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要分享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摘要:谋好篇,开好局,是“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决定着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道路。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要务必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举全党全社会之力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新篇,布新局。本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战略及五大振兴发展路径的重要论述,对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着力点,是构建城乡融合新局面,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弥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期和谋划期,对今后“三农”工作成效和现代化发展质量和成色至关重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注重短、中、长期目标的顶层设计和安排,又要注重省市县各级乡村振兴力量的系统与整合,同时还要统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讲话精神和中央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安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五大振兴为路径,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到底。

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全面”内涵

乡村振兴作为七大战略之一,被作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安排,是全党全社会取得广泛共识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是十九大会议召开的胜利成果之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方针,在新的发展阶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华版,意味着农村的全面进步、农民的全面发展以及农业的全面升级。

但基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尚未实现以及脱贫攻坚任务尚未完成,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只能是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试行,“全面”的含义实际上并不全面。如今,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政策设计已经成型,三年的探索及实践也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好的典型做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条件业已成熟,“全面”的内涵也更加丰富。首先从振兴的区域看,不仅包括过去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及先进区,同时也包括欠发达地区以及告别绝对贫困的地区和农村,属于是全域振兴。其次,从振兴的主体上看,不仅发达地区的农民要振兴,而且告别绝对贫困的贫困户、贫困县也要振兴,通过乡村振兴实现过去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全社会、全国各族人民、全党全军都要把力量传输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属于是全社会全体成员的振兴。再次,从振兴的政策上看,一方面要把脱贫攻坚的政策体系嵌入到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框架中来,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为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而努力。第四是从振兴的产业上看,不仅包括农村地区的第一产业,同时也包括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以及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条的振兴。第五从振兴的路径来看,不仅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同时还包括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是一种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全面振兴。

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设计

早在2018年,习总书记就提出了“五大振兴”的发展路径,并要求全党全社会扎实推进,努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五大振兴”既是对农业农村短板弱项全面振兴的手段和途径,同时又是对乡村全面振兴的任务目标和要求,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五大振兴”的内涵和要求,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2.1 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产业是发展的载体和对象。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物质基础和保障。产业振兴不仅应关注农业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的提升,同时也应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农村产业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第一产业,同时也包括通过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形成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农业休闲业或乡村旅游业等等。同时,农村产业还包括农业产业链横向延伸出来的附属产业,如农业科技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产业、环保业等。因此,凡是根植于乡村,以及从乡村衍生出来的新产业新业态都应成为产业振兴的目标及对象。

2.2 人才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较城市相比,乡村人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各有不同。首先,社会属性上看,乡村人才与一般村民相比,更加注重乡村生产生活的实践,具有比一般村民更丰富的人际关系网络和人脉资源。其次,从空间属性上看,乡村人才是适合在乡村生活,具有“三农”情怀并愿意投身乡村的人。从乡村人才构成的来源看,既可以是在乡村土生土长的人,也可以是来源于城市,但在乡村创新创业的人。第三,从身份属性看,乡村人才具有超于常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熟悉农业农事,具有较高道德水准和乡村治理能力的人。因此,乡村人才振兴,不仅应关心乡村人才的技能与情怀,同时也应关心乡村人才的来源及结构。

2.3 文化振兴:乡村振兴的本质特征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塑魂的重要途径,缺失乡土文化的乡村振兴注定是不完整的。文化振兴,同时也是基于问题导向针对农村现实问题提出的应对之策。习总书记曾经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乡村文化振兴,首先应以乡村文明建设为重点,挖掘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入现代要素,赋予新时代新的生命力和传承力。其次,文化振兴应以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切实减轻群众人情负担和经济负担,提高文化供给质量水平和群众满意度。第三,文化振兴应注重城乡功能差异,推进文化建设错位协调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重要使命即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只表现在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上,更表现在文化发展的功能和结构上,谨防用城市文化来取代乡土文化,也谨防用城市文化理念来指导乡村文化建设。

2.4 生态振兴: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现阶段,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乡村振兴,生态振兴是内在要求,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生态振兴,是生态文明建设与“三农”历史性问题交互协同的共商之策,是推动农业农村绿色转型发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的富民之策。推进生态振兴,将乡村振兴目标与乡村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有机结合,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多功能性作用,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拓展发展空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面对日益复杂的生态环境难题以及历史遗留问题,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垃圾难处理、成本高,农民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缺失以及农村生态建设主体缺失等难题亟待解决。尤其在当前体制机制以及政府偏好影响下,重城镇偏乡村,农村生态治理经费不足,导致基础设施维护难、更新慢,严重影响了生态振兴的步伐与推进,需要在农民教育、发展理念转变、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等方面加以改善。

2.5 组织振兴: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使得我国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和条件,使得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了城市的一员,原本充满生机的农业经营制度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政策红利不断递减,统的功能严重弱化,农村空心化、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治理难度加大,乡村建设主体缺失。因此,唯有增强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将群众组织起来,才能确保党在农村的政策执行有力,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支撑,才能确保党对农村的全面领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组织振兴,不仅要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振兴起来,搞好村委换届,建立坚强领导核心。其次,发挥村集体作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合全村资产资源,创新经营方式,将全体村民组织起来,巩固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3 正确处理好“五大振兴”之间的辩证关系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对中国的“三农”问题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论述。从本质上看,乡村振兴既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抓手,同时又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与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和支撑。新发展格局下,在城乡融合大势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又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守底线红线,正确处理好“五大振兴”之间的辩证关系。

“五大振兴”互为一体,相辅相成,各有侧重。产业是创新创业的载体和平台,产业振兴是物质基础,乡村产业发展的类型及质量决定着乡村人才的结构及层次,产业类型越丰富,产业链越长,产业竞争力越强,附加值越高,产业对乡村生产生活的塑造能力就越强,人才类型就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村民在产业的发展中不仅能够得到物质上的回报,更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以及素养上的提高。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村集体参与村庄治理的机会与能力大大提升,集体收入不断增多,活力不断焕发,进而村容村貌、村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依次实现。人才振兴是关键所在,没有人才的加持,产业难以发展,农业科技难以推广,村集体软弱涣散,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只有不断改善人才结构,加大人才培育与引进力度,创新人才管理方法,加强人才配套建设,在人才引进、晋升、住房、教育等方面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才能实现人才的振兴。文化振兴是本质,乡风文明、村民淳朴本身也是生产力,凡是乡风文明的乡村,都是工商资本青睐的乡村。组织振兴是保障,组织越振兴,村庄就越有活力,村集体凝聚力越强,就越能获得较多的投资机会或项目,就越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获得较多的发展空间,同时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产业,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教化村民贡献集体力量。

正确认识“五大振兴”的辩证关系,意义重大。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农业类型各不一样,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生态资源等各有所长。对不同地区而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不意味着“五大振兴”都要均等发力,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紧密联系实际,因地制宜,任何一个振兴,无论是一个人、一个特色产业、一种生态资源或者一个村集体带头人都能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牛鼻子,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雷明,于莎莎,陈韵涵.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指向、体系构建及路径选择[J].新疆财经.2021(05).

[2] 刘玉侠,张剑宇.乡村人才振兴:内涵阐释、困境反思及实现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07).

[3] 覃志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理论学习探索,2021(18).

[4] 廖静.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21(18).

[5] 王守智,王素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亟需统筹处理好五大关系[J]. 经济研究. 2021 (07).

作者简介:郭明亮,(1983.2-),男,汉,籍贯:河南省林州市,研究生,农业经济。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