时代的滚滚浪潮,我们就像河里的鱼一般,体制内的随波逐流,体制外的独立打拼,勇立潮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沙。不管怎么拼搏和奋斗,既然我们还能坐在一起,至少说明我们在时代河流里能够生存,还有共同点的。到了一定的年龄,同学相聚,资产多少、职位高低已不那么重要。聊起天来,没有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刻意逢迎,交谈坦然且淡然。清水煮鸡、清汤炖鱼、清水煮羊排是主菜,另外白水豆腐,炸个花生米,再炒盘芹菜、焖个油菜等几个青菜,上一份煎饼,一笸箩玉米饼子,应该不算奢侈。这也是这个饭店饭菜的特点,农家小院,就要有农家小院的本色。本来么,来小镇的食客,大部分是腻歪了大鱼大肉,追求返璞归真的。饭罢,或闲聊,或观盆景,或品茶。我独步东屋,想看看从这里能不能淘本好书。发现西墙边的书橱上,最上一层居然全部是大部头。《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等世界名著,《国语战国策》、《红楼梦》等国学经典赫然在列。这么多重量级图书,放在最高层,书橱得多牢固。我随手在最上层找了一本戳了一下,触手极轻,而且缩进去几厘米,遂释然。近几年,日照近郊新开发了春风十里,还有诗茶小镇、泉山云顶、凤凰措啊等等旅游景点,名字很有诗意。不能写诗,我可以到有诗意的地方去啊;没时间环游世界,我可以到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去啊!这些景点,恰到好处的满足衣食无忧的城里人诗和远方的心理需求。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往往追求心理上的满足。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觉得自己地位高了,都会开始注意一些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培养自己的儒雅,好让自己在所谓文人雅士氛围里不突兀,这是人之常情。这是项“装”的工作,不好胜任。民国的军阀张宗昌就是一个故作文艺、附庸风雅的人他发迹之后,越发觉得自己文化水不足,所以非常重视教育,他启用文化人管教育。这方面,对山东还是有贡献的。他作诗很有意思,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底蕴,但是敢张口。《咏雪》一诗,令人捧腹:“什么东西天上飞,东一堆来西一堆。莫非玉皇盖金殿,筛石灰呀筛石灰。张宗昌写诗,只是笑谈,当不得真。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不是李白,不是杜甫,不是白居易,初中时记得是杨万里,印象中说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现在却说是乾隆。乾隆一生写诗四万多首,平均每天一首多,简直是写诗狂人。有一首诗,忘了在哪看的了。说乾隆观花落,吟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还有一篇《黄瓜》,是这么写的“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就我这种水平看来,觉得乾隆写得还是不错的,但他的作品被后人吐槽附庸风雅,搞笑之作。也是,他写了四万多首诗,没几首流传开来。有个古代笑话,《牵牛的人》,是讽刺附庸风雅之人的。一个受到皇帝宠幸的宦官,奉命出差办事。每住到一个地方,学着附庸风雅,访游寺庙,拜佛进香,还到书院里讲学。可是读书人对他又厌恶又鄙视。当他讲到《孟子梁惠王》中“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一句的时候,便向学生问道:“你们可知道牵牛人姓甚名谁吗?”一个学生故意戏弄道:“就是下文写的那个王见之。”(其实原意是:齐宣王见到有人牵牛从堂下走过。)宦官听了居然大加赞赏:“好个秀才!博学高雅到这等程度!”而明太祖朱元璋的诗,却没有人说他附庸风雅,如:“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二声撅二撅。三声四声天下白,褪尽残星与晓月。”可能是境界的原因吧?不能再啰嗦了,再啰嗦,各位好友该说我附庸风雅了。酒足饭饱之余,到小镇漫步。发现有个“宜兰”的小院真不错。进门就看见房间里摆放的一盆盆兰花,什么品种,我不知道。房子南边一排大玻璃窗,能够最大限度的吸收阳光。兰花叶子上水珠欲滴,地面湿润,一看就知道刚喷淋不久。院内西侧一棵丹桂正盛开,散发的香气令人禁不住大口吞咽。房主介绍说这棵丹桂树得有八十多年。在估摸丹桂价值的时候,房主指了指东侧的一棵树:“这棵黄杨,才是真正的高价值哩!”我不懂园艺欣赏,不知道价值高在哪里,姑妄听之吧!这个小院堂屋,有几个卡座,门口地面上放了黑板,写着什么“猫屎咖啡”等各种饮品价格,我与咖啡无缘,没有关注。原来,这里是品茶喝咖啡的去处,兰花、丹桂、黄杨只是营造美好气氛的点缀。在这里探讨花草树木的价值,简直是牛嚼牡丹、焚琴煮鹤的行为。想来,携红颜知己,小憩于此,在浓郁丹桂香气和兰香氤氲里,听着轻柔音乐,品尝着异国风味的咖啡,是一件很附庸风雅的事情吧?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