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要分享

【】袁宏道《天目(一)》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本文分享和天目袁宏道。希望大家喜欢。

袁宏道《天目(一)》

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悬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予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值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予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以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予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五年 (1597) 辞吴县令后,曾游天目山,并写了天目 (一) (二) 两篇游记。天目山又名浮玉山。位于浙江西北部临安县北五十里,主峰有东西。《元和郡县志》:“山有两峰,峰顶各有一池,左右相对,名曰天目。”天目山高水秀,林木葱郁,奇峰怪石,溪流幽壑,景色佳丽,乃浙西名胜。

此游记突出特色是全景着笔,抓住景物主要特征,将天目山的奇丽景色、特产等概括为“七绝”,分类逐一描绘,引读者全面领略天目山优美风光。文章开头对天目山做了总体介绍,“幽邃奇古”四字是总的特点。“可二十余里”写从山脚至山顶的高度。按一般写法,接下来应以行踪为序或按景观分别描述,而本文却以一段议论插入,说:“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少) 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 (山体高大) 则玲珑绝少; 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 (树木枯少)”这里用了三组对偶句,概述了诸山的缺陷,用以反衬天目山“幽邃奇古”之美,同时也使文章增添了波澜。

下面集中笔墨写天目山的七绝景色。这里不以游踪为序,而是按景物分类描述,文笔清新,富有形象性。写水,山多瀑布,飞流淙淙,如万匹白绢,悬于天际,此一绝也。这里从瀑流之多,色之白,声之响,状之奔泻等几方面来写,决无“山高水乏”之缺陷。写山,山色苍润,郁郁葱葱,山峦深奥奇巧,山径曲折蜿蜒,山壁竦峭斗立,此二绝也。从四个方面写出山的风采神韵,绝不是“石峻毛枯”的山峦。写庙,“庵宇皆精”,掩映于幽谷悬崖之上,此三绝也。故此山为“道教三十四洞天”。写雷,雷声甚小,若婴儿啜,此从侧面烘托天目山空旷高远,此四绝也。写云,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大地如琉璃海晶莹剔透,众多山峰涌出云层,如水上浮藻游动,此五绝也。这里运用巧妙的比喻,绘出云之色彩、动势,而且还以大地、山峰从侧面表现了云海的动态美、光泽美。写松,是粗“四十围”,高“不逾数尺”,树冠如盖,与他山之松不同,此六绝也。写茶笋等特产,茶味香,远胜杭州龙井; 笋味美,清远过破塘 (浙江地名) 竹笋,此七绝也。作者以排比句式,比喻修辞法为读者展现了天目山胜景。面对如此山水,怎不赞道: 此是大江之修行隐逸之胜地呢? 于是产生出资结室于兹的想法,此从侧面进一步烘托了天目山神采。

在分别描述天目山七绝之后,作者才依时间顺序,按游踪轻点几处景物。先写第一天晚上宿幻住庵,幻住庵是中峰道场,离山脚十几里路,其景观空阔、众多,然而本文仅以“晨起看云”一笔带过。然后写“登绝顶”,晚上又宿高峰死关。第二天,“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对活埋庵亦是一笔带过。“活埋庵”何以名之,作者未释,留给读者思考。一篇游记为何将足迹所到之处轻轻带过呢? 这是因作者游天目山同时写了两篇游记,第一篇是对天目山全景着笔,第二篇是重点景观分别描述,如此形成袂连而出绝不重复的姊妹篇。请看《天目 (二)》记述道:“天目之山,敞于幻住,奇于玉立,险于狮子岩,幽于活埋庵。”这里各一一字分别概括了四处景观的特点,幻住庵“敞”,玉立峰“奇”,狮子岩“险”,活埋庵“幽”。文中又继续描述:“ (活埋) 庵小而饰,竹石皆秀,面峰奇削,广不累丈,游人行刀脊上,发皆竖。峰顶老松,偃石侧出。”如此描绘,读者定知“活埋庵”之由来。“幻住 (庵) 即中峰道场,景尤空阔,诸峰奇态,毕供眼前。从山足至此,可十余里。由幻住 (庵) 而上,山愈高峻,然佳处皆在山半。”“玉立(峰) 骨色类湖石,一峰拔地立,玲珑纤峭,高千余级,四面石壁刻露,攒青簇黛,似有高手堆叠而成。”“狮子岩架壁为阁,下临无地,巨木绣壁如韭,飞岩怒壑,不可尽状。”

两篇游记有全景、有分景,各有侧重,形成一个完美的统一体。本文最后记述了山僧执礼甚恭,语“不足当巨目”之谦词及作者对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 (我辈也有点缘分)”的诙谐话语,都在点文题“天目”, 至此作结,行文严谨。对话的幽默风趣,言谈笑貌历历在目,体现了作者景中有人的特点。景物描写精练、形象,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